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本情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结构正悄然发生着变革。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由于城市空间拓展,人口和出行的加大,这就为偏远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如我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日益增加。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而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亲戚家寄养,这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
二、产生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偏远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而且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无法回避的课题,其产生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监护人,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由于早期教育的缺位和亲情教育缺乏,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极其缺乏,有些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放任自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学校教育不到位。目前,在我县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一些中小学除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心理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心理咨询服务、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等,从而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三是城乡户籍制度限制。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不仅人为地形成了城市与农村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由此产生的中考、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所在地学习和生活。
四是“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的不足。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及对孩子宽容、放任。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管教。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则称为“上代教育”。作为臨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三、解决对策
解决偏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是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渲泄。
二是提高学校责任意识。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家长姓名、家庭地址、留守原因、监护人及其联系电话等内容,并及时补充、变更有关信息。其次,完备家长通讯录,以便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反馈其孩子在校表现及其思想动态,实现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和家长间的互动联动。再次,开设心理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教给其生存技巧和安全常识,提高留守儿童的个人保护意识和生存能力,对成绩不够好的孩子,多给予学习上的鼓励和帮助。最后,学校还可以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增加性格、人格教育等课程,并制定考核目标。
三是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城市教育设施中来,在城市中农民工密集的地方,增加相应城市教育设施,政府和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标准,使其能在父母务工地学习和生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岗位少,收入较低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攻坚破难抓工业;突出重点抓服务行业;利用优势抓招商引资。通过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使大部分农民能在本镇或本县就业致富,缩短回家周期,尽量减少留守儿童。政府还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引导本县在外地的中小型企业回乡投资办厂,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
四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代“隔代教育”。首先逐渐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开放城市公立学校,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和高额的借读费,让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孩予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解决上学问题,父母就可能会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解决了。其次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乡镇政府要发挥“爱心超市”作用,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结构正悄然发生着变革。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由于城市空间拓展,人口和出行的加大,这就为偏远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如我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日益增加。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而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亲戚家寄养,这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
二、产生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偏远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而且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无法回避的课题,其产生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监护人,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由于早期教育的缺位和亲情教育缺乏,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极其缺乏,有些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以致放任自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学校教育不到位。目前,在我县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一些中小学除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心理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心理咨询服务、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等,从而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三是城乡户籍制度限制。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不仅人为地形成了城市与农村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这种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由此产生的中考、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所在地学习和生活。
四是“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的不足。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及对孩子宽容、放任。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管教。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则称为“上代教育”。作为臨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三、解决对策
解决偏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是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渲泄。
二是提高学校责任意识。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家长姓名、家庭地址、留守原因、监护人及其联系电话等内容,并及时补充、变更有关信息。其次,完备家长通讯录,以便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反馈其孩子在校表现及其思想动态,实现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和家长间的互动联动。再次,开设心理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教给其生存技巧和安全常识,提高留守儿童的个人保护意识和生存能力,对成绩不够好的孩子,多给予学习上的鼓励和帮助。最后,学校还可以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增加性格、人格教育等课程,并制定考核目标。
三是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城市教育设施中来,在城市中农民工密集的地方,增加相应城市教育设施,政府和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标准,使其能在父母务工地学习和生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岗位少,收入较低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攻坚破难抓工业;突出重点抓服务行业;利用优势抓招商引资。通过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使大部分农民能在本镇或本县就业致富,缩短回家周期,尽量减少留守儿童。政府还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引导本县在外地的中小型企业回乡投资办厂,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
四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代“隔代教育”。首先逐渐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开放城市公立学校,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取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和高额的借读费,让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孩予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解决上学问题,父母就可能会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解决了。其次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乡镇政府要发挥“爱心超市”作用,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