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我国民众的聪明和才智的集中展现,其较好的展示出我国人民对生活的希望和对事物的追求。而美声的唱法则是国外的产物,在意大利17 世纪的时候产生,其演唱的形式特点较为突出。美声进行全方面的推广和民众对其认知度较高的时期为17 到18 世纪,在当时的欧洲社会曾经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状况。在经济和社会逐步全面的提高的同时,美声演唱的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提升,现阶段在世界上对演唱喜爱程度较高的音乐表现形式为美声的演唱。本文对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异同。
【关键词】民族声乐;美声唱法;异同
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是两种各具特色的歌唱形式,然而,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声乐教学中把握好二者的相通之处,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基础,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演唱艺术走向新的巅峰。
一、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文化定位
我国民族声乐起源于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积酿,发展成为一个实力强大、基础雄厚、影响深远的声乐学派,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风格、情感表达和文化基底。民族唱法以我国的汉语言为基础,悠久的文化历史为背景,追求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情兼备、以情感触动人们的心灵。美声唱法来自于西方传统文化,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诞生,由西欧古典声乐的专业化唱法上发展而成,具有真实性、节制性和容忍性的特色。受宗教音乐的影响,即使包含强烈的情感表达内容,也展现出节制性的演唱风格。
二、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由此衍生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当今的民族声乐称谓是我国现代乐坛的提法,这种唱法正是在传统的声乐艺术基础上,随着我国政治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展的,是不断汲取其他姊妹艺术长处而形成的。三十年代秧歌剧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雏形,歌剧《白毛女》则开创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纪元。随后大量新歌剧、新民歌的出现,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方法。这时的民族声乐,已经与西洋声乐并存,同样是受到音乐界关注的强大的歌唱流派。解放后,民族声乐艺术走进了高等音乐学府,在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上,开始了全面而细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大多数音乐学院都相继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在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风格、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日趋完善。
美声唱法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中发展而来的。当时的西方音乐受宗教音乐的影响,以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为主,男女唱法一样。经过无数歌唱家们努力探索、钻研、改进自己的唱法,以适应剧情的需要,今天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美声唱法才得以形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朗毓秀等为代表。50年代,保加利亚声乐教授契尔金来华,组织了两次讲座,一次示范性教学。60年代以伊莉丝.科拉岱蒂为代表,开始强调关闭唱法,在男高音的训练上得到了极有价值的启示。70年代斯义桂来华讲学,为国人带来了科学的教学观念、新鲜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声乐教材。80年代佛洛教授来华,他用轻机能训练法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松弛、贯通的音域,宽广的歌唱嗓音。1981至1983年吉诺·贝吉三度来华,他的讲学热情严谨、论点可信,明确了一些概念,纠正了一些混乱认识,对我国声乐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是前者以字正腔圆为主,后者以声音优美为重。“字正腔圆”是中国声乐艺术审美标准的核心,是故“学唱之人,无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美声唱法审美的首要标准则是“声音优美”。正如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在谈到演唱歌劇需要什么条件时,他回答道:“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
总的来讲,民族唱法更重视歌曲的表现形式,通过演唱方式的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而美声更注重的是声音内在的感染力,不需要过多的形体动作、演唱方式的变化,更多的是通过演员声音技术等内在的方式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三、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的异同
我们可以从呼吸的运用、力的运用、管道、声音的图像、表演形式几方面对民族与美声两种唱法加以比较。
3.1呼吸的运用
气息是发声的原动力,无论是我国的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认为优美动听的声音必须由正确的气息来支持。我国民族唱法的传统经验是“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即把丹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又叫“天”,位于两眉之间,这就是美声唱法所谓的头腔共鸣。中丹田又叫“气”,位于脐上胸下的部位,这就是美声唱法所谓的横膈膜处。下丹田又叫“地”,位于脐下三指,就是美声唱法所谓的小腹收缩处。不同之处是,我国的民族唱法在用气上强调一根线,就是从小腹处一直到上口腔声音比较集中,发音自然而明亮。美声唱法则强调将气吸至肺底部,吸气时肺的下部扩张,使身体腰部周围的肌肉向外张开,胸腔扩大,下肋骨周围托住,由于声门发音可大可小,胸腔共鸣得到运用,声音比较洪亮,音色浑厚而饱满。
