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友轶事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小县城里,有不少志趣相投、热爱文学的老朋友,我们彼此亲昵地称呼为老文友。这些老文友,大多是离退休人员,他们当中有的过去在机关当过多年秘书或行政领导工作,有的是在讲台上分析字词句的语文教师,有的是对文学情有独钟的企事业单位职员。一个共同的爱好,把这些人集合在文学这面大旗下,时常凑在—起读书写作,读诗论文,不亦乐乎。 在老文友中,有位同志被大家称作“大笔杆子”。这位“大笔杆子”,过去供职于政府机关,是专门起草文件写总结报告为领导讲话写稿的人,想当年其头衔虽是秘书,但也非等闲之辈。人们形容他谙熟官场之道,就像领导肚子里的蛔虫一样。那时候领导的文化程度都不高,这位“大笔杆子”自然被领导所看重。他处事精明,对领导的意图揣摩得一清二楚,只要领导对所写的内容做几句指示,或出一点思想,他便可以笔下生花,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因此他在政府机关得宠得意,一千就是好几年,直到放下笔杆退下来后,反思以往,深感自己过去只是做了领导的“喉舌”,写了一辈子的官方文牍,没有一篇是可以存世的。于是他转变观念:拾起旧时之笔,写起通讯报道、小说、散文、杂文、论文等多样文章,还把县内的文史资料编辑成史,自費出版,供文友们阅读和交流,有几篇文章还得了奖。文友们都赞扬他,现在真正成了百姓喉,舌,老文友中的“大笔杆子”。
   还有一位老文友,被大家戏称为“名人专业户“。这位老文友,过去是文化部门的一个刀、职员,酷爱文学。退下来后,无所事事,开始学写一些小文章,偶尔也有一些“豆腐块”被某些民间刊物和报纸发表,渐渐被京城里制造“名人”的书商所看中,《中华文化名人录》、《中华名人大辞典》、《中国国情报告》、《中国专家学者名录》等等编委会向他发出了人编个人辞条的通知信,接到这些入编通知后,他先是暗启窃喜,急忙把自己的经历写成辞条,复印数份,逐家邮寄,又瞒着家人,汇去款额不菲的人编费,几年下来,书房里摆满了《名人大辞典》、《名人录》一类的书籍,有的书装帧精美,标价很高,足有几寸厚,一摞一摞的厚书,形成了一道书墙。我们的这位老文友还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地把些厚书推荐给这个人看、那个人看,看的人多了,在众人的心目中,他也就成了一个“名人”,有的人甚至打趣地称他为“名人专业户”。这个“名人专业户”,后来感到自己这样做“名人”,实在是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如脚踏实地做些事情。于是他又联络一些文友,成立一个民间文学社,办了份内部交流的小报,他磨破嘴皮、跑酸腿脚,到处拉赞助筹集资金,组稿、编排,报印出来后,又忙着分发邮寄,一千就是几年,出了几十份报纸,老文友们这时都齐声赞赏他:“你现在才真正成了我们这个小县城里的文化名人”。
  在老文友中,还有不少善于古典诗词的人,他们文学基础深厚,通晓音韵格律,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词,或寄情山水、或况味人生、或唱或和。发表多了,有的人就有想结集出版的愿望,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年业余作者,要想出书,谈何容易。但这些老先生痴心不改,互相鼓励,自己自费出书,不公开发行,不到市场出售。仅仅为自己留存纪念或赠送亲友。而今;自费出版个人诗集、文集的已有好几人,他们出的书封面设计装帧美观大方,别出一格,文词读起来也很贴近现实生活,他们常常捧着自己出的书,边看边读,自尝自乐,令人羡慕。
  在老文友这个圈子中走动得多了,哉渐渐产生了一些想法。在离退休人群中,除了极少数人能够寻找机会发挥余热外,多数人对自己今后的路怎么走都很茫然。他们有的精神萎靡不振,整天沉缅于麻将桌上;有的人基本上以电视、沙发、床为圆心,以房前屋后丈把宽的空地为半径,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圈”内,人为地隔绝了与外界的交。往,这样做显然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是我想,如果这些老年人都能像我的那些老文友那样,调整心态,乐观面对,迈开双脚,走出家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条新路去走,重新开始第二次人生之旅,或把读书写作当作一种纯净而崇高的精神寄托,或干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参加一些群众娱乐活动等,那么他们就会很快脱离退休所带来的迷惘,改变自我封闭的无奈,向着辉煌的人生高地走去,成为一个精神富有者。
其他文献
冉砚农 人民翘首两会开,精英聚京露风采; 求真务实国是论,科学发展迎未来。     贊温家宝总理执政报告 执政—年温总理,报告无华讲实在; 实事求是肯成绩,问题困难详细排。 科学发展平衡事,“三农”问题是头牌; 经济社会人为本,政经文明双花开。     九亿农民尽欢颜 “皇粮”国税几千年,农民虽穷无怨言; 亲民总理先例启,助农致富把税减。 一年一个百分点,五年之内全免完;
期刊
