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林区公路的使用情况和目前养护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提出了适应市场运行规律的管理机制,明确了相应的责任和权利,以尽可能少的养护资源和资金,满足林区经济发展对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质量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林区公路;养护管理;管理体制;弊端;改革
中图分类号 S7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329-02
目前,林区公路的重要性已经被我国各级政府所认识,并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林区公路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里程增加,技术等级提高,路面状况改善,林区公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林区公路的使用极不规范,以及林区公路的养护项目分散,涉及面广,基层和一线技术力量、管理力量都比较薄弱,在养护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较多,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再加上养护管理部门的设置还不完善,乡镇(林场)又没有养护机构,致使林区道路养护管理脱节,以至大量道路毁坏,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阻碍林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建立林区道路养护管理机制,积极筹集林区道路养护资金,加强对林区道路养护管理的领导,对加快林区交通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现有养护管理体制的弊端
1.1林区公路分类及特点
林区公路包括县道(通乡及乡际公路)、乡道(通村及村际公路)和村道(通组公路)。纳入专业化统一管理的林区公路:一般县、乡道全部列入管养,村道中部分列入;纳入乡、镇、村、组进行管理的其他林区公路:主要指未列入专业化统一管养的农村公路,包括各乡镇(林场)至城区、各乡镇(林场)之间、各乡镇(林场)至外县市、各乡镇(林场)至护林点、苗圃及其内部的沙路,占林区通车里程的50%以上。与干线公路相比,林区公路具有线形较差,路面等级相对较低,且农用车及机具多、轴载较轻、车速慢等特点。林区公路在使用中存在着行车严重不规范的现象,在路肩上行车、停车的几率相当高,普遍缺乏有组织的管养,或者基本无人管理,处于无序使用状态。另外,林区公路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相当一部分道路沿线无排水设施,有的路段边沟都不具备,这就造成了大气降水极易进入路面、甚至是路基工作区,降低道路的承载能力,使路面出现各种因强度降低而导致的病害。
1.2现行体制的主要弊端
从总体上看,当前公路管理体制中的主要弊端是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和竞争机制。公路管理体制深层次的矛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日益暴露,具体表现在:我国的公路管理机构,既代表政府担负着公路管理的行政职能,同时又承担着公路养护、施工、设计等生产任务,是政、事、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是生产按计划安排,经费按人头划拨,大锅饭、铁饭碗、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十分严重,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种厂、站、库和设计、施工、养护等生产性单位,都依附于各级公路管理机构,长期依靠吃养路费过日子。这不仅影响了公路的管理,也影响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
1.2.1人浮于事,效益低下。近年来,各地由于重复设置机构,扩充人员,特别是由于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工资福利基本有保障,加之大锅饭的体制,使公路系统的人员急剧增加,且有工不出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较普遍,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林区公路项目分散,不受重视。因此,长期处于无养护状态,服务质量低下。
1.2.2公路养护部门(即道班)形同虚设。林区道路处于一种无人管养状态,再加上使用不规范,“三无”(无牌照、无行驶证、无驾驶证)车辆较多,造成了林区公路的提前破坏,严重影响了道路的正常使用及当地农民修路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1.2.3缺乏专业的养护技术队伍及高效率的机械养护设施。基层养护部门没有相应的高素质的养护技术人员,道班工人仅仅了解砂石路面的养护,对于沥青类、水泥类路面的常见病害不能处治,甚至连养护材料也不具备。这种情况与现有林区公路养护的需求极不相称。近年来,林区公路的路面等级在逐步提高,油路、水泥路越来越多,急需与之相匹配的养护技术人才及设施。
2养护体制改革
要解决林区公路的养护管理问题,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把林区公路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责,纳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合理划分林区公路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权限,建立适宜的林区公路管理机构。同时,要建立由车辆养路费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共同组成的多渠道林区公路养护资金来源,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林区公路特点的养护新机制,提高养护水平。
2.1林区公路养护应走市场化道路
我国现行的公路管理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多年来,这种体制较好地调动了中央和地方投资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在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体制,愈来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对新形势下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撤消现有的公路养护道班,允许和鼓励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养护工程专业队或公司,参与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竞争,逐步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企业,并推向市场。改变目前公路养护生产单位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投资效益,促进公路管理机构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对公路改善、大中修、绿化、水毁专项修复等养护工程,要逐步推向市场,实行招投标,以促进养护工程市场的发育,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建立农村(林区)公路养护管理处
在县里成立办事高效、人员精干、面向社会的新型农村(林区)公路管理处,对列养的农村(林区)公路进行调查,负责监督并调控全县的农村(林区)公路的养护工作。按照“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原则,由农村(林区)公路管理处进行统筹规划,提出养护项目,面向市场进行招标,并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对养护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改变目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公路管理现状,保证农村(林区)公路的及时养护。
2.3设置齐全的交通标志,加强管理
农村(林区)公路线形较差,路基防护设施及交通服务设施差,标志标线不齐备,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也影响了公路的正常使用状态及寿命。因此,应在陡坡急弯、与铁路交汇等危险路段设置警示等交通标志。同时,要杜绝“三无车辆”上路,加强宣传,培养全民保护道路的素质,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3结语
道路的使用只有同科学的管理与及时、专业的养护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农村(林区)公路最突出的问题是建成后的养护管理问题。农村(林区)公路本来等级就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养护,路况必然会下降,用不了几年,好路就变成坏路了,政府的投资和老百姓的辛勤劳动就会付诸东流。从建养并重的角度,农村(林区)道路养护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无人管养或不科学管养,都会造成农村(林区)公路的路况质量下降,服务水平降低,无法达到应有的技术状况和使用功能,使农村(林区)公路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也势必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高效、科学的公路管理及养护体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林区公路;养护管理;管理体制;弊端;改革
