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太上老君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kang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的太上老君形象差别很大。《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本领不高,沒有慈悲之心,心胸狭隘,趋炎附势,十足的小人嘴脸。《封神演义》中的太上老君地位高,本领大,反对暴政,支持仁义,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在统治者崇信道教、祸国殃民的背景下,《西游记》具有明显的尊佛贬道的倾向;《封神演义》则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而以道教为本位。
  关键词:太上老君;《西游记》;《封神演义》;道教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两座高峰。今天的人们,对太上老君的了解,很多是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及其改编的电视剧开始的。有趣的是,这两部作品中的太上老君形象差别很大。
  一、《西游记》中的老君
  《西游记》有五件事写到太上老君。
  第一件事是孙悟空偷吃蟠桃和太上老君的仙丹,大闹天宫,引发天庭捉拿。太上老君以金钢琢偷袭孙悟空得手,助二郎神成功捉拿孙悟空。之后,太上老君主动要求处置孙悟空:“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1]然而,机关算尽的结果却是让孙悟空练就了火眼金睛,并顺利逃脱。包括太上老君在内的道教系统的神仙们,对此完全无能为力。日后,亲历者沙僧形容当时的情形是:孙悟空“使一条金箍棒,十万天兵,无一个对手,闹得太上老君害怕,玉皇大帝心惊。”[2]无奈之下,玉皇大帝只能向佛教系统的如来佛祖求救。
  我们可以将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进行对比。首先,太上老君无法捉住孙悟空,只能靠偷袭得手。如来佛祖轻而易举地就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两人的本领不可同日而语。其次,太上老君眼里只有自己的仙丹,为了获取仙丹,不惜要将孙悟空化为灰烬。如来佛祖有慈悲之心,不杀生,而且“发一个慈悲心,念动真言咒语,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3]要将孙悟空从一只顽猴改造成佛,显示了佛祖普度众生的情怀。两人的心胸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在和佛祖的对比中,道教之祖太上老君完败。孙悟空对太上老君也不是很尊敬:“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4]
  第二件事是孙悟空毁伤镇元子的人参果树之后,向观音菩萨求救。菩萨讲了曾和太上老君打赌的事:“当年太上老君曾与我赌胜: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送来还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昼夜,复得青枝绿叶,与旧相同。”[5]可见,太上老君的本领不如佛祖,就连观音菩萨都有所不如。
  第三件事是太上老君派看管炉子的两位童子,带着自己的五件法宝(葫芦、净瓶、宝剑、扇子、绳子),化身为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来刁难唐僧师徒。他解释说:“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6]虽然洗脱了嫌疑,但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第四件事是乌鸡国国王被妖精变成的假道士害死,尸体被遗弃到八角琉璃井内。孙悟空为了救他,特地向太上老君借还魂丹。这段描写可能是整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形象最差的一次。太上老君一看到孙悟空,就唠叨自己的仙丹曾经被孙悟空偷过,吩咐童子们看好仙丹,“各要仔细,偷丹的贼又来也。”[7]之后,又反复疑心孙悟空要偷仙丹。这样一位老君,显然心胸很狭隘,还很记仇。至于当初想杀死孙悟空之事,在他看来,竟然只是浪费了他很多炭,“送在我丹炉炼了四十九日,炭也不知费了多少”[8],未免给人漠视生命之感。甚至,孙悟空跟他说明要救乌鸡国国王性命之时,他也无动于衷,不肯救人,“这泼猴却也缠帐!没有,没有!出去,出去!”[9]他最终肯给仙丹,并非突发善心,而是怕孙悟空来偷,“这猴子惫懒哩,说去就去,只怕溜进来就偷。”[10]或许,在他眼中,人命和猴命一样,都是不足惜的。
