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乐山特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cm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乐山古镇存在资源特质不突出、发展思路有误区、生活气息有减弱、商业模式较固化、保护意识较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在建设世界级重要旅游目的地的背景下,乐山古镇要在保护的前提下,重点打造有特色的、典型的古镇,处理好“保护+开发”“生活+人气”“人文+生态”“文创+科创”的关系。
  关键词:乐山古镇;发展背景;特征;问题;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5-0143-06
  古镇由“古”和“镇”两个词素构成。古是指历史悠久,具备较长的发展年限;“镇”,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说,镇是指县和县级市以下的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古镇,从广义上说是指“至今保留的古代民居建筑群落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是指“历史年代久远,遗留至今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且需要保护或已经受到保护的古代民居建筑群落”。
  一、古镇发展的背景
  第一,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下的古镇。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舶来自国外。在欧美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瑞士的达沃斯小镇、奥地利瓦腾斯小镇、英国海伊二手书小镇、法国戛纳小镇、西班牙胡斯卡小镇等,虽然体量都不大,但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运营能力强大,在世界上享有美誉。2016年7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之后,先后发布了两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名单,共403个特色小镇。2017年6月26日,四川首批省级特色小镇,乐山有峨眉山市符溪镇。按照《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分类,乐山的特色小镇中的古镇(如表1所示)。许多古镇曾经是经济、商贸、军事、文化中心,保留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产业基础,抓住建设特色小镇的契机,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能更好地让千年古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古镇。古镇游依托古镇村落建筑遗迹和淳朴民风,是乡村游中目前开发最成熟的模式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休闲属性持续吸引游客观光。乡村振兴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就是人才和产业。目前来看,我国的高级人才和高端产业主要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鲜有集中到小镇的。乡村要有突破性发展,必须让高端产业反哺、高端人才回流。古镇作为乡村的一部分,其发展不仅能够为古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同时还能带来有效的投资增长、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改革创新迈向纵深等多项“溢出效应”。
  第三,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古镇。自国家旅游局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共计500个。乐山市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17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是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赋予乐山的重要使命。乐山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明确了“旅游兴市、产业强市”是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主线。古镇发展不等于旅游小镇建设,很多古镇因为缺少产业基础,但具备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而更易成为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古镇的旅游化发展通过“旅游+”引入旅游的元素功能,提升古镇的知名度,为其发展注入鲜活和可持续的生命力。
  二、乐山古镇的特征
  (一)古镇的天然特征
  1.地理位置优越。乐山古镇多数属中心城市依托型,具备较好的区位条件及可进入性,呈现出良好的城乡互动态势,这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见表2)。
  2.人文历史文化渊源。古镇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历史气息以及迄今为止仍保留着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亦或原住民,吸引着中外游客、令人趋之若鹜。比如乐山的西坝古镇因西坝古窑而得名,罗成古镇因船形古镇而得名(见表3)。
  (二)空间分布特征
  1.沿河线性分布。乐山多数古镇沿河分布,表现出因河兴镇和线性展开的分布特征。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漫长的小农经济时代的建城镇的选址原则和自古以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的亲近山水的哲学理念。
