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民俗角色的数字化再造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动画短片创作”课程中,将齐鲁民俗艺术中的经典角色进行提炼与设计,探索传统民俗角色在动画故事中的再塑造和动画形式的新转化,以期通过动画课程教学实践,加强学生对动画造型的领悟及开发设计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
  关键词:动画短片;齐鲁民俗角色;实践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2019年度校级实验技术项目“开放工作室模式下Flash动画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BZXYSYXM201903)研究成果;2021年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文化创意赋能齐鲁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研究”(21CWYJ01)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动漫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社会对动画设计、制作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动画短片创作”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对前期动画软件、场景设计、角色设计等基础课程进行综合掌握,在短片制作合成前期需要若干的设计环节,其中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与再造是动画作品的视觉主体,是动画短片创作中重要的环节。设计师依靠动画角色将动画作品的主题和内涵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形象与造型,以此来诠释动画短片的深层主题和内涵价值。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民族的现实文化价值体系,动画核心主题的不足,会使得原创动画短片缺少使命感与生命力。另外,新媒体时代的动画呈现出“泛动画”①的态势,动画造型呈现多元化,再次促成了“动画短片创作”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一、齐鲁民俗角色的创作背景
  当今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承已成为社会关注和设计研究的热点,而民俗角色实践研究与应用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角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齐鲁民俗艺术中存有许多个性鲜明、特征明显的民俗角色,但在当代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视阈下,由于数字化传播的高速发展,批量化生产与跨文化、互动性等特点,使得齐鲁民俗角色难以跨越地域性的壁障,传统民俗角色面临退化的境遇,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我国在前期的动画创作中不断借鉴民俗文化中的形式语言、符号元素等,并创作出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短片,如享誉世界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动画作品。另外,国外的动画作品也在尝试借助中国传统元素和非遗文化等进行动画创作,并获得一致好评,如代表性动画片《功夫熊猫》。我国的国产动画已由50年前的“中国学派”走到顶峰,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画作品在叙事结构、表现形式、动画造型上更多地追求技术表现,脱离不了欧美、日本动画的影子,原创力量薄弱,缺乏本土化、民族化内涵。
  综上,我们应以齐鲁民俗角色为样本,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追求“技”“艺”结合,在动画短片创作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开发地域性动画及衍生项目。以教学项目为依托,借助课程任务教学法,将齐鲁民俗角色的开发与设计实践植入动画课程中,借助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专业的相关工作室,指导学生对齐鲁民俗角色进行提炼再设计。整合动画造型与角色,分别展开设计实践,综合前期相关专业课程,以明确的任务带动创作的课程模式[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画角色创新能力,为后期动画短片的主题表现和合成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齐鲁民俗角色的艺术特色
  “民俗”是由英国民俗学者首先提出并创立的,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服务于民众日常,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演化发展,潜在地规范着人民的行为与意识,并不断积累、传承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成为创新文化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2]。
  齐鲁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民俗故事种类繁多,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在孔孟之道、泰山文化的影响下,独具典型的时代价值和地域特色。传播方式主要以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模式,其中包含民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文化故事等,如著名的梁山好漢、虞舜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董永传说、聊斋故事等。此外,齐鲁大地的民间美术、非遗文化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如杨家埠木版年画、鲁北地区的剪纸与皮影艺术、闻名国内的潍坊风筝、潍坊高密叫叫虎玩具、造型独特的潍坊布老虎、色彩鲜明的济南面塑、滨州惠民的泥娃娃、鲁西南彩印花布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民俗艺术资源都为动画角色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设计资源。
  在“动画短片创作”课程中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调研等方式,梳理、整合、提炼具有现代设计价值的民俗角色,并进行动画短片的创作与推广,更易于被民众接受与喜爱。借助动画短片的形式展示、传承、发扬齐鲁民俗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密切结合,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课程为依托的齐鲁民俗角色的数字化再造过程
