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专家预测,现在在国外的人,三五年之内就会回来。因为同样的能力水平,在国内的生活质量可以更高。现在留学回来的年薪二三十万很普遍,你可以在国内生活得很好。中国处于社会的上升时期,机会比起已经很发达的国家要多的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有很大不同,甚至金融危机之后,很多老外都跑中国来找机会,这正是海归们大展宏图的时候。想想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吧,王志东、李彦宏、邓中翰、周云帆、张朝阳、丁磊等人,他们都是学成回来的新时代海归。
近年来华人学者中涌动着一股回归潮,这让美国也开始感到人才流失的危机。2008年2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施一公放弃在美国的高薪回国发展,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由此带动一批科学家回归,引发了“施一公效应”。美国《纽约时报》曾专门做了报道,“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
归来正当时
中国的强大,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遥遥领先,每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再加上经济危机,很多看到机会的留学生愿意回国。2008年在facebook上的一份问卷显示,有40%的中国留学人员表示愿意回国。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有些常春藤名校的毕业生也找不到工作,很少有单位愿意费心为雇一个外国人而特别花钱办理临时签证等繁琐的手续。找不到雇主,外国毕业生的身份马上就过期了,没有选择必须得回去。
心里因素 一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做决定是依据自己的快感,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倾向于生活在更“舒服”的地方。如果在国外活得比国内舒适得多,那么留学生大多数自然愿意留在国外而不回国。如果回国更好,当然就愿意回国。
孤寂感 人是社会动物,一个脱离社会的人,心理是不会健康的。一个人有与人交流的需要。外向或内向的性格只能改变这种性格的强弱,而不可能抹杀这种需要。由于种族的关系,大部分华人仍然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无形中会使人有孤寂感。这种孤独感会渐渐转化为归属感。
本国公民利益至上 欧美国家一向的政策就是引进别国人才为本国服务,但不能冲击到本国人的利益。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限制外国人在学术领域的升职。例如在美国,一个华人想混到助理教授(类似国内的讲师,但可带博士生),并不算不可能的事情,但再往上爬到在学术界有重要地位的副教授和正教授,就几乎是难于登天了,不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第二代优秀精英断难得到。真正展露学术锋芒的大师级中国人不是没有,但一旦你显出你的光芒,人家就开始各方面地卡你,以确保你中国人永远给欧美人干苦力。最简单的一点,就是从国籍和种族上卡研究经费。所以导致一些精英人物回归祖国。
来自教育部一组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全年留学回国人数10.8万人,同比增长56.2%,近几年,我国留学归国人数几乎每三年翻一番。最近的另一份调查显示,留学人员中有80%的人愿意回国。但时间上还不确定。可以自信地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各项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以及国家对留学人员政策中有关解决留学人员户口、配偶工作、子女就学的规定真正兑现。那么,那些现在决定不回国的人中的大多数也会逐步回来。
钟文 到了回去的时候了
前些年留学海外,之后就在海外按部就班地创业,眨眼间,自己从20几岁一下子跨入中年。在国外,除了生活环境优越一些外,其他的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然而现在每次回国都是一种震撼,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似乎一切都应与我们的命运前途相系相连,但却从我们身边滑过去了,让人感到难以意会的落差。当初没有资格出国的人,怎么会比自己还好?当初不起眼的人,怎么会如此发达?我们身在海外的华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反问:假如当初自己不出来,现在是不是比他们更好。与此同时,海外住了十几年的人,无论是从自己的经历中,还是他人的经验中,仿佛已经揣摩到难以名状的苦衷,因为再干多少年,又能怎样?原本以为自己有志有成的人,骤然发现自己竟然在通往中年的十字路上──无所适从地犹疑彷徨。所以我和妻子决定先回来看看,先尝试着回来摸摸路子,也给孩子们的未来探探路。
回归也需要勇气及充分的抗击打的心理准备。
来自教育部一组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全年留学回国人数10.8万人,同比增长56.2%,近几年,我国留学归国人数几乎每三年翻一番。最近的另一份调查显示,留学人员中有80%的人愿意回国。但时间上还不确定。
出国留学似乎成为必走的独木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归与不归和每个人的机遇、条件及自己的判断能力有关。首先应该肯定,留学生中绝大多数不论现在回不回来,他们的心与祖国是相通的,对暂不回来的人,应该做具体分析。有的人对留学生有偏见,认为他们出国就是为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其实大部分留学生他们看中的还是国外的学习和研究条件,国外从文献实验设备到工作环境都优于国内,比较容易出成果。而且应该看到,在国外的留学生,绝大部分是刻苦努力的,他们生活得并不轻松,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他们绝不会甘心使自己的祖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贫穷落后的地位。
另外,海外留学人员对留与回,现在多有比较理性的思考。如果只想挣高级打工的钱的话,国外是一个打工更好的地方;但如果想创业的话,目前来说,中国是一个创业的非常难得的好地方。如果想做中国生意,就应该回到这个生意的中心──中国去做。中国确实有很多机会,但能否淘到金,还要看每个人的能力、运气。
每个人无论现在留下还是回来,都有自己的原因,相信对这个问题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关键的问题在于:一个尚有诸多问题要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社会面前,竞争力的差距是悬殊的,当人们在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选择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常常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一方,正如现在很多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国家曾经多次呼吁留学生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引导人才回流,但是效果甚微。除了留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我们同样也该反思,我们的国家是否提供了可以吸引他们回来的机会,是否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施展才华?对于他们担心的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福利待遇问题,是否为真正需要的人才网开一面?我们国家的用人机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多少怀揣硕士、博士文凭的学子并不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才能。所以,要想我们不做那个人才的养育者,还想成为受益者,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努力。