  2.区域分布不均。从区县分布来看,犍为县古镇数量较多,为4个;其次是五通桥区和夹江县,分别为3个;金口河区没有,总体呈现出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征。
  (三)资源价值特征
  1.建筑独具特色。乐山历史文化名镇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地区,自然环境优越,依山靠水,整体格局保存完好且各有特色。遵循“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则,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比如罗城古镇其街道建筑呈船形布局,具有经济实惠的城镇防卫特点,被誉为“山顶一只船”“云中一把梭”,镇内空间轴线随地形自由延伸,由灵官庙和戏台限定空间,既独特又实用。罗目镇依河而建,引自临江河水的三条小渠从古街流过,形成少有的河街相依的特色型制,使古镇具有“西蜀水乡”的韵味。古老的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和公共建筑相连成片,具有典型的川西建筑特色,以穿斗式木构建筑进行庭院式布局为主要形式,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迥异于现代民居建筑,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2.文化内涵丰富。乐山地处四川盆地边缘由平原向山地过渡的区间,形成了丰富的山水环境。古蜀文化、蜀文化、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在此交融,包括盐业、茶叶、中草药等各类物资,在乐山一带进行生产、交换。于是,在乐山古镇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有盐业文化、三铜文化、码头文化等,为古镇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三、古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资源特质不突出。古镇型旅游地对消费者形成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古镇所具有的种种特质。如乌镇是江南水乡的代表、丽江古城是纳西族的聚集地、芙蓉镇极具湘西特色。然而,乐山古镇作为川西的一部分,多数古镇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不具备典型的代表性,加之乐山的古镇规模很小,孤立地发展难成气候,所以古镇的吸引力不强。   第二,发展思路有误区。随着周庄、丽江等古镇的成功开发,各地古镇开发纷纷效仿,致使各地古镇从建筑风貌、人文环境到主题产品都存在雷同现象。凡江南古镇,必“小桥、流水、人家”,凡四川古镇,必以川西居民风格打造,商品也大多雷同。大规模复制古镇是资源的浪费,还会伤害到已有的优势古镇。
  第三,生活气息有减弱。“古镇”之“古”,是因为其具备原住民、原建筑、原生产、原生活等要素。古镇为“镇”,就是生产生活聚集地。物质的保护容易,传统生活的保护不易。生活气息本身就构成了古镇最鲜活的一景,但是,随着乡镇撤并、人口向中心乡镇迁移,古村落衰落不可避免。未来,农村的发展面临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拆除与保留、文物保护与利用开发、特色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标准等之间的取舍。
  第四,商业模式较固化。通常情况下,乐山古镇的主要建筑风格基本都是朴实飘逸的川西风格,古镇所提供的游乐活动也大多相似,难以为游客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体验和感知。此外,每个古镇的商店里出售的旅游商品都是些档次较低、在市内各商业店铺中都可买到的各种小商品。因此,这些古镇在建筑景观、游乐活动、旅游商品、食品种类等方面具有“雷同性”。
  第五,保护意识较滞后。传统民居是古镇景观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镇价值的体现。但是由于历史变迁,大部分留存下来的传统民居个体并非建筑精品,其保护工作因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中,很多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拆除了一些珍贵的传统乡土建筑。有些传统民宅虽然有幸留存下来,往往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甚至干脆推倒重建为现代建筑,古镇的原始风貌被破坏了。
  第六,基础设施不配套。到原生态的古镇旅游,回归质朴,感受纯真,是很多游客的愿望。可是,能保持原生态的古镇,多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各个景点的交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餐饮娱乐及休闲度假项目少,完善的导游服务系统缺乏。游客对于古镇的偏爱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情怀、情绪,其生活方式还是现代化的。古镇形态是古旧的,但是服务应该是现代化的。
  四、乐山古镇保护与发展策略
  (一)做到两个明确
  1.明确发展地位。乐山在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中,提出以文旅融合、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四篇文章”为抓手,推动乐山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从高速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推进文旅融合,古镇发展与治理不能从单一个体的发展逻辑着手,必须思考其在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的地位和功能。乐山古镇是乐山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承载空间,提升乐山文化丰厚度,是乐山核心景区扩容的发展空间,是保存乐山地域特性和川西文化基因的原住民生活原型空间。