  “动画短片创作”课程主要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其中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剧本创作、角色设定、分镜设计等。动画角色的选定需要综合运用前期的绘画、色彩等基础课程,同后续的运动规律、动画场景、分镜设计等有高度衔接,在动画短片创作中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前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第一教学任务,让学生对动画创作的选题感兴趣是首要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带领学生不断开放课程、开放空间、开放态度,充分利用相关工作室与身边的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角色创新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
  (一)动画短片创作初期,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解构齐鲁民俗经典故事,剖析齐鲁典型民俗故事的内涵,使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故事背后的文化价值及发展脉络,体会民俗故事中的人物特征。其次,根据典型民俗故事的内容、内涵价值、地域特色用现代设计形式进行剧本内容的撰写,在撰写剧本中不断分析、取舍,并结合表现主题考虑塑造动画角色。针对不同的齐鲁民俗角色进行内容与形式、文化与价值、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关系研究,深入挖掘提炼角色的内涵价值,通过内涵价值与外在形象设计的高度统一,确立动画主题[3]。在动画角色设计环节,将课程内容由分散、多样选题转为有方向、典型化、地域化特征设计,以期设计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具有文化内涵的动画角色造型。   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关于齐鲁民俗故事的讨论与教师命题角色的设计训练,通过讨论分析设计再创造的基本思路,分小组进行设计制作训练,例如根据选题角色抽象化、卡通化、动态化、写实化等表现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训练指导。另外,课程中要加入对齐鲁民俗文化产物的鉴赏与分析,例如沂蒙蓝印花布、滨州布老虎、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等,结合具体民俗产物对色彩进行提取。还要加入典型齐鲁民俗故事影片的鉴赏与分析,例如八仙过海、鹊桥相会、梁山好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影片,根据影片加深对民俗故事中的人物与形象的理解,对形式进行提炼。引导学生梳理国内外优秀成功动漫设计案例,梳理出适合它们的动画形象创意资源。鼓励学生从临摹入手,在临摹的基础上找到齐鲁民俗故事中民俗角色的表现与设计的突破口。
  (二)角色选定后的创作流程。教师根据学生选题不同类型民俗故事的角色进行多维度剖析,分别以民俗角色的形成过程为主线梳理历史发展脉络,以不同时期的民俗角色的差异化、地域性表现形式进行比对,纵横双向对所选民俗故事中的角色发展与表现形式进行全面掌握。鼓励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不同民俗故事角色方向的信息架构和初步设计构思,培养学生发挥小组团队意识,借助头脑风暴、小組讨论等形式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创新性,不断对民俗角色进行挖掘。
  (三)根据前期设计草图,融合前期的资料调研、案例分析,再一次分析角色设计方案,并结合故事情节、动画场景等“动画短片创作”课程的中期工作,有计划、有方向地展开修改、补充,完成从单一的图片、资料、影像到视觉设计语言的转化,建立角色设计的复合观念。
  在新媒体时代,角色设计已经不仅仅是抽象化、平面化、卡通化形象,逐渐延伸到以角色为中心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媒介的广泛设计内容。在“动画短片创作”实践课程中推行齐鲁民俗角色的数字化再造时,角色的创作不能只是停留在外形设计上,更要从文化内涵、表现内容出发,赋予角色故事背景、性格、成长环境、群体部落等,将单一的平面化角色逐步转化为复合立体的角色群。其实国内不乏此类优秀的设计案例,比如北京的兔爷设计、故宫文创设计等。
  每一个齐鲁民俗角色的背后都拥有特殊的背景故事,齐鲁大地的民间神话传说为动画短片创作提供了独特的构思设计空间。图1-图4为课程过程中带领学生设计的部分作品。
  (四)要求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融入现代审美,增加趣味性。在角色造型、内涵文化、现代设计等角度点评学生设计方案,并结合后期动画短片的剧本考虑动态表情、动作、应用场景等强化角色设计数字化表达能力,力求将民俗故事中民俗角色的优良基因提炼出来,在保留特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整合重构[4]。
  邀请同行和专家进入课堂,提出指导意见,对有孵化价值的民俗角色根据动画短片的创作主题,进一步合理分配工作,不断深入到动画短片创作的中期阶段。
  四、结语
  借助“动画短片创作”课程的项目实践,在前期剧本策划、角色设计方面对学生的设计内容加以指导、引领,正确引导学生从齐鲁民俗故事入手,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参与角色定位与设计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角色设计、再造过程中的思维与创作模式。将民俗文化与动画类实践课程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以期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转化起到积极作用。
  注释:
  ①“泛动画(Panimation=PanAnimation)概念是由世界动画学会理事、中国动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中秋先生于2003年在中国动画网上提出的动画的延伸概念。该概念2005年于《中国动画》刊物发表,并就此多次在国内外做主题讲座,在国内外动画学界和产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
  [2]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达的视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85-189.
  [3]王艳.论国产动画片之题材创意[J].当代电影,2010(7):134-136.
  [4] 陈文静. 岭南民俗角色的数字化再造——以角色设计课程实践为例[J].装饰,2017(2):140-142.
