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何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正确的、清晰的几何概念的建立是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前提与关键。教学中运用一些有效的手段、方法来促进学生几何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感知——表象——概括”,注重系统性
几何概念是抽象的,所以教学中要“强化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以至系统化”。要精心组织学生感知,尤其是首次感知,要特别注重克服感知过程中的情绪性与无意性。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测量、实验、操作等过程,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使学生在形成清晰表象的基础上,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即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区分出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促使概念的建立。最后,要将几何概念纳入概念系统中。
如建立“长方形”的概念时,让学生对黑板面、书面、桌面等实物的表面形状进行观察,注意舍弃这些事物各自的本质属性(如颜色、材料等),然后及时地从书面、桌面等物体中抽象概括出“长方形”,最后再将长方形纳入四边形的范畴中。
二、使用直观教具,讲究时效性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直观教具的使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易于获得感性认识。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讲究时效性,即充分、适时、适度,恰到好处,使它对学生概念的建立能起到促进作用。因为若使用不当,则会阻碍学生概念的正确建立。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可用木棒或芦柴棒制成框架模型,利用该模型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再演示“变动”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事实证明,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三、呈现变式图形,抓住不变性
小学生善于观察排列整齐的图形。教学中呈现标准图形,能唤起学生原有经验中的感性材料,从而理解概念的内涵。但若只呈现标准图形,则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因此必须把概念中的非本质属性当作本质属性抽象出来。
如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只给出正三角形,作出高与水平方向上的边垂直,学生会认为“高”就是如此。一旦出现了钝角三角形,从任意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作高,而高与水平方向不垂直时,学生便糊涂了。因此,教学中在呈现标准图形的同时,要注意呈现变形图形,使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多变而本质属性不变,引导学生抓住这个不变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概念。
四、重视温习旧知,加强连贯性
几何概念具有连贯性。小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概念的清晰程度,对新概念的建立产生直接影响。如学生很少见过探照灯,就不宜用探照灯发出的光比作射线来教学,可将它换成学生熟知的手电筒。又如“垂足”这一概念学生容易模糊不清,那么在讲三角形的高之前,要重视温习,查缺补漏,将“垂足”的概念澄清、巩固。这样前后概念连贯起来才有利于新概念的建立。
五、组织对比辨析,突出针对性
有些几何概念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学生容易对其本质的区别认识不清而产生混淆。对此在教学时要精心组织学生对比辨析。
如物体的体积与容积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可把山芋削凿成一个长方体容器,把它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而后将它放入有水的透明杯子中,上升的水的体积便是物体的体积;将水倒入山芋中间空的部分,能装的体积,便是它的容积。通过这种针对性的对比演示,学生也就能比较容易地区分出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
总之,几何概念的建立,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思维发展水平出发,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排除干扰,才能建立起正确的、清晰的几何概念。
一、“感知——表象——概括”,注重系统性
几何概念是抽象的,所以教学中要“强化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以至系统化”。要精心组织学生感知,尤其是首次感知,要特别注重克服感知过程中的情绪性与无意性。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测量、实验、操作等过程,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使学生在形成清晰表象的基础上,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即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区分出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促使概念的建立。最后,要将几何概念纳入概念系统中。
如建立“长方形”的概念时,让学生对黑板面、书面、桌面等实物的表面形状进行观察,注意舍弃这些事物各自的本质属性(如颜色、材料等),然后及时地从书面、桌面等物体中抽象概括出“长方形”,最后再将长方形纳入四边形的范畴中。
二、使用直观教具,讲究时效性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直观教具的使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易于获得感性认识。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讲究时效性,即充分、适时、适度,恰到好处,使它对学生概念的建立能起到促进作用。因为若使用不当,则会阻碍学生概念的正确建立。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可用木棒或芦柴棒制成框架模型,利用该模型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再演示“变动”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事实证明,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三、呈现变式图形,抓住不变性
小学生善于观察排列整齐的图形。教学中呈现标准图形,能唤起学生原有经验中的感性材料,从而理解概念的内涵。但若只呈现标准图形,则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因此必须把概念中的非本质属性当作本质属性抽象出来。
如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只给出正三角形,作出高与水平方向上的边垂直,学生会认为“高”就是如此。一旦出现了钝角三角形,从任意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作高,而高与水平方向不垂直时,学生便糊涂了。因此,教学中在呈现标准图形的同时,要注意呈现变形图形,使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多变而本质属性不变,引导学生抓住这个不变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概念。
四、重视温习旧知,加强连贯性
几何概念具有连贯性。小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概念的清晰程度,对新概念的建立产生直接影响。如学生很少见过探照灯,就不宜用探照灯发出的光比作射线来教学,可将它换成学生熟知的手电筒。又如“垂足”这一概念学生容易模糊不清,那么在讲三角形的高之前,要重视温习,查缺补漏,将“垂足”的概念澄清、巩固。这样前后概念连贯起来才有利于新概念的建立。
五、组织对比辨析,突出针对性
有些几何概念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学生容易对其本质的区别认识不清而产生混淆。对此在教学时要精心组织学生对比辨析。
如物体的体积与容积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可把山芋削凿成一个长方体容器,把它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而后将它放入有水的透明杯子中,上升的水的体积便是物体的体积;将水倒入山芋中间空的部分,能装的体积,便是它的容积。通过这种针对性的对比演示,学生也就能比较容易地区分出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
总之,几何概念的建立,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思维发展水平出发,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排除干扰,才能建立起正确的、清晰的几何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