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病理机制与用药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uangp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病机制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引起局部脑血流障碍,进而引起脑缺血及缺氧.脑细胞是机体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细胞.当血流完全阻断后,6秒钟神经元代谢即受影响,2分钟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能量代谢和离子平衡即可遭破坏,5~10分钟后,则神经元发生不可逆损害.因此,在不可逆损害发生前的短时间内恢复血流供应是脑缺血治疗中的关键.
其他文献
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学生.因间断发热、伴干咳11天加重4天入院.该患于入院前因着凉后出现寒战,继而发热,体温波动于37~38.0℃之间,呈间断性,无规律.
1967年从西班牙土壤中分离得到的新霉素链霉菌.在我国于1972年化学合成成功,80年代用于临床.华西医科大学校医院于1985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因临床疗效不佳,故中断使用.1995年
病理学结核病的预后与病理有直接关系.人体的免疫力和变态反应性,结核菌侵入的数量及毒力,是决定结核性病变的性质、范围,从一种病理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的可能性与速度的主要
老年性白内障,又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中老年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
在原有的抗结核类药物的基础上筛选它们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甙类的丁胺卡那霉素、利福霉素类的衍生物等,现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还有的科学家将老药新用,如将抗麻风药氯苯酚
老龄化问题是社会性问题,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本次研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在北流市城区的4个社区进行调查,以探讨城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防治缺血性脑水肿药物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脑水肿多属细胞毒性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混合型.脑水肿多始于脑梗塞发病后6小时,3~4天达高峰,2~3周后逐渐消退.脑水肿若得不到及时妥善
临床资料本组共98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35~78岁,平均59.5岁.病人存在程度不等的胸闷、胸痛、心悸、心前区不适、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经心电图检查为不
抗结核药物从1944年发现链霉素开始已经经历了60年的时间,在这60年中,不断有新的抗结核药物被发现.20世纪70年代利福平在临床上的应用,开辟了结核病短程化疗的新时代,如今已
原发性高血压是引起血管重塑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现代高血压治疗策略强调在降压的同时,应注重逆转血管重塑,保护靶器官.本文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