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让农村幼儿园“带病生存”
5月28日发生在湖北麻城的重大交通事故造成7名幼儿死亡、14名幼儿受伤。儿童节前夕发生的这起惨祸令人揪心。令人震惊的是,发生事故的龟山幼儿园竟是一家无证幼儿园,接送孩子的面包车司机没有驾驶证,核载7人的面包车竟挤进了21名幼儿!
据了解,发生事故的幼儿园曾向教育部门提出过证照手续申请,但未得到批准。而当地没有合法手续的幼儿园,绝非仅此一家。
近年来,国家逐渐放开了对幼儿园的管理,允许部分社会力量或民间力量开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些幼儿园既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没人带”的问题,也能解决“没人教”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许多幼儿园达不到相关部门的软硬件标准。办园者往往利用简易民房,自制游乐设施,临时招聘教师,租用车辆,办起了幼儿园。为减少费用,租用车辆大多破旧不堪,甚至有的幼儿园租用濒临报废的车辆,将几十名孩子集中在一辆小面包车上。不少农村幼儿园饮食卫生、交通等安全隐患突出。而家长即使知道存在安全隐患,也会因为收费低廉、孩子没人带等原因送孩子入园。
对这种条件不具备、农村又特别需要的幼儿园,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暧昧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这些没有证照的幼儿园成为监控的“真空地带”。农村幼儿园这种未被管理部门规范,又因有需求而“带病生存”的现象,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比较突出,交通、房屋坍塌、食物中毒等事故时有发生。
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多万。办好农村幼儿园,发挥其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教育作用十分必要。对农村无证幼儿园,既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关了之,更不应冷冰冰地照搬有关法规和标准,对其开办申请冷漠处之。监管部门既要旗帜鲜明,坚决取缔只顾赚钱、安全隐患突出的幼儿园,更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站在关心农村儿童健康成长的高度,施以援手,给基本符合条件的幼儿园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培训管理人员和师资,支持申请者建好、管好幼儿园,使农村幼儿在一个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报》2007.6.2 黎昌政/文)
客观对待教师绩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
教师绩效评价有其特定的内涵,既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结果的评价。由于教育目标更具模糊性与教育效果的复杂性,对教师的绩效评价就更应侧重于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许多研究者与管理者却把教师绩效评价曲解为“不正确”的教师评价。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绩效评价只能调动少部分人的积极性,它是针对过去的,对未来没有意义,唯有发展性教师评价才能促进教师发展,而教师绩效评价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际上,发展性教师评价关于“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性假设及其人文主义的管理范式也有其内在的缺陷。虽然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更高境界的教师评价,但它必须以教师绩效评价所达到的严格、精确为现实基础。由于我国现阶段教师管理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科学化不足,因此,应当认真对待教师绩效评价,而不是盲目地推崇发展性教师评价。
(《教育学报》2007.1张俊友/文)
“莫扎特效应”遭质疑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载德国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认为被动地聆听古典音乐与提高智商并无必然联系,听音乐并不一定能变聪明。但报告也承认,就“莫扎特效应”的真伪作出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德国联邦研究部授权9名德国科学家组成研究小组,专门研究“莫扎特效应”的真伪。研究组成员包括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及哲学家,所有成员都精通音乐。研究小组公布了研究报告,证实听音乐和智商提高并无必然联系。但报告指出,要确认儿童接受音乐训练是否会提高智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人员称,就算未来的研究证实音乐培训对儿童智力提高确有帮助,也并不意味着如一些商家所言儿童会因此成为天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弗朗西丝·劳舍尔及同事在1993年提出,听莫扎特作品10遍后,人的空间感会增强,能够更好地完成诸如折纸、辨别事物式样等任务,“莫扎特效应”的概念由此诞生。
(《新京报》2007.4.18)
入园“摇号”:几多欢喜几多忧
最近江苏省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举行一次特殊的仪式:通过电脑,该园从191个报名的幼儿中随机摇出招收的15名新生。
该园主要是面向省级机关单位招生,只有少量剩余名额面向社会。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只能将面向社会的招生名额采用摇号方式,在现场公证的情况下摇出录取号码,当场办理录取手续。
无独有偶,对“名”幼儿园的趋之若鹜,南京靠摇号,北京则是排长队。4月7日,北京著名的六一幼儿园招生时出现了家长排队两天两夜的情景,不少爷爷奶奶辈的家人也坐着小马扎,裹着羽绒服,在深夜的寒风中苦苦等待着。
摇号也好,排队也罢,这背后还真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针对当前愈演愈烈的“择园热”,面对诸多的“条子”和关系,从园方的角度来看,摇号的方式既体现了公平,也为“和谐招生”找到了一条出路,不失为一种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平衡诸方关系的办法。
但这样的办法是不是就能破解“择园热”的难题呢?
