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浅谈如何复兴中国舞蹈,实现舞蹈界的中国梦。首先先谈怎样塑造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分别以王玫、林怀民等舞蹈家为例来介绍,这是从舞蹈的内部来看舞蹈;其次再谈谈如何利用经济、政治、社会思潮等外部因素,使经典的作品走出国门。从这舞蹈的自律和外在因素分别来叙述,实现舞蹈艺术的自我繁荣,在众多的姊妹艺术中脱颖而出,在国外的舞台上鹤立鸡群。
【关键词】:舞蹈 走出国门 内因 外因
当代中国的舞蹈作为艺术门类里的一支,已遥遥落后于众多姊妹艺术,舞台形式的舞蹈很少像音乐、电影、绘画等广泛的传播到大众眼球,相反的是它更多的只在舞蹈业界的专业人士内闭门造更、孤芳自赏,当然也更无从谈及进军国际市场。首先我们不得不向内看,扪心自问我们作品质量是否称得上是艺术?其次,在是艺术品的前提下向外看,怎样才能利用外部因素使经典作品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脱颖而出,传播向全国各地、乃至大洋彼岸,让更多的人去体会和认知共鸣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智慧结晶?
(一)首先来谈怎样才能更好的塑造一部好的作品。
通读中国乃至世界的古代舞蹈史,任何一个时代的恢弘作品无一不是纵向继承前代乐舞的同时,又横向吸收借鉴众兄弟氏族和他国舞蹈的基础上去创新、去创造。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倡继承前代的周礼之乐、大韶之舞,虽然他大斥郑国的靡靡之乐,但也无法阻止这一新鲜元素在民间广泛流传;唐代的宫廷乐舞在继承了前代的乐舞基础上,又广收外来兄弟氏族的“四夷乐舞”,使我国古代宫廷乐舞到达第二个高潮;西方的芭蕾在萌芽时期汲取了古希腊的舞蹈、古罗马的拟剧、中世纪的杂耍、以及意大利宫廷舞蹈等诸多养料,即使在文艺复兴的中追求新文艺,提倡个性解放的,但也不忘“托古”,在托古的的基础上去“创新”。
在近现代也不乏成功的例子。王玫作为学院派的领头人,她的前身是民族民间舞出身,虽然她的作品被归为现代舞,但仍能看到不少舞蹈语言是由她积累的民间舞的动作语汇结合于西方创编的技法发展而来。就连她自己也说,她作品的动作语汇一半来自中国的传统舞蹈,一半来自于现实生活。如在《也许是要飞翔》一些动作来自于传统的圆的运动轨迹,王玫打破柔、轻、慢的运动方式,和拉班力技术体系里的多力效结合,用砍、压、冲的力效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中的异化。
再如林怀民的作品的诸多作品如《九哥》《云门》《行草》等等都是以我国古代的故事为蓝本,在编创手法上受到玛莎格雷姆“收缩放松”的技术体系的影响,音乐上大胆的选用德彪西的作曲。如果说林怀民的作品属于现代舞,我更愿意给他扣一个“中国现代舞”的帽子。、在舞蹈的动作本体上,林怀民借鉴京剧圆的动作原理,太极的坐庄、呼吸,以借助一些列古典元素布置的舞台意境,让我们虽置身于现代,却仿佛在与祖先在对话。他早期在美国学习现代舞的经历,善于站在外国人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上去编创,为他后的作品能屹立在国际舞台上打下基础。
(二)其次再来谈谈如何利用经济、政治、社会思潮等外部因素,使经典的作品走出国门。
1.经济
当前,全球化步伐使得世界各国的交流加强。一些城市为推广地方文化,谋求最大效益,编排了一大批的以地方文化为题材的舞剧,塑造和推崇地方形象。《云南印象》《风中少林》作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佼佼者,成为云南省和郑州市的文化名片,活跃在世界各地。
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化将导致文化的普遍化、同质化或同一化,消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于是矛盾的关键转向,如何全球化的同时实现本土化?国际化的同时实现民族化?就如在《云南印象》和《风中少林中》如何使本土的美学趣味与人类共同的审美心理、审美需求形成共鸣?如何将保护、弘扬当地的文化资源与其市场化一起运作?
