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吕叔湘和叶圣陶两位语文界前辈的阐释,其说法虽略有差异,但都一致确认:所谓语文即是语言与文字,或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所以,语文课其实就是语言课。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熟练运用祖国语言工具的能力和素养。
毫无异议,就整体而言,我们农村学生学习语言,感知语言,构架语言的基础与能力肯定不能与城里孩子相提并论,从他们生分蹩脚的普通话、词不达意的讲述、贫瘠可怜的课外阅读就能断定。可我们不能就此气馁不是,得想方设法不是?
曾听同事感叹“带学生的作文我真的是脱了几层皮呀”,为了减少中高年级教学作文的痛苦,我决定提前酝酿着手,将一部分工作量提前到一二年级的时候来做,希望能实现由低年级的识字说话向中年级的个性表达的顺利过渡。
一、练说完整的句子
从最日常的交流表达开始严格要求,尽量说完整的句子,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如“我最喜欢课文里的(),因为()”或“我想记第()竖排的第()个字,将()字的部首换成()偏旁”等,表述要求完整流畅,师生适时补充帮助调整,让学生的脑海中刻下完整句子的印象。同时在学习中辅以自然段、各种标点、各类语气等语文知识的认知,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也让学生一一品味其妙处,将各种做“语言茶点”的原材料准备好。
现行的教材其实语言特丰富,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生活情趣,而且语言带有内容不同格式一致的特点,适合学生慢慢地适应国语的语法表达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其有特点的语言进行拓展想象,是帮助学生模仿式训练语言的最好素材。
二、鼓励学生大胆写
和高年级的要求不同,我喜欢创造氛围让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记流水账不怕,就怕你不开口说,不敢说,只是表达要尽量完整,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听着别扭的,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感觉,再试试怎样才能有序有条理更合适地表达。
放手让学生来说,来写,这样他们才有使用已学文字的机会,才知道哪些字不是这样用的,哪些说法是地方方言是不规范的表达,怎样用普通话准确表述,怎样用合适的词来描述,加上些什么词语能让自己的语句更美更有意思等。每学完一课的生字,我会要大家用这个字说一句话,想想在生活中怎样用它。当看到“我坐在沙发上,一边吃着苹果一边想着,肖老师看到我写的句子会不会表扬我呢?”不禁笑意泛滥。“午休时,我轻轻地走进教室,生怕把大家吵醒了。”“妈妈回来了,看上去有些疲倦,我连忙给她捶捶背。”这样的句子带来的幸福感让我对自己的做法非常肯定。
有些同学记的日记更乏味,因为他不知道记些什么东西,不知道发现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有趣的、值得一写的人和事物,不要紧(正因为这样才要学习嘛),虽然没文采没味道,可是能把所学的常用字这样用着,能把简单的句子试着表达清楚,能知道什么是完整的句子,这不就是基础了吗?
于是在适当的时机教他们写是必要的,有时候正上课呢,天空突然像夜幕罩下,我会干脆停下来,让大家仔细观察天色、室外的树、然后是那啪啦啪啦打在窗玻璃上的雨点,空中的雨帘,慢慢地和学生一起用语言描述,让他们体味语言可以这样来用,回家后回忆着再写上一写。留心着能为孩子们服务的天气、人物、意外的事件,虽然细琐,看到质朴的日记时却也有趣。
三两天写一回,一回写个两三句,边写边调教,“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才让学习产生了价值嘛!至于精炼,只有先有话才能浓缩嘛!什么才是值得写的,怎样写才能引人入胜,这是后话!最主要的是,这样不会打消他们“写”的积极性!对写不存畏惧,愿写敢写才能想写!
三、帮助学生开始模仿
叶圣陶先生帮教材定了一个合理的地位:“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语文学习就是要从范文的例子或材料里,汲取工具语文的营养,实现字汇、词汇的积累,语法,文法的掌握和运用。除了让学生借这个例子练说之外,我还想让他们中的优秀者能积累模仿文中的语句,甚至能初步体会其篇章结构,整体布局。
教学二年一册的第十课《北京》时,我发现其结构很有特点,明显的总分总的文章格局,学完后我提示孩子们它的行文特点,引导大家也模仿着写一写我们的校园。嘿,还真有几个同学写得有模有样。再将他们的小文章在全班范读,鼓励大家再改一改,小家伙们劲头十足,竟有一半同学有了百二三十来字的分好自然段的《我的校园》!(比我小时候厉害多了)爽!
有了这次经验,在教学二年二册“赞美家乡”的主题单元时,我故技重施,让大家感受《日月潭》《葡萄沟》《北京亮起来了》三篇课文的开头与结尾,分析其特点,中间的行文内容给大家带来的美感,又给他们安排了一次展示的机会——模仿着夸夸自己的家乡。这次,三分之二的学生有了小作文的样子,有四个小朋友竟写出了近四百字的“我的家乡”,有头有尾,有声有色!看着“小草懒洋洋的从大地妈妈的怀抱里钻了出来,花儿也纷纷穿上了各色衣服,有红的、白的、蓝的、紫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标点符号都用得好);“天空蓝蓝的,天空下是一片金黄的地毯,麦子是黄的,树叶也是黄的,一片一片的树叶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一人独自‘旅行’”;“到了秋天,桔子在绿叶底下,跟我们玩躲猫猫呢!找到了它,你就能吃到又酸又甜的美味桔子啦!”我忍不住感伤,为什么我小时候就看不到也想不到这么美的家乡景色呢?也忍不住惊喜,现在的学生就跟精似的,就看你怎么调教啰!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感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啊,生活就是表达的源头活水,只有让学生多多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它丰富它,敢于运用语言来揣摩它想象它,孩子们才能用祖国奇妙的语言来证明自己是个有心人!慢慢地,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我想,等那些餐点的原材料都备齐了,东风一来,“水到”则自然“渠成”!
