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中国玉器研究、玉器市场,在2006年跨入玉无价境界后,开启新“玉器时代”,亮点更亮,沸点更热,焦点更准,疑点更多,特点更明。
亮点:“金镶玉”亮相世界
关注中国玉器、关注北京2008奥运会的人们也许永远不会忘记,2003年8月3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在天坛祈年殿前正式向全球发布。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朝二十五宝”中的乾隆“奉天之宝”为蓝本的北京奥运会徽宝,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印章文化、龙文化、玉文化、结文化。
事隔四年,在2007年3月27日,北京奥组委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发布了世人关注的北京2008奥运会奖牌式样,“金镶玉”设计方案各国设计师179件应征有效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中华玉文化再次与奥林匹克精神结缘。
北京2008奥运会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金牌镶白玉,银牌镶青白玉,铜牌镶青玉,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玉的色泽与金属质地在这里交汇,珠联璧合;东西文化因素在这里相融,相得益彰。奖牌把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复合”而成,在保证奖牌金、银、铜识别的同时,彰显“玉”的特点,“金”、“玉”材料达到视觉上、性能上、品质上的完美结合。奖牌挂钩由西汉双龙蒲纹玉璜演变而成。整个奖牌尊贵典雅,具有浓厚东方文化特色,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2007年11月14日,北京奥组委揭晓北京2008残奥会奖牌样式,奖牌的设计创意、造型、大小与北京奥运会奖牌相似,都采用了“金镶玉”风格。奖牌会徽周围镶嵌着玉,玉的色泽根据金、银、铜奖牌的变化,分别为白玉、青白玉和青玉。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正面是女神,背面是玉,而残奥会奖牌正好相反,正面是玉。
若以2004年雅典28届奥运会为参照数(当时202个国家和地区的10500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301个小项的比赛),北京奥运会的规模、盛况不会亚于雅典28届奥运会,金、银、铜奖牌总数近1000枚,加上北京残奥会奖牌3000枚,共有4000枚奖牌。用和田玉琢制29届北京奥运会徽宝,以美玉镶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奖牌,是中国玉文化历史上继东周“和氏璧”后又一历史性大事。中华玉文化将伴随奥运会东风传播到天涯海角,其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会亚于伴随中国文物传到西方产生的“汉学热”,必将在世界上掀起一股“中国玉热”。
焦点:玉器探源有成效
无论是玉文化的传播,或是玉器市场的规范,均离不开玉文化的研究和探索。2007年中国玉文化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玉器起源及其相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着力尤其多,主要表现在玉器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拓展、国际性学术会议的相继召开、研究专著的顺利出版等方面。
玉器考古。2007年中国玉器考古令人兴奋和注目的是凌家滩遗址的第五次考古发掘。2007年5月18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凌家滩遗址进行第五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450平方米。经过3个月左右的田野考古发掘,获得了重要成果,发现凌家滩文化墓葬4座、灰坑3个,还有可能与制作玉、石器有关的大面积石块分布场所,出土各类玉器、石器和陶器近400件。
据已披露的材料,此次玉器考古探源研究至少在六个方面取得了成果,有的还是突破性成果。一是遗址内继续发现大量的玉料或边角料,还有大面积石块分布场所,表明凌家滩遗址不仅是一个礼仪玉器聚集使用场所,也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玉器生产场所,全国罕见。二是玉器、石器品种仍以钺、璜、环、芯、锛为主,说明凌家滩遗址玉器使用有特定的组合和规范,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准。 三是出土特殊型玉器与墓葬的特殊关系,特别是出土8件保存完整玉钺墓葬,以及与巨型玉猪相关的随葬200多件器物大型墓的发现,清楚地表明,凌家滩遗址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以及特殊人物甚至利益集团的出现。四是成群玉钺墓葬的出现,把巢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交流与影响的时段定得更正确。五是全长72厘米、重达88公斤“中国第一玉猪”的发现,把中国大玉器制作使用历史提早到5000年前,需要改写中国玉器史、雕塑史、动物史等。六是这些玉器资料及相关遗存的发现,不仅清楚地显示,巢湖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中国玉文化起源的重要探索地。
