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0月19日—20日,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全员化试点项目“说、唱、弹、跳、画”五项基本功比赛在河南省幼兒师范学校举行。这是我校继2017年成功承办该项赛事以来第二次承接该项赛事。
从比赛内容来说,由于是“全员化”试点项目,所以比赛内容更强调基础性和普适性,即学前教育专业每位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都应该达到最基本水平。内容包括:“说”一个故事(自备),“弹”一首曲子(自备),“跳”一段舞蹈(在自备的汉、藏、蒙、维、傣五种民族舞蹈中选取一段),“唱”一首歌曲(从提前发布的十首歌曲中抽取一首),“画”一幅画(从提前公布的十个选题中现场抽取一个主题,另外要在规定时间内做一些手工折纸)。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分别是普通话、钢琴、声乐、舞蹈、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专业理论课,只要技能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规范,这个目标是不难达到的。
那么在实际比赛中,赛况是否达到如期目标?两年的全员化试点比赛有何差异?效果又如何呢?通过对评委及相关人员的回访我们了解到,今年与去年相比有以下三个变化:第一,参赛选手的数量增加了,参赛范围更广了。去年有40多人参赛,今年参赛人数多达128人。第二,参赛选手的层次更多样化。因参赛选手的随机性更强,选手水平各异,各校除了1名推荐的选手,其余2名均在学籍库中随机抽取,展示的效果更真实全面了。第三,选手备赛时间更短了。往年比赛时间长达两周,今年缩短为两天,这对日常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参赛选手范围更广、层次更多样、随机性更强、备赛时间更短的情况下,若想3名选手都获得好成绩,几乎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抓好日常教学管理,科学合理设置课程,规范教学内容;在学校日常比赛中,让学生全员参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才能在大赛来临时,忙而不乱,展示出真正的水平。
我校学生就是全员化活动的直接受益者。由于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全员参与的比赛和活动,如舞蹈基本功大赛、集体舞大赛、故事会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女校好声音歌唱比赛、美术手工作品比赛及校园文化广场活动等,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大赛来临时只需稍加完善就可从容上阵。在2017年第一届弹唱说跳画比赛中,我校2名选手分别获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去年大赛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五种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提高普及度,我校舞蹈组教师又集体创编了以民族民间舞为素材的“最美课间操”(涉及了8个民族的舞蹈素材),并举办了全校“最美课间操”大赛,舞蹈基本技能中要求的五种民族舞蹈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普及。今年额外随机抽取2名选手在比赛中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好成绩,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效果得到了充分检验。
大赛全员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推动了教育要面向人人,让每个学生都有权享受教育资源,体现教育公平,更在于其引导了办学主体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平时,从而通过大赛发现问题,倒逼教学规范化。
令人欣喜的是,时隔一年,在今年的全员化大赛中,评委们反馈,学生的整体水平比去年明显提升,优秀比例明显增加。这也意味着更多学校在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已经有所改进。同时也说明大赛全员化对常态化教学质量的检验是“精英化”大赛所不能替代的,应该继续坚持。
当然,本次大赛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校因抽取的学生不理想,担心成绩太差而选择弃权;有的学校因管理不到位,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而放弃参赛;也有少数学生在赛场坦言“这个项目我们平时上课没学过”。这些问题说明一些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没能正确认识大赛全员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因此,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地市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让学校和学生能够分享比赛成果,才能真正推动全员化大赛向纵深发展。
此外,学前教育专业大赛全员化项目的内容有待逐步调整。例如,五项基本技能普及后,可将“弹”和“唱”合并为幼儿园最实用的“弹唱”形式。又如,现在的比赛内容仅体现在专业技能课方面,是否会由此带来大赛全员化项目试点竞赛导向的偏差,导致学校对教学活动设计等重要课程的忽略?为此笔者建议,应组织幼教专家、幼儿园教师、幼师专业教师以及幼师生多层面进行研讨,将幼儿园工作最需要的一些专业技能及教学能力等逐步纳入大赛范畴,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全员化大赛更接地气,真正起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推动学前教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责编 王鹏飞)
