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对新课引入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新课引入无足轻重。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引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必要探讨一下新课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其所采用的方法。
一、引入新课的作用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4.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引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直接引入法。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引入法最简单容易,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使学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缺乏学习的动机。经常用此法引入,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宜采用此法。
2.问题引入法。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时,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3.复习引入法。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如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运用复习引入法,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利于新课的展开。
4.实验引入法。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使知识引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的引入。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然后把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再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资料引入法。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讲“百牛大祭”的故事,告诉学生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勾股定理决非是受了神灵的启示,而是他勤奋学习之所得。
6.激趣引入法。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例如讲《垂直》时,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讲开方时,出“医生提笔”的谜语;讲“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等等。又如《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问题: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7.错例引入法。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错例,借此引入。
8.归纳导入法。归纳猜想是揭示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也是数学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归纳这一规律:“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然后引入新课。
三、引入新课时需防止发生的问题
1.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2.洋洋万言,喧宾夺主。新课引入时教师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讲解。
3.离题万里,弄巧成拙。引入新课时教师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不然不但不能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会干扰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对新课引入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新课引入无足轻重。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引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必要探讨一下新课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其所采用的方法。
一、引入新课的作用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4.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引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直接引入法。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引入法最简单容易,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使学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缺乏学习的动机。经常用此法引入,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宜采用此法。
2.问题引入法。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时,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3.复习引入法。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如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运用复习引入法,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利于新课的展开。
4.实验引入法。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使知识引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的引入。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然后把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再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资料引入法。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讲“百牛大祭”的故事,告诉学生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勾股定理决非是受了神灵的启示,而是他勤奋学习之所得。
6.激趣引入法。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例如讲《垂直》时,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讲开方时,出“医生提笔”的谜语;讲“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等等。又如《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问题: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7.错例引入法。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错例,借此引入。
8.归纳导入法。归纳猜想是揭示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也是数学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归纳这一规律:“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然后引入新课。
三、引入新课时需防止发生的问题
1.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2.洋洋万言,喧宾夺主。新课引入时教师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讲解。
3.离题万里,弄巧成拙。引入新课时教师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不然不但不能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会干扰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