学术会议。2007年相继召开了三次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的重要学术会议,会议主题同样集中在玉文化的起源、传播以及影响等方面。
2007年炎热的盛夏,两个红山文化玉器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大型学术会议几乎同时在北方召开,而且均以“论坛”的形式举办。
其一,7月,由辽宁省朝阳市政府和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07中国·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召开,70余位海内外学者专家以会。会议旨在深入研究发掘牛河梁玉文化精髓,让世人更加了解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牛河梁遗址的神奇风貌。通过讨论与实地考察牛河梁遗址1、2、13号地点特别是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以会专家学者认为,牛河梁遗址有完整和独特的布局体系,是远古中国古国时代的重要古国,是中华玉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另一个重要的红山文化学术会议,“第二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于8月在内蒙古赤峰市举行,海内外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对红山诸文化在中国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中国北方旱作农作物起源与环境考古、红山文化聚落形态、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红山文化玉器与礼制系统的形成、红山文化为主线的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重大课题进行了研讨。赤峰所在的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六大文化区系的重心。红山文化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演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月,第四届“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国际会议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大会围绕“古代香港与东亚——玉玦与白陶起源”进行,分设“中国东北、黄河、长江流域玉器起源”、“日本、俄罗斯、越南玉器起源”、“东南亚玉器及其他”、“玉石器研究方法、矿物及工艺”等专题展开研讨。
专著出版。田野调查、考古以及学术会议、实验分析的高级形式,应是学术著作的出版,《中国岫岩玉》、《古玉起源探索》是2007年中国玉器起源研究两部值得关注的重要学术著作。
沸点:玉比金贵近千倍
为作此文,笔者通过多种方式对亚洲玉器市场进行了一定范围和层面的询问和调查,发现2007年玉料、玉器价格,在2006年进入合理水准的基础上,大幅上升,可以说是2007年度全球物价涨幅最大的物品。玉器生产、经营人员普遍反映,玉器需求从未如此大过,玉市从未这样旺过,玉价从未如此高过,玉器行业前景从未这样看好过。主要表现在和田玉料疯涨、优质玉器通涨、乾隆玉雕高涨、古玉普涨四个方面。
和田玉料疯涨。由于许多人并未真正懂玉器,2007年大肆炒作资源日益稀缺的新疆和田玉。翻开2007年的报刊,打开2007年的网站,“最后的和田玉”、“疯狂的石头”、“稀世羊脂玉”、“和田玉10年涨价千余倍”等醒目文字不断映入眼帘,令人兴奋,令人心跳,令人疯狂,也令人恐惧,令人失望。和田玉在若干年前 “按堆论价”、三年前 “按克论价”交易规则基础上,现在是“按克论价”与“按质论价”、“按皮论价”、“按块论价”并重。眼下好一点的和田籽料,一般是1克值千元人民币,一级籽料白玉或羊脂白玉更是价高无货。带红、黄色皮油性十足的和田玉籽料,一般是按皮、按块论价,甚至重量、品质并不重要,贵得已经离谱。据2006年10月9日《扬子晚报》报道,安徽某公司董事长用160万元“赌”到一块长近1米、重达90.2公斤的和田玉籽料,通体包裹一层枣红皮天然沁色,天窗部分露出洁白细腻玉质。据说一位上海买家出价3000万元被拒,估价超2亿元人民币。近期估价1.8亿元人民币的新疆和田玉原石在扬州新世纪大酒店公展,宣称展品国内顶级。自古就有“新疆玉,扬州工”之说。价值如此高的和田玉原石在扬州集中展出,希望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其中一块重达10余公斤、形似“金元宝”的红皮白玉原石,新疆客商称,20年前他以万元价格收藏,现在出手价格至少1200万元。新疆和田玉料价格之贵,由此可见一斑,称为“疯狂的石头”确实并非言过其实。