  2.明确发展重点。从国内目前运营比较成功的古镇来看,其优势是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都在距离经济最发达地区两到三个小时车程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城市客人会有这样一个短时、短途的度假需求,能带动二次消费。但是,就乐山目前古镇的体量、特色来看,并非所有的古乡镇、古村落遗存都能成为旅游吸引物,也不是所有的古乡镇、古村落都有开发的价值。因此,乐山古镇的开发不必遍地开花,可以选择几个有特色、有基础的古镇重点打造。建议在全市遴选有保护开发价值的古镇,根据其区位、特色、市场、价值分为不同级别,进行分层次开发。对重点古镇编制出保护开发详规,并加大规划实施的督查力度。可以依托城市1—2小时车程就近发展,比如苏稽古镇主要围绕本地跷脚牛肉做文章,西坝古镇围绕西坝豆腐做文章;或是依托比邻重要景点发展,比如罗目古镇,在峨眉山脚下发展精品酒店、民宿,发展度假旅游;或交通枢纽,比如犍为罗城古镇;再如华头古镇,依托良好的环境打造康养小镇。
  (二)依托三个抓手
  1.依托城镇化建设,改善古镇环境。许多古镇由于区位、交通因素的制约,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差,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首先,从城镇体系布局上注重功能分区。古镇核心区必须注重建筑物的外观视觉效果,本地居民自行搭盖的新式住宅,已经具备现代化生活必要的住宅样式,但要配合周边历史风貌进行外观整修;远离历史保护核心区的城镇其他区域应根据就地城镇化的人口密度来增加现代化住宅及其他配套设施建筑,以出租或者自购的方式保障新移民的住宅需求。在修缮期间,特别注意空间梳理、建筑天际线层高控制、风貌改造、街巷院落空间恢复等工作。其次,从城镇功能上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加强政府以保护为主要目的镇域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
  2.依托特色小镇,发展古镇旅游业。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强调的是独特的城市肌理,只有体现地方性与唯一性,才能打造旅游小城镇的独特吸引核。旅游小城镇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新思路。目前,许多古镇旅游大多是以接待观光客为主,旅游产业要素比较匮乏。古镇旅游应该积极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发展休闲度假产业。依托峨眉山景区对黄湾、罗目古镇进行修缮运营,打造精品民宿,打造环境古朴幽雅、功能完备高效的高档休闲度假场所,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二是民俗节日产业,以民俗節日带动旅游,深入挖掘节日产业,根据民间不同主题的民俗演绎不同的主题。三是民间美食产业。从历史名吃、名宴,到古酒,发掘当地传统饮食,给予传统饮食重新包装、改良。四是农耕文化及艺术产业,注重对传统艺术、名人文化的保护与发掘,比如在沙湾镇推出沫若戏剧,搭建展示乐山艺术创作成果的平台。五是旅游商品加工产业,保留特殊手工艺,大力发展有地方韵味、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旅游商品。
  3.依托乡村振兴,集聚发展力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集聚资金。以集镇提档升级、特色小镇培育、新农村建设为工作重点,积极拓宽乡村振兴建设资金渠道,通过积极向各级财政部门和住建部门争取,把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城乡规划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使用,用于支持古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危房改造,推动古镇及农村建设更上新台阶。二是集聚人才力量。通过乡村振兴,吸引“古镇新贤”回归,借助其思维理念、资金支持,让“古镇新贤”的智慧融入到具体的古镇建设。   (三)采用四种发展方式
  1.保护+开发。每个古镇都有自己的文化命脉,不仅体现在街巷、亭阁、楼台等建筑格局,而且蕴涵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古镇保护是基础工程。古镇的保护可以通过制定规划甚至是通过出台《乐山市古镇保护条例》来对古镇进行谋篇布局,对保护范围的确定、核心保护区的划分、保护对象的界定、保护措施以及保护要求等做出严格规定,突出核心区和控制地带的保护,突出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巷格局的保护,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控制要求。对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建筑维护、禁止行为、环境保护、非遗保护与利用、土地使用、道路水系、建筑质量、建筑风貌等进行详细分析,对重点区域进行了规划引导和指标控制。同时,在市级层面上,可以考虑设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专项基金,并建立与古镇保护与更新需求之相适应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在市民层面,在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基础设施、整治街区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对古镇居民的引导,鼓励群众自觉参与到非遗保护、技艺传承等活动中。古镇开发时,应尽可能保持原样,保持自身的历史地域风貌和文化价值。在外部整治方面,可以本着“修旧如故,整修如故”的原则,采用古建材料和传统修缮手法保持古镇原始风貌,尽可能保留其原有风貌。在内部改造方面,可以采取“外形传统风貌,内核现代功能”的方式,在保留原貌的同时大胆创新,对修复后的民居建筑进行内、外特色装饰和水电等配套设施改造,对历史街区进行功能重塑与再利用,使得改造好的古建筑更适合现代城市人的居住。在社区配套方面,按照现代居住社区的标准和旅游景区标准配置旅游要素产品和旅游基础设施,涵盖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不用出景区就几乎能够满足游客的所有需求,还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建立了戏楼、祠堂、书院等等,激活古镇生活文化,让游客体验真实的古镇生活。