3.2力的运用
力的运用指的是声乐艺术中歌唱的平衡感和协调感。我国民族唱法主要强调意、气、力、情的完整统一和连续运用,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声情并茂,这样的声音才会有血肉,有灵魂,有无穷的韵味与魅力。演唱中力的运用必须有“双向运动”感和连绵不断的“运力如抽丝”感。正如《诗说杂记》中所说:“气脉之来,绵绵如绳,前后相连,首尾呼应,虽千言万韵,依然生气勃勃,跃跃如动。”这正是意、气、力的统一与连贯。美声唱法则是用“吸气”的感觉去歌唱,力的支持点放在横膈膜处,把力的运用与保持具体到腰部和横膈膜的中间,从而发出浑厚而明亮的声音。
3.3管道
我国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喉咙打开的大小、喉头的位置高低上存在着差异,从而形成发音管道长短的不同。用吉诺·贝吉的话说就是:“喉结要尽量往下,喉咙要尽量打开。”喉头向下使发音管拉长,使声音上下贯通,音色宽厚饱满,美声唱法即是如此。我国的民族唱法则是喉位稍稍向上,发音管缩短,喉咙的打开度偏小,使声音集中、明亮、柔和而细腻。
3.4声音的图像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新月异,对声音的进一步科学解释,只凭感觉和乐谱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用频率表、分贝表、频谱表等图表,甚至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等。对于一段声音的描述至少应用三幅图像来体现:一是频率与时值关系的旋律图,二是强度与时间关系的动态图,三是强度与频率关系的频谱图。这样对声音的亮暗、宽窄、大小、强弱等现象的说明要准确得多,从中可以明确具体地看到声音的强弱、高低、明暗等不同特征。用科学手段分析说明,声音是具有“图像”可言的,是可以画出来的。我国的民族唱法一般表现为轻、淡、细、亮的色调,以及稀、浅、薄等特征。而美声唱法的声音“图像”主要表现为浓、厚、重、深、立体感等,具有流动的“建筑”之感。
3.5表演形式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不仅重视歌唱者的声音,而且,同样重视歌唱者的表演,重视唱与表演的完美统一,表演形式以歌、舞、乐交织和载歌载舞的方式为主。美声唱法的表演形式则比较单一,注重声音的表现力,不注重外在的动作配合,尤其表现在独唱音乐会中,动作的表演常常被视为“多余”和“喧宾夺主”。主要靠歌唱音乐去表现内容,感动观众。
四、结束语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艺术珍宝是民族声乐,也是不同民族人们的智慧和才智的集中,是我国民众对于美的审视汇聚,值得后继者对其不断的进行发扬光大和传承;而国外的美声唱法,也是欧洲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展现,具有较高的财富价值。所以后继者在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不断推广和发扬的同时,对外来的文化也要不断的融入,从而有效的促使我国声乐艺术的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常晓虹.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比较分析[J].学园,2017(15):137+154.
[2]乌雅汗.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比较分析[J].黄河之声,2016(17):90.
[3]魁丽华.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2011.
【关键词】民族声乐;美声唱法;异同
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是两种各具特色的歌唱形式,然而,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声乐教学中把握好二者的相通之处,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基础,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演唱艺术走向新的巅峰。
一、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文化定位
我国民族声乐起源于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积酿,发展成为一个实力强大、基础雄厚、影响深远的声乐学派,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风格、情感表达和文化基底。民族唱法以我国的汉语言为基础,悠久的文化历史为背景,追求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情兼备、以情感触动人们的心灵。美声唱法来自于西方传统文化,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诞生,由西欧古典声乐的专业化唱法上发展而成,具有真实性、节制性和容忍性的特色。受宗教音乐的影响,即使包含强烈的情感表达内容,也展现出节制性的演唱风格。
二、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由此衍生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当今的民族声乐称谓是我国现代乐坛的提法,这种唱法正是在传统的声乐艺术基础上,随着我国政治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发展的,是不断汲取其他姊妹艺术长处而形成的。三十年代秧歌剧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雏形,歌剧《白毛女》则开创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纪元。随后大量新歌剧、新民歌的出现,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方法。这时的民族声乐,已经与西洋声乐并存,同样是受到音乐界关注的强大的歌唱流派。解放后,民族声乐艺术走进了高等音乐学府,在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上,开始了全面而细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大多数音乐学院都相继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在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风格、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日趋完善。