优质玉器通涨。和田玉料的疯涨,直接带来玉器市场特别是白玉市场价格的普遍上涨。一方面,扬州、苏州、上海、广州等地玉雕工艺发达,从事玉器精品生产的工艺师,面对日益高涨的玉器原材料忧心如焚,他们现在主要利用库存玉料雕刻玉器,因而利润空间非常大。一旦库存玉料用完,需要新购玉料进行加工,等米下锅,利润就会大大缩水,甚至带来行业风险,眼前获得的利益可能还会付之东流。面对高价玉料,一些设计水平较高、加工能力较强的玉作坊,开始接受来料加工,收取设计、加工费,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玉器经销商笑逐颜开,只要优质白玉器,即使是普通小挂件,销路也非常好,以往300元左右的小件玉饰,现已涨到3000元以上。一些玉雕工艺师的作品更贵,白玉把玩件10万元以下的基本见不到货。
乾隆玉雕高涨。前几年价格一路高涨的乾隆玉雕,2007年继续高涨,并不断创下新高。在香港苏富比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以4624.75万港币成交,超出预估价的两倍,亦破了中国玉器拍卖的世界纪录。此圆形御玺,以温润乳白的羊脂白玉精琢而成,印钮高浮雕围绕寿山图符游动的双螭龙,印面以篆体浅阳雕“太上皇帝”四字。据印体侧面阴刻文字可知,此印是乾隆皇帝85岁,卸任后改当太上皇帝时制造,有200多年历史。拍场竞投相当激烈,第一口叫价900万元,5分钟内叫价42次,有10多个买家参与竞投,最后由一位中国大陆收藏家收入囊中。
“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尽管同时兼备了珍贵文物的历史、文化、工艺价值,同时也具备了珍贵文物的权威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拍出如此高的价格,除了收藏界继续厚爱帝王文物外,与新疆和田玉料价格的高歌猛进也有很大的关系。
古玉普涨。前几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有时甚至走下坡路的古玉价格,2007年情况大为改观,从国内国有大型博物馆文物征集部门、文物商店、海外拍卖市场了解到,古玉价格上涨幅度较快,仅是人们感觉到没有和田玉料疯狂。主要原因,由于国家文物政策限制,国内古玉市场受控制,除个别拍卖公司特许拍卖外,大多拍卖行、古玩经营部门不能经销古玉。这种表面上保护文物实际上不起作用的政策,并没有限制古玉的交易,更无法阻挡古玉价格上涨的趋势,仅是改变了交易方式而已,由明变暗,由公开变私下。国家文物征集部门反映,现在品质好一点的古玉根本看不到,即使找到,开价也是高得很,上百万元的古玉还达不到三级文物的标准。
相反,2007年海外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古玉几乎都是主打拍品。纽约佳士得2007年“中国陶瓷、玉器及工艺品”秋季拍卖,特别推出来自多个私人珍藏的玉器,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器,其中一件编号84的18世纪 “瓜瓞绵绵”纹耳白玉盘,估价18至22万美元,盘内运用浮雕技法刻两个结在藤蔓枝叶上的瓜果,以及展开翅膀的蝴蝶。另一件编号68的明代大型卧牛玉摆件,估价20至30万美元。此卧牛用大型玉石雕琢而成,玉质呈灰绿色,带浅褐及黑色石纹,表面部份带褐色皮。玉匠巧用天然不规则的石形刻画出扁平的牛头,牛身屈膝卷起,牛头搁置于盘绕身下的后足旁,牛头上的五官及尾上毛发刻纹细致,神态栩栩如生,可归入巧色玉雕范围。
香港历来是中国玉器市场的福地。2007年除创造中国玉器拍卖价世界纪录外,中等规模的古玉拍卖专场不断,一批非常好的古玉纷纷面世。笔者近日趁赴港参加学术会议期间,亲眼、亲手观察了“崇源抱趣2007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古玉精粹”专场,发现所有上拍玉器真实可靠,品质上乘,估价适中。正如公司执行总裁季崇建先生所云:此次场所拍卖“为海内外藏家们开启了一条见证古玉的时光通道,这通道既神秘又美好,其中所收商周至汉前古玉59件组,造型独特,含义深刻,有极高的历史与收藏价值。”镂空和圆雕古玉估价普遍较高,一件商代白玉鹦鹉佩,估价150万港币;一件西周黄玉镂空龙纹佩,估价45万港币;一件战国至汉代白玉双龙首谷纹璜,估价70万港币;一件汉代白玉出廓镂空螭龙纹玉璧,估价150万港币。一件罕见的商代白玉圆雕虎,更是不愿将估价和盘托出,而是要“估价待询”,卖家不花数百万港元不会到手。
总之,无论是国内新玉料、新玉器市场,还是海外古玉市场,加上受国人特别青睐的缅甸翠玉市场,中国玉器自2006年步入“玉无价”时代后,2007年全面进入“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历史新时期,优质和田玉价格首次接近甚至超过优质缅甸翠玉。
疑点:机构、专家“水货多”
在玉事活动频繁,玉器市场一片叫好声中,同样存在一些不和谐不协调甚至不正常的情况,主要是珠宝玉石检测机构失信、专家失误、权威失语的现象,可以看作是2007年玉事活动的疑点。
机构失信。珠宝玉石检测机构失信,主要表现在国家珠宝玉石检测机构降低了和田玉的检测标准。人人知道的和田玉,被2004年颁布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搞乱了。按现行“标准”,“所有理化性状为透闪石、颜色洁白的玉料”都称为“和田玉”,既包括新疆和田玉,也包括青海玉、俄罗斯玉。这不仅扩大了和田玉的范围,还搞乱了和田玉的概念,忽略了中华文化传统中对和田玉约定俗成的认定标准,无视和田玉玉料的工艺特性。可以说,这不是个“国标”,而是个“乱标”。按这个标准做的检测报告,产生的后果严重,文化部门、工艺部门基本上都不认可,因为许多报告中的“和田玉”,相当部分是青海玉、俄罗斯玉,有的是比青海玉、俄罗斯玉还次的白玉。如果还以这个标准执行下去,失去的不仅是珠宝玉石检测的信誉和权威,毁掉的可能是一个珠宝玉石检测行业,殃及的是整个玉石行业以及中国玉文化。