毫无异议,就整体而言,我们农村学生学习语言,感知语言,构架语言的基础与能力肯定不能与城里孩子相提并论,从他们生分蹩脚的普通话、词不达意的讲述、贫瘠可怜的课外阅读就能断定。可我们不能就此气馁不是,得想方设法不是?
曾听同事感叹“带学生的作文我真的是脱了几层皮呀”,为了减少中高年级教学作文的痛苦,我决定提前酝酿着手,将一部分工作量提前到一二年级的时候来做,希望能实现由低年级的识字说话向中年级的个性表达的顺利过渡。
一、练说完整的句子
从最日常的交流表达开始严格要求,尽量说完整的句子,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如“我最喜欢课文里的(),因为()”或“我想记第()竖排的第()个字,将()字的部首换成()偏旁”等,表述要求完整流畅,师生适时补充帮助调整,让学生的脑海中刻下完整句子的印象。同时在学习中辅以自然段、各种标点、各类语气等语文知识的认知,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也让学生一一品味其妙处,将各种做“语言茶点”的原材料准备好。
现行的教材其实语言特丰富,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生活情趣,而且语言带有内容不同格式一致的特点,适合学生慢慢地适应国语的语法表达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感。对其有特点的语言进行拓展想象,是帮助学生模仿式训练语言的最好素材。
二、鼓励学生大胆写
和高年级的要求不同,我喜欢创造氛围让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记流水账不怕,就怕你不开口说,不敢说,只是表达要尽量完整,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听着别扭的,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感觉,再试试怎样才能有序有条理更合适地表达。
放手让学生来说,来写,这样他们才有使用已学文字的机会,才知道哪些字不是这样用的,哪些说法是地方方言是不规范的表达,怎样用普通话准确表述,怎样用合适的词来描述,加上些什么词语能让自己的语句更美更有意思等。每学完一课的生字,我会要大家用这个字说一句话,想想在生活中怎样用它。当看到“我坐在沙发上,一边吃着苹果一边想着,肖老师看到我写的句子会不会表扬我呢?”不禁笑意泛滥。“午休时,我轻轻地走进教室,生怕把大家吵醒了。”“妈妈回来了,看上去有些疲倦,我连忙给她捶捶背。”这样的句子带来的幸福感让我对自己的做法非常肯定。
有些同学记的日记更乏味,因为他不知道记些什么东西,不知道发现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有趣的、值得一写的人和事物,不要紧(正因为这样才要学习嘛),虽然没文采没味道,可是能把所学的常用字这样用着,能把简单的句子试着表达清楚,能知道什么是完整的句子,这不就是基础了吗?
于是在适当的时机教他们写是必要的,有时候正上课呢,天空突然像夜幕罩下,我会干脆停下来,让大家仔细观察天色、室外的树、然后是那啪啦啪啦打在窗玻璃上的雨点,空中的雨帘,慢慢地和学生一起用语言描述,让他们体味语言可以这样来用,回家后回忆着再写上一写。留心着能为孩子们服务的天气、人物、意外的事件,虽然细琐,看到质朴的日记时却也有趣。
三两天写一回,一回写个两三句,边写边调教,“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才让学习产生了价值嘛!至于精炼,只有先有话才能浓缩嘛!什么才是值得写的,怎样写才能引人入胜,这是后话!最主要的是,这样不会打消他们“写”的积极性!对写不存畏惧,愿写敢写才能想写!
三、帮助学生开始模仿
叶圣陶先生帮教材定了一个合理的地位:“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语文学习就是要从范文的例子或材料里,汲取工具语文的营养,实现字汇、词汇的积累,语法,文法的掌握和运用。除了让学生借这个例子练说之外,我还想让他们中的优秀者能积累模仿文中的语句,甚至能初步体会其篇章结构,整体布局。
教学二年一册的第十课《北京》时,我发现其结构很有特点,明显的总分总的文章格局,学完后我提示孩子们它的行文特点,引导大家也模仿着写一写我们的校园。嘿,还真有几个同学写得有模有样。再将他们的小文章在全班范读,鼓励大家再改一改,小家伙们劲头十足,竟有一半同学有了百二三十来字的分好自然段的《我的校园》!(比我小时候厉害多了)爽!
有了这次经验,在教学二年二册“赞美家乡”的主题单元时,我故技重施,让大家感受《日月潭》《葡萄沟》《北京亮起来了》三篇课文的开头与结尾,分析其特点,中间的行文内容给大家带来的美感,又给他们安排了一次展示的机会——模仿着夸夸自己的家乡。这次,三分之二的学生有了小作文的样子,有四个小朋友竟写出了近四百字的“我的家乡”,有头有尾,有声有色!看着“小草懒洋洋的从大地妈妈的怀抱里钻了出来,花儿也纷纷穿上了各色衣服,有红的、白的、蓝的、紫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标点符号都用得好);“天空蓝蓝的,天空下是一片金黄的地毯,麦子是黄的,树叶也是黄的,一片一片的树叶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一人独自‘旅行’”;“到了秋天,桔子在绿叶底下,跟我们玩躲猫猫呢!找到了它,你就能吃到又酸又甜的美味桔子啦!”我忍不住感伤,为什么我小时候就看不到也想不到这么美的家乡景色呢?也忍不住惊喜,现在的学生就跟精似的,就看你怎么调教啰!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感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啊,生活就是表达的源头活水,只有让学生多多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它丰富它,敢于运用语言来揣摩它想象它,孩子们才能用祖国奇妙的语言来证明自己是个有心人!慢慢地,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我想,等那些餐点的原材料都备齐了,东风一来,“水到”则自然“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