美声唱法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从西欧专业古典声乐的传统唱法中发展而来的。当时的西方音乐受宗教音乐的影响,以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为主,男女唱法一样。经过无数歌唱家们努力探索、钻研、改进自己的唱法,以适应剧情的需要,今天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美声唱法才得以形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朗毓秀等为代表。50年代,保加利亚声乐教授契尔金来华,组织了两次讲座,一次示范性教学。60年代以伊莉丝.科拉岱蒂为代表,开始强调关闭唱法,在男高音的训练上得到了极有价值的启示。70年代斯义桂来华讲学,为国人带来了科学的教学观念、新鲜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声乐教材。80年代佛洛教授来华,他用轻机能训练法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松弛、贯通的音域,宽广的歌唱嗓音。1981至1983年吉诺·贝吉三度来华,他的讲学热情严谨、论点可信,明确了一些概念,纠正了一些混乱认识,对我国声乐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是前者以字正腔圆为主,后者以声音优美为重。“字正腔圆”是中国声乐艺术审美标准的核心,是故“学唱之人,无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美声唱法审美的首要标准则是“声音优美”。正如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在谈到演唱歌劇需要什么条件时,他回答道:“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
总的来讲,民族唱法更重视歌曲的表现形式,通过演唱方式的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而美声更注重的是声音内在的感染力,不需要过多的形体动作、演唱方式的变化,更多的是通过演员声音技术等内在的方式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三、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的异同
我们可以从呼吸的运用、力的运用、管道、声音的图像、表演形式几方面对民族与美声两种唱法加以比较。
3.1呼吸的运用
气息是发声的原动力,无论是我国的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认为优美动听的声音必须由正确的气息来支持。我国民族唱法的传统经验是“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即把丹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又叫“天”,位于两眉之间,这就是美声唱法所谓的头腔共鸣。中丹田又叫“气”,位于脐上胸下的部位,这就是美声唱法所谓的横膈膜处。下丹田又叫“地”,位于脐下三指,就是美声唱法所谓的小腹收缩处。不同之处是,我国的民族唱法在用气上强调一根线,就是从小腹处一直到上口腔声音比较集中,发音自然而明亮。美声唱法则强调将气吸至肺底部,吸气时肺的下部扩张,使身体腰部周围的肌肉向外张开,胸腔扩大,下肋骨周围托住,由于声门发音可大可小,胸腔共鸣得到运用,声音比较洪亮,音色浑厚而饱满。
3.2力的运用
力的运用指的是声乐艺术中歌唱的平衡感和协调感。我国民族唱法主要强调意、气、力、情的完整统一和连续运用,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声情并茂,这样的声音才会有血肉,有灵魂,有无穷的韵味与魅力。演唱中力的运用必须有“双向运动”感和连绵不断的“运力如抽丝”感。正如《诗说杂记》中所说:“气脉之来,绵绵如绳,前后相连,首尾呼应,虽千言万韵,依然生气勃勃,跃跃如动。”这正是意、气、力的统一与连贯。美声唱法则是用“吸气”的感觉去歌唱,力的支持点放在横膈膜处,把力的运用与保持具体到腰部和横膈膜的中间,从而发出浑厚而明亮的声音。
3.3管道
我国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喉咙打开的大小、喉头的位置高低上存在着差异,从而形成发音管道长短的不同。用吉诺·贝吉的话说就是:“喉结要尽量往下,喉咙要尽量打开。”喉头向下使发音管拉长,使声音上下贯通,音色宽厚饱满,美声唱法即是如此。我国的民族唱法则是喉位稍稍向上,发音管缩短,喉咙的打开度偏小,使声音集中、明亮、柔和而细腻。
3.4声音的图像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新月异,对声音的进一步科学解释,只凭感觉和乐谱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用频率表、分贝表、频谱表等图表,甚至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等。对于一段声音的描述至少应用三幅图像来体现:一是频率与时值关系的旋律图,二是强度与时间关系的动态图,三是强度与频率关系的频谱图。这样对声音的亮暗、宽窄、大小、强弱等现象的说明要准确得多,从中可以明确具体地看到声音的强弱、高低、明暗等不同特征。用科学手段分析说明,声音是具有“图像”可言的,是可以画出来的。我国的民族唱法一般表现为轻、淡、细、亮的色调,以及稀、浅、薄等特征。而美声唱法的声音“图像”主要表现为浓、厚、重、深、立体感等,具有流动的“建筑”之感。
3.5表演形式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不仅重视歌唱者的声音,而且,同样重视歌唱者的表演,重视唱与表演的完美统一,表演形式以歌、舞、乐交织和载歌载舞的方式为主。美声唱法的表演形式则比较单一,注重声音的表现力,不注重外在的动作配合,尤其表现在独唱音乐会中,动作的表演常常被视为“多余”和“喧宾夺主”。主要靠歌唱音乐去表现内容,感动观众。
四、结束语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艺术珍宝是民族声乐,也是不同民族人们的智慧和才智的集中,是我国民众对于美的审视汇聚,值得后继者对其不断的进行发扬光大和传承;而国外的美声唱法,也是欧洲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展现,具有较高的财富价值。所以后继者在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不断推广和发扬的同时,对外来的文化也要不断的融入,从而有效的促使我国声乐艺术的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常晓虹.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比较分析[J].学园,2017(15):137+154.
[2]乌雅汗.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比较分析[J].黄河之声,2016(17):90.
[3]魁丽华.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