专家失误。机构失信,必定带来专家的失误,既有珠宝行业专家的失误,也有文物鉴定部门专家的失误。现在的专家似乎都是“超男”、“超女”,靠的不是实力,靠的是头衔,是传媒,是包装,方法是“走穴”。一些圈内圈外名不见经传的“专家”,一下子成了“知名专家”,上电视,进广播,开讲座,南下北上,上窜下跳,忙得不可开交,结果是越说越乱。假的说成真的,次的说成好的,新的说成老的,常有之,好像他们是评判法官,掌握生死大权,行为轻率,达到了令人耻笑的地步。近日报载,前些时候炒得热火朝天的原计划在北京拍卖的4件“国宝”级文物,3件已被认定赝品。问题是这4件“国宝”,事前都经过北京与湖北专家的鉴定。著名作家肖复兴近日为此还在文汇报上发表时评,称“专家度量着社会的良知”。专家要成为专家,社会良知是底线,职业道德是根本。
如果说专家因为学识浅薄,功力不够,假的说成真的是常事、常理,而把真的说成假的,有点不可思议,但这些事确实经常发生在我们周围。某些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专家,吃的是“皇粮”,常以权威自居,而他们的行为常令人失望,某些人连考古出土的战国、汉代标准形式的谷纹玉璧、龙纹出廓玉环都看不懂,还混迹于江湖。笔者窃以为,国内大量非正规考古发掘出土玉器精品流失到海外,与某些专家不作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有些玉器是被某些专家认定为“工艺品”而允许出境的。国家应该采取措施,把不学无术、业务不精、缺乏责任感的专家清理出队伍,有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权威失语。这样看来中国似乎已没有权威专家了,其实不然,有真眼力、真本事的权威专家还是大有人在。因为机构的失信,因为专家的失误,因为商业的炒作,因为社会的浮躁,这些具真本领的权威专家远离喧哗,暂时“失语”是可以理解的,至少保持了学术上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
以上一些现象,可以说是2007年玉事活动景象中的乱象,尽管令人遗憾,但也无碍大局,因为这些“疑点”被越来越多的人看清,毕竟还是玉文化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玉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瑕疵,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的规范,学人行为的检点,一些问题总会得到解决。
特点:开启玉器新时代
上世纪末,针对田野考古层出不穷的玉器发现,根据东汉袁康《越绝书》中“以玉为兵”的记载,学术界提出了中国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还存在一个“玉器时代”的观点,并且为世界六大文明系统中所特有。据学者们对“玉器时代”的研究,主要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玉器是各文化圈的重要内涵,不少地方玉器的数量与质量均超过石器;二是玉器是重要的礼仪用具,礼仪形态与玉器形态可以配套,进入礼仪社会;三是玉器是社会生产力、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一些玉器形态和玉器内涵,为青铜文化所吸收。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向前的,有时又是轮回的。时隔4000多年,中国仿佛又进入了“玉器时代”。当然现在的“玉器时代”与4000年前的“玉器时代”不能相提并论,性质不完全一样,但玉器在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一致的。观察新“玉器时代”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玉器国际化。通过现代奥运会将中国玉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中国玉器史上史无前例的大事。
二是玉器标准化。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奖牌总数超过4000枚,每个品种超过300枚。同时,还生产了2008方北京奥运会“典藏版”玉徽宝供藏家收藏。这是中国琢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为今后玉器的标准化生产积极了经验,铺平了道路。
三是玉器市场化。玉器的市场化是随着玉器的世俗化、大众化逐步出现的,但历史上的玉器产业从未有过现在的规模,市值已达数千亿元。
四是玉器货币化。历史上玉器曾具备货币的功能,或者直接当作货币使用,至少是作为财富的象征。眼下玉料、玉器价格屡创新高,玉器早已超过“黄金货币”加以珍藏,作为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硬通货”,似乎重现了历史上的“玉币”。
五是玉器偶像化。玉是神物,玉是法物。玉器在中国八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一路高歌,连绵不断,最重要的原因是玉文化的“基因”在起作用。基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形态,形态的核心是“精气神”灵魂。眼下中国玉文化正发扬光大,文化精神已被大大物化,玉成为超级“偶像”,国人都以拥有美玉为时尚,为殊荣。
