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带动格尔木周边经济发展,推进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移民的民生问题,对长江源村环境进行综合提升改造,依托长江源头文化、民族特色及地理优势,通过规划、策划及设计发展综合性旅游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从生态、环境、旅游、人文、人本等需求角度出发,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小镇。
关键词:长江源村、民族园、景观规划
由于大量放牧严重破坏了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将长江源头牧民迁移至现在的长江源村定居,2004至今,当年政府筹建的新房已急需整治提升,生活环境也需提升改善,基础设施都有待增加完善,由于地理及气候条件的限制,无生态环境恶劣,仅能满足日常基本生活需求。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青海格尔木南郊,用地东至109国道,西至格尔木河河滩地,项目总用地约770亩。总体规划包含长江源村环境景观提升改造与长江源民族产业园景观规划两部分。
长江源村现状呈现以下问题:缺乏总体规划,功能交叉,改造工程较片面局部,未综合考量。路面破损严重;植物杂乱无规划,缺少养护,80%的街巷无植被,舒适度差;缺水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文化形象展示功能弱,街巷可识别性差;缺乏村民交流、健身娱乐空间,少活力。
二、理念及原则
规划提出“借风貌、聚产业、保生态、创品牌、带经济”的发展思路,从设计角度须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生态性原则——格尔木地处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性尤为明显,它关系到整个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土地沙漠化问题也日益加重,我们希望从区域一点一滴的把绿化做起来了,慢慢改善环境继续恶化的现状。
地域性原则——尊重历史纹脉、民族特性、继承传统,以及善于利用地区资源。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干旱少雨气候特点,植物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材料就地取材等。
三、长江源村的环境景观提升改造
对长江源村及长江源小区的改造,不影响原公共服务建筑的使用功能,使其满足日常生活之余的基本文化、运动及休闲需求,促进交流展示。
3.1道路及广场
重新规划道路级别,尽量减少人车交叉,新增停车场,解决为来车辆增多给内部低级别道路带来的压力。具有标志性、可识别性的入口广场,希望能够吸引路过的进藏游客进入园内参观游览,设计将原有村主入口拓宽改为入口广场,引导至民族园区域的过程中规划若干建筑及景观节点,游览已由此开始,重点区域均采用当地花岗岩石材,表面自然面处理,突出当地质朴的特点。原广场多被政府办公停车占用,功能交叉人车混行,铺砖破损严重,规划將广场限制为人行活动区域,附近新增停车场满足办公需求。
3.2休闲活动区
结合广场及街角为居民提供户外交流、休闲活动的场所。选择未来拟建养老院的南侧空地,由于临近养老院,设计以静为主的空间,广场与养老院之间设计为树阵,起到一定遮荫、降噪、提供林下休息的功能场地。
3.3种植设计
考虑生态性及生活环境的舒适性,设计增加了街巷的植物配置。植物首先选用当地树种,根据规划街巷的主次进行植物规划,主路人行道旁设计行道树,广场增加树阵提供遮荫。重点区域根据空间需要列植或阵列,起到仪式感及引导做用。主要打造的一条贯穿东西的花街,上层遮荫大树列植,下层采用当地低维护生命力极强的格桑花与蜀葵丰富空间。次要街巷宽度有限,无种植乔木空间,按分区在墙缘基础位置种植地被,设计非以整条街巷满铺,不规则布置营造原始村落自然生长的状态,局部街角有开放较宽区域点植大乔及灌木。
3.4灌溉系统设计
周边地区灌溉主要依靠格尔木河径流,格尔木河流域缺水矛盾日趋突出,在缺水地区这种大范围的漫灌灌溉方式有待改变,本项目新建取水泵房,从投资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成本较低的浇灌的方式达到节水的目的。
四、长江源民族风情园景观规划
结合产业规划、旅游规划、社区规划的三生融合的规划理念。
4.1规划需结合区域生态
村内及村周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急需我们在设计中对生态的破坏进行充分的考虑,设计在民族园内规划多处大面积植被覆盖区,如河岸生态修复,密林防护区,小农场等为兼顾生态效应的景观设计。
