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形态学之生态观

来源 :工业 工程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兴学科发展方向,设计形态学借助“形态研究”之优势,已与众多学科进行了交叉融合,并逐渐形成了其协同创新范式.将“生态”理念纳入设计形态学,其实就是期望借助“生态学”的系统思维来研究设计形态学.设计形态学的生态系统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又融入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类生态系统”,而这恰好又归属设计形态学的研究范畴.倡导设计形态学之生态观,不仅能帮助设计研究人员提升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并用更新的思维和视角去从事“形态研究”,还有助于设计形态学的理论建构与思维拓展,并对设计形态学主导的跨学科协同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还可针对设计形态学的整体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评估,并能为设计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途径.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中国设计理论与\'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旨在探讨、研究与实践中国设计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问题,以期对中国未来发展做出中国设计理论界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本研究聚焦设计与技术之内在逻辑关系的探讨,重点探索中国设计理论与技术创新问题.系统考察与研究中国设计理论的概念、基本内涵、特征及其价值;深入探讨如何把握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特别考察中国设计理论建设中的技术创新问题.本次的亮点是设计治理理论问题的提出与探索,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这些问题正是中国当代文化转型发展
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晶.艺术与技术的相离相合推动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与进步.透过西方现代设计的演变历程与发展规律,技术与艺术之争是推动设计思潮变迁的元动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设计教育深受西方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影响.同时,在学科与专业目录的不断调整之下,设计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艺术与技术孰重孰轻的矛盾也在不断推进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未来设计教育将朝着艺术化和技术化双轨制的路径发展.
为探析普通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感性认知差异,从消费末端探究文创产品开发的基本依据.在以往研究和专家深度访谈基础上建构了青年群体对文创产品感性认知的基本框架,具体表现在基本信息、产品特征与使用方法三个方面,在每个层面采用两个变量对其进行解释并形成最终量表.以一个经典文创产品“书灯”(Lumio)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同步的深度访谈系统收集用户反馈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0的独立样本T检定模块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对青年群体而言,性别因素导致对文创产品的感性认知差异主要集中在产品特征和使用方法
针对品牌声音营销进行归纳分析,引入ASMR这一以声音为基础的感知觉传播介质为品牌声音营销设计的新切入点.从品牌营销设计中的声音要素入手,详细论述了品牌中的声音传播、“互联网+”背景下的品牌声音营销新需求及ASMR的研究发展,进一步探讨ASMR在品牌声音营销中的应用及作用,分析ASMR于饮品、食品及生活用品服务类消费品牌中所能发挥的设计应用潜力.同时分析了ASMR在运用与推广方面的系列问题,最后分别从声音特性对品牌标识设计的塑造、消费者定位的把控、品牌声音营销媒介的选取及声音商标与市场合法化角度提出了相适用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建筑设计的发展也近20年,现已面临着同质化危机.文中基于CNKI和WOS对中国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溯源近20年中国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研究的进程.对国内同质化严重的现实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借助上海金山区花儿会青创中心的设计方案,提出新乡村公共建筑设计不仅需要在地性文化表征,也需要合时宜的新形式,才可为乡村设计出持续的、活态的、具有吸引力的大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