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的英雄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zhouhaote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雄者,单一而论,国之俊杰也。细化起来,无非三类,即因功绩而显赫、因家世而腾达和因学术而闻名。在阿富汗,除了这三类人外,我还多次拜访另一类“英雄”。他们不居庙堂,不在深山,最容易找到他们的地方,就是喀布尔的建筑工地。
  白头发、黑胡子,衣衫褴褛、大汗淋漓——每天晨光初露,在喀布尔任何一个建筑工地,都是这样一幅情景。上至六旬老翁,下到10岁孩童,当然更多的是年轻劳力,在工地上挖土方、推小车、搭木架、浇水泥。对于这些重体力活,用得起现代机械的工地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靠的都是肩挑背扛。擦破皮、扭伤脚、闪着腰甚至受重伤,也没有什么保险赔偿。到正午时,筋疲力尽的他们找个树阴,围坐一团,小心翼翼地从各自的袋子里先拿出一瓶冷冰冰的茶,再掏出一块硬邦邦的饼,开始“享用”自己的午餐。一直肃然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一直沉默的彼此开始互扯家常,像一张被缓缓放松的弓,又像一台马力逐渐降低的发动机,他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这就是喀布尔的建筑工人,无论炎炎夏日,还是皑皑白雪,这就是他们每天的工作。从阿富汗新政府于2001年底成立至今,近两年时间里,首都喀布尔大大小小的各色建筑,无论是新建还是翻修,都是这些工人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完成的。不过,之所以称他们为“英雄”,并不全在于他们造出了房子,而是于阿富汗这个处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国家而言,他们的任劳任怨、勤劳苦干不仅是个人的优良品质,更浓缩了整个民族奋斗的力量。
  这些力量从何而见呢?建筑工人们很老实,对老板几乎言听计从。但就在100多年前,正是这些建筑工人们的先辈——这些忠厚老实、看似软弱的阿富汗人,却让世界第一强国“在阴沟里翻了船”。1837年,英国向阿富汗派出1.7万人的部队。虽然他们的枪炮只用了几个月就轰开了喀布尔的大门,但随后无处不在的起义却让他们束手无策。1842年1月6日,也就是区区2500人的英国军队逼迫有4亿人口的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前夕,在阿富汗的1.5万英国军队却不得不在鹅毛大雪中撤离。20天之后,除一名军医奄奄一息侥幸生还外,其他人全部葬身在茫茫雪山之中。英国人何曾遭受过如此奇耻大辱?36年后,英国军队卷土重来,但仅仅两年之后,也就是清政府与俄国签订所谓《圣彼得堡条约》,将霍尔果斯河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拱手相让时,英军在阿富汗的阵亡人数却超过3000,各种花销更是难以计数。算来算去,最终仍然只能撤出。又过了38年,阿富汗新任国王发表独立宣言。英国再次报以枪炮,但一番激战之后,结果仍然一样,傲慢的英国只好承认阿富汗的完全独立。
  三次抗英战争,三次全民大捷。在全世界横行霸道、百战百胜的英国,却偏偏让自己眼中“懒惰、迟钝”的阿富汗人打得一败涂地。但苏联对此不以为然。1979年12月,苏军突然入侵阿富汗。毕竟是世界超级大国之一,打起仗来也是“出手不凡”。两天之内昼夜空降了数千名士兵,一周之内兵力投入超过8万人,占领了阿富汗所有大城市。10年之后,苏联的投入更大了,不过换来的却只是铩羽而归。到阿富汗参战的苏军达90万人,阵亡1.33万人,资金消耗逾200亿美元。曾经不可一世的苏军,看着10年来阿富汗的断壁残垣,摇头叹息,最后只好重复英国人的选择,将早已疲惫不堪的军队撤出阿富汗。
  在一个世纪里连续与两个超级大国作战,且最终均大获全胜,这难道是一个普通的国家吗?她的人民,如果没有一点民族气节,难道会赢得如此艰苦、漫长的战争吗?将军们运筹帷幄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将士浴血奋战,若没有人民团结一心,阿富汗能在两场战争中凯歌高奏吗?显然,历史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些貌似平常、战斗时却视死如归的民众,这些面临强敌甚至死亡时无所畏惧的民众,这些为了国家独立而誓死战斗的民众,难道不正是阿富汗的“英雄”么?
  有了“英雄”们对抗两大超级大国的辉煌战绩,阿富汗人勇敢、坚毅和热爱自由的特征也就闻名于世了。但这种特征,当阿富汗再次与超级大国——美国交手时,却似乎远没有前两次体现得淋漓尽致。还在美国刚刚瞄准阿富汗时,一些评论就“准确”地预测了战果:美国将很快赢得战争。原因很简单,这是一场“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间的较量,发展程度与国家实力的巨大差距决定了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如其所料,从发射第一枚巡航导弹到阿过渡政府成立,只用了短短两个月。很多人对塔利班溃败如此迅速感到诧异,那些英勇的阿富汗游击队都哪里去了?那些仇恨外敌的阿富汗民众现在为什么没有共御外敌?“英雄”们不畏强敌的气概为什么在美国人面前荡然无存?
