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论文立足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材,通过课堂实践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有参考价值的“情境图有效教学”策略——“以图导文”教学法、“桌游”教学法和“绘图识文”教学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图文互照意识,提升其语言能力,综合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统编本 小学低段语文教材 情境图 整合策略
一、情境图的概念界定
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情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
本文认为的“情境图”就是穿插在课文中通过创设情境,从而有助于文字内容的解释、组织、记忆、表征或者提供背景信息的单幅或者多幅组成的图片。
二、情境图的整合“三步走”
笔者通过课堂实践研究,针对统编本新教材进行情境图与课文内容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图解文,促进识字教学(“以图导文”教学法)
1. 读图预习
统编本教材“先识字再学拼音”的改革,对于部分识字量小、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存在着困难。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记忆是形象记忆占主导,其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课前预习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课前读图的预习要求,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情境图,再根据自己的观察将内容讲给家长听。学生在读图中对课文内容有所掌握后,再按照生字、课文的顺序进行继续预习。这样,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对学习的恐惧转化为了读图的乐趣。
2. 由图到字,降低学习难度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上册共设置了两部分识字课文,在第一部分的识字课文中,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水平,主要是以简单的生字呈现为主,但情境图在这一部分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识字第三课《口耳目》,该课呈现出一副优美的儿童赏花图,利用动作标示出相应的事物,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可以给学生们呈现出最直观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在熟悉的事物和动作中迅速掌握所学生字,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以图导学,助力拼音教学(“桌游”教学法)
1. 巧用“桌游”,提升拼音能力
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拼音部分的情境图是一大亮点。每一课都配有整合的情境图,每一幅情境图又包含着一个故事情节。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故事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的学习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看图说话,要利用情境图,将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从而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汉语拼音。
受此启发,笔者联想到能否将“桌游”带入语文低段拼音教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并充满趣味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情境图编一个跟所学声母发音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提升拼音能力。
另一方面,情境图还有示形的重要作用,不仅跟生活相联系,而且还能拓宽知识面,做到一举两得。在情境图的引领下,促使他观察、思考、联想,锻炼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2. 深入情境图,拓展学拼音
桌游教学还能延伸拓展到课外,将桌游卡作为任务卡,用于课后巩固复习。
(1)和同桌做手指操
(2)和家长一起摆图形
(三)以图融情,品味课文教学(“绘图识文”教学法)
1. 绘图识文,降低学习难度
情境图能将课文内容的主要情节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或将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情境中。但是通过情境图感知课文的情感就需要学生根据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笔者执教《青蛙写诗》一课。课后,我反思:既然情境图中便隐藏着本课的语文要素,那我何不让学生仔仔细细读透这幅情境图呢?用笔指一指,涂一涂,画一画,在线条间,他们便已经记住了逗号、句号、省略号的外形。为之后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于是我便开始探索绘图识文的教学方法。
2. 绘图识文,体会课文主题
课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统编教材在精心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课文基础上对课文中的情境图也进行了细致的编排。首先结合课文内容,情境图不仅可以呈现出有关的画面,最重要的是渲染了气氛,可以带入情景,让学生深入实地地体会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主题。
例如:课文第1课《秋天》,情境图配以飘落的叶子、成熟的果实以及一只手捧松子的小松鼠,极尽秋天之意,让学生在绘画之间,理解秋天景物的同时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和变化。其次,用绘制情境图,解释文意,既形象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最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有限,通过描绘课文情境图,可以使小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在一定程度提高和发展了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绘图识文,激发诗意创想
(1)绘场景,激发创作欲望
通过绘制相关“场景”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的诗歌创作处于“我要写”的状态,精神处于亢奋。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里,为了营造阅读氛围,我们让学生選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画边展开想象,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指名让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些。有了绘画与想象的帮助,学生脑海中会有画面感,更能帮助诗歌的创作。
(2)绘开篇,捕捉写作灵感
利用绘画有童趣的动植物图画,让图画中的动植物的生活场景在学生头脑中转换为自己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想象画上的故事。当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再提供不完整或不连续的图画,学生想象开头、中间或结尾,补充成完整的诗歌。最后,提供单幅图给学生编写诗歌。这样循序渐进,逐渐增减难度,扩大学生创造性想象的空间。
例如:在303班开展了续写课,用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中语言描述开头:秋天来了,金色的树叶,欢快的小溪,茂密的森林,平坦的空地,绿油油的小草和五颜六色的小花……让学生去想象,去续编诗歌。在描述过程中配上有趣的多媒体动画演示,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他们的想象。
参考文献
[1] 余高凤.插图的文化史[M].新星出版社,2005:5.