  作者简介:张敏,硕士,滨州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其他文献
摘 要:探寻湖南当代艺术大家郁涛现成品绘画作品的藝术特征,为湖南现当代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通过人物访谈并大量收集郁涛的现成品绘画作品,同时查阅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按照郁涛不同时期的现成品绘画作品,总结出了郁涛现成品绘画的三个特点:“生长——滋长壮大”“涅槃——消解重构”“重生——重塑书魂”。郁涛以留下痕迹的现成品——纸制品为创作材料,通过“解构——还原——重构”的方式,创作出有质感并赋
期刊
摘 要:徐州特产食品企业通过改造其包装形象强化品牌的识别。以“品牌动态”理念为导引,运用设计语言在包装调性、核心元素、形态个性、专属符号、材料工艺、细节把控等层面对原包装进行“破”与“立”。深入发掘、创新呈现、高效传播特产的地域、品牌文化。作为地方特产知名品牌,旗山江月在包装改造中进行了相应尝试,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关键词:徐州特产;食品包装;品牌识别;改造;旗山江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
期刊
摘 要:畲族传统字带编织是畲族传统的“礼俗用品”,凝结着畲族人民古老的审美情趣,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畲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困境。基于非物质文化再生理论,从政府、学校、传承人等方面探索畲族编织工艺发展新维度,以期在当代非遗传承的语境下,讲好畲族故事,传承畲族传统手工艺,使传统编织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畲族文化的符号代表。  关键词:文化再生;非遗传承;畲族;编织工艺;文化内涵  联
期刊
摘 要:在消费主义浪潮的推动下,大众从对商业品牌符号的消费往艺术品牌符号的消费上倾斜。当下社会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也推动了艺术家品牌化的转型。本文以徐震品牌为例,分析消费主义浪潮下艺术家品牌发展的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以及徐震品牌的关键营销策略,以引出在艺术家品牌化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消费主义;艺术家;品牌化;徐震  一、消费主义浪潮下艺术家品牌化的外部要素  文化部下达《
期刊
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人多地少、城镇化水平低,一直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近年来,河南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抓手和切入点,使广大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就地城镇化,探索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  农民上楼 “巴掌村”变身新社区  七月酷暑,洛阳市寇店镇李家村。空调里吹出阵阵凉风,74岁的赵铁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喝着茶水,一边看着电视。  “我家以前住
期刊
摘 要:不论是视觉艺术或听觉艺术,怪诞风格都是创作者乐于使用的创作形式。怪诞风格也延伸到服装设计领域,亚历山大麦昆、UNVESNO等品牌佐证了怪诞艺术风格在新生代服装中的兴起与茁壮成长。在21世纪的今天,怪诞元素与服装的结合使服装行业绽放绚丽夺目的异彩,其风格尤受“90后”“00后”的喜爱,不论是从艺术的意义出发,还是落实于实用或现实,怪诞元素都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服装设计师将怪诞
期刊
摘 要: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为标志的数字文化时代,技术的革命与创新使国产电影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当前国产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在技术加持下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本文将从符号、观念以及文化层面出发,对近年国产热议影片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剖析,探讨数字电影时代下国产影片如何通过对中国元素的有效运用,更好地实现自我表达与自我呈现。  关键词:中国元素;数字电影;国产电影  中华文明作为四大古老文化体系之
期刊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由城市化浪潮带来的新的社会现象和“城市病”也日益突出。如城市环境与自然的冲突;城市环境与历史的错位;城市缺乏市民家园的氛围感;城市自身缺乏鲜明个性等。在这一情势之下,有关“城市”的人文学科群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城市美学”。“城市美学”作为世界新兴学科,是从美学角度宏观地研究城市兴衰的哲理,城市与人的关系,包括城市的物质建设、环境建构、风尚变迁,市民生活方
期刊
摘 要:参照皮尔斯的符号学三分法对古典园林建筑符号的类型进行研究,对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参与设计的江南建筑构件技艺传承体验中心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加深学生对建筑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将传统的民族文化精髓融进设计方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实现动态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建筑符号;主题空间;非遗文化;传承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2019年姑苏教育人才资助
期刊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我们现在不需要考虑是否要推进城镇化,而是应考虑如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碳的方式来完成城镇化进程。”近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城市中国网在京举办了第十三期“城市会客厅”活动,在关于“绿色城镇看欧洲”的话题讨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发表了上述看法。  潘家华认为,相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