当舞蹈作为产业活跃在市场经济的体制里,向我们敲醒警钟的是,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很多像“佳吉列夫”一样的艺术通才。佳吉列夫作为二十世纪初期俄国芭蕾舞界的杰出组织者、领导者和革新家,他创办了艺术期刊来宣传芭蕾,他不仅精通舞蹈,而且他善于发现人才,在他的舞團聘请了福金、尼金斯基、巴普洛娃等舞蹈家和编导,创办了俄罗斯芭蕾舞团,将《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等舞剧在欧洲大陆巡回演出,首次把俄罗斯芭蕾艺术介绍给世界,奠定了俄罗斯芭蕾舞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地位。在其功劳不仅在于他精通舞蹈艺术,而且归功于他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人才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他去世后舞团也随之解散,舞团的演员和编导散落在欧洲、美洲等国家,将俄罗斯芭蕾的种子洒向世界各地。如果我国能有更多像佳吉列夫一样的通才,善于发现人才,革新作品,洞察市场,交际广泛,那舞蹈产业一定会在市场经济体制里脱颖而出。
2.政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的制度体系内,要想使文化走出去,同样离不开政府的积极的推广与财力上的支持。早在我国古代朝会大典之时,就有四方的诸侯国进献乐舞的先例,这一举动不仅有向大国归顺的政治意义,还有艺术交流的文化意义。同样在今天我们可以效仿四夷之国,将本国乐舞在政治交流的同时,将我们的艺术表演在他国进行展演,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主动向外传播。当一种新鲜的元素出现在异国打破了他们固有的审美,当地的人会十分好奇的接受这种新的视觉冲击,进而会学习这种新鲜元素,这股欣赏和学习之风便可以最大化的使我们的舞蹈得意扩散。输出文化是一项长远的计划,亦是需要长远的眼光预测与谋划,在前期应先不计经济效益的先到他国播种,公益性的做交流展演,将民族舞剧的种子播撒在各个国家,我相信若干年后,收获的果实是远比金钱效益更重要的文化自信。
3.社会思潮
我们都知道,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必然会对艺术领域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有所影响。在中外艺术史上,都曾出现过不少艺术思潮,17世纪以来,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西方现代主义,以及20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后现代主义等等,都对舞蹈的创作和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如18、19世纪之交在西方兴起的浪漫主义思潮取代了1古典主义,新一代艺术家倾向于将内在感情。三部巅峰之作《仙女》《吉赛尔》《葛蓓莉亚》题材都是神话传说,均是以神仙和凡人之恋为主,通过轻盈飘逸的足尖动作,塑造于世俗相对的精灵、幽灵、仙女等形象。
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其影响迅速遍及全球。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远未进入后工业话社会,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遥远的神话,而是实在的现实。例如在王玫的多部作品中,多以悲剧色彩结尾,在她的《流行歌曲浮世绘》动作语汇中更趋向娱乐化与游戏化。在舞蹈业界也有更多作品进一步走向世俗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和商品文化。例如为了适应商品社会的需求,大量舞剧通过VCD、DVD、mp4和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广泛流传。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悄无声息的影响着中国舞蹈业界。
作者简介:傅艺澜(1989-),女,山西晋城人,沈阳师范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舞蹈学
【关键词】:舞蹈 走出国门 内因 外因
当代中国的舞蹈作为艺术门类里的一支,已遥遥落后于众多姊妹艺术,舞台形式的舞蹈很少像音乐、电影、绘画等广泛的传播到大众眼球,相反的是它更多的只在舞蹈业界的专业人士内闭门造更、孤芳自赏,当然也更无从谈及进军国际市场。首先我们不得不向内看,扪心自问我们作品质量是否称得上是艺术?其次,在是艺术品的前提下向外看,怎样才能利用外部因素使经典作品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脱颖而出,传播向全国各地、乃至大洋彼岸,让更多的人去体会和认知共鸣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智慧结晶?
(一)首先来谈怎样才能更好的塑造一部好的作品。
通读中国乃至世界的古代舞蹈史,任何一个时代的恢弘作品无一不是纵向继承前代乐舞的同时,又横向吸收借鉴众兄弟氏族和他国舞蹈的基础上去创新、去创造。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倡继承前代的周礼之乐、大韶之舞,虽然他大斥郑国的靡靡之乐,但也无法阻止这一新鲜元素在民间广泛流传;唐代的宫廷乐舞在继承了前代的乐舞基础上,又广收外来兄弟氏族的“四夷乐舞”,使我国古代宫廷乐舞到达第二个高潮;西方的芭蕾在萌芽时期汲取了古希腊的舞蹈、古罗马的拟剧、中世纪的杂耍、以及意大利宫廷舞蹈等诸多养料,即使在文艺复兴的中追求新文艺,提倡个性解放的,但也不忘“托古”,在托古的的基础上去“创新”。
在近现代也不乏成功的例子。王玫作为学院派的领头人,她的前身是民族民间舞出身,虽然她的作品被归为现代舞,但仍能看到不少舞蹈语言是由她积累的民间舞的动作语汇结合于西方创编的技法发展而来。就连她自己也说,她作品的动作语汇一半来自中国的传统舞蹈,一半来自于现实生活。如在《也许是要飞翔》一些动作来自于传统的圆的运动轨迹,王玫打破柔、轻、慢的运动方式,和拉班力技术体系里的多力效结合,用砍、压、冲的力效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中的异化。