4.2规划需结合产业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对当地资源充分挖掘后分析论证,定位为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及历史经典产业等,并实现民族特色生态产业链的布局,将是民族风情园持续健康发展下去的最大动力。设计从格尔木河边防护带选种的植被与园区观光体验及传统藏族建筑技艺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岸边防护带种植当地耐旱植物柽柳,花季可形成沿河骑马观光的特色体验区,同时柽柳也是藏族传统建筑顶部用到的边玛草的原料,以今天审美的角度,困扎边玛草的截面做成的檐墙极具艺术性,体验项目可将边玛草制作工艺进行展示,增加了游客深入了解民族特色的机会,此工艺做出来的建筑材料还可用于修建当地特色建筑,也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更能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及经济收入。
4.3规划结合当地特色及历史纹脉
该项目的特色即世代生活在长江源头的游牧民族,一群身份、经历特殊的藏族同胞们,在历史的需要下为生态做出贡献的一群人,曾经的生活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值得纪念和探寻的世界,这是我们设计的灵感来源。深入挖掘当地游牧民族的特色文化,提炼总结加以利用,围绕他们的衣食住行,总结出他们民族特色的跑马射箭、传统手工艺、民族服饰、以及由传统文化衍生出的文创产业、牛羊肉食品深加工等。
4.4规划需结合市场需求
格尔木作为北线进藏要塞,有着进藏旅游市场的天然资源,结合旅游休闲的需求,增加丰富的园区体验型特色项目,是园区活力的体现。空间布局通过起承转合的流线规划,空间时而模拟草原的开阔,时而进入特色建筑包围的紧凑内向的街巷,园区将体验、休闲、娱乐、购物有机融合。
4.5规划需尊重民族习惯
由于当地村民为藏族游牧民族,故有很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及信仰等习俗,我们充分听取的当地专家及村委会的意见,实地走访调研,规划时给予足够的尊重。
五、结语
本次设计的初衷是在充分尊重牧民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的前提下,提升人居环境,修复区域生态,促进地方经济,推动旅游文化事业的建设,是对特色小镇建设做出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关键词:长江源村、民族园、景观规划
由于大量放牧严重破坏了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将长江源头牧民迁移至现在的长江源村定居,2004至今,当年政府筹建的新房已急需整治提升,生活环境也需提升改善,基础设施都有待增加完善,由于地理及气候条件的限制,无生态环境恶劣,仅能满足日常基本生活需求。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青海格尔木南郊,用地东至109国道,西至格尔木河河滩地,项目总用地约770亩。总体规划包含长江源村环境景观提升改造与长江源民族产业园景观规划两部分。
长江源村现状呈现以下问题:缺乏总体规划,功能交叉,改造工程较片面局部,未综合考量。路面破损严重;植物杂乱无规划,缺少养护,80%的街巷无植被,舒适度差;缺水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文化形象展示功能弱,街巷可识别性差;缺乏村民交流、健身娱乐空间,少活力。
二、理念及原则
规划提出“借风貌、聚产业、保生态、创品牌、带经济”的发展思路,从设计角度须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生态性原则——格尔木地处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性尤为明显,它关系到整个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土地沙漠化问题也日益加重,我们希望从区域一点一滴的把绿化做起来了,慢慢改善环境继续恶化的现状。
地域性原则——尊重历史纹脉、民族特性、继承传统,以及善于利用地区资源。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干旱少雨气候特点,植物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材料就地取材等。
三、长江源村的环境景观提升改造