笔者以为,开启新“玉器时代”,是2007玉事的最大特点。
亮点:“金镶玉”亮相世界
关注中国玉器、关注北京2008奥运会的人们也许永远不会忘记,2003年8月3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在天坛祈年殿前正式向全球发布。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朝二十五宝”中的乾隆“奉天之宝”为蓝本的北京奥运会徽宝,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印章文化、龙文化、玉文化、结文化。
事隔四年,在2007年3月27日,北京奥组委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发布了世人关注的北京2008奥运会奖牌式样,“金镶玉”设计方案各国设计师179件应征有效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中华玉文化再次与奥林匹克精神结缘。
北京2008奥运会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金牌镶白玉,银牌镶青白玉,铜牌镶青玉,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玉的色泽与金属质地在这里交汇,珠联璧合;东西文化因素在这里相融,相得益彰。奖牌把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复合”而成,在保证奖牌金、银、铜识别的同时,彰显“玉”的特点,“金”、“玉”材料达到视觉上、性能上、品质上的完美结合。奖牌挂钩由西汉双龙蒲纹玉璜演变而成。整个奖牌尊贵典雅,具有浓厚东方文化特色,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2007年11月14日,北京奥组委揭晓北京2008残奥会奖牌样式,奖牌的设计创意、造型、大小与北京奥运会奖牌相似,都采用了“金镶玉”风格。奖牌会徽周围镶嵌着玉,玉的色泽根据金、银、铜奖牌的变化,分别为白玉、青白玉和青玉。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正面是女神,背面是玉,而残奥会奖牌正好相反,正面是玉。
若以2004年雅典28届奥运会为参照数(当时202个国家和地区的10500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301个小项的比赛),北京奥运会的规模、盛况不会亚于雅典28届奥运会,金、银、铜奖牌总数近1000枚,加上北京残奥会奖牌3000枚,共有4000枚奖牌。用和田玉琢制29届北京奥运会徽宝,以美玉镶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奖牌,是中国玉文化历史上继东周“和氏璧”后又一历史性大事。中华玉文化将伴随奥运会东风传播到天涯海角,其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会亚于伴随中国文物传到西方产生的“汉学热”,必将在世界上掀起一股“中国玉热”。
焦点:玉器探源有成效
无论是玉文化的传播,或是玉器市场的规范,均离不开玉文化的研究和探索。2007年中国玉文化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玉器起源及其相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着力尤其多,主要表现在玉器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拓展、国际性学术会议的相继召开、研究专著的顺利出版等方面。
玉器考古。2007年中国玉器考古令人兴奋和注目的是凌家滩遗址的第五次考古发掘。2007年5月18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凌家滩遗址进行第五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450平方米。经过3个月左右的田野考古发掘,获得了重要成果,发现凌家滩文化墓葬4座、灰坑3个,还有可能与制作玉、石器有关的大面积石块分布场所,出土各类玉器、石器和陶器近400件。
据已披露的材料,此次玉器考古探源研究至少在六个方面取得了成果,有的还是突破性成果。一是遗址内继续发现大量的玉料或边角料,还有大面积石块分布场所,表明凌家滩遗址不仅是一个礼仪玉器聚集使用场所,也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玉器生产场所,全国罕见。二是玉器、石器品种仍以钺、璜、环、芯、锛为主,说明凌家滩遗址玉器使用有特定的组合和规范,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准。 三是出土特殊型玉器与墓葬的特殊关系,特别是出土8件保存完整玉钺墓葬,以及与巨型玉猪相关的随葬200多件器物大型墓的发现,清楚地表明,凌家滩遗址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以及特殊人物甚至利益集团的出现。四是成群玉钺墓葬的出现,把巢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交流与影响的时段定得更正确。五是全长72厘米、重达88公斤“中国第一玉猪”的发现,把中国大玉器制作使用历史提早到5000年前,需要改写中国玉器史、雕塑史、动物史等。六是这些玉器资料及相关遗存的发现,不仅清楚地显示,巢湖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中国玉文化起源的重要探索地。