  既然人命、猴命都不足惜,那么太上老君重视的是什么呢?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他向玉帝汇报说:“老道宫中,炼了些‘九转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会’,不期被贼偷去,特启陛下知之。”[11]这表明,他重视玉皇大帝,小心“伺候”玉皇大帝,配合玉皇大帝举办的活动。另外,前述第三件事表明,他重视菩萨的面子,为了菩萨的请求,不惜让童子们为害一方;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市侩小人的形象。
  第五件事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逃下人间,化为独角兕大王。它依仗金钢琢,连败孙悟空、哪吒、火德星君、水德星君、托塔李天王等人。孙悟空经过如来佛祖指点,才找到太上老君。在这件事上,太上老君至少有管教不严之过。值得注意的是,太上老君见青牛捅了篓子,没有自我反省,而是怪罪下属。“老君骂道:‘你这厮如何盹睡?’”[12]。这并不是孤例。火焰山的土地说:“大圣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被显圣擒了,压赴老君,将大圣安于八卦炉内,锻炼之后开鼎,被你蹬倒丹炉……我本是兜率宫守炉的道人,当被老君怪我失守,降下此间,就做了火焰山土地也。”[13]孙悟空逃出八卦炉,首要责任在太上老君:是他设计的炉子存在问题,更是他没有能力对付孙悟空。孙悟空想要踢倒八卦炉,一个小小的守炉道人能有什么本事来阻止呢?可是,太上老君并不进行自我反省,而是迁怒于人,找替罪羊,未免心胸狭隘。而且,太上老君处的仙丹很多,但童子只能伺机偷吃。这说明太上老君待下属不好,下属极少有吃仙丹的机会。
  我们还可以看出,太上老君自身的能力有限,其本领严重依赖宝物;倘若离了宝物,就“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 [14]。
  综合这五件事,我们可以发现,《西游记》中记载的太上老君的形象乏善可陈:本领不高、没有慈悲之心、心胸狭隘、记仇、吝啬、爱迁怒于人、趋炎附势……十足的小人嘴脸。
  二、《封神演义》中的老君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西游记》中的描写是个例,并不代表太上老君的正常形象。然而,由于《西游记》是我国影响最大的神魔小说,这种负面描写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太上老君的正常形象,当以《封神演义》中的描述为代表。太上老君在《封神演义》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其中,借太极图、离地焰光旗的描写,均极为简略。详细描写的,有破黄河阵、诛仙阵、万仙阵三次。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封神演义》中的太上老君有如下特点:
  第一,地位高,本领大。《封神演义》中的最高神仙为鸿钧老祖。鸿钧老祖的三大弟子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三大弟子本领高超,而且共立封神榜。因此,太上老君的地位比较高。(当然,和他在道教神仙中的真正地位相比,还是有所降低。)
  最能表现太上老君本领的描写,当属闯诛仙阵。诛仙阵为通天教主亲自主持,内有诛仙剑、戮仙剑、陷仙剑、绝仙剑四把宝剑,非常厉害。就连元始天尊这种最顶级的高手,进入阵中,还被削掉一朵莲花。太上老君骑青牛,闯入诛仙阵,大战通天教主。起初,二人不分胜负。后来,太上老君使出一气化三清的本领,化出上清道人、玉清道人和太清道人三个“帮手”,取得胜利。
  第二,反对暴政,支持仁义。《封神演义》以商纣王昏庸无道、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讨伐商纣王为主线。神仙也分为两派,元始天尊所在的阐教支持姜子牙,通天教主所在的截教则助纣为虐。太上老君坚定地站在阐教和姜子牙一边,不仅将太极图交给赤精子,以将姜子牙从落魂阵中救出,将离地焰光旗借给广成子,以破番天印,还亲自参加了破黄河阵、诛仙阵、万仙阵等恶战,表现出他对仁义之师的支持和对暴政的反对。
  第三,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封神演义》中的太上老君涵养极好,未曾大怒或者骂人,做出有失身份的事情。而且,太上老君未尝杀人。破黄河阵时,他不杀云霄娘娘,而是命黄巾力士将她“压在麒麟崖下”[15]。破诛仙阵时,他不杀多宝道人,而是“命黄巾力士:‘将此道人拿去,放在桃园,俟吾发落!’”[16]破万仙阵时,他不杀灵牙仙,而是让灵牙仙现出白象原身,“与普贤真人为坐骑。”[17]这是很难得的。要知道,只有被杀死的人、仙才能进入封神榜;作者需要凑足封神榜上的365人名单,往往会让神仙们大开杀戒。
  太上老君常怀民胞物与之心,即对敌对方的人,也不无怜悯。破黄河阵时,他为三霄娘娘叹息说:“可惜千载功行,一旦俱成画饼!”[18]破万仙阵时,太上老君胜券在握,但他为对方的人即将大量死亡而惋惜:“此一回玉石自分,浅深互见。遭劫者可不枉用工夫,可胜叹息!”[19]
