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声乐单独课是声乐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形式,主要以师生一对一单独授课为主要形式。声乐单独课的优势表现为具备较强针对性,师生间一对一直接交流,教师示范与学生演唱联系直观可见。这种教学形势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为学生解道释疑,但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扩大,师生之间出现比例失衡。如今的声乐教师已经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和指导好每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如何在这样的单独课堂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为声乐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声乐;单独课;难点分析
声乐教学中,对人嗓这一声乐器官的把握和控制是一大难点。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声的生理部位,人嗓无法直接触及,也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对声乐初学者而言,尚未形成对自身歌唱器官形象、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为发出良好的声音,初学者必须经由神经系统对自身各器官部位进行调节和支配,最终完成演唱。因此,当声乐教师讲解歌唱器官以及示范各种歌唱技术时,便遇到了困难。这就使得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体力代价。更快更好地挖掘学生对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和潜力,是声乐教学成败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对声乐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各式各样声乐原理的教学理论书籍,虽然这些教学书籍都对声乐的发声原理和歌唱器官做了很详尽的描述,并且很大一部分的图书还单独编配了许多从不同角度对发声器官进行观察和描绘的详细解剖图或实物图片。然而,图片是静止的、平面的,学生很难从抽象的图片中对发声器官进行准确把握。单纯依靠静止、抽象的图像和单调、凌乱的专业名称标注,声乐学生无法厘清歌唱和发声原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现象如果一直伴随着整个声乐理论学习,将会直接影响声乐学生对发声原理与发声器官二者关系的准确理解、把握和记忆,也会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学习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后续声乐知识和歌唱技术的掌握。
一、声乐演唱中的听觉差异
传统教学理念下,要求声乐学生必须从观念上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一般是课堂上声乐教师范唱或者教师对其他学生音色的鉴别、解说以及欣赏歌唱家的歌唱录音。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会形成一种客观听觉,根据这种客观听觉来对演唱者自己所发出的声音、发声器官、来进行支配。当学生缺乏对主、客观听觉差异性的正确认识时,便会过分相信自己的耳朵,从而造成学习声乐过程中对同一发声效果与教师产生不同的感觉,其实是因为学生被错误的声音误导了耳朵。这时,教师应该正确地向学生解释主客观听觉所产生的声音的差异,而不是一直让学生想象着这种客观存在却很难把握的声音去调整嗓音状态,这样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甚至心理会产生对教师不信任、抵触的感觉。
传统教学中,声乐教师通常会采用主观性很强的教学语言对歌唱中的发声方法进行讲解。特别是,对于歌唱中许多很关键、很重要的问题只运用相对抽象的语言来进行比喻。同时,教师常会根据自身的演唱体验和发声状态给学生提示,因为声音无法从听觉和视觉上直接被感知,而声乐语言也因不同的声乐曲目教材而呈现不同特点,不够规范,这使得教师表达不够清楚、准确、具體。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声音概念的正确理解,反而感觉声乐教学神秘、复杂,因而增加了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难度。
二、声乐演唱音准的准确性
声乐学生视唱乐谱时,一些能力较强,一些却存在跑调现象。学生视唱乐谱的能力都很强,但还是会出现一些唱歌跑调的现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因是演唱的音准不够准确。音准是一位声乐演唱者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想要准确地表现声乐作品,准确的发音是完美表现歌曲优美旋律和思想感情的主要前提之一。对演唱有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而歌唱技巧和音准听辨能力是影响演唱效果的两大主要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出现如气息深浅控制不好、声音高低位置控制不好、气息发声位置不稳定、视唱练耳水平的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会对歌唱的音准产生影响。
三、声乐歌唱语言的复杂性
声乐艺术是融合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是声乐艺术中两个不能分割的整体。音乐语言中包含着文学内在的节奏美、声调和句读。而文学语言则是音乐中的歌词。通过文学语言可以更好地进行声乐歌曲表达,展现音乐美的律动,表现音乐作品主体和内在意蕴,实现演唱者与倾听者之间良好交流。二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声乐艺术特有的美。
我们学习歌唱语言主要是为实现两个目的:一是掌握歌唱语言的语音特点和展现它的演唱风格;二是声乐教师必须能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应具备不同的演唱声部的个性音质,这要求声乐教师必须熟悉各声部演唱技巧,积累丰富的音乐曲目,确切地运用歌唱语言。因此,是否采取正确的歌唱语言、是否清晰地演唱歌词直接关系到歌曲思想与情感是否能得到正确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孟雁翎.谈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J].黄河之声,2005(6).
