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应对物业管理专业的工作岗位进行界定,对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然后在职业能力导向下,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提出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岗位群;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024-02
传统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科本位”构建的,其重大缺陷是构建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明显背离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由“学科本位”导向转变为“能力本位”导向,突破学科体系限制,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笔者拟对物业管理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进行界定,并对岗位要求进行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明确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然后据此探讨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物业管理职业岗位的界定及要求
物业管理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有助于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物业管理职业的典型工作岗位有物业安全管理、物业档案管理、保洁与绿化管理、客户服务中心、工程部、物业综合管理等。对岗位要求的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物业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理论课程体系构建目标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指导下,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工作岗位要求。通过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该专业学生应形成如下能力:(1)通用能力。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办公;具有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理论基础,能对现实经济管理问题做出分析、决策;熟悉物业管理法规、常见物业管理文书的书写,懂物业礼仪,有良好的职业素质。(2)专项能力。熟悉安全、保洁与绿化、档案、客户服务、房屋维修与预算、设备设施管理工作内容和方法,掌握相应的操作标准与程序。(3)综合能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各项专项技能,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4)拓展能力。考虑到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周期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拓展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与物业管理工作相关、相近的职业能力。
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办法在三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第1~2学期完成通用能力培养;第3~4学期完成专项能力培养;第5~6学期完成综合能力、拓展能力培养。在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可采取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通用能力部分课程及专项能力、综合能力课程采取必修方式进行,通用能力部分课程、拓展能力全部课程采取选修方式进行。物业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详细设计可如表2所示。
物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目标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课程体系)应该更加突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在明确物业管理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基础上,分析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操作技能,我院制定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目标:(1)新生下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强化学生对物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2)配合专项技能理论学习,同步开展专项技能操作训练,有机融合专项技能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实践体会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3)在系统的综合实训中,学生要完成一项含物业管理工作典型业务环节的综合性工作,以此培养学生对综合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4)在“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应能深入了解岗位工作标准及执行程序,将所学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工作岗位对接,为开始工作做好准备。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办法在三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第1学期组织新生到物业管理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第2~4学期配合专项技能理论学习,开展专项技能操作训练;第5学期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综合实训;第6学期将学生送到“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课程方案应由校外实习基地专家和校内专业教师联合制定。其中校内实训由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指导与评价,校外实习由校外基地专家负责指导与评价。物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详细设计可如表3所示。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对策
传统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是基于“学科本位”构建的,能力导向下课程体系的构建突破了学科体系限制,是在物业管理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要求的引领下构建的。显而易见,能力导向下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传统课程体系最根本的区别是由“学科本位”导向转变为“能力本位”导向,这一转变对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为保障能力导向下课程体系的实施,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基于实际工作过程,重新开发物业管理专业课程高职物业管理教育长期止步不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课程设计与编排未能脱离学科体系的藩篱,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教材的开发、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都严重脱离实际工作过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为,要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在项目导向、工作任务驱动下组织并实施教学,使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情境无限拟合。这一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加强物业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传统基于“学科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相比,“能力本位”导向下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熟悉教学方法与规律,更要有丰富的企业经验,对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及过程十分熟悉,而且能够将丰富的经验有机融于教学实践,这就要求加强物业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力导向下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在新课程体系实施中,教师“边教边演示”,学生“边学边操作”,这就要求配以相应的演示与操作的教学素材,如物业管理工作各业务环节所需的档案资料、表格、单证等等。专业教师应结合实际工作内容与教学需要走访企业,与基地指导专家一道搜集、整理必备的教学素材,搭建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素材资源库。
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综合技能实训可在校内仿真实训室进行,仿真实训室要与真实工作环境高度拟合。学生在虚拟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实践学习,不仅会增加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有利于技能的形成。认识实习、顶岗实习要在“订单”企业进行。学生在企业中能更加直观地熟悉岗位工作执行标准与程序等,为开始工作奠定基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要保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宁缺勿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刘靖宇(197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经济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岗位群;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024-02