  我们可以将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进行对比。元始天尊的地位、本领与太上老君相仿,政治立场相同,但他的涵养和仁爱之心就远远不如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不杀云霄娘娘,元始天尊却轻易杀死三霄娘娘中的琼霄和碧霄。太上老君遇到通天教主,再三劝诫,希望他能弃恶从善,可谓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先礼后兵,尽量避免战争。元始天尊起初还要跟通天教主理论,但他的话通篇都是在指责通天教主:“贤弟,你也莫怪广成子。其实,你门下胡为乱做,不知顺逆,一味恃强,人言兽行。况贤弟也不择是何根行,一意收留,致有彼此搬弄是非,令生灵涂炭。”[20]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通天教主是何等心高气傲之人,这么说,非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直接将其激怒。之后,元始天尊也就不和通天教主讲什么道理了,直接开打:“你也不必口讲,只你既摆此阵,就把你胸中学识舒展一二,我与你共决雌雄。”[21]
  三、原因分析
  《西游记》具有明显的尊佛贬道的倾向,书中多有负面的道士形象。比如,比丘国的国丈以道士的面目现身,他自称“有海外秘方,甚能延寿……服后有千年不老之功”,“只是药引子利害:单用着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22],可谓凶残之极。比如,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也是道教中人,“我们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23]显然是习惯吃人的。刘荫柏先生说:“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压龙山压龙洞九尾狐狸精之子,亦为道教祖师太上老君手下看金炉、银炉的童子……释门斥一些非真正坐禅办道而妄称开悟者为野狐禅。《西游记》中金、银二童子正是‘野狐身’,堂堂道教祖师竟以野狐为侍童,岂不就是野狐禅么!对道教之谤毁,可谓甚矣。”[24]可以想见,太上老君在《西游记》中的形象也会不甚伟岸。
  吴承恩如此描写,跟他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明世宗嘉靖皇帝崇信道教,重用邵元节、陶仲文等道士,一心只想修道成仙,长期不理朝政,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他的崇道之举导致国力衰退,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吴承恩才要刻意贬低道教,并让很多妖魔鬼怪都化身为道士,以表现道教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苦难。太上老君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吴承恩有意无意地丑化了。
  和《西游记》的尊佛贬道不同,《封神演义》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书中多次提及这一点:“翠竹黄须白笋芽,儒冠道履白莲花。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总一家。”[25]“白莲花”指代佛教。“道虽二门,其理合一……古语云:‘金丹舍利同仁义,三教原來是一家。’”[26]“金丹”指代道教,“舍利”亦为佛教,“仁义”属儒家。提到西方佛教世界时,作者也不吝啬赞美之词,借道教最高神仙鸿钧老祖的口说:“西方极乐世界真是福地。”[27]更直接的表现则是鸿钧老祖跟西方教主分庭抗礼,平起平坐:“教主请鸿钧道人拜见。鸿钧曰:‘吾与道友无有拘束……’”[28]正因为作者有这种思想,他的描述才能较为平允贴切。
  不过,在作者心目中,三教的地位并不相同,他反复强调:“三教原来道德尊”[29],“道德”指道教,因老子的著作分为道、德二经而得名;“但观三教,惟道至尊。上不朝于天子,下不谒于公卿……但谈三教,惟道独尊。”[30]“自元始以来,为道独尊”[31]。这反映出作者可能跟道教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道教教主的太上老君,具有正面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封神演义》并未严格遵循道教的神仙系统。道教神仙中,地位最高的为“三清”,即元始天尊、老子(太上老君)、灵宝天尊。《封神演义》将灵宝天尊降级为灵宝法师,这样就在“三清”中空出一个位置,而以虚构的通天教主补上去。为了化解三人的矛盾,又在三人之上虚构了一位鸿钧老祖。也就是说,鸿钧老祖、通天教主均为《封神演义》所虚构,并非真正的道教神仙。“三清”这一个概念也被《封神演义》修改为老子的三个化身:上清道人、玉清道人和太清道人。不过,《封神演义》中所刻画的太上老君的形象,却是符合人们心目中太上老君的正常形象的。
