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心思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linqi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
  “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枝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鳴,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沿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拉———刷拉———”,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
  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这话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她要补偿这罪孽,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
  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
  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
  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选自《史铁生文集》
其他文献
2019年11月18日,我从德国坐车,穿过大雪弥漫的阿尔卑斯山,进入瑞士,第一站就到伯尔尼。早就听说,这里有一处爱因斯坦故居。于是,从车站出来,就循着手机地图的指引,找到老城的克拉姆大街。这条街可能是伯尔尼最重要的街道了,一种历史感弥漫在空气中。这大街带点坡度,一路向上,顶端是著名的钟楼。街道两边的建筑类似广州的“骑楼”,但显得更厚重一些,每个门洞都是拱形的,楼层也更多一些,一般都有三四层。那条廊
我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很早就过世了。小时候我曾问父亲:老家在哪儿?父亲说:听你爷说,在江西一个叫李家的村庄。从此,乡愁氤氤氲氲,梦境一般,盘桓在我的脑际,解不开,抹不掉。  前些时候,朋友邀我去雪峰山的李家湾。  汽车沿着崎岖的山道,风尘仆仆潜入群山腹地。一路驰骋,越往前走,树木愈发茂密葱郁,鸟雀这些精灵使原本寥落的山野喧闹起来。一大朵一大朵的云,诗意地飘过天空。公路不远处,宽绰澄澈的统
在信义路上,有一个卖猫头鹰的人,平常他的摊子上总有七八只小猫头鹰,最多的时候摆十几只,一笼笼叠高起来,形成一个很奇异的画面。他的生意不错,从每次路过时看到笼子里的猫头鹰全部换了颜色可以知道。他的猫头鹰种类既多,大小也很齐全,有的鹰很小,小到像还没有出过巢,有的很老,老到仿佛已经不能飞动。我注意到卖鹰人是很偶然的,一年多前我带孩子散步经过,孩子拼命吵闹,想要买下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猫头鹰。那时,卖鹰的
一个人。上海。微雨的黄昏。坐在“上海风情”的小饭店里。一条秋刀鱼。想起日本来,总喜欢吃秋刀鱼的民族。秋刀鱼,喜欢这个名字。一种遥远的远意。凉凉的三个字。组合起来,分外禅意。细长的鱼,烤了一条。鱼腥草。崇明香草干。热而且甜。有草的腥和嚼头。藕饼。夹着肉丝。金黄而脆———像吃一场过分缠腻的爱情。店员在聊天。在二楼,看着窗外落着雨,吃着眼前的四个小菜。要了一杯凉啤酒。一个人的上海。音箱放着歌:人家都在你
一位精明、干练的职场丽人,因为业绩突出,短短几年间,便从普通职员升为公司高管。我问她平时喜欢做什么?她不加思索地回答:“做饭。”见我一脸愕然,她坦然补充说:“真的,做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特别喜欢。”问她拿手的一道菜是什么?她笑着回答———小白菜肉汤。随即,她饶有兴致地讲解具体做法:一定要亲自去超市,精选最新鲜的猪脊骨,洗净,焯水,置于铁锅中,小火慢慢炖煮;煮好了,挑出骨棒,留少许的肉;然后在熬了
家居市区的边缘,除却购物的不便,剩下的几乎全是方便。我们的楼房前边不再有房子了,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才知道你吃下去的确是真的粮食,喝下去的也确是活的水。我们也不必担心窗外的菜地被人买去制造新楼,不必担心新楼会遮挡我们抛向远天远地的视线了有消息说市政建设部门规划了菜地,这片菜地将变成一座公园。这使我们在侥幸的同时,又觉出一点儿失落。因为公园对
读过点儿书的人总是忘不了旧书摊。曾几何时,在城市街头巷尾,旧书摊的身影并不难觅。一摞摞各式各样的旧书在地上摆开,立时就能吸引爱书人的目光。印象里,我最早接触到旧书摊,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当时涵江顶铺、豆芽巷、城隍庙有各色各样的旧书摊位,有四大名著的插图本、小人书、旧杂志、小说等。  少年时,我最喜欢逛旧书摊,最爱看《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故事会》《人民文学》以及连环画等,这些书摊上书的特点就是价格
病毒听起来很吓人,但实际上,从人类起源开始,病毒与人类之间一直是协同进化的关系。病毒与人类宿主之间的持久斗争是人类演化的关键推动力,甚至于可以说,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  在大约6600百万年前生命史上的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中,恐龙以及许多物种都灭绝了。但是有一类长得跟现在的鼩鼱差不多大小的毛绒绒的“夜行者”们,因为住在地下洞穴里面,却侥幸地生存了下来。这些小动物跟恐龙曾同时生存了大约一亿年左右,它
我们刚来的时候,小区里狗还很少,体型小,品种单调,最常见的就是“丑”得惊人的京巴和博美。这些狗大多是买来给家里老人作伴的,特别是那些因为年事已高不太能出门的老人。它们对空间需求不高,可以梳各种发型———老人很热衷这个,她们还热衷给狗打各种颜色和款式的毛线背心,甚至做鞋。这之中爱与虐是很难分清的。大狗很少。一条毛色黑白分明的边牧,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是小区里绝对的明星。有家人在一楼养一条黑背金毛的大
我出生农家,对种子是极其偏爱的,那是对未来生活所有的憧憬和希冀。虽然未成年时跟着父母干过不少农活,回想起来不过只是为父母打了下手,真正经过自己的手把一粒种子种到地里亲手照顾到最后收获,却几乎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对于生于农村长于农家并自称为读过几天书的农民的我来讲,着实是件很难启齿的事情。可我总牵挂着种子,体格微小却藏着巨大能量的种子,一直都是我心中永恒的神。只要遇到了合适的温度、合适的阳光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