学术会议。2007年相继召开了三次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的重要学术会议,会议主题同样集中在玉文化的起源、传播以及影响等方面。
2007年炎热的盛夏,两个红山文化玉器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大型学术会议几乎同时在北方召开,而且均以“论坛”的形式举办。
其一,7月,由辽宁省朝阳市政府和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07中国·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召开,70余位海内外学者专家以会。会议旨在深入研究发掘牛河梁玉文化精髓,让世人更加了解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牛河梁遗址的神奇风貌。通过讨论与实地考察牛河梁遗址1、2、13号地点特别是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以会专家学者认为,牛河梁遗址有完整和独特的布局体系,是远古中国古国时代的重要古国,是中华玉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另一个重要的红山文化学术会议,“第二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于8月在内蒙古赤峰市举行,海内外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对红山诸文化在中国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中国北方旱作农作物起源与环境考古、红山文化聚落形态、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红山文化玉器与礼制系统的形成、红山文化为主线的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重大课题进行了研讨。赤峰所在的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六大文化区系的重心。红山文化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演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月,第四届“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国际会议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大会围绕“古代香港与东亚——玉玦与白陶起源”进行,分设“中国东北、黄河、长江流域玉器起源”、“日本、俄罗斯、越南玉器起源”、“东南亚玉器及其他”、“玉石器研究方法、矿物及工艺”等专题展开研讨。
专著出版。田野调查、考古以及学术会议、实验分析的高级形式,应是学术著作的出版,《中国岫岩玉》、《古玉起源探索》是2007年中国玉器起源研究两部值得关注的重要学术著作。
沸点:玉比金贵近千倍
为作此文,笔者通过多种方式对亚洲玉器市场进行了一定范围和层面的询问和调查,发现2007年玉料、玉器价格,在2006年进入合理水准的基础上,大幅上升,可以说是2007年度全球物价涨幅最大的物品。玉器生产、经营人员普遍反映,玉器需求从未如此大过,玉市从未这样旺过,玉价从未如此高过,玉器行业前景从未这样看好过。主要表现在和田玉料疯涨、优质玉器通涨、乾隆玉雕高涨、古玉普涨四个方面。
和田玉料疯涨。由于许多人并未真正懂玉器,2007年大肆炒作资源日益稀缺的新疆和田玉。翻开2007年的报刊,打开2007年的网站,“最后的和田玉”、“疯狂的石头”、“稀世羊脂玉”、“和田玉10年涨价千余倍”等醒目文字不断映入眼帘,令人兴奋,令人心跳,令人疯狂,也令人恐惧,令人失望。和田玉在若干年前 “按堆论价”、三年前 “按克论价”交易规则基础上,现在是“按克论价”与“按质论价”、“按皮论价”、“按块论价”并重。眼下好一点的和田籽料,一般是1克值千元人民币,一级籽料白玉或羊脂白玉更是价高无货。带红、黄色皮油性十足的和田玉籽料,一般是按皮、按块论价,甚至重量、品质并不重要,贵得已经离谱。据2006年10月9日《扬子晚报》报道,安徽某公司董事长用160万元“赌”到一块长近1米、重达90.2公斤的和田玉籽料,通体包裹一层枣红皮天然沁色,天窗部分露出洁白细腻玉质。据说一位上海买家出价3000万元被拒,估价超2亿元人民币。近期估价1.8亿元人民币的新疆和田玉原石在扬州新世纪大酒店公展,宣称展品国内顶级。自古就有“新疆玉,扬州工”之说。价值如此高的和田玉原石在扬州集中展出,希望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其中一块重达10余公斤、形似“金元宝”的红皮白玉原石,新疆客商称,20年前他以万元价格收藏,现在出手价格至少1200万元。新疆和田玉料价格之贵,由此可见一斑,称为“疯狂的石头”确实并非言过其实。