  注释:
  [1][2][3][4][5][6][7][8][9][10][11][12][13][14][22][23]吴承恩著,黄素秋注释《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页,759页,81页,188页,320页,431页,470页,470页,471页,471页,56页,641页,724页,641页,946页,393页。
  [15][16][17][18][19][20][21][25][26][27][28][29][30][31]许仲琳编《封神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81页,762—763页,817页,481页,811页,756页,812页,442页,627页,833页,833页,40页,41页,808页。
  [24]刘荫柏:《〈西游记〉与道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作者:河北经贸大学发票博物馆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绵阳古称绵州,北控剑门险关,挟持川陕蜀道而南障成都,实乃川北一重镇。其西南方约17公里处有一磨家镇,由此沿小路再南行1公里,有一段不标高的丘陵叫“新铺”;旧时称为铺者即是驿站,所以也称“新铺驿”。  早年,金牛古蜀道穿越剑门山区的崇山峻岭,在梓潼长岭村告别送险亭之后,沿途主要行进于大的坡梁、河谷平坝相间的丘陵地带。“新铺”是一段较平顺的坡梁,长约1.5公里,地势开阔,竹树茂密,是金牛古蜀道南来北往
期刊
花圃方萌蕾,风闻疫疠来。  凶涛湍汉口,瘟毒漫天垓。  国士研灵药,良医展异才。  窗前梅怒绽,持正胜横灾!  西江月·四川醫疗队出征  既是白衣穿上,担当就在肩头。疫瘟肆虐最心揪,出发参加战斗。 离别强吞热泪,死生抛尽阴忧。誓同武汉共加油,凯旋欢歌必奏。
期刊
荆楚疫瘟肆虐,軍民狙击驰援。春节今年殊往岁,空巷封城亦井然。九州心脉连。 宿将举旌直谏,白衣激战迎难。堪望火雷除魅怪,更信河山涌慧贤。梅妍冰雪寒。
期刊
摘 要:地方监察制度成形于秦汉,成熟于盛唐,完备于明清,期间多次出现中央派出的地方监察官逐渐行政化为地方行政长官的现象。其中以汉王朝最为典型。武帝时确立刺史制度,成为强化中央集权和监督地方官吏及豪强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东汉后期刺史却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拥有割据一方的军政实力。汉代地方监察机构的产生与演变,可为我国当代政治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监察制度;行政化;汉王朝  一、地方监察制
期刊
祸降家园病不殊,新年寂寞旅人无。  情牵四海念黄鹤,水满三江潜黑污。  借得东风烧赤壁,宣醫炎肺有灵符。  云开雾散军旗舞,大地春回绘美图。
期刊
江城病毒传,寒腊遇熬煎。  防控黎民奋,诊疗医护先。  干群齐号令,军地竞争前。  宵旰频施救,困劳皆未眠。  疫情惊异域,风月话同天。  途堵物资暢,城封衣食全。  宅家遵律纪,驻脚免缠连。  荆楚瘴烟厉,炎黄意志坚。  邪魔终扫荡,英杰久轩然。  三镇梅花笑,九州春色妍。  丰碑铭痛史,椽笔记庚年。  多难兴邦国,辉煌展壮篇!  奉和蔡竞词家《声声慢·举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愁肠忽结,庚
期刊
年花似錦尚芬芳,疫浸江天楚汉霜。  泣血庄王曾问鼎,神雷圣火固金汤。
期刊
朵朵祥云向武昌,白衣仙子駕慈航。  同怀大爱除民疢,芳草晴川望曙光。
期刊
雪妒红妆,春风破蕊,红梅笑傲增瑞。怆凝大地回苏,燕飞剪穿柳坠。芳菲互诱,嫩叶蕊、新篁含翠。漫野绿、春燕期归,紙鹞舞飞迷醉。 天下事,有歌有悔。瘟病泛,信心百倍。纵眸抗疫犹酣,长城万川披锐。风牵雨往,漫碧透、序时神会。共憧憬、盛世祥光,醉赋满江春水。
期刊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农历十二月谓之腊(臘)月,腊为祭名,岁终祭众神之名。周代腊与蜡各为一祭,腊祭祖先,蜡(zhà)祭百神。秦汉改为腊。《说文》:“臘,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从肉巤声。”腊,本读为卢盍切,与猎同音同义。郑玄注《月令》曰:“臘,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风俗通》亦曰:“臘祭,故其祀从肉。”《风俗通》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大祭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