[2] 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沿革篇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统编本 小学低段语文教材 情境图 整合策略
一、情境图的概念界定
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情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
本文认为的“情境图”就是穿插在课文中通过创设情境,从而有助于文字内容的解释、组织、记忆、表征或者提供背景信息的单幅或者多幅组成的图片。
二、情境图的整合“三步走”
笔者通过课堂实践研究,针对统编本新教材进行情境图与课文内容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图解文,促进识字教学(“以图导文”教学法)
1. 读图预习
统编本教材“先识字再学拼音”的改革,对于部分识字量小、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存在着困难。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记忆是形象记忆占主导,其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课前预习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课前读图的预习要求,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情境图,再根据自己的观察将内容讲给家长听。学生在读图中对课文内容有所掌握后,再按照生字、课文的顺序进行继续预习。这样,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对学习的恐惧转化为了读图的乐趣。
2. 由图到字,降低学习难度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上册共设置了两部分识字课文,在第一部分的识字课文中,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水平,主要是以简单的生字呈现为主,但情境图在这一部分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识字第三课《口耳目》,该课呈现出一副优美的儿童赏花图,利用动作标示出相应的事物,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可以给学生们呈现出最直观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在熟悉的事物和动作中迅速掌握所学生字,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以图导学,助力拼音教学(“桌游”教学法)
1. 巧用“桌游”,提升拼音能力
统编本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拼音部分的情境图是一大亮点。每一课都配有整合的情境图,每一幅情境图又包含着一个故事情节。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故事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的学习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看图说话,要利用情境图,将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从而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汉语拼音。
受此启发,笔者联想到能否将“桌游”带入语文低段拼音教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并充满趣味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情境图编一个跟所学声母发音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提升拼音能力。
另一方面,情境图还有示形的重要作用,不仅跟生活相联系,而且还能拓宽知识面,做到一举两得。在情境图的引领下,促使他观察、思考、联想,锻炼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2. 深入情境图,拓展学拼音
桌游教学还能延伸拓展到课外,将桌游卡作为任务卡,用于课后巩固复习。
(1)和同桌做手指操
(2)和家长一起摆图形
(三)以图融情,品味课文教学(“绘图识文”教学法)
1. 绘图识文,降低学习难度
情境图能将课文内容的主要情节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或将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情境中。但是通过情境图感知课文的情感就需要学生根据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笔者执教《青蛙写诗》一课。课后,我反思:既然情境图中便隐藏着本课的语文要素,那我何不让学生仔仔细细读透这幅情境图呢?用笔指一指,涂一涂,画一画,在线条间,他们便已经记住了逗号、句号、省略号的外形。为之后的学习做好了准备。于是我便开始探索绘图识文的教学方法。
2. 绘图识文,体会课文主题
课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统编教材在精心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课文基础上对课文中的情境图也进行了细致的编排。首先结合课文内容,情境图不仅可以呈现出有关的画面,最重要的是渲染了气氛,可以带入情景,让学生深入实地地体会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主题。
例如:课文第1课《秋天》,情境图配以飘落的叶子、成熟的果实以及一只手捧松子的小松鼠,极尽秋天之意,让学生在绘画之间,理解秋天景物的同时感受到秋天的到来和变化。其次,用绘制情境图,解释文意,既形象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最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有限,通过描绘课文情境图,可以使小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在一定程度提高和发展了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绘图识文,激发诗意创想
(1)绘场景,激发创作欲望
通过绘制相关“场景”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的诗歌创作处于“我要写”的状态,精神处于亢奋。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里,为了营造阅读氛围,我们让学生選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画边展开想象,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指名让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些。有了绘画与想象的帮助,学生脑海中会有画面感,更能帮助诗歌的创作。
(2)绘开篇,捕捉写作灵感
利用绘画有童趣的动植物图画,让图画中的动植物的生活场景在学生头脑中转换为自己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想象画上的故事。当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再提供不完整或不连续的图画,学生想象开头、中间或结尾,补充成完整的诗歌。最后,提供单幅图给学生编写诗歌。这样循序渐进,逐渐增减难度,扩大学生创造性想象的空间。
例如:在303班开展了续写课,用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中语言描述开头:秋天来了,金色的树叶,欢快的小溪,茂密的森林,平坦的空地,绿油油的小草和五颜六色的小花……让学生去想象,去续编诗歌。在描述过程中配上有趣的多媒体动画演示,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他们的想象。
参考文献
[1] 余高凤.插图的文化史[M].新星出版社,2005:5.
[2] 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沿革篇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