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问学问,有学有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令人好奇、长像钩子的问号,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引擎,是打开科学殿堂、走向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在“核心素养观”指引下,善问与善教、善问与善学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笔者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就如何“借助课堂提问,引领学习思维”方面,试简要阐述之。
一、善于抓住题眼设问,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思维
课题犹如人的眼睛,是照亮心灵的窗户,在“吸引阅读关注”“归纳文章主旨”和“体现内容线索”等方面,能够发挥“好题半文”的作用。文章命题方式可分为:(1)以人物名称命题,如《郑成功》;(2)以人物特征命题,如《装满昆虫的衣袋》;(3)以人物语言命题,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4)以故事情节命题,如《哪吒闹海》;(5)其它类,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小学生属于天然纯“情趣一族”,他们对于情趣化教学有着难以摆脱的依赖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以课题赏析为抓手,善于在审题设问中激发阅读期待心里,并为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命题能力提供借鉴和帮助。如《山谷中的谜底》,其中“谜底”是主体词,“山谷中”是关键词。笔者针对这一课题设计并提问如下:(1)什么是“谜”?它主要分为哪几部分?(2)这是一则什么样的谜?与哪一座山谷有关系?(3)本文的谜底是什么?谜面又是什么呢?如此而为,抓住课题进行分解并设计多个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化,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活力思维和阅读心态,课堂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善于变化角度设问,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
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普遍存在“霸教弱学、以教促学”的现象,变相地培养了思维惰性和学习依赖性。在核心素养观的呼唤与感召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学科基本素养活动,正日益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
如何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力呢?(1)启迪思维的“诱问”艺术。如教学《鞋匠的儿子》时,笔者提问“林肯如果面对参议院的羞辱无言以对的话,那么说明了什么?结果又会怎样呢?”新颖且有启发性的提问,能够打破学习思维的懈怠和课堂气氛的沉闷,充分发挥“一石激浪”的作用。(2)直击重点的“精问”艺术。如教学《螳螂捕蝉》时,笔者提問“为什么侍奉少年的劝阻能够成功,而大臣们却失败了呢?”问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如此设问贯穿了课文中心,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3)化难为易的“巧问”艺术。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笔者提问“如果你是游客,会对景区内的扫路工人感兴趣吗?”如此渗透下去,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逐步明白了这位扫路老人的普通与不普通之处,阅读思维渐渐地为之开阔起来。
三、善于规范设疑引问,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思维
善教者必然善问,善问者必然善教。善于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艺术和技巧。教师要想有效掌握并切实运用“善问”艺术,就应当而且必需做到勤思考、多分析,能够把问题设计在文章的重点、关键和疑难之处,从而让学生在让“问”的引领和拉动中思得更深、想得更广。因此说,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谨言慎行”“谋定而后问,切实做到所提问题”,活跃而不失根本,形散而不失规范。否则,很可能会失却“准头”,形成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
以《三袋麦子》“同课异构”为例。甲老师提问:“请大家阅读课文,你认为三种小动物中谁的做法最好,最值得我们学习呢?”毋庸置疑,其本意是想得到“聪明的小猴子把麦子种下地,并且收获更多麦子”的结论。阅读后,孩子们“异口同声”,确实如愿所想。但是,这种课堂提问有艺术有价值吗?乙教师提问:“孩子们,你喜欢文中的小动物吗?喜欢它们什么呢?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相互比较一下,哪种小动物的做法最聪明并值得学习?”有启有发、有放有收,切实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孰优孰劣,立见分晓。
在小学语文课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善于从艺术性“提问”中启发、引领和深化学习思维能力,努力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小学(225500)
一、善于抓住题眼设问,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思维
课题犹如人的眼睛,是照亮心灵的窗户,在“吸引阅读关注”“归纳文章主旨”和“体现内容线索”等方面,能够发挥“好题半文”的作用。文章命题方式可分为:(1)以人物名称命题,如《郑成功》;(2)以人物特征命题,如《装满昆虫的衣袋》;(3)以人物语言命题,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4)以故事情节命题,如《哪吒闹海》;(5)其它类,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小学生属于天然纯“情趣一族”,他们对于情趣化教学有着难以摆脱的依赖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以课题赏析为抓手,善于在审题设问中激发阅读期待心里,并为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命题能力提供借鉴和帮助。如《山谷中的谜底》,其中“谜底”是主体词,“山谷中”是关键词。笔者针对这一课题设计并提问如下:(1)什么是“谜”?它主要分为哪几部分?(2)这是一则什么样的谜?与哪一座山谷有关系?(3)本文的谜底是什么?谜面又是什么呢?如此而为,抓住课题进行分解并设计多个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化,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活力思维和阅读心态,课堂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善于变化角度设问,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
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普遍存在“霸教弱学、以教促学”的现象,变相地培养了思维惰性和学习依赖性。在核心素养观的呼唤与感召下,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学科基本素养活动,正日益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
如何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力呢?(1)启迪思维的“诱问”艺术。如教学《鞋匠的儿子》时,笔者提问“林肯如果面对参议院的羞辱无言以对的话,那么说明了什么?结果又会怎样呢?”新颖且有启发性的提问,能够打破学习思维的懈怠和课堂气氛的沉闷,充分发挥“一石激浪”的作用。(2)直击重点的“精问”艺术。如教学《螳螂捕蝉》时,笔者提問“为什么侍奉少年的劝阻能够成功,而大臣们却失败了呢?”问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如此设问贯穿了课文中心,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3)化难为易的“巧问”艺术。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笔者提问“如果你是游客,会对景区内的扫路工人感兴趣吗?”如此渗透下去,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逐步明白了这位扫路老人的普通与不普通之处,阅读思维渐渐地为之开阔起来。
三、善于规范设疑引问,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思维
善教者必然善问,善问者必然善教。善于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艺术和技巧。教师要想有效掌握并切实运用“善问”艺术,就应当而且必需做到勤思考、多分析,能够把问题设计在文章的重点、关键和疑难之处,从而让学生在让“问”的引领和拉动中思得更深、想得更广。因此说,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谨言慎行”“谋定而后问,切实做到所提问题”,活跃而不失根本,形散而不失规范。否则,很可能会失却“准头”,形成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
以《三袋麦子》“同课异构”为例。甲老师提问:“请大家阅读课文,你认为三种小动物中谁的做法最好,最值得我们学习呢?”毋庸置疑,其本意是想得到“聪明的小猴子把麦子种下地,并且收获更多麦子”的结论。阅读后,孩子们“异口同声”,确实如愿所想。但是,这种课堂提问有艺术有价值吗?乙教师提问:“孩子们,你喜欢文中的小动物吗?喜欢它们什么呢?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相互比较一下,哪种小动物的做法最聪明并值得学习?”有启有发、有放有收,切实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孰优孰劣,立见分晓。
在小学语文课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善于从艺术性“提问”中启发、引领和深化学习思维能力,努力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小学(2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