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主岭市是以产粮为主的农业大市,中国玉米之乡。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61.23亿斤,人均收入达到11174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0亿元,财政收入实现23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跨入全国百强。市委市政府站在建设美丽吉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趋势,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统筹规划,上下联动,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强力推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使城乡面貌实现了历史性的大改观、大突破。
1.高位运作,强力推动
工作重心抓转移。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重粮富民强村上来,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把“三农”工作的重心适时调整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上来,在指导思想上明确用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协调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科学规划抓统筹。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适度超前、彰显个性的原则,依据中等城市建设总规,修订完善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人居环境整治五年发展规划,科学安排各乡村生产区、商贸区、生活区、休闲区、服务区,突出田园特色,融入现代信息,做到规划有特色、建设有档次、村庄有新貌,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新格局。
领导力量抓倾斜。市委市政府经常召开专题会议,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成立了农村环境建设专项督导组,采取明察暗访等形式不间断地进行督导检查,每月到各乡镇检查一遍。从而使全市上下工作的着力点和兴奋点真正转移到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上来。
顶层设计抓推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年发展规划,以市委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关于改善公主岭市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等三个文件。明确了“点线面”结合,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抓“点”就是抓好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每年标兵村要增加5个以上,到2020年要达到100个,占总村数的四分之一。抓“线”重点就是建设好长平线、长郑线、公秦线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典型示范带。今年长平线11个村全部达到标兵村的标准,五年内在全市形成5条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带。抓“面”就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整体“干净、整洁”。
2.全民动员,齐抓共管
强化农民主体责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我们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完善村规民约等有效办法,引导村民自管自治,激发农民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市404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保洁队,每个屯配备一个保洁员,并明确了村屯干部的保洁责任。每个屯都设立2~3个固定垃圾点,明确农民定点定时倒垃圾,村里的垃圾车必保每天清运一次。建立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村里与农户签订包保责任书,包清洁、包栽花种草、包管护。每个屯都建立义务监管小组,推举有声望和影响力村民担任组长,坚持每两天巡查一次。
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各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建。畜牧局引进中节能绿碳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处理动物粪便和秸秆,改善农村环境;交通局对102国道沿线两侧和长平高速公路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农业局推进全市农村房前屋后和农村公路两侧栽花53万株,美化自然屯380个,美化农村公路170公里;环保局创建市级生态村66个,省级生态村32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同时,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市级领导包乡(镇),市直部门包村的新农村建设责任,采取资金,项目和物资等多形式、多举措进行帮扶。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在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开辟“美丽乡村”专题,在报纸和网络上开辟聚焦新农村建设专栏,并组织专门的记者队伍,对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情况常年巡回采访,好的表扬,差的曝光。各新闻媒体配合督导组,每月对环境整治排名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全市进行大范围推广,典型引路,典型带动,营造全民参与、全民行动的良好氛围。
3.创新机制,破解瓶颈
一是创新执法体制。抓住扩权强县改革、先行先试的有利契机,争得省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各乡镇设立城管执法中队,整合工商、交通、环保、卫生、拆违等执法权,实行权力下放、队伍下移、执法下延,在全市形成了大城管、一盘棋的格局,理顺了城乡管理体制。在全国开创了先河,得到了中央改革办的充分肯定,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法制保障。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环境改善的重要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实施了扩权强镇财税体制改革,划定基数,超收自留,既提高了乡镇抓财税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乡镇改善民生的财力;整合了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市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向农村环境整治方面投放;集中财力。市财政今年预算高达30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带动社会和农民投资1亿元以上。
三是严肃奖惩机制。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评体系,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综合督导检查、拉练、季节检查和平时检查等情况,进行打分排名,评出标兵乡镇和先进乡镇,各奖励10万元和5万元;标兵村奖励20万元;先进村奖励5万元。评为标兵村的村书记享受一年副乡级工资待遇,实行动态管理。对排名后两名的,主要领导在全市大会上进行检讨;连续两年排名后两位的,由市主要领导约谈;约谈半年内仍不晋位的,进行组织调整。