当然也并不都是那么可悲,现在回来的很多人也不都是毕业就回来的,很多是前些年留学后在国外工作了几年,然后才回国。也就是说,现在外面飘着的一百多万人并不是都真的留在了国外,在以后的时间里会有一部分陆续回来。
近年来华人学者中涌动着一股回归潮,这让美国也开始感到人才流失的危机。2008年2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施一公放弃在美国的高薪回国发展,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由此带动一批科学家回归,引发了“施一公效应”。美国《纽约时报》曾专门做了报道,“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
归来正当时
中国的强大,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遥遥领先,每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再加上经济危机,很多看到机会的留学生愿意回国。2008年在facebook上的一份问卷显示,有40%的中国留学人员表示愿意回国。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有些常春藤名校的毕业生也找不到工作,很少有单位愿意费心为雇一个外国人而特别花钱办理临时签证等繁琐的手续。找不到雇主,外国毕业生的身份马上就过期了,没有选择必须得回去。
心里因素 一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做决定是依据自己的快感,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倾向于生活在更“舒服”的地方。如果在国外活得比国内舒适得多,那么留学生大多数自然愿意留在国外而不回国。如果回国更好,当然就愿意回国。
孤寂感 人是社会动物,一个脱离社会的人,心理是不会健康的。一个人有与人交流的需要。外向或内向的性格只能改变这种性格的强弱,而不可能抹杀这种需要。由于种族的关系,大部分华人仍然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无形中会使人有孤寂感。这种孤独感会渐渐转化为归属感。
本国公民利益至上 欧美国家一向的政策就是引进别国人才为本国服务,但不能冲击到本国人的利益。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限制外国人在学术领域的升职。例如在美国,一个华人想混到助理教授(类似国内的讲师,但可带博士生),并不算不可能的事情,但再往上爬到在学术界有重要地位的副教授和正教授,就几乎是难于登天了,不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第二代优秀精英断难得到。真正展露学术锋芒的大师级中国人不是没有,但一旦你显出你的光芒,人家就开始各方面地卡你,以确保你中国人永远给欧美人干苦力。最简单的一点,就是从国籍和种族上卡研究经费。所以导致一些精英人物回归祖国。
来自教育部一组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全年留学回国人数10.8万人,同比增长56.2%,近几年,我国留学归国人数几乎每三年翻一番。最近的另一份调查显示,留学人员中有80%的人愿意回国。但时间上还不确定。可以自信地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各项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以及国家对留学人员政策中有关解决留学人员户口、配偶工作、子女就学的规定真正兑现。那么,那些现在决定不回国的人中的大多数也会逐步回来。
钟文 到了回去的时候了
前些年留学海外,之后就在海外按部就班地创业,眨眼间,自己从20几岁一下子跨入中年。在国外,除了生活环境优越一些外,其他的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然而现在每次回国都是一种震撼,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似乎一切都应与我们的命运前途相系相连,但却从我们身边滑过去了,让人感到难以意会的落差。当初没有资格出国的人,怎么会比自己还好?当初不起眼的人,怎么会如此发达?我们身在海外的华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反问:假如当初自己不出来,现在是不是比他们更好。与此同时,海外住了十几年的人,无论是从自己的经历中,还是他人的经验中,仿佛已经揣摩到难以名状的苦衷,因为再干多少年,又能怎样?原本以为自己有志有成的人,骤然发现自己竟然在通往中年的十字路上──无所适从地犹疑彷徨。所以我和妻子决定先回来看看,先尝试着回来摸摸路子,也给孩子们的未来探探路。
回归也需要勇气及充分的抗击打的心理准备。
来自教育部一组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全年留学回国人数10.8万人,同比增长56.2%,近几年,我国留学归国人数几乎每三年翻一番。最近的另一份调查显示,留学人员中有80%的人愿意回国。但时间上还不确定。
出国留学似乎成为必走的独木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归与不归和每个人的机遇、条件及自己的判断能力有关。首先应该肯定,留学生中绝大多数不论现在回不回来,他们的心与祖国是相通的,对暂不回来的人,应该做具体分析。有的人对留学生有偏见,认为他们出国就是为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其实大部分留学生他们看中的还是国外的学习和研究条件,国外从文献实验设备到工作环境都优于国内,比较容易出成果。而且应该看到,在国外的留学生,绝大部分是刻苦努力的,他们生活得并不轻松,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他们绝不会甘心使自己的祖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贫穷落后的地位。
另外,海外留学人员对留与回,现在多有比较理性的思考。如果只想挣高级打工的钱的话,国外是一个打工更好的地方;但如果想创业的话,目前来说,中国是一个创业的非常难得的好地方。如果想做中国生意,就应该回到这个生意的中心──中国去做。中国确实有很多机会,但能否淘到金,还要看每个人的能力、运气。
每个人无论现在留下还是回来,都有自己的原因,相信对这个问题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关键的问题在于:一个尚有诸多问题要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社会面前,竞争力的差距是悬殊的,当人们在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选择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常常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一方,正如现在很多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国家曾经多次呼吁留学生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引导人才回流,但是效果甚微。除了留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我们同样也该反思,我们的国家是否提供了可以吸引他们回来的机会,是否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施展才华?对于他们担心的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福利待遇问题,是否为真正需要的人才网开一面?我们国家的用人机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多少怀揣硕士、博士文凭的学子并不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才能。所以,要想我们不做那个人才的养育者,还想成为受益者,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努力。
当然也并不都是那么可悲,现在回来的很多人也不都是毕业就回来的,很多是前些年留学后在国外工作了几年,然后才回国。也就是说,现在外面飘着的一百多万人并不是都真的留在了国外,在以后的时间里会有一部分陆续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