[2]蔡远鸿.高师声乐教学透视[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刘会娟.高师声乐教学课程设置改革微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声乐;单独课;难点分析
声乐教学中,对人嗓这一声乐器官的把握和控制是一大难点。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声的生理部位,人嗓无法直接触及,也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对声乐初学者而言,尚未形成对自身歌唱器官形象、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为发出良好的声音,初学者必须经由神经系统对自身各器官部位进行调节和支配,最终完成演唱。因此,当声乐教师讲解歌唱器官以及示范各种歌唱技术时,便遇到了困难。这就使得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体力代价。更快更好地挖掘学生对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和潜力,是声乐教学成败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对声乐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各式各样声乐原理的教学理论书籍,虽然这些教学书籍都对声乐的发声原理和歌唱器官做了很详尽的描述,并且很大一部分的图书还单独编配了许多从不同角度对发声器官进行观察和描绘的详细解剖图或实物图片。然而,图片是静止的、平面的,学生很难从抽象的图片中对发声器官进行准确把握。单纯依靠静止、抽象的图像和单调、凌乱的专业名称标注,声乐学生无法厘清歌唱和发声原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现象如果一直伴随着整个声乐理论学习,将会直接影响声乐学生对发声原理与发声器官二者关系的准确理解、把握和记忆,也会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学习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后续声乐知识和歌唱技术的掌握。
一、声乐演唱中的听觉差异
传统教学理念下,要求声乐学生必须从观念上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一般是课堂上声乐教师范唱或者教师对其他学生音色的鉴别、解说以及欣赏歌唱家的歌唱录音。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会形成一种客观听觉,根据这种客观听觉来对演唱者自己所发出的声音、发声器官、来进行支配。当学生缺乏对主、客观听觉差异性的正确认识时,便会过分相信自己的耳朵,从而造成学习声乐过程中对同一发声效果与教师产生不同的感觉,其实是因为学生被错误的声音误导了耳朵。这时,教师应该正确地向学生解释主客观听觉所产生的声音的差异,而不是一直让学生想象着这种客观存在却很难把握的声音去调整嗓音状态,这样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甚至心理会产生对教师不信任、抵触的感觉。
传统教学中,声乐教师通常会采用主观性很强的教学语言对歌唱中的发声方法进行讲解。特别是,对于歌唱中许多很关键、很重要的问题只运用相对抽象的语言来进行比喻。同时,教师常会根据自身的演唱体验和发声状态给学生提示,因为声音无法从听觉和视觉上直接被感知,而声乐语言也因不同的声乐曲目教材而呈现不同特点,不够规范,这使得教师表达不够清楚、准确、具體。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声音概念的正确理解,反而感觉声乐教学神秘、复杂,因而增加了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难度。
二、声乐演唱音准的准确性
声乐学生视唱乐谱时,一些能力较强,一些却存在跑调现象。学生视唱乐谱的能力都很强,但还是会出现一些唱歌跑调的现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因是演唱的音准不够准确。音准是一位声乐演唱者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想要准确地表现声乐作品,准确的发音是完美表现歌曲优美旋律和思想感情的主要前提之一。对演唱有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而歌唱技巧和音准听辨能力是影响演唱效果的两大主要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出现如气息深浅控制不好、声音高低位置控制不好、气息发声位置不稳定、视唱练耳水平的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会对歌唱的音准产生影响。
三、声乐歌唱语言的复杂性
声乐艺术是融合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是声乐艺术中两个不能分割的整体。音乐语言中包含着文学内在的节奏美、声调和句读。而文学语言则是音乐中的歌词。通过文学语言可以更好地进行声乐歌曲表达,展现音乐美的律动,表现音乐作品主体和内在意蕴,实现演唱者与倾听者之间良好交流。二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声乐艺术特有的美。
我们学习歌唱语言主要是为实现两个目的:一是掌握歌唱语言的语音特点和展现它的演唱风格;二是声乐教师必须能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应具备不同的演唱声部的个性音质,这要求声乐教师必须熟悉各声部演唱技巧,积累丰富的音乐曲目,确切地运用歌唱语言。因此,是否采取正确的歌唱语言、是否清晰地演唱歌词直接关系到歌曲思想与情感是否能得到正确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孟雁翎.谈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J].黄河之声,2005(6).
[2]蔡远鸿.高师声乐教学透视[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刘会娟.高师声乐教学课程设置改革微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