“十三五”是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不断研究新思路,强化新举措,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努力把我市农村建成清洁美丽、和谐繁荣的幸福家园。(省新农村办 供稿)
1.高位运作,强力推动
工作重心抓转移。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重粮富民强村上来,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把“三农”工作的重心适时调整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上来,在指导思想上明确用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协调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科学规划抓统筹。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适度超前、彰显个性的原则,依据中等城市建设总规,修订完善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人居环境整治五年发展规划,科学安排各乡村生产区、商贸区、生活区、休闲区、服务区,突出田园特色,融入现代信息,做到规划有特色、建设有档次、村庄有新貌,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新格局。
领导力量抓倾斜。市委市政府经常召开专题会议,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成立了农村环境建设专项督导组,采取明察暗访等形式不间断地进行督导检查,每月到各乡镇检查一遍。从而使全市上下工作的着力点和兴奋点真正转移到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上来。
顶层设计抓推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年发展规划,以市委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关于改善公主岭市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等三个文件。明确了“点线面”结合,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抓“点”就是抓好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每年标兵村要增加5个以上,到2020年要达到100个,占总村数的四分之一。抓“线”重点就是建设好长平线、长郑线、公秦线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典型示范带。今年长平线11个村全部达到标兵村的标准,五年内在全市形成5条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带。抓“面”就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整体“干净、整洁”。
2.全民动员,齐抓共管
强化农民主体责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我们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完善村规民约等有效办法,引导村民自管自治,激发农民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市404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保洁队,每个屯配备一个保洁员,并明确了村屯干部的保洁责任。每个屯都设立2~3个固定垃圾点,明确农民定点定时倒垃圾,村里的垃圾车必保每天清运一次。建立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村里与农户签订包保责任书,包清洁、包栽花种草、包管护。每个屯都建立义务监管小组,推举有声望和影响力村民担任组长,坚持每两天巡查一次。
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各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建。畜牧局引进中节能绿碳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处理动物粪便和秸秆,改善农村环境;交通局对102国道沿线两侧和长平高速公路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农业局推进全市农村房前屋后和农村公路两侧栽花53万株,美化自然屯380个,美化农村公路170公里;环保局创建市级生态村66个,省级生态村32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同时,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市级领导包乡(镇),市直部门包村的新农村建设责任,采取资金,项目和物资等多形式、多举措进行帮扶。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在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开辟“美丽乡村”专题,在报纸和网络上开辟聚焦新农村建设专栏,并组织专门的记者队伍,对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情况常年巡回采访,好的表扬,差的曝光。各新闻媒体配合督导组,每月对环境整治排名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全市进行大范围推广,典型引路,典型带动,营造全民参与、全民行动的良好氛围。
3.创新机制,破解瓶颈
一是创新执法体制。抓住扩权强县改革、先行先试的有利契机,争得省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各乡镇设立城管执法中队,整合工商、交通、环保、卫生、拆违等执法权,实行权力下放、队伍下移、执法下延,在全市形成了大城管、一盘棋的格局,理顺了城乡管理体制。在全国开创了先河,得到了中央改革办的充分肯定,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法制保障。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环境改善的重要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实施了扩权强镇财税体制改革,划定基数,超收自留,既提高了乡镇抓财税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乡镇改善民生的财力;整合了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市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向农村环境整治方面投放;集中财力。市财政今年预算高达30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带动社会和农民投资1亿元以上。
三是严肃奖惩机制。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评体系,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综合督导检查、拉练、季节检查和平时检查等情况,进行打分排名,评出标兵乡镇和先进乡镇,各奖励10万元和5万元;标兵村奖励20万元;先进村奖励5万元。评为标兵村的村书记享受一年副乡级工资待遇,实行动态管理。对排名后两名的,主要领导在全市大会上进行检讨;连续两年排名后两位的,由市主要领导约谈;约谈半年内仍不晋位的,进行组织调整。
“十三五”是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不断研究新思路,强化新举措,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努力把我市农村建成清洁美丽、和谐繁荣的幸福家园。(省新农村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