优质玉器通涨。和田玉料的疯涨,直接带来玉器市场特别是白玉市场价格的普遍上涨。一方面,扬州、苏州、上海、广州等地玉雕工艺发达,从事玉器精品生产的工艺师,面对日益高涨的玉器原材料忧心如焚,他们现在主要利用库存玉料雕刻玉器,因而利润空间非常大。一旦库存玉料用完,需要新购玉料进行加工,等米下锅,利润就会大大缩水,甚至带来行业风险,眼前获得的利益可能还会付之东流。面对高价玉料,一些设计水平较高、加工能力较强的玉作坊,开始接受来料加工,收取设计、加工费,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玉器经销商笑逐颜开,只要优质白玉器,即使是普通小挂件,销路也非常好,以往300元左右的小件玉饰,现已涨到3000元以上。一些玉雕工艺师的作品更贵,白玉把玩件10万元以下的基本见不到货。
乾隆玉雕高涨。前几年价格一路高涨的乾隆玉雕,2007年继续高涨,并不断创下新高。在香港苏富比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以4624.75万港币成交,超出预估价的两倍,亦破了中国玉器拍卖的世界纪录。此圆形御玺,以温润乳白的羊脂白玉精琢而成,印钮高浮雕围绕寿山图符游动的双螭龙,印面以篆体浅阳雕“太上皇帝”四字。据印体侧面阴刻文字可知,此印是乾隆皇帝85岁,卸任后改当太上皇帝时制造,有200多年历史。拍场竞投相当激烈,第一口叫价900万元,5分钟内叫价42次,有10多个买家参与竞投,最后由一位中国大陆收藏家收入囊中。
“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尽管同时兼备了珍贵文物的历史、文化、工艺价值,同时也具备了珍贵文物的权威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拍出如此高的价格,除了收藏界继续厚爱帝王文物外,与新疆和田玉料价格的高歌猛进也有很大的关系。
古玉普涨。前几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有时甚至走下坡路的古玉价格,2007年情况大为改观,从国内国有大型博物馆文物征集部门、文物商店、海外拍卖市场了解到,古玉价格上涨幅度较快,仅是人们感觉到没有和田玉料疯狂。主要原因,由于国家文物政策限制,国内古玉市场受控制,除个别拍卖公司特许拍卖外,大多拍卖行、古玩经营部门不能经销古玉。这种表面上保护文物实际上不起作用的政策,并没有限制古玉的交易,更无法阻挡古玉价格上涨的趋势,仅是改变了交易方式而已,由明变暗,由公开变私下。国家文物征集部门反映,现在品质好一点的古玉根本看不到,即使找到,开价也是高得很,上百万元的古玉还达不到三级文物的标准。
相反,2007年海外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古玉几乎都是主打拍品。纽约佳士得2007年“中国陶瓷、玉器及工艺品”秋季拍卖,特别推出来自多个私人珍藏的玉器,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器,其中一件编号84的18世纪 “瓜瓞绵绵”纹耳白玉盘,估价18至22万美元,盘内运用浮雕技法刻两个结在藤蔓枝叶上的瓜果,以及展开翅膀的蝴蝶。另一件编号68的明代大型卧牛玉摆件,估价20至30万美元。此卧牛用大型玉石雕琢而成,玉质呈灰绿色,带浅褐及黑色石纹,表面部份带褐色皮。玉匠巧用天然不规则的石形刻画出扁平的牛头,牛身屈膝卷起,牛头搁置于盘绕身下的后足旁,牛头上的五官及尾上毛发刻纹细致,神态栩栩如生,可归入巧色玉雕范围。
香港历来是中国玉器市场的福地。2007年除创造中国玉器拍卖价世界纪录外,中等规模的古玉拍卖专场不断,一批非常好的古玉纷纷面世。笔者近日趁赴港参加学术会议期间,亲眼、亲手观察了“崇源抱趣2007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古玉精粹”专场,发现所有上拍玉器真实可靠,品质上乘,估价适中。正如公司执行总裁季崇建先生所云:此次场所拍卖“为海内外藏家们开启了一条见证古玉的时光通道,这通道既神秘又美好,其中所收商周至汉前古玉59件组,造型独特,含义深刻,有极高的历史与收藏价值。”镂空和圆雕古玉估价普遍较高,一件商代白玉鹦鹉佩,估价150万港币;一件西周黄玉镂空龙纹佩,估价45万港币;一件战国至汉代白玉双龙首谷纹璜,估价70万港币;一件汉代白玉出廓镂空螭龙纹玉璧,估价150万港币。一件罕见的商代白玉圆雕虎,更是不愿将估价和盘托出,而是要“估价待询”,卖家不花数百万港元不会到手。
总之,无论是国内新玉料、新玉器市场,还是海外古玉市场,加上受国人特别青睐的缅甸翠玉市场,中国玉器自2006年步入“玉无价”时代后,2007年全面进入“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历史新时期,优质和田玉价格首次接近甚至超过优质缅甸翠玉。
疑点:机构、专家“水货多”
在玉事活动频繁,玉器市场一片叫好声中,同样存在一些不和谐不协调甚至不正常的情况,主要是珠宝玉石检测机构失信、专家失误、权威失语的现象,可以看作是2007年玉事活动的疑点。
机构失信。珠宝玉石检测机构失信,主要表现在国家珠宝玉石检测机构降低了和田玉的检测标准。人人知道的和田玉,被2004年颁布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搞乱了。按现行“标准”,“所有理化性状为透闪石、颜色洁白的玉料”都称为“和田玉”,既包括新疆和田玉,也包括青海玉、俄罗斯玉。这不仅扩大了和田玉的范围,还搞乱了和田玉的概念,忽略了中华文化传统中对和田玉约定俗成的认定标准,无视和田玉玉料的工艺特性。可以说,这不是个“国标”,而是个“乱标”。按这个标准做的检测报告,产生的后果严重,文化部门、工艺部门基本上都不认可,因为许多报告中的“和田玉”,相当部分是青海玉、俄罗斯玉,有的是比青海玉、俄罗斯玉还次的白玉。如果还以这个标准执行下去,失去的不仅是珠宝玉石检测的信誉和权威,毁掉的可能是一个珠宝玉石检测行业,殃及的是整个玉石行业以及中国玉文化。
