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现代诗学”“抒情传统”两个方面入手,阐述张松建对中国现代诗与诗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其基于文献的发掘与整理而推陈出新的方法论,不但丰富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内容,也为相关领域贡献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现代诗学”“抒情传统”两个方面入手,阐述张松建对中国现代诗与诗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其基于文献的发掘与整理而推陈出新的方法论,不但丰富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内容,也为相关领域贡献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其他文献
电影吸纳各种社会元素的能力,为学者提供了“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源”①.2020年,美国电影批评敏锐捕捉了新冠病毒肆虐、政治经济动荡、流媒介冲击等诸多元素带来的阴霾氛围,以更具洞察力和批判性的视角审视银幕内外的世界,运用各种理论资源和阐释工具,不断发掘电影娱乐表象下隐含的深层社会意识,追踪电影艺术实践的最新动态,不但对传统电影叙事进行了创新性阐释,而且对少数族裔、边缘群体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创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在国际交流、媒介互融和学科互动等背景下呈现出更为多元的跨界特征.
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试水3D拍摄后,便寄心高规格影像:《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以4K/3D/120帧的高规格影像制作,《双子杀手》还进一步升级,基于真人演员用电脑特效做了一个数字角色进行数字表演.技术的升级带动了电影话语方式和美学体系的变化,李安称4K/3D/120帧的制式以及相应的数字表演等为“数字电影美学”(digital cinema aesthetic)①.
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re)① 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一种严肃戏剧,它在英国剧坛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暴力叙事方式、直面现实的尖锐主题、极端的舞台呈现,迅速引起欧美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热议.为人熟知的英国剧作家马丁·麦克唐纳和萨拉·凯恩可能是大众会想到的直面戏剧代表作家,《4.48精神崩溃》《摧毁》《枕头人》《丽南山美人》带给观众暗黑的体验和思考.
《人间》杂志标志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陈映真文学实践与思想的高光期,《温莎医药卫生杂志》《立达杏苑》则透露《人间》的前缘线索.1976年以来的报导展示了寻求“理想主义”具体依托的“务实”特质,而《立达杏苑》则已具《人间》之架构初模.陈映真关注“弱小者”之方式,则是人与人关系之重建的命题置回与社会、民族历史之关系的前提,与陈映真“文学的民族风格”核心之源于社会、回到社会相互呼应.1976年至1983年的文本,有助思考通往“人间解放”的路径,也提供完整了解陈映真的侧影.
20世纪80年代台湾作家陈映真创办报告文学/摄影杂志《人间》,关注环保、大众消费与传统生活方式的没落、资本主义与城市化等问题,反思台湾经济奇迹的负面效应.《人间》的现代性反思富有批判与探索意味,挑战资本主义与消费社会的主导文化,声援80年代台湾族群运动、反公害环保运动、都市住民运动等等.今天重读《人间》杂志,审视台湾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对转型期的大陆社会不无借鉴意义.
陈映真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以青年作为书写对象描写自日本占据至20世纪60年代不同阶段台湾青年的理想受挫、信仰崩塌以致从“呐喊”到“彷徨”的悲剧命运.处于台湾“戒严令”的威权政治笼罩下,他无法直抒胸臆,不得不以颓败青年与破碎家庭影射两岸分断的现实,小说中内置诸多隐喻性的符码,成为詹明信所言的“国族寓言”.他的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为原点并穿越整个东亚和第三世界,超克内战和冷战的视角,打破既定的话语霸权进而讲述了一个未完的“中国故事”,以文学的形式寻觅救赎的路径与和解的可能,并最终指向了创伤的疗愈.
从博卡拉回往加德满都的路上,经过一个山脊上的小镇——班迪布尔.rn小镇太小了,只有一条五百米长的小街,单是观光半小时就能走完.rn然而这条小街却是18世纪中叶,中国西藏和印度通商的必经之路,大批纽瓦丽商人涌入于此,建立起商铺、寺庙和客栈.彼时车水马龙,纸醉金迷.直到1960年,新建的普利特维公路从山下通过,使班迪布尔失去了交通重镇的地位,这里也重归于静寂.被“遗忘”的班迪布尔古镇像世外桃源,定格在中世纪的时光里.
改编自奥古斯特·威尔逊的同名剧作rn在一片黑色中,我们听到:rn原始而忧郁的蓝调歌声,从开始的低吟……逐渐涌动升腾……直至怒吼咆哮.rn黑色进入焦点,露出——rn玛·雷尼那张肤色深黑、圆如满月的面庞出现在银幕上.她正在吟唱,声音空灵飘渺.我们能看到,在她张开的嘴巴里,略带缺损的金牙熠熠闪光.rn外景户外演出帐篷上帝视角rn我们俯视着一顶巨大的“演出帐篷”.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如同蝇虫无法抗拒臭味一般,众人被玛·雷尼的魔力声音诱惑感召,纷纷向着活动现场汇集而来.rn——老爷车几乎被挤爆.rn——大板车上也人
“70后”学者张松建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并形成了具有历史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学术风格.他擅长从文化、政治、审美等层面切入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作品论,多侧面地展示内蕴在语言文字中的历史感受与知识者的文化抗争意识,他的研究是基于心灵对话的文化阐释,也在重建汉语文学版图的努力中为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启示.
陈映真对台湾社会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其文学注重捕捉人物情感变化,借以调动读者思索,是一位集“文学”与“思想”于一体的作家.哭泣是陈映真小说中重要的情感症候,常用以承载意义.以《归乡》《一绿色之候鸟》为切入口,思考陈映真文学中“哭泣”的呈现方式、内在意蕴,可以挖掘陈映真对“人如何存在”的思考并探问其现实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