目前,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老人独自生活的现象愈来愈普遍。如果说在许许多多的“空巢”家庭中,由于家里中青年:外出经商务工,迫于无奈,老人们只好与孙儿、孙女留守家中相依为命。那么,如今,不少儿女们在身边的老人也宁愿“自个过”,则完全是老人们“心甘情愿”的选择。在我国本来一向注重家庭亲情,老人们更是讲究“几世同堂”,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人会选择“自个过”呢?近期,笔者走访了16名“自个过”的老人,综合
期刊
武警贵州省总队成立以来,虽说领导班子已换了几届,但他们在以主要精力抓好部队全面建设的同时,还经常关注老干部工作,热心为老同志B盼,这种关爱老同志的好思想、好作风在总队代代相传。 谨最近三年来说吧,2000年4月,新任总队长王小龙、政委陈伯春同志到贵州就职第三天,就邀请总队干休所和总队机关离退休老同志见面座谈,请老干部继续关心;支持总队搞好部队建设,同时要求老同志要自觉加强学习,接受党的教育,确保
期刊
贵州省2004年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于3月10日在贵阳市召开。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孙淦、省委组织部长刘也强、副省长肖永安、贵州省老年大学协会会长李冀峰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地、州、市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同志及老教办的负责人。  刘也强部长主持会议。省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贵州老年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蓝祝卉作了题为《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促进我省老年教育更大發展》的工作报告,总结了20
期刊
色绿村位于贵州西部盘县一个偏僻的山区,全村195户、813人,分散住在8个自然村寨,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92人。近年来,色绿村两委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村广大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在荣获全国,全省模范村、先进村荣誉称号后,不忘前辈作出的贡献,更加尊重老年人,关心老年人、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共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  200
期刊
贵州省军区贵阳南厂干休所第三党支部是一个由红军、八路军老战士组成的特殊群体。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党支部委员与曾经担任过干休所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和管委委员的老同志密切合作,团结共事,有事同商量,工作大家做,全心全意为老干部办实事,赢得了老干部的信任。从而,大大增强了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全心全意办实事,一心为公作奉献。  三支部40名老同志的住房条件相当差,不仅面积不达标准,而且是空心墙,
期刊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喊自己去。”这句话在民间流传甚广,但不一定都知道其中原由。我也是近年来才从一,位中医口中知其来历。原来,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也分别在这两个年龄段去世。圣人尚且没有逾越这两道坎,凡夫俗子岂敢多活乎。于今,省艺校退休职工徐山泉,恰恰在这道坎上。他今年八十有三,生日已过;他可丝毫没有去“哪里”报到的意思。十几年前,他对于八十以上的老人,执礼颇勤,讯询他们的养生之道和饮食起居,于
期刊
2003年11月10日至13日,由六盘水市开发研究促进会主持,水城县开发研究促进会协办,市苗学会、市县民宗局参与,到水城县陡箐苗族彝族乡的坪箐村等5个苗家村寨,就苗胞“脱贫致富建小康”情况进行调研。市、县促进会的老领导们已年愈“花甲”甚至年近“古稀”,而苗族聚居的坪箐时,既是此行调研的5个苗族村寨中最贫穷又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苗家村寨。  (一)  乌蒙蒙的天空,牛毛细雨飘浮不停。  到水城县陡箐苗族
期刊
丹敏同志,云南昆明人,早年参加革命,在重庆国立剧专读书时因身份暴露,经南方局介绍辗转到达中原解放区,在新四军五师文工团工作。中原突围后,几经艰辛才转到冀鲁豫军区战友剧社,后又到十七军文工团任戏剧队队长。全国解放后。他留在上海艺术剧院作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到嚴重的冲击。晚年儿女成才,生活安定,随女儿在新加坡侨居,以八十岁高龄不图清闲,研习书法取得显著成绩。2003年12月,丹敏同志在昆明举办
期刊
晚年自勉革命传统不能丢,與时俱进力所求。晚年莫道夕阳晚,余热生辉壮志酬。纪念“三八”妇女节观老年妇女书画展,纪念“三八”节日喜气浓,巾帼英才献才能。书画展厅放光彩,丹青着意意无穷。悼念岳光同志噩耗传来人已去,一生奋斗不惜力。离休伏案勤笔耕,著作垂青为真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