有专家认为,目前幼教资源分布还不均衡是导致“择园风”盛行的根本原因。相比一些办园水平高的优质园而言,还有不少幼儿园设施不够完善,师资素质和教育水平不够高,不能让家长满意。当然也有不少民办幼儿园各方面的质量还不错,但是对大多数工薪阶层的老百姓来说,入园收费太高,显然无法承受。
再有,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也在对“择园热”推波助澜。只要能为孩子从小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条件,即使是举全家之力,家长也在所不惜。
能够意识到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显然是正确的。但非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非“六一”这样的名园就不能让宝宝受到优质教育了吗?其实,各地目前都有不少特色幼儿园,对家长来说,让孩子上幼儿园的选择空间很大,关键不是要找“名”园,而是要找最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特点的幼儿园。
看来,期待通过摇号解决家长择园问题,显然只能治标,还不能治本。如何破解“择园、择校”,构建和谐教育,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中国教育报》2007.4.17 续 梅/文)
传统文化教育遭挑战:孩子知“圣诞”却不知“端午”
成都市某幼儿园一项调查显示:90%的孩子能说出“圣诞节”,却只有10%的孩子知道“中秋节”,几乎没有人能说出“重阳节”和“端午节”;而回到家中,近七成的孩子把时间用于看电视,近三成的时间玩电脑游戏,很少有时间外出散步和做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们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间文化环境也越来越远,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副局长徐宏说,“我们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能与之亲近的文化环境。”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所长姚文忠教授说:“不要一想到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只想到读经,传统文化中的经书确实优秀,但它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民间文化中的很多游戏、儿歌、童谣等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基于这样的考虑,四川省成立了“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课题小组,通过进一步总结将传统民间游戏带到幼儿园的经验,建立四川民俗幼教课程体系,让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无独有偶,去年9月,上海市也曾经实施过将上海话、上海童谣等加入幼儿园课程,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接受“乡土文化”教育。
这项措施让很多人“看到民间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一些评论甚至进一步呼吁,只进行乡土文化教育还不够,还应该加大力度,让传统文化课程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主流。
四川师范大学巴登尼玛认为,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过程中,要注意衡量是以幼儿教育阶段儿童的喜好为标准,还是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为标准。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不应该以成人的眼光刻意强求,而应该将民间文化中美好的、符合他们需要的东西整理出来,展示给他们,让他们选择,“只有他们自己选择的东西,他们才会去感受、去想象,才会去发扬和创造”。任何教育都要与幼儿自身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让他们对美好的东西有所感知、有所体会,并从中得到快乐,这是我们应该推崇的教育。
(《光明日报》2007.4.12 余长安 周 龙/文)
5月28日发生在湖北麻城的重大交通事故造成7名幼儿死亡、14名幼儿受伤。儿童节前夕发生的这起惨祸令人揪心。令人震惊的是,发生事故的龟山幼儿园竟是一家无证幼儿园,接送孩子的面包车司机没有驾驶证,核载7人的面包车竟挤进了21名幼儿!
据了解,发生事故的幼儿园曾向教育部门提出过证照手续申请,但未得到批准。而当地没有合法手续的幼儿园,绝非仅此一家。
近年来,国家逐渐放开了对幼儿园的管理,允许部分社会力量或民间力量开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些幼儿园既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没人带”的问题,也能解决“没人教”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许多幼儿园达不到相关部门的软硬件标准。办园者往往利用简易民房,自制游乐设施,临时招聘教师,租用车辆,办起了幼儿园。为减少费用,租用车辆大多破旧不堪,甚至有的幼儿园租用濒临报废的车辆,将几十名孩子集中在一辆小面包车上。不少农村幼儿园饮食卫生、交通等安全隐患突出。而家长即使知道存在安全隐患,也会因为收费低廉、孩子没人带等原因送孩子入园。
对这种条件不具备、农村又特别需要的幼儿园,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暧昧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这些没有证照的幼儿园成为监控的“真空地带”。农村幼儿园这种未被管理部门规范,又因有需求而“带病生存”的现象,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比较突出,交通、房屋坍塌、食物中毒等事故时有发生。
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多万。办好农村幼儿园,发挥其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教育作用十分必要。对农村无证幼儿园,既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关了之,更不应冷冰冰地照搬有关法规和标准,对其开办申请冷漠处之。监管部门既要旗帜鲜明,坚决取缔只顾赚钱、安全隐患突出的幼儿园,更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站在关心农村儿童健康成长的高度,施以援手,给基本符合条件的幼儿园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培训管理人员和师资,支持申请者建好、管好幼儿园,使农村幼儿在一个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报》2007.6.2 黎昌政/文)
客观对待教师绩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
