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小县城里,有不少志趣相投、热爱文学的老朋友,我们彼此亲昵地称呼为老文友。这些老文友,大多是离退休人员,他们当中有的过去在机关当过多年秘书或行政领导工作,有的是在讲台上分析字词句的语文教师,有的是对文学情有独钟的企事业单位职员。一个共同的爱好,把这些人集合在文学这面大旗下,时常凑在—起读书写作,读诗论文,不亦乐乎。 在老文友中,有位同志被大家称作“大笔杆子”。这位“大笔杆子”,过去供职于政府机关,是专门起草文件写总结报告为领导讲话写稿的人,想当年其头衔虽是秘书,但也非等闲之辈。人们形容他谙熟官场之道,就像领导肚子里的蛔虫一样。那时候领导的文化程度都不高,这位“大笔杆子”自然被领导所看重。他处事精明,对领导的意图揣摩得一清二楚,只要领导对所写的内容做几句指示,或出一点思想,他便可以笔下生花,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因此他在政府机关得宠得意,一千就是好几年,直到放下笔杆退下来后,反思以往,深感自己过去只是做了领导的“喉舌”,写了一辈子的官方文牍,没有一篇是可以存世的。于是他转变观念:拾起旧时之笔,写起通讯报道、小说、散文、杂文、论文等多样文章,还把县内的文史资料编辑成史,自費出版,供文友们阅读和交流,有几篇文章还得了奖。文友们都赞扬他,现在真正成了百姓喉,舌,老文友中的“大笔杆子”。
还有一位老文友,被大家戏称为“名人专业户“。这位老文友,过去是文化部门的一个刀、职员,酷爱文学。退下来后,无所事事,开始学写一些小文章,偶尔也有一些“豆腐块”被某些民间刊物和报纸发表,渐渐被京城里制造“名人”的书商所看中,《中华文化名人录》、《中华名人大辞典》、《中国国情报告》、《中国专家学者名录》等等编委会向他发出了人编个人辞条的通知信,接到这些入编通知后,他先是暗启窃喜,急忙把自己的经历写成辞条,复印数份,逐家邮寄,又瞒着家人,汇去款额不菲的人编费,几年下来,书房里摆满了《名人大辞典》、《名人录》一类的书籍,有的书装帧精美,标价很高,足有几寸厚,一摞一摞的厚书,形成了一道书墙。我们的这位老文友还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地把些厚书推荐给这个人看、那个人看,看的人多了,在众人的心目中,他也就成了一个“名人”,有的人甚至打趣地称他为“名人专业户”。这个“名人专业户”,后来感到自己这样做“名人”,实在是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如脚踏实地做些事情。于是他又联络一些文友,成立一个民间文学社,办了份内部交流的小报,他磨破嘴皮、跑酸腿脚,到处拉赞助筹集资金,组稿、编排,报印出来后,又忙着分发邮寄,一千就是几年,出了几十份报纸,老文友们这时都齐声赞赏他:“你现在才真正成了我们这个小县城里的文化名人”。
在老文友中,还有不少善于古典诗词的人,他们文学基础深厚,通晓音韵格律,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词,或寄情山水、或况味人生、或唱或和。发表多了,有的人就有想结集出版的愿望,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年业余作者,要想出书,谈何容易。但这些老先生痴心不改,互相鼓励,自己自费出书,不公开发行,不到市场出售。仅仅为自己留存纪念或赠送亲友。而今;自费出版个人诗集、文集的已有好几人,他们出的书封面设计装帧美观大方,别出一格,文词读起来也很贴近现实生活,他们常常捧着自己出的书,边看边读,自尝自乐,令人羡慕。
在老文友这个圈子中走动得多了,哉渐渐产生了一些想法。在离退休人群中,除了极少数人能够寻找机会发挥余热外,多数人对自己今后的路怎么走都很茫然。他们有的精神萎靡不振,整天沉缅于麻将桌上;有的人基本上以电视、沙发、床为圆心,以房前屋后丈把宽的空地为半径,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圈”内,人为地隔绝了与外界的交。往,这样做显然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是我想,如果这些老年人都能像我的那些老文友那样,调整心态,乐观面对,迈开双脚,走出家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条新路去走,重新开始第二次人生之旅,或把读书写作当作一种纯净而崇高的精神寄托,或干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参加一些群众娱乐活动等,那么他们就会很快脱离退休所带来的迷惘,改变自我封闭的无奈,向着辉煌的人生高地走去,成为一个精神富有者。
还有一位老文友,被大家戏称为“名人专业户“。这位老文友,过去是文化部门的一个刀、职员,酷爱文学。退下来后,无所事事,开始学写一些小文章,偶尔也有一些“豆腐块”被某些民间刊物和报纸发表,渐渐被京城里制造“名人”的书商所看中,《中华文化名人录》、《中华名人大辞典》、《中国国情报告》、《中国专家学者名录》等等编委会向他发出了人编个人辞条的通知信,接到这些入编通知后,他先是暗启窃喜,急忙把自己的经历写成辞条,复印数份,逐家邮寄,又瞒着家人,汇去款额不菲的人编费,几年下来,书房里摆满了《名人大辞典》、《名人录》一类的书籍,有的书装帧精美,标价很高,足有几寸厚,一摞一摞的厚书,形成了一道书墙。我们的这位老文友还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地把些厚书推荐给这个人看、那个人看,看的人多了,在众人的心目中,他也就成了一个“名人”,有的人甚至打趣地称他为“名人专业户”。这个“名人专业户”,后来感到自己这样做“名人”,实在是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如脚踏实地做些事情。于是他又联络一些文友,成立一个民间文学社,办了份内部交流的小报,他磨破嘴皮、跑酸腿脚,到处拉赞助筹集资金,组稿、编排,报印出来后,又忙着分发邮寄,一千就是几年,出了几十份报纸,老文友们这时都齐声赞赏他:“你现在才真正成了我们这个小县城里的文化名人”。
在老文友中,还有不少善于古典诗词的人,他们文学基础深厚,通晓音韵格律,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词,或寄情山水、或况味人生、或唱或和。发表多了,有的人就有想结集出版的愿望,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年业余作者,要想出书,谈何容易。但这些老先生痴心不改,互相鼓励,自己自费出书,不公开发行,不到市场出售。仅仅为自己留存纪念或赠送亲友。而今;自费出版个人诗集、文集的已有好几人,他们出的书封面设计装帧美观大方,别出一格,文词读起来也很贴近现实生活,他们常常捧着自己出的书,边看边读,自尝自乐,令人羡慕。
在老文友这个圈子中走动得多了,哉渐渐产生了一些想法。在离退休人群中,除了极少数人能够寻找机会发挥余热外,多数人对自己今后的路怎么走都很茫然。他们有的精神萎靡不振,整天沉缅于麻将桌上;有的人基本上以电视、沙发、床为圆心,以房前屋后丈把宽的空地为半径,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圈”内,人为地隔绝了与外界的交。往,这样做显然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是我想,如果这些老年人都能像我的那些老文友那样,调整心态,乐观面对,迈开双脚,走出家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条新路去走,重新开始第二次人生之旅,或把读书写作当作一种纯净而崇高的精神寄托,或干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参加一些群众娱乐活动等,那么他们就会很快脱离退休所带来的迷惘,改变自我封闭的无奈,向着辉煌的人生高地走去,成为一个精神富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