中图分类号 S7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329-02
目前,林区公路的重要性已经被我国各级政府所认识,并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林区公路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里程增加,技术等级提高,路面状况改善,林区公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林区公路的使用极不规范,以及林区公路的养护项目分散,涉及面广,基层和一线技术力量、管理力量都比较薄弱,在养护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较多,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再加上养护管理部门的设置还不完善,乡镇(林场)又没有养护机构,致使林区道路养护管理脱节,以至大量道路毁坏,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阻碍林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建立林区道路养护管理机制,积极筹集林区道路养护资金,加强对林区道路养护管理的领导,对加快林区交通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现有养护管理体制的弊端
1.1林区公路分类及特点
林区公路包括县道(通乡及乡际公路)、乡道(通村及村际公路)和村道(通组公路)。纳入专业化统一管理的林区公路:一般县、乡道全部列入管养,村道中部分列入;纳入乡、镇、村、组进行管理的其他林区公路:主要指未列入专业化统一管养的农村公路,包括各乡镇(林场)至城区、各乡镇(林场)之间、各乡镇(林场)至外县市、各乡镇(林场)至护林点、苗圃及其内部的沙路,占林区通车里程的50%以上。与干线公路相比,林区公路具有线形较差,路面等级相对较低,且农用车及机具多、轴载较轻、车速慢等特点。林区公路在使用中存在着行车严重不规范的现象,在路肩上行车、停车的几率相当高,普遍缺乏有组织的管养,或者基本无人管理,处于无序使用状态。另外,林区公路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相当一部分道路沿线无排水设施,有的路段边沟都不具备,这就造成了大气降水极易进入路面、甚至是路基工作区,降低道路的承载能力,使路面出现各种因强度降低而导致的病害。
1.2现行体制的主要弊端
从总体上看,当前公路管理体制中的主要弊端是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和竞争机制。公路管理体制深层次的矛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日益暴露,具体表现在:我国的公路管理机构,既代表政府担负着公路管理的行政职能,同时又承担着公路养护、施工、设计等生产任务,是政、事、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是生产按计划安排,经费按人头划拨,大锅饭、铁饭碗、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十分严重,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种厂、站、库和设计、施工、养护等生产性单位,都依附于各级公路管理机构,长期依靠吃养路费过日子。这不仅影响了公路的管理,也影响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
1.2.1人浮于事,效益低下。近年来,各地由于重复设置机构,扩充人员,特别是由于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工资福利基本有保障,加之大锅饭的体制,使公路系统的人员急剧增加,且有工不出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较普遍,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林区公路项目分散,不受重视。因此,长期处于无养护状态,服务质量低下。
1.2.2公路养护部门(即道班)形同虚设。林区道路处于一种无人管养状态,再加上使用不规范,“三无”(无牌照、无行驶证、无驾驶证)车辆较多,造成了林区公路的提前破坏,严重影响了道路的正常使用及当地农民修路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1.2.3缺乏专业的养护技术队伍及高效率的机械养护设施。基层养护部门没有相应的高素质的养护技术人员,道班工人仅仅了解砂石路面的养护,对于沥青类、水泥类路面的常见病害不能处治,甚至连养护材料也不具备。这种情况与现有林区公路养护的需求极不相称。近年来,林区公路的路面等级在逐步提高,油路、水泥路越来越多,急需与之相匹配的养护技术人才及设施。
2养护体制改革
要解决林区公路的养护管理问题,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把林区公路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责,纳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合理划分林区公路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权限,建立适宜的林区公路管理机构。同时,要建立由车辆养路费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共同组成的多渠道林区公路养护资金来源,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林区公路特点的养护新机制,提高养护水平。
2.1林区公路养护应走市场化道路
我国现行的公路管理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多年来,这种体制较好地调动了中央和地方投资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在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体制,愈来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对新形势下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撤消现有的公路养护道班,允许和鼓励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养护工程专业队或公司,参与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竞争,逐步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企业,并推向市场。改变目前公路养护生产单位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投资效益,促进公路管理机构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对公路改善、大中修、绿化、水毁专项修复等养护工程,要逐步推向市场,实行招投标,以促进养护工程市场的发育,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建立农村(林区)公路养护管理处
在县里成立办事高效、人员精干、面向社会的新型农村(林区)公路管理处,对列养的农村(林区)公路进行调查,负责监督并调控全县的农村(林区)公路的养护工作。按照“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原则,由农村(林区)公路管理处进行统筹规划,提出养护项目,面向市场进行招标,并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对养护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改变目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公路管理现状,保证农村(林区)公路的及时养护。
2.3设置齐全的交通标志,加强管理
农村(林区)公路线形较差,路基防护设施及交通服务设施差,标志标线不齐备,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也影响了公路的正常使用状态及寿命。因此,应在陡坡急弯、与铁路交汇等危险路段设置警示等交通标志。同时,要杜绝“三无车辆”上路,加强宣传,培养全民保护道路的素质,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3结语
道路的使用只有同科学的管理与及时、专业的养护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农村(林区)公路最突出的问题是建成后的养护管理问题。农村(林区)公路本来等级就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养护,路况必然会下降,用不了几年,好路就变成坏路了,政府的投资和老百姓的辛勤劳动就会付诸东流。从建养并重的角度,农村(林区)道路养护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无人管养或不科学管养,都会造成农村(林区)公路的路况质量下降,服务水平降低,无法达到应有的技术状况和使用功能,使农村(林区)公路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也势必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高效、科学的公路管理及养护体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