教师绩效评价有其特定的内涵,既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结果的评价。由于教育目标更具模糊性与教育效果的复杂性,对教师的绩效评价就更应侧重于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许多研究者与管理者却把教师绩效评价曲解为“不正确”的教师评价。他们错误地认为教师绩效评价只能调动少部分人的积极性,它是针对过去的,对未来没有意义,唯有发展性教师评价才能促进教师发展,而教师绩效评价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际上,发展性教师评价关于“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性假设及其人文主义的管理范式也有其内在的缺陷。虽然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更高境界的教师评价,但它必须以教师绩效评价所达到的严格、精确为现实基础。由于我国现阶段教师管理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科学化不足,因此,应当认真对待教师绩效评价,而不是盲目地推崇发展性教师评价。
(《教育学报》2007.1张俊友/文)
“莫扎特效应”遭质疑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载德国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认为被动地聆听古典音乐与提高智商并无必然联系,听音乐并不一定能变聪明。但报告也承认,就“莫扎特效应”的真伪作出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德国联邦研究部授权9名德国科学家组成研究小组,专门研究“莫扎特效应”的真伪。研究组成员包括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及哲学家,所有成员都精通音乐。研究小组公布了研究报告,证实听音乐和智商提高并无必然联系。但报告指出,要确认儿童接受音乐训练是否会提高智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人员称,就算未来的研究证实音乐培训对儿童智力提高确有帮助,也并不意味着如一些商家所言儿童会因此成为天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弗朗西丝·劳舍尔及同事在1993年提出,听莫扎特作品10遍后,人的空间感会增强,能够更好地完成诸如折纸、辨别事物式样等任务,“莫扎特效应”的概念由此诞生。
(《新京报》2007.4.18)
入园“摇号”:几多欢喜几多忧
最近江苏省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举行一次特殊的仪式:通过电脑,该园从191个报名的幼儿中随机摇出招收的15名新生。
该园主要是面向省级机关单位招生,只有少量剩余名额面向社会。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只能将面向社会的招生名额采用摇号方式,在现场公证的情况下摇出录取号码,当场办理录取手续。
无独有偶,对“名”幼儿园的趋之若鹜,南京靠摇号,北京则是排长队。4月7日,北京著名的六一幼儿园招生时出现了家长排队两天两夜的情景,不少爷爷奶奶辈的家人也坐着小马扎,裹着羽绒服,在深夜的寒风中苦苦等待着。
摇号也好,排队也罢,这背后还真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针对当前愈演愈烈的“择园热”,面对诸多的“条子”和关系,从园方的角度来看,摇号的方式既体现了公平,也为“和谐招生”找到了一条出路,不失为一种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平衡诸方关系的办法。
但这样的办法是不是就能破解“择园热”的难题呢?
有专家认为,目前幼教资源分布还不均衡是导致“择园风”盛行的根本原因。相比一些办园水平高的优质园而言,还有不少幼儿园设施不够完善,师资素质和教育水平不够高,不能让家长满意。当然也有不少民办幼儿园各方面的质量还不错,但是对大多数工薪阶层的老百姓来说,入园收费太高,显然无法承受。
再有,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也在对“择园热”推波助澜。只要能为孩子从小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条件,即使是举全家之力,家长也在所不惜。
能够意识到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显然是正确的。但非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非“六一”这样的名园就不能让宝宝受到优质教育了吗?其实,各地目前都有不少特色幼儿园,对家长来说,让孩子上幼儿园的选择空间很大,关键不是要找“名”园,而是要找最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特点的幼儿园。
看来,期待通过摇号解决家长择园问题,显然只能治标,还不能治本。如何破解“择园、择校”,构建和谐教育,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中国教育报》2007.4.17 续 梅/文)
传统文化教育遭挑战:孩子知“圣诞”却不知“端午”
成都市某幼儿园一项调查显示:90%的孩子能说出“圣诞节”,却只有10%的孩子知道“中秋节”,几乎没有人能说出“重阳节”和“端午节”;而回到家中,近七成的孩子把时间用于看电视,近三成的时间玩电脑游戏,很少有时间外出散步和做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们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间文化环境也越来越远,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副局长徐宏说,“我们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能与之亲近的文化环境。”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所长姚文忠教授说:“不要一想到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只想到读经,传统文化中的经书确实优秀,但它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民间文化中的很多游戏、儿歌、童谣等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基于这样的考虑,四川省成立了“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课题小组,通过进一步总结将传统民间游戏带到幼儿园的经验,建立四川民俗幼教课程体系,让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无独有偶,去年9月,上海市也曾经实施过将上海话、上海童谣等加入幼儿园课程,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接受“乡土文化”教育。
这项措施让很多人“看到民间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一些评论甚至进一步呼吁,只进行乡土文化教育还不够,还应该加大力度,让传统文化课程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主流。
四川师范大学巴登尼玛认为,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过程中,要注意衡量是以幼儿教育阶段儿童的喜好为标准,还是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为标准。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不应该以成人的眼光刻意强求,而应该将民间文化中美好的、符合他们需要的东西整理出来,展示给他们,让他们选择,“只有他们自己选择的东西,他们才会去感受、去想象,才会去发扬和创造”。任何教育都要与幼儿自身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让他们对美好的东西有所感知、有所体会,并从中得到快乐,这是我们应该推崇的教育。
(《光明日报》2007.4.12 余长安 周 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