传统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科本位”构建的,其重大缺陷是构建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明显背离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由“学科本位”导向转变为“能力本位”导向,突破学科体系限制,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笔者拟对物业管理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进行界定,并对岗位要求进行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明确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然后据此探讨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物业管理职业岗位的界定及要求
物业管理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有助于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物业管理职业的典型工作岗位有物业安全管理、物业档案管理、保洁与绿化管理、客户服务中心、工程部、物业综合管理等。对岗位要求的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物业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理论课程体系构建目标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指导下,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工作岗位要求。通过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该专业学生应形成如下能力:(1)通用能力。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办公;具有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理论基础,能对现实经济管理问题做出分析、决策;熟悉物业管理法规、常见物业管理文书的书写,懂物业礼仪,有良好的职业素质。(2)专项能力。熟悉安全、保洁与绿化、档案、客户服务、房屋维修与预算、设备设施管理工作内容和方法,掌握相应的操作标准与程序。(3)综合能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各项专项技能,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4)拓展能力。考虑到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周期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拓展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与物业管理工作相关、相近的职业能力。
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办法在三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第1~2学期完成通用能力培养;第3~4学期完成专项能力培养;第5~6学期完成综合能力、拓展能力培养。在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可采取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通用能力部分课程及专项能力、综合能力课程采取必修方式进行,通用能力部分课程、拓展能力全部课程采取选修方式进行。物业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详细设计可如表2所示。
物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目标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课程体系)应该更加突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在明确物业管理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基础上,分析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操作技能,我院制定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目标:(1)新生下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强化学生对物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2)配合专项技能理论学习,同步开展专项技能操作训练,有机融合专项技能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实践体会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3)在系统的综合实训中,学生要完成一项含物业管理工作典型业务环节的综合性工作,以此培养学生对综合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4)在“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应能深入了解岗位工作标准及执行程序,将所学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工作岗位对接,为开始工作做好准备。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办法在三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第1学期组织新生到物业管理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第2~4学期配合专项技能理论学习,开展专项技能操作训练;第5学期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综合实训;第6学期将学生送到“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课程方案应由校外实习基地专家和校内专业教师联合制定。其中校内实训由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指导与评价,校外实习由校外基地专家负责指导与评价。物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详细设计可如表3所示。
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对策
传统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是基于“学科本位”构建的,能力导向下课程体系的构建突破了学科体系限制,是在物业管理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要求的引领下构建的。显而易见,能力导向下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传统课程体系最根本的区别是由“学科本位”导向转变为“能力本位”导向,这一转变对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为保障能力导向下课程体系的实施,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基于实际工作过程,重新开发物业管理专业课程高职物业管理教育长期止步不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课程设计与编排未能脱离学科体系的藩篱,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教材的开发、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都严重脱离实际工作过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为,要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在项目导向、工作任务驱动下组织并实施教学,使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情境无限拟合。这一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加强物业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传统基于“学科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相比,“能力本位”导向下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熟悉教学方法与规律,更要有丰富的企业经验,对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及过程十分熟悉,而且能够将丰富的经验有机融于教学实践,这就要求加强物业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力导向下构建的课程体系更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在新课程体系实施中,教师“边教边演示”,学生“边学边操作”,这就要求配以相应的演示与操作的教学素材,如物业管理工作各业务环节所需的档案资料、表格、单证等等。专业教师应结合实际工作内容与教学需要走访企业,与基地指导专家一道搜集、整理必备的教学素材,搭建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素材资源库。
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综合技能实训可在校内仿真实训室进行,仿真实训室要与真实工作环境高度拟合。学生在虚拟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实践学习,不仅会增加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有利于技能的形成。认识实习、顶岗实习要在“订单”企业进行。学生在企业中能更加直观地熟悉岗位工作执行标准与程序等,为开始工作奠定基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要保证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宁缺勿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刘靖宇(197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经济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