专家失误。机构失信,必定带来专家的失误,既有珠宝行业专家的失误,也有文物鉴定部门专家的失误。现在的专家似乎都是“超男”、“超女”,靠的不是实力,靠的是头衔,是传媒,是包装,方法是“走穴”。一些圈内圈外名不见经传的“专家”,一下子成了“知名专家”,上电视,进广播,开讲座,南下北上,上窜下跳,忙得不可开交,结果是越说越乱。假的说成真的,次的说成好的,新的说成老的,常有之,好像他们是评判法官,掌握生死大权,行为轻率,达到了令人耻笑的地步。近日报载,前些时候炒得热火朝天的原计划在北京拍卖的4件“国宝”级文物,3件已被认定赝品。问题是这4件“国宝”,事前都经过北京与湖北专家的鉴定。著名作家肖复兴近日为此还在文汇报上发表时评,称“专家度量着社会的良知”。专家要成为专家,社会良知是底线,职业道德是根本。
如果说专家因为学识浅薄,功力不够,假的说成真的是常事、常理,而把真的说成假的,有点不可思议,但这些事确实经常发生在我们周围。某些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专家,吃的是“皇粮”,常以权威自居,而他们的行为常令人失望,某些人连考古出土的战国、汉代标准形式的谷纹玉璧、龙纹出廓玉环都看不懂,还混迹于江湖。笔者窃以为,国内大量非正规考古发掘出土玉器精品流失到海外,与某些专家不作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有些玉器是被某些专家认定为“工艺品”而允许出境的。国家应该采取措施,把不学无术、业务不精、缺乏责任感的专家清理出队伍,有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权威失语。这样看来中国似乎已没有权威专家了,其实不然,有真眼力、真本事的权威专家还是大有人在。因为机构的失信,因为专家的失误,因为商业的炒作,因为社会的浮躁,这些具真本领的权威专家远离喧哗,暂时“失语”是可以理解的,至少保持了学术上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
以上一些现象,可以说是2007年玉事活动景象中的乱象,尽管令人遗憾,但也无碍大局,因为这些“疑点”被越来越多的人看清,毕竟还是玉文化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玉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瑕疵,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的规范,学人行为的检点,一些问题总会得到解决。
特点:开启玉器新时代
上世纪末,针对田野考古层出不穷的玉器发现,根据东汉袁康《越绝书》中“以玉为兵”的记载,学术界提出了中国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还存在一个“玉器时代”的观点,并且为世界六大文明系统中所特有。据学者们对“玉器时代”的研究,主要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玉器是各文化圈的重要内涵,不少地方玉器的数量与质量均超过石器;二是玉器是重要的礼仪用具,礼仪形态与玉器形态可以配套,进入礼仪社会;三是玉器是社会生产力、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一些玉器形态和玉器内涵,为青铜文化所吸收。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向前的,有时又是轮回的。时隔4000多年,中国仿佛又进入了“玉器时代”。当然现在的“玉器时代”与4000年前的“玉器时代”不能相提并论,性质不完全一样,但玉器在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一致的。观察新“玉器时代”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玉器国际化。通过现代奥运会将中国玉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中国玉器史上史无前例的大事。
二是玉器标准化。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奖牌总数超过4000枚,每个品种超过300枚。同时,还生产了2008方北京奥运会“典藏版”玉徽宝供藏家收藏。这是中国琢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为今后玉器的标准化生产积极了经验,铺平了道路。
三是玉器市场化。玉器的市场化是随着玉器的世俗化、大众化逐步出现的,但历史上的玉器产业从未有过现在的规模,市值已达数千亿元。
四是玉器货币化。历史上玉器曾具备货币的功能,或者直接当作货币使用,至少是作为财富的象征。眼下玉料、玉器价格屡创新高,玉器早已超过“黄金货币”加以珍藏,作为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硬通货”,似乎重现了历史上的“玉币”。
五是玉器偶像化。玉是神物,玉是法物。玉器在中国八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一路高歌,连绵不断,最重要的原因是玉文化的“基因”在起作用。基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形态,形态的核心是“精气神”灵魂。眼下中国玉文化正发扬光大,文化精神已被大大物化,玉成为超级“偶像”,国人都以拥有美玉为时尚,为殊荣。
笔者以为,开启新“玉器时代”,是2007玉事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