对长江源村及长江源小区的改造,不影响原公共服务建筑的使用功能,使其满足日常生活之余的基本文化、运动及休闲需求,促进交流展示。
3.1道路及广场
重新规划道路级别,尽量减少人车交叉,新增停车场,解决为来车辆增多给内部低级别道路带来的压力。具有标志性、可识别性的入口广场,希望能够吸引路过的进藏游客进入园内参观游览,设计将原有村主入口拓宽改为入口广场,引导至民族园区域的过程中规划若干建筑及景观节点,游览已由此开始,重点区域均采用当地花岗岩石材,表面自然面处理,突出当地质朴的特点。原广场多被政府办公停车占用,功能交叉人车混行,铺砖破损严重,规划將广场限制为人行活动区域,附近新增停车场满足办公需求。
3.2休闲活动区
结合广场及街角为居民提供户外交流、休闲活动的场所。选择未来拟建养老院的南侧空地,由于临近养老院,设计以静为主的空间,广场与养老院之间设计为树阵,起到一定遮荫、降噪、提供林下休息的功能场地。
3.3种植设计
考虑生态性及生活环境的舒适性,设计增加了街巷的植物配置。植物首先选用当地树种,根据规划街巷的主次进行植物规划,主路人行道旁设计行道树,广场增加树阵提供遮荫。重点区域根据空间需要列植或阵列,起到仪式感及引导做用。主要打造的一条贯穿东西的花街,上层遮荫大树列植,下层采用当地低维护生命力极强的格桑花与蜀葵丰富空间。次要街巷宽度有限,无种植乔木空间,按分区在墙缘基础位置种植地被,设计非以整条街巷满铺,不规则布置营造原始村落自然生长的状态,局部街角有开放较宽区域点植大乔及灌木。
3.4灌溉系统设计
周边地区灌溉主要依靠格尔木河径流,格尔木河流域缺水矛盾日趋突出,在缺水地区这种大范围的漫灌灌溉方式有待改变,本项目新建取水泵房,从投资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成本较低的浇灌的方式达到节水的目的。
四、长江源民族风情园景观规划
结合产业规划、旅游规划、社区规划的三生融合的规划理念。
4.1规划需结合区域生态
村内及村周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急需我们在设计中对生态的破坏进行充分的考虑,设计在民族园内规划多处大面积植被覆盖区,如河岸生态修复,密林防护区,小农场等为兼顾生态效应的景观设计。
4.2规划需结合产业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对当地资源充分挖掘后分析论证,定位为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及历史经典产业等,并实现民族特色生态产业链的布局,将是民族风情园持续健康发展下去的最大动力。设计从格尔木河边防护带选种的植被与园区观光体验及传统藏族建筑技艺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岸边防护带种植当地耐旱植物柽柳,花季可形成沿河骑马观光的特色体验区,同时柽柳也是藏族传统建筑顶部用到的边玛草的原料,以今天审美的角度,困扎边玛草的截面做成的檐墙极具艺术性,体验项目可将边玛草制作工艺进行展示,增加了游客深入了解民族特色的机会,此工艺做出来的建筑材料还可用于修建当地特色建筑,也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更能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及经济收入。
4.3规划结合当地特色及历史纹脉
该项目的特色即世代生活在长江源头的游牧民族,一群身份、经历特殊的藏族同胞们,在历史的需要下为生态做出贡献的一群人,曾经的生活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值得纪念和探寻的世界,这是我们设计的灵感来源。深入挖掘当地游牧民族的特色文化,提炼总结加以利用,围绕他们的衣食住行,总结出他们民族特色的跑马射箭、传统手工艺、民族服饰、以及由传统文化衍生出的文创产业、牛羊肉食品深加工等。
4.4规划需结合市场需求
格尔木作为北线进藏要塞,有着进藏旅游市场的天然资源,结合旅游休闲的需求,增加丰富的园区体验型特色项目,是园区活力的体现。空间布局通过起承转合的流线规划,空间时而模拟草原的开阔,时而进入特色建筑包围的紧凑内向的街巷,园区将体验、休闲、娱乐、购物有机融合。
4.5规划需尊重民族习惯
由于当地村民为藏族游牧民族,故有很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及信仰等习俗,我们充分听取的当地专家及村委会的意见,实地走访调研,规划时给予足够的尊重。
五、结语
本次设计的初衷是在充分尊重牧民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的前提下,提升人居环境,修复区域生态,促进地方经济,推动旅游文化事业的建设,是对特色小镇建设做出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