从比赛内容来说,由于是“全员化”试点项目,所以比赛内容更强调基础性和普适性,即学前教育专业每位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都应该达到最基本水平。内容包括:“说”一个故事(自备),“弹”一首曲子(自备),“跳”一段舞蹈(在自备的汉、藏、蒙、维、傣五种民族舞蹈中选取一段),“唱”一首歌曲(从提前发布的十首歌曲中抽取一首),“画”一幅画(从提前公布的十个选题中现场抽取一个主题,另外要在规定时间内做一些手工折纸)。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分别是普通话、钢琴、声乐、舞蹈、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专业理论课,只要技能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规范,这个目标是不难达到的。
那么在实际比赛中,赛况是否达到如期目标?两年的全员化试点比赛有何差异?效果又如何呢?通过对评委及相关人员的回访我们了解到,今年与去年相比有以下三个变化:第一,参赛选手的数量增加了,参赛范围更广了。去年有40多人参赛,今年参赛人数多达128人。第二,参赛选手的层次更多样化。因参赛选手的随机性更强,选手水平各异,各校除了1名推荐的选手,其余2名均在学籍库中随机抽取,展示的效果更真实全面了。第三,选手备赛时间更短了。往年比赛时间长达两周,今年缩短为两天,这对日常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参赛选手范围更广、层次更多样、随机性更强、备赛时间更短的情况下,若想3名选手都获得好成绩,几乎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抓好日常教学管理,科学合理设置课程,规范教学内容;在学校日常比赛中,让学生全员参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才能在大赛来临时,忙而不乱,展示出真正的水平。
我校学生就是全员化活动的直接受益者。由于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全员参与的比赛和活动,如舞蹈基本功大赛、集体舞大赛、故事会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女校好声音歌唱比赛、美术手工作品比赛及校园文化广场活动等,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大赛来临时只需稍加完善就可从容上阵。在2017年第一届弹唱说跳画比赛中,我校2名选手分别获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去年大赛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五种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提高普及度,我校舞蹈组教师又集体创编了以民族民间舞为素材的“最美课间操”(涉及了8个民族的舞蹈素材),并举办了全校“最美课间操”大赛,舞蹈基本技能中要求的五种民族舞蹈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普及。今年额外随机抽取2名选手在比赛中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好成绩,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效果得到了充分检验。
大赛全员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推动了教育要面向人人,让每个学生都有权享受教育资源,体现教育公平,更在于其引导了办学主体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平时,从而通过大赛发现问题,倒逼教学规范化。
令人欣喜的是,时隔一年,在今年的全员化大赛中,评委们反馈,学生的整体水平比去年明显提升,优秀比例明显增加。这也意味着更多学校在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已经有所改进。同时也说明大赛全员化对常态化教学质量的检验是“精英化”大赛所不能替代的,应该继续坚持。
当然,本次大赛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校因抽取的学生不理想,担心成绩太差而选择弃权;有的学校因管理不到位,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而放弃参赛;也有少数学生在赛场坦言“这个项目我们平时上课没学过”。这些问题说明一些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没能正确认识大赛全员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因此,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地市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让学校和学生能够分享比赛成果,才能真正推动全员化大赛向纵深发展。
此外,学前教育专业大赛全员化项目的内容有待逐步调整。例如,五项基本技能普及后,可将“弹”和“唱”合并为幼儿园最实用的“弹唱”形式。又如,现在的比赛内容仅体现在专业技能课方面,是否会由此带来大赛全员化项目试点竞赛导向的偏差,导致学校对教学活动设计等重要课程的忽略?为此笔者建议,应组织幼教专家、幼儿园教师、幼师专业教师以及幼师生多层面进行研讨,将幼儿园工作最需要的一些专业技能及教学能力等逐步纳入大赛范畴,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全员化大赛更接地气,真正起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推动学前教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