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是习近平总书记6月9日在青海考察时念兹在兹的叮咛。一路走来,总书记多次谈及生态,可见生态保护在他心中分量之重。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我们要时刻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这是三个月前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嘱托。这次赴青海湖实地考察,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华水塔”的高度重视,将进一步推动青海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让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考察重要讲话,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思想上一以贯之、目标上与时俱进、要求上递进深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构成了青海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蓝图。总书记此次在青海考察,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理念、精神等财富,针对当前青海实际情况,把青海过去和将来贯通起来,更加彰显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青海时代方位,进一步为青海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紧密结合、融会贯通,一体学深悟透,重要理念、重大实践,悉心感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通过扎实工作,确保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要求和殷切希望逐步变为现实,使之贯穿青海生态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转化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
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找准生态成长坐标。生态对青海有多重要?生态优先在青海的落实情况如何,是总书记这次青海之行的关注重点。生态资源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青海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青海最花力气的建设。全面准确把握总书记关注点的深刻内涵,要把生态问题放到“国之大者”中谋划,才能顺势而为、有所作为。当前一个关键抓手,就是要谋划推进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青海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有基础、有优势,青海要提升生態碳汇能力,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和支撑,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其一做减法,青海发展必须聚焦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把碳排放量降下来;其二做加法,聚焦国家公园和湿地、冰川、森林、草原碳汇资源等,把碳汇能力提上去,努力走前列、作表率。绿色低碳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青海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扛牢生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家未来发展大势、高瞻远瞩擘画青海生态蓝图,这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部署,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我们必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到实处的“国之大者”。青山绿水,关乎民生福祉、关系发展全局,保护好才有出路。扛牢生态责任,就是要全力以赴“保”,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谋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工程;就是要系统全面“治”,铁面铁腕抓治理、重拳出击抓环保,统筹推进落实生态治理规划方案;就是要有的放矢“取”,既“绿”中掘金、做好“生态宝藏”转化,也红线管控、把生产生活控制在生态承载限度内,如此方能实现对自然生态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严格以生态修复肌理涵养为引领,提升青海城市生态的内涵。有很多人把“修复”单纯地误解为出了问题再来解决的过程。其实,生态修复是在生态规划的前期研究中展开的一项工作,它是保障我们生态安全特有的一部分,涉及到自然生态系统,保障人居系统安全的这部分内容的修复,也涉及到现有的人居系统,包括对地质、水、气候、灾害,土地利用,尤其是对湿地的植物和动物进行研究,在保证湿地功能的情况下,提供一些景观为居民所使用,同时维护这个地区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青海应在这方面建设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途径,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发挥示范作用。当下,镶嵌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力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主体和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改革。折射出建立更加注重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之必须。青海省要有效解决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同时,明确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治理目标和功能定位,理顺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关系。对国家公园集群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各类保护地功能重组,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守护好高原的山水草木。
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绿色已成为社会大众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绿色承载了人们对于提升发展质量、规避发展陷阱的深深期许,绿色是青海全体人民的热切期待和共同诉求。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环境良性互动,不仅仅是环境的问题,更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能够兼得。我们一定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实践中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彰显“国之大者”。要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青海发展的全过程,贯彻到青海全省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全省上下的实践行动中。城市既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地区,也是环境矛盾和生态问题的焦点,是实施绿色发展的区位重点。需要深刻认识生态似水、发展如舟。如果不对这一原则细加揣摩、深刻领会,便很容易在理解和落实上“跑偏”:在“生态”和“发展”之间有失偏颇。永续发展的根基,在于坚守绿色与发展协同推进,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产业,依托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农牧辽阔地区亦一定要一边抓保护、一边谋发展,通过“绿色发展”的方式,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绿色、低碳、循环的道路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实现对生态环境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保护。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懂了、悟透了,更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把“生态宝藏”和“国之大者”的重大要求结合起来、落到实处。通过落实“一优两高”、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融会贯通地践行总书记考察青海时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使讲话精神所蕴含的普遍性、规律性真理转化为有青海特色的绿色发展实践。
(作者单位:西宁市委党校)
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找准生态成长坐标。生态对青海有多重要?生态优先在青海的落实情况如何,是总书记这次青海之行的关注重点。生态资源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青海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青海最花力气的建设。全面准确把握总书记关注点的深刻内涵,要把生态问题放到“国之大者”中谋划,才能顺势而为、有所作为。当前一个关键抓手,就是要谋划推进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青海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有基础、有优势,青海要提升生態碳汇能力,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和支撑,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其一做减法,青海发展必须聚焦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把碳排放量降下来;其二做加法,聚焦国家公园和湿地、冰川、森林、草原碳汇资源等,把碳汇能力提上去,努力走前列、作表率。绿色低碳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青海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扛牢生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家未来发展大势、高瞻远瞩擘画青海生态蓝图,这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部署,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我们必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到实处的“国之大者”。青山绿水,关乎民生福祉、关系发展全局,保护好才有出路。扛牢生态责任,就是要全力以赴“保”,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谋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系统工程;就是要系统全面“治”,铁面铁腕抓治理、重拳出击抓环保,统筹推进落实生态治理规划方案;就是要有的放矢“取”,既“绿”中掘金、做好“生态宝藏”转化,也红线管控、把生产生活控制在生态承载限度内,如此方能实现对自然生态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严格以生态修复肌理涵养为引领,提升青海城市生态的内涵。有很多人把“修复”单纯地误解为出了问题再来解决的过程。其实,生态修复是在生态规划的前期研究中展开的一项工作,它是保障我们生态安全特有的一部分,涉及到自然生态系统,保障人居系统安全的这部分内容的修复,也涉及到现有的人居系统,包括对地质、水、气候、灾害,土地利用,尤其是对湿地的植物和动物进行研究,在保证湿地功能的情况下,提供一些景观为居民所使用,同时维护这个地区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青海应在这方面建设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途径,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发挥示范作用。当下,镶嵌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力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主体和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改革。折射出建立更加注重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之必须。青海省要有效解决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同时,明确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治理目标和功能定位,理顺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关系。对国家公园集群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各类保护地功能重组,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守护好高原的山水草木。
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绿色已成为社会大众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绿色承载了人们对于提升发展质量、规避发展陷阱的深深期许,绿色是青海全体人民的热切期待和共同诉求。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环境良性互动,不仅仅是环境的问题,更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能够兼得。我们一定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实践中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彰显“国之大者”。要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青海发展的全过程,贯彻到青海全省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全省上下的实践行动中。城市既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地区,也是环境矛盾和生态问题的焦点,是实施绿色发展的区位重点。需要深刻认识生态似水、发展如舟。如果不对这一原则细加揣摩、深刻领会,便很容易在理解和落实上“跑偏”:在“生态”和“发展”之间有失偏颇。永续发展的根基,在于坚守绿色与发展协同推进,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产业,依托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农牧辽阔地区亦一定要一边抓保护、一边谋发展,通过“绿色发展”的方式,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绿色、低碳、循环的道路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实现对生态环境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保护。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懂了、悟透了,更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把“生态宝藏”和“国之大者”的重大要求结合起来、落到实处。通过落实“一优两高”、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融会贯通地践行总书记考察青海时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使讲话精神所蕴含的普遍性、规律性真理转化为有青海特色的绿色发展实践。
(作者单位:西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