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发现与价值重塑:农业文化遗产的审美转向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文化遗产常被看作是传统农村生产性、生活性与生态性的集合体,其美学价值却一直未受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学初创期并未将审美纳入致思范畴,后经典美学为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自身话语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直到大众化的乡村审美活动兴起并确证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大美所在。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不同于传统审美对象的美学特性,其独特性的根本来源是功利性和群体性的农民生产实践,这也决定了农业文化遗产无法脱域,须介入式审美以引发审美经验。美学价值的重塑为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出了新的内在要求,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美学理论与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乡村审美;美学价值;审美经验;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F3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1)05-0137-08
  收稿日期:2020-12-31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5.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67)
  作者简介:陈加晋,男,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
  *通信作者
  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美丽乡村”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后,美学与审美逐渐成为人们看待与理解农村的一个新角度甚至新维度,不过严格来说“美丽”并不是农村新晋具备的属性或新生的价值,因为至少在传统农业社会,田园牧歌一直是士人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家园,并在“田园诗”“田园画”等文艺载体中广泛形成且寄寓了归园田居的审美旨趣。遗憾的是,当传统农业以“农业文化遗产”形态呈现在现代社会时,发源并承袭于西方的主流经典美学理论无法给与足够的解释,而国内学界(尤其是对口的农业史学科)也没有接续其上,仍对农业文化遺产缺乏审美性思考。直到21世纪初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明确将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后,才有少数学者基于景观研究角度而不自觉地带有美学色彩[1]。与此同时,方兴未艾的乡村休闲旅游已将农业文化遗产推到了大众审美的面前,导致理论建设与社会需求的事实性割裂进一步扩大。近十年来,有学者将农业美学作为应用美学的分支尝试学科化构建[2],周连斌、肖双荣等学者对农业景观的美学内涵与价值作了前沿性阐释[3-4],尽管无论从研究表象还是意向看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农业景观的延续或回归,但其视域毕竟是现代农业。在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以高小康、季中扬等为代表的学者进行了较系统的美学阐释[5-7],民俗民艺某种程度上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审美空间里最具艺术性的审美对象,不过终归无法等同于后者。基于此,笔者试就农业文化遗产审美转向的历史逻辑、内涵特性、审美经验和遗产保护等基础理论问题阐释一二,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美学理论与话语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等略尽绵薄之力。
  一、从历史逻辑说起:农业文化遗产美学价值的衍生
  审美价值的产生是由审美主体或客体交感互动而成的。通俗地说,当表示物不被纳入到审美对象中时,要么“它本身不够美”,要么人们“不认为它美”。1920年金陵大学图书馆部的设立被公认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事业的发轫,到1955年后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等先后成立,农业文化遗产正式步入科学化进程。农业文化遗产是什么?以万国鼎为代表的先贤在事业初创时就有较明确的界定:“一方面固然必须充分掌握古农书和其他书籍上的有关资料(有时还须兼及考古学上的发现),同时必须广泛而深入地调查研究那些世代流传在农民实践中的经验和实践后获得的成就。”[8]尽管其中提及了“农民经验与实践成就”等日后被视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滥觞,但显然审美不在定义者的考虑范畴,而对于当时脱蜕于西方经典美学的美学界来说,“艺术”才是最核心(甚至唯一的[9])的审美对象,也就是鲍姆嘉敦在《真理之友的哲学信札》所指的“演说术、诗、绘图、音乐、雕塑、建筑、铜雕”[10]5一类。
  其后,当农遗家们普遍将古农书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科研切入口时,农业文化遗产更是与美学家们眼中的“美”毫无关联性。因为在传承于鲍姆嘉敦与克罗齐的中国美学家们看来,美学的对象必须是“可感知的事物”而非“可理解的事物”[10]169,前者依靠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的对象来感知(如美术作品),后者则是通过高级认知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如农业科学),特别是前者所体现的“低级认识论”被赋予了合理性。另一与之密切关联的基本原则是“非功利性”,这更与农业文化遗产事业的初衷背道而驰。正如戈蒂耶所言:“一件东西一旦变得有用,就不再是美的了;一旦进入实际生活,诗歌就变成了散文,自由就变成了奴役。”[11]但“有用”恰是农业文化遗产事业的诞生之因与“立身之本”,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等机构之所以能够成立,就是为响应国家所提出的“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号召,以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时农遗先贤们对此认识也是很明确的[12],石声汉先生说:“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地继承这份遗产,加以整理分析,将其中有益的部分,发扬光大起来,使它们‘古为今用’,肯定可以为现在和未来的大众,作出更大贡献。”[13]直到现今,农业遗产学者依旧保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理念深刻影响着农业遗产学者的思维。
  简而言之,在农业史领域学人看来,农业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能够“好用”而非“好看”,而在美学领域学人看来,“好用”的必定无法“好看”,两者之间几无相交甚至有所对立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美学界率先做出了改变。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间,美学进入第二次研究热潮,广泛应用于社会场景中的应用美学、环境美学、审美心理兴起,美学开始带有实用与功利色彩。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学对象进一步宽泛化,研究范畴“伸展到了人类文化的各个审美层面”[14],特别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势,不仅弥补了美学范畴的先天不足,更是客观上将农村社会纳入到了审美对象中。至此,农业文化遗产进入美学领域的话语权通道才开始真正被打通。   五、结 语
  过去我们常注目到农业文化遗产的生产性、生态性或生活性,而忽略其审美性,但审美作为基本属性之一实际一直存在,无论是古人对“田园牧歌”“归园田居”等审美空间的向往,还是今人兴起的农业旅游或休闲农业热都足以证明。至少就最普遍的大众层面看,“如画”的乡村风景和保持本真的传统农家生活是留得住乡愁的根源所在,也是唤醒国人千年耕读情怀和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此外,农业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更具包容与圆融性,无论是生产创造、自然生态还是生活场景都包含了美的要素或意向,如此农业文化遗产也更具张力和黏合性。
  在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语境下,农业文化遗产的审美理论与话语体系应是重点建设的内容。表面上看,基于学科交叉角度我们可以从已有的美学体系去借鉴甚至移植其理论,但从我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美学价值的历史存在性、内涵来源、经验获取、实践指导性等基本问题的探讨来看,经典美学理论无法给予农业文化遗产足够解释力,所以农业文化遗产的美学话语体系构建应该从绵延万年的农耕历史中去追溯理论源泉,从当代乡村审美活动中去寻找理论依据,以及从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去与时俱进,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路径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维真.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研究初探[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3.