  2.生活+人气。古镇的迷人之处是区别于城市的怡然自得、从容不迫的生活的方式,是存在于寻常巷陌、犄角旮旯、锅碗瓢盆间的烟火气。建筑是古镇的风貌,而“人家”则是古镇的灵魂。有些古镇开发将原住居民全部迁出。是否迁出原住居民,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著名学者阮仪三说过:“古镇保护是为了人。同样地,古镇开发也是为了人。”文脉要靠人脉来传承。因此,在发展开发时要保障居民在古镇旅游发展中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把当地居民及其生活内容纳入到古镇规划之中,以促进居民对古镇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的保护。要深度挖掘古镇与现代生活的历史关联,既注重保留原住民生活生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注重盘活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市场价值,引导他们通过家庭客栈、旅游产品、体验农事、才艺展示、特色民俗表演等分享到旅游经济的实惠,助力古镇发展。
  3.人文+生态。历史和文化,是古镇首要也是核心需要保护及重塑的关键。游客来到古镇,就是要感受古镇不一样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古镇发展首先要保护历史、还原历史,展现当地特有的人文景观。物质文化遗产是古镇的硬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古镇的软件。许多仿古新建的古镇街区,形态和业态上都有古镇的“外形”,但内核上缺乏古镇的文态。通过传统业态再现以及精品代表性文化项目的恢复,提升古镇的文化内涵,使其形神兼备,让游客可深度感悟到千年画卷、体验到古镇的文化内涵,促使传统的古镇观光游向深度文化体验游转变。如还原罗城古镇“凉厅子”下喝酒,吃肉,饮茶,听小曲,掏耳朵,抽叶子烟,享尽人间红尘的清福的休闲生活场景,游客置身其中,仿佛成为了古镇居民的一分子,尽情享受小镇的慢生活。恢复古街传統民俗活动和戏曲表演活动,保留赶街的传统等。古镇的自然山水格局、街巷空间、建筑景观都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特色。古镇作为生态文化的载体,其建筑选址、空间结构、道路交通等均体现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文化思想。在古镇保护中,应充分尊重并发扬古人的生态文化思想,结合古镇的物质肌理空间与非物质文化,将古镇融入到周边山水环境中整体保护,形成“山—水—镇—巷”有序的空间组合。
  4.文创+科创。历史地看,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古镇本身就是代表了传统和文化,借由文创把历史和文化表现出来。文创产品可以是静态的,可以加强与专业设计研发机构的合作,积极引入专业品牌店,着力开发古镇特色旅游商品并建立直营店、连锁机构,打造成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展示销售集聚区;可以是动态的,打造以古镇旅游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的文化休闲产业链,增强文化体验内容,全面提升古镇旅游品质,比如在节假策划一些体验性、参与性、主题性活动,感受古镇+美丽乡村的风情。
  科技互动可以体现强烈的时代气息,VR互动、全息互动都是可以应用在各个古镇的科技。“旧+新”“古镇+科技”,寓教于乐相结合,打破现有古镇旅游模式单一的困境,吸引更多客流。比如通过VR技术搭建VR逛古镇平台,完善建筑导览二维码系统,建设一批“建筑可阅读”微旅行景观、街区;沙湾郭沫若故居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场馆内容的信息公开,逐步改变纪念馆物与人的知识传递方式,而是变为文化、知识、物与人的整体传递。还可以通过科创,更好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智慧化服务,比如“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智慧信息亭”等新技术的应用。
  [责任编辑 吴 迪]
其他文献
1 准备仪器 查看鉴定后的探空仪电源和信号连线是否焊接牢靠、电码筒表面是否有脱落现象、感应元件有没有变形、电机转动是否正常以及工作电压电流是否正常等。如发现有脱焊
本文以三种典型煤为对象,测定了煤及灰中汞,砷,硒的浓度,了解了元素的挥发性.对钱家营褐煤进行了不同温度的燃烧实验.测定了在不同温度下燃烧灰中汞,砷,硒的含量变化.将所得
天气变化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尺度,天气异常也具有相当大的范围,因此,气象研究与预报中经常利用各种前期气象要素特征或者同时利用许多观测台站的观测资料。运用综合指数法来反映该
选取可以代表从渭北旱塬至陕北北部顺次过渡的6个站要用线性回归方程拟合了代表站点的地温之间的关系,为此为依据,推算出地膜覆盖增加的地温相当于气温拟增加量;采用覆膜后,各站点
对燃气机热泵进行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火用)分析和能级分析,结果表明燃气机热泵具有高的热力学完善性,能量利用过程也比较合理。阐述了空气源燃气机热泵的容量确定,并对机组
文中通过分析热声系统边界条件,以及热声系统中工质的声速对整个系统共振频率的影响,提出了两套降低系统共振频率,减小系统尺寸的方案,就理论上解决了这一热声领域的难题,为
本文通过数值解析的方法研究了考虑壁面轴向导热时微细管内的对流换热.结果表明,当管外为对流换热边界条件时,管内充分发展对流换热的Nu依然在3.66~4.36之间.但若忽略壁面轴向
通过多头棉试验地挂牌观测资料 ,分析了叶枝结铃特点 ,叶枝铃重与温度的关系 ,单株结铃结构特征 ,初步提出棉花稀植间套多头整枝结铃模型。
1998-07-07~08日,渭南市连续2d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8日还出现了区域性大暴雨。大荔日降水量最大达169.1mm。这次过程是在前期干旱形势下的一次强降水,虽未造成灾害,但其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属本
利用兰州市1971~1999年地面气象和探空资料,对影响兰州市污染物浓度变化的风、温、压、湿特性及逆温层、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造成兰州市冬季空气污染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