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乡村垃圾分类议题的报道及改进

来源 :青年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垃圾分类在全国的推行,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垃圾分类也引起了媒体关注。本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往往被动跟随政府议程,难有持续性,缺乏内生性支持。建议媒体协同政府共同承担垃圾分类责任,使垃圾分类议题常态化,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
其他文献
《型世言》第十六回是在真实故事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仅将杨慎的《内江萧氏双节记》视为《型世言》第十六回素材来源有失偏颇。经过文献疏理考证发现,其素材来源主要有《双节传》《内江萧氏双节记》《双节妇传》《萧门三节赞》《萧氏双节颂》,并辅以庸医治病、官场舞弊、媒婆劝嫁等晚明社会情景。《型世言》第十六回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和反映了病态百出的晚明社会,具有很强的写实成分。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兴起一股美学热,对外国美学成果的介绍、翻译随之展开。这一时期主要介绍的是欧美、俄苏的美学成果,对日本现代美学的引介还只是起步阶段。日本是东亚地区最早向西方学习的国家,自维新变法开始,在包括美学、艺术理论在内的人文社科领域都较早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毫无疑问,这一转型过程必然会受到其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因此面临着多重矛盾冲突带来的艰难选择。日本近现代美学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现实状况下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当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深刻反思、批判的理论倾向。
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分寸”二字。观点阐发、评论言说亦是如此。往大了说,思潮的形成、舆论的走势、时风的塑造、民情的变动,莫不与各方面的言说有关;往小了说,是非曲直、毁誉忠奸、见识判断、情绪波动,都受到各种言论的影响。越是重要程度大、影响范围广,就越需要强调分寸感。没有分寸感,或是言说的灾难。
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作为文人音乐中的经典,是当代舞台上的一股清流。此曲是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音乐教育家邱大成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的。通过考察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的由来、对比新旧谱本,可以梳理清楚该曲结构形成的历史脉络,为以后的演奏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JF日语教育标准”(以下简称JF标准)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以促进海外日语教育的发展为目的,开发出的一套用于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JF标准之树”是“JF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参考《新文科建设宣言》,可将“JF标准之树”中的“用于交际的语言能力”重构为“熟练掌握日语的语言能力”和“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可将“用于交际的语言活动”整合为“输出”和“输入”两个语言活动模块。亦可从教学目标的优化设定、教学策略的局部调整、教学观念的演化重构、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教学途径的
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唯一”来自于古代汉语中“唯+一+N”结构的跨层结构词汇化,该过程的动因在于“唯+一+N”结构中N移动导致的“唯一”处于同一语法层次,这一词汇化过程于东汉开始,结束于清代。现代汉语中的“唯X”类结构来自于形容词“唯一”的类推泛化,其动因在于表示“只有两个或三个”含义的形容词的缺失。“唯X”类结构有着内部语义制约机制,即数词X倾向于小的数字,比如“二”和“三”。
2021年5月28日至30日,由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学校美育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师院校美育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萼出席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德胜主持。
元人高崇兰所编《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是收录刘辰翁评点最重要的杜诗集注本,刘将孙为其作序,此序具有一定的杜诗学价值。该序总结反思了宋代“千家注杜”之弊,揭示出注解这种方式的通病;而提倡用评点的方式来予以补正。其具体做法是,立足于刘辰翁评点和高崇兰删注本,首倡存评删注的体例。这实为杜诗阐释、编纂的一个创见,引导解读杜诗重神悟的法门;自此转移了宋元以后的杜诗学风气。
中国古民族团结的理论包括六大内容:一是儒家性善论,二是用夏变夷论,三是血缘相同论,四是天下一家论,五是大一统论,六是协和万邦论。中国古代民族团结的实践方式有七:一是政治和亲与民众通婚方式,二是少数民族人士在汉人政权内任职方式,三是任用良吏管理夷人方式,四是羁縻方式,五是经济优待方式,六是改土归流方式,七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方式。中国古代民族团结的理论与实践,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中国古代的民族团结方式对当代中国维护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对因俗而
《子不语》中的人物殒命情节反映了袁枚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及其所持的生命价值观,即对个体生命过程存在及其价值的根本观念和态度:人生无论为官为民,不可恃强凌弱,贪求无厌,而应当乐善为仁,用情重义,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袁枚还通过一些人物乐观面对死亡的情节,表达了对于生命终结的淡然豁达的态度。袁枚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当时社会的个性主义思潮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