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在兔体内成骨活性、生物力学性能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植入兔体内后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成骨能力以及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分别于股骨髁骨缺损部植入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β-磷酸三钙、固骼生®(NOVABONE®),按植入材料不同分为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组、β-磷酸三钙组和固骼生组。术后摄X线片观察材料置入情况及固定是否牢固、髁部有无骨折。分别于术后4、12和24周取材,通过Micro-CT检测植入材料的新骨生成体积百分比及剩余材料体积百分比;采用四环素、钙黄绿素荧光双标检测三组材料的新骨生成速率;通过不脱钙硬组织Van Gieson染色检测三组材料的新骨生成面积百分比;通过生物力学测试三组材料的压缩强度、弹性模量。

结果

术后X线检查显示各组材料填充充分、完全,置入情况良好。Mocro-CT结果显示,24周时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组、β-磷酸三钙组、固骼生组的新骨生成百分比分别为(37.48%±0.70%,25.29%±1.45%,27.03%±1.25%),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组与β-磷酸三钙组、固骼生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材料剩余体积百分比分别为(34.67%±3.52%,55.66%±2.05%,7.52%±1.15%),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组与β-磷酸三钙组、固骼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荧光双标结果显示,4周时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组、β-磷酸三钙组和固骼生组的新骨生成速率分别为(1.577±0.045)μm/d、(2.064±0.068)μm/d和(1.19±0.09)μm/d,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组与β-磷酸三钙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n Gieson染色检测显示,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组、β-磷酸三钙组和固骼生组新骨生成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周时(5.43%±1.25%、2.77%±0.85%和6.51%± 1.21%),12周时(8.48%±0.84%、2.94%±0.65%和11.42%±2.66%),24周时(23.55%±1.13%、12.92%±0.45%和19.53%± 0.91%),24周时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组新骨生成面积百分比与β-磷酸三钙组、固骼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组、β-磷酸三钙组的压缩强度随着时间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孔块体生物活玻璃组弹性模量术后三个时间点均较稳定,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组和固骼生组在弹性模量方面更接近兔骨,β-磷酸三钙组的弹性模量植入体内后变化较大。

结论

多孔块体生物活性玻璃植入兔体内后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同时具有较好的骨激发作用,且植入体内后具有较强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下一步应用于负重部位骨缺损的修复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每到岁末年初,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都会活跃着一支名为“医疗费用清欠小组”的队伍。这个由院长任组长、各科室护士长、财务科长及法律顾问为成员的小组,面对年复一年翻
目的 观察在适宜脉冲电磁场(pulsed magnetic field,PMF)刺激下,复合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的神经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12 mm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
目的创建骨盆骨巨细胞瘤临床评分系统,回顾性分析多中心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以对评分系统进行初步临床验证。方法基于中国骨巨细胞瘤专家组成员的共识,采用专家咨询法自影响骨盆骨巨细胞瘤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的众多因素中筛选出相对重要的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二级指标进行分值计算,创建骨盆骨巨细胞瘤临床评分系统。筛选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六家骨肿瘤治疗中心收治且临床治疗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也在增强,再加上企业不断的发展,水污染现象形势严峻,居民迫切需要相关技术来保证日常用水的质量.利用环保水处理技术,可以对居民的日
属于阳光也属于月光rn对于向往美国的欧洲和亚洲游客来说,或许佛罗里达和迈阿密真的不是第一次踏上美国领土就会选择的目的地,500多年时间里的美国,一切都变的不一样了.摩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