  [2] 罗凯.农业美学初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
  [3] 周连斌.彩色农业与乡村景观的互动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7):1174-1180.
  [4] 肖双荣.农业景观审美价值的生成[J].江淮论坛,2012(2):20-24.
  [5] 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到美学[J].江苏社会科学,2020(5):151-158,239.
  [6] 季中扬.“遗产化”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审美转向及其困境[J].民族艺术,2018(2):53-58.
  [7] 季中扬,高小康.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与价值重估[J].民族艺术,2014(3):76-80.
  [8] 万国鼎.祖国丰富的农学遗产[M]//王思明.万国鼎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16
  [9] 克罗奇.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M].黄文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99.
  [10] 鲍姆嘉滕.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学艺术出版社,1987.
  [11] 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6.
  [12] 李根蟠.农史学科发展与“农业遗产”概念的演进[J].中国农史,2011,30(3):121-128.
  [13] 石声汉.中国古代农书评介[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8.
  [14] 潘必新.审美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6.
  [15]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86.
  [16] 王思明.農业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史,2019,38(6):113-121.
  [17] 卢勇,高亮月.挖掘与传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的文化内涵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6):155-160.
  [18] 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5.
  [19] 卢勇,唐晓云,闵庆文.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53.
  [20] 姚亦锋.中国乡村审美空间的形成[J].江苏社会科学,2018(2):232-237.
  [21] 黄药眠.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J].文艺理论研究,1999(3):10-16.
  [22] 高天星,葛操.民俗审美心理意识与文化精神[J].民俗研究,1995(4):5-15.
  [23] 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24] 季中扬.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
  [25] 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M].陈李波,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32.
  [26] 黄信初.营造中国田园山水的画境与诗意[J].美术,2018(11):144-145.
  [27] 季中扬.审美视域中休闲农业与民间艺术的互动[J].中州学刊,2013(4):167-171.
  [28] 潘立勇,陆庆祥.中国传统休闲审美哲学的现代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11(4):168-173.
  [29] 柳宗悦.民艺论[M].孙建君,黄豫武,石建中,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8.
  [30] 沈从文.水云[M]//沈从文文集,第10卷.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266.
  The Discovery of Aesthetics and Value Reconstruction:The Aesthetic Tur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CHEN Jiajin1,LU Yong2,LI Li3*
  (1.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Institut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Heritag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3.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Museum,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Agricultural heritage is often regarded as a collection of traditional rural production,life and ecology,but the aesthetics about it,which should also be a basic attribute,has never been taken seriously.In the initial stag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cience,aesthetics was not included in the category of thinking.Later,classical aesthetics provided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agricultural heritage.However,because its own discourse had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explanatory power,until the popularization of rural aesthetic activities sprang up and found the great beauty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Agricultural heritage ha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far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objects.The fundamental source of its uniqueness is the utilitarian collective production practice of farmers,which also determines that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its domain and must be aesthetically involved to trigger aesthetic experience.The reshaping of aesthetic value puts forward new internal requirements for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so it is imperative to construct the aesthetic theory and discours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agricultural heritage;rural aesthetics;aesthetic value;aesthetic experience;beautiful countryside
  (責任编辑:王倩)
其他文献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引导和鼓励资本有序参与乡村振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商业体制改革,资本下乡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再到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基于资本、农户、政府的不同逻辑,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能为长期缺乏资本投入的“三
摘 要:扶贫减贫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以1982年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以来国家出台的31份扶贫减贫重要文件为研究样本,运用政策工具对我国扶贫减贫政策文本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政府推动下的大扶贫体系已趋于成熟。在扶贫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比较偏重于使用供给型和环境型的政策手段,对需求型的政策工具使用有所欠缺,潜力并没有充分释放。政府在后续的工作中应注重政策的科学搭配,创新工作思路,实现脱贫效果的可
摘 要:以山东和贵州两家典型合作社为例,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了党支部领办、联村党委领办两类村级基层党组织领办型合作社的运行机理与治理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村级基层党组织领办型合作社的运行机理与治理效应内核表现为多中心合作治理框架效应,体现在政府、乡村精英、农户多元利益主体对话的相互增进与理解、行为的相互激励与制约、资源的互补与互促,由此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第二,村级基层党组织领办型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