再如林怀民的作品的诸多作品如《九哥》《云门》《行草》等等都是以我国古代的故事为蓝本,在编创手法上受到玛莎格雷姆“收缩放松”的技术体系的影响,音乐上大胆的选用德彪西的作曲。如果说林怀民的作品属于现代舞,我更愿意给他扣一个“中国现代舞”的帽子。、在舞蹈的动作本体上,林怀民借鉴京剧圆的动作原理,太极的坐庄、呼吸,以借助一些列古典元素布置的舞台意境,让我们虽置身于现代,却仿佛在与祖先在对话。他早期在美国学习现代舞的经历,善于站在外国人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上去编创,为他后的作品能屹立在国际舞台上打下基础。
(二)其次再来谈谈如何利用经济、政治、社会思潮等外部因素,使经典的作品走出国门。
1.经济
当前,全球化步伐使得世界各国的交流加强。一些城市为推广地方文化,谋求最大效益,编排了一大批的以地方文化为题材的舞剧,塑造和推崇地方形象。《云南印象》《风中少林》作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佼佼者,成为云南省和郑州市的文化名片,活跃在世界各地。
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化将导致文化的普遍化、同质化或同一化,消除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于是矛盾的关键转向,如何全球化的同时实现本土化?国际化的同时实现民族化?就如在《云南印象》和《风中少林中》如何使本土的美学趣味与人类共同的审美心理、审美需求形成共鸣?如何将保护、弘扬当地的文化资源与其市场化一起运作?
当舞蹈作为产业活跃在市场经济的体制里,向我们敲醒警钟的是,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很多像“佳吉列夫”一样的艺术通才。佳吉列夫作为二十世纪初期俄国芭蕾舞界的杰出组织者、领导者和革新家,他创办了艺术期刊来宣传芭蕾,他不仅精通舞蹈,而且他善于发现人才,在他的舞團聘请了福金、尼金斯基、巴普洛娃等舞蹈家和编导,创办了俄罗斯芭蕾舞团,将《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等舞剧在欧洲大陆巡回演出,首次把俄罗斯芭蕾艺术介绍给世界,奠定了俄罗斯芭蕾舞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地位。在其功劳不仅在于他精通舞蹈艺术,而且归功于他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人才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他去世后舞团也随之解散,舞团的演员和编导散落在欧洲、美洲等国家,将俄罗斯芭蕾的种子洒向世界各地。如果我国能有更多像佳吉列夫一样的通才,善于发现人才,革新作品,洞察市场,交际广泛,那舞蹈产业一定会在市场经济体制里脱颖而出。
2.政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的制度体系内,要想使文化走出去,同样离不开政府的积极的推广与财力上的支持。早在我国古代朝会大典之时,就有四方的诸侯国进献乐舞的先例,这一举动不仅有向大国归顺的政治意义,还有艺术交流的文化意义。同样在今天我们可以效仿四夷之国,将本国乐舞在政治交流的同时,将我们的艺术表演在他国进行展演,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主动向外传播。当一种新鲜的元素出现在异国打破了他们固有的审美,当地的人会十分好奇的接受这种新的视觉冲击,进而会学习这种新鲜元素,这股欣赏和学习之风便可以最大化的使我们的舞蹈得意扩散。输出文化是一项长远的计划,亦是需要长远的眼光预测与谋划,在前期应先不计经济效益的先到他国播种,公益性的做交流展演,将民族舞剧的种子播撒在各个国家,我相信若干年后,收获的果实是远比金钱效益更重要的文化自信。
3.社会思潮
我们都知道,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必然会对艺术领域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有所影响。在中外艺术史上,都曾出现过不少艺术思潮,17世纪以来,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西方现代主义,以及20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后现代主义等等,都对舞蹈的创作和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如18、19世纪之交在西方兴起的浪漫主义思潮取代了1古典主义,新一代艺术家倾向于将内在感情。三部巅峰之作《仙女》《吉赛尔》《葛蓓莉亚》题材都是神话传说,均是以神仙和凡人之恋为主,通过轻盈飘逸的足尖动作,塑造于世俗相对的精灵、幽灵、仙女等形象。
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其影响迅速遍及全球。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远未进入后工业话社会,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遥远的神话,而是实在的现实。例如在王玫的多部作品中,多以悲剧色彩结尾,在她的《流行歌曲浮世绘》动作语汇中更趋向娱乐化与游戏化。在舞蹈业界也有更多作品进一步走向世俗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和商品文化。例如为了适应商品社会的需求,大量舞剧通过VCD、DVD、mp4和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广泛流传。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悄无声息的影响着中国舞蹈业界。
作者简介:傅艺澜(1989-),女,山西晋城人,沈阳师范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