  实际上,对阿富汗人民的“英雄”特征,美国非常清楚。不仅如此,美国还非常了解塔利班政权在阿富汗面临的危机已经到了何等地步。所以,从策划这场战争时起,美国就反复澄清,这决不是美国人与阿富汗人民之间的战争,而是“恐怖分子”这个全人类公敌与美国之间的战争。“反恐”不但是美国号令全球的义旗,也是她避免引起阿富汗人民反感的有效手段。所以,如果以推翻塔利班政权为目标,美国对阿富汗的这场战争可谓漂亮至极。大多数阿富汗民众支持美国收拾塔利班。他们并没有把美国大兵与过去的侵略军划上等号,而是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摆脱连年战争的噩梦。正因为如此,美国才有了军事上的一日千里。可是,如果美国将目标扩大为彻底铲除恐怖势力,甚至用自己眼中的西方文明对另一种文明进行改造,那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可能只是开端,未来究竟鹿死谁手,还远未到作结论的时候。有似下棋,自己咄咄逼人,对手绵里藏针,开局几步略占先机又怎能判定未来必然稳操胜券呢?
  其实,棋局虽有输赢,但正所谓“斗则两伤,和则两利”,若能实现和解,倒是皆大欢喜的事。而能否和解的关键,就在于阿富汗“英雄”们是否能接受美国对阿富汗的一系列改造。这些改造措施,涉及面广、条款繁多,但归结起来就是“四化”,即通过各种措施实现阿富汗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军队国家化和社会自由化。相对塔利班的极端政策而言,这个努力方向赢得了相当多的支持。但由于阿富汗的特殊国情,这些体现美国眼中“先进文明”的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实就很难说了。政治民主化?阿富汗历来部落林立,民族众多,中央权威有限,向习惯于听酋长与“毛拉”号令的阿富汗人推销“美国民主”可谓难上加难。经济市场化?阿富汗现有国企超过千家,总就业人数何止百万,一句“私有化”将其全部解散,善后工作又该如何了断?军队国家化?从苏联撤军以后,阿富汗的军队就是各地军阀的私产,要想把他们揽于旗下,绝非朝夕之功。社会自由化?这意味着现在阿富汗人民并不自由,但除了“伊斯兰教”四个字外,在美国眼中,阿富汗人民的束缚还有什么?要对“伊斯兰教”动手术,美国恐怕还不是个合格的医生。
  不难看出,美国的“四化”措施,从根本上讲,就是一场以西方文明为手术刀,以贫穷积患的阿富汗为病体的实验。既然是实验,就有成功与失败的区别。而美国小心翼翼力求避免引起阿富汗“英雄”们的敌意,就是避免她难以承担的失败,避免这场被外界评为“文明冲突”的战争最终以其自视无与伦比的西方文明的失败而告终。从这一点上讲,美国要特别感谢英国和苏联。没有她们两家与阿富汗“英雄”们的战斗,既难以成就美国一超独霸的地位,也不会让阿富汗“英雄”们有如此强烈的厌战情绪。缺少这一点,美国今天在阿富汗的棋局恐怕要另当别论了。
  每天清晨,喀布尔的建筑工地上总是一派繁忙。这些曾经让英国人、苏联军队胆寒的阿富汗“英雄”们,在枪支与铁锹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们讨厌战争——哪怕上一次战场可以得到不菲的军饷。他们渴望工作——哪怕这份工作要起早贪黑,要流汗流泪,且每天只有区区几美元。美国人惊喜地发现,原来只要让这些人有饭吃、有活干,就可以了却自己的心腹大患。但美国人也非常明智地注意到,放下枪的“英雄”并没有抛弃自己的信仰。无论夜深人静还是晨光初露,无论精力充沛还是神劳形悴,“英雄”们每天都要面向麦加,虔诚祷告。他们可能并没有向真主提出要求,但他们却坚信,真主无时不在注视着自己。
  这就是阿富汗的“英雄”们,他们勇敢,但不只是在战场上,同样也可以在工地上;他们坚毅,不仅在面临强敌时,也在面对待遇微薄、劳役繁重的工作时;他们热爱自由,不仅表现在抵抗侵略者时的英勇,还在面对自己将为国家重建付出最多代价时的坦然,还在用自己的青春和血汗为国家重建奠基时的微笑。因为他们对进步的渴望,美国的“文明手术刀”才能游刃有余;因为他们对信仰的虔诚,美国的“文明输血器”才不敢肆无忌惮。
  有了在晨光中不辞辛劳的“英雄”,才有了阿富汗明日旭日东升的希望。
其他文献
11月13日  原定10日开庭的科比强奸案终于第一次正式开庭。  11月2日  科比完成了自己本赛季的首次亮相。入场时,迎接科比的主要是嘘声,也夹杂着一些欢呼和喝彩声。  11月1日  美国一份名为《环球》的杂志最新一期的封面上出现“科比案”女主角照片和名字。身穿性感晚装的“科比案”女原告(据说是其出席高中毕业舞会时拍的照片)占据了画面的1/3,上面用粗体标出“科比案原告凯特琳·法伯尔”,并用“她
期刊
对巴政府:无可奈何    “我们的政府能做什么呢?”现年50岁的法帖玛站在只剩下树根的橘子树林前说。以色列军队以防止巴勒斯坦激进组织藏身在此为由,铲平了加沙地带北部这片橘子树林。橘树是当地巴勒斯坦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法帖玛的怨气全部指向以色列。“连阿拉法特都被以色列困在官邸里,巴勒斯坦政府能做什么呢?”  “以色列士兵在这里张贴字条就命令我们全部搬走,让他们修建隔离墙,”约旦河西岸城市盖尔吉利耶
期刊
在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热潮当中,雅虎造就了400多名年轻的百万富翁,由于雅虎的标志是紫色,媒体也称他们为“紫色人”。近期的《福布斯》对这些“紫色人”作追踪报道,尽管他们现在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种企业家的闯劲,创业激情一如既往,他们依旧梦想着做出“能改变世界的东西”。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如日中天之际,雅虎曾财大气粗地进行过二三十次并购活动,成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现在
期刊
今春,著名诗人柯岩在京打电话给我,说:“我离得远。请代我去看望一个人。她很值得一写。”  她,就是20世纪末回国定居的英籍华裔诗人、作家、艺术家郭南斯。    周游列国传播中国文化,才艺闻名英伦    于是,我来到了清远。  应铃声开门的是一位标准的英国绅士——郭南斯女士的洋夫君。他谦逊、热情。礼让间美丽的郭南斯出现了:她肤色白皙,略施粉黛、轻点朱唇,戴着茶色眼镜;一袭黑色高腰长裙,紧身灰蓝薄绒线
期刊
“哥曼德”(Commando)是英国突击队员的译名,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为了实现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整个德军占领区发动积极而连续的反攻”的指示,英军成立了“哥曼德”特种部队。历史上的“哥曼德”创造了许多奇迹。希特勒在1942年10月18日发布的“哥曼德绝杀令”更加增添了该部队的神秘和传奇色彩。如今的“哥曼德”是英国海军陆战队的代名词,从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支戴绿色贝
期刊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载入政治报告和党章。特别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摆在同等重要地位。并明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不断促进三个文明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再重申了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  回顾历史,从两个文明(物质和精神)发展到三个文明,正是反映了我党对社会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果,是
期刊
扑克牌是西人的玩艺,其作用不外玩耍或赌博。及至西风东渐后,其功效似乎仍限于两者之间,未见扩展。  自打美军攻占巴格达后,扑克牌备受器重,从赌场奔赴战场,以黑桃A开头,把上至总统、下到秘书的伊拉克政坛要人一一锁定,必欲缉拿。那扑克牌果然不辱使命,除了老萨外,其余的人差不多都落网。胜利中包含了牺牲,每天一祭的美国大兵魂归他乡就是明证,并累及其他国家驻伊使馆和联合国驻伊办事处的安全,但路归路,桥归桥,不
期刊
自早期电影时代开始以来,表演者、作者、作曲者以及导演都从自己所在的国家到美国好莱坞镀金,而好莱坞的经历也让他们后来成为知名的国际大腕。    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澳大利亚)  (ERICH VON STROHEIM)     一位在无声电影时代最具影响又具有争议的导演,以所执导的戏剧而闻名于世,例如《情场现形记》、《贪婪》。在他的导演生涯结束以后,施特罗海姆成为一名演员,最为出名的就是在澳大利
期刊
马尼拉这个“亚洲最欧化的城市”实在是一个让人欢喜的地方:著名的“马尼拉湾落日”风景以其独特的风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古老的西班牙王城内富丽堂皇的大教堂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积淀,现代化的金融中心马卡蒂高楼大厦林立,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内琳琅满目的商品、娱乐设施和艺术表演在显示现代文明奢华的同时,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商场文化,快捷、方便的餐饮服务让你坐在家里只需拨一个电话,很快就可享受到还带着热气的
期刊
纽约,全球的媒体中心,可你知道它也是灵媒中心吗?  在纽约城,不论是高尚住宅区还是贫民窟,都“藏”有诸如手相占卜者、通灵者、占星家甚至是巫师等具有心灵感应或神视神听功能的人。他们通过各种“特异功能”给来访者以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失物,解答爱的困惑,甚至与宠物交流。  而且,越来越多的名人拥有自己的私人“神医”。南希·里根从来都不掩饰自己对占星术的爱好,希拉里·克林顿借以度过一些黑暗的白宫岁月的方法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