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来,网络硬件设施不断投入和完善,教育教学应用逐步推进和深入,教育信息化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国际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需要,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作为重点工作推进。相应地,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促进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应用,相应的培训工作必须紧密配合,如此才能体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效益。
一、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在其1990年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的[1]。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教学、教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2]。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3]。
笔者在对文献的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块一般包括网络基础服务、教学应用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办公系统(OA)、数字图书馆、综合门户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档案人事财产类等其他系统。就数字化校园的规模而言,各中小学校因各区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学段特点及学校规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发展差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向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入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互糅合的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数字化应用模块。目前应用的模块主要有网络办公系统(OA)、校园网站(属综合门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但建设教学应用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的学校比较少,应用常态化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面向教育教学应用模块的研究,也要加强学校师生使用其模块的应用设计活动。
二、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1.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利用、表达、交流和创造的能力[4](如图1所示)。
2.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它指向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其着眼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表达、交流和整合加工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5]。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现状
十多年来,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类培训课程经历了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在培训方式上也经历了校本培训、模块化考试、瀑布式培训、远程学习等方式。在这些培训中,比较多的课程设计仍然沿袭计算机操作观的培训,主要是面向软件使用的教学,而缺乏面向信息素养观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性技术课程。而且培训的组织实施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及应用支持体系.因此,虽然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是培训效果不明显[6]。在学校调研、信息能力比赛、教师课件比赛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教师信息能力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笔者对近几年的市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质性分析,以2011年的1102期市继续教育课程为例(见表1),面向各学科教师的公共技术课程有11门,其中针对一线教师的急需培训的课程只有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一门。从培训方式来看,基本都是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进行,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讲,这无疑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教师需要实战式的课程内容,需要教练式的技能传授,需要案例式的点拨指导。可见,针对教师信息能力方面的课程内容和培训设计等急需纳入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能力
菲利普?纳尔认为,能力是“活动的动态组织结构”,情景是能力的源泉和标准,教师的能力需要在情景中体现和发展[7]。因此,笔者基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组成结构及层次。
1.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组成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通识部分和专长部分。通识部分,由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基本运用、因特网基本运用、网络平台运用技能、信息核心技能组成。专长部分,由数字化系统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专长能力组成,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一方面,是指面向不同学校的个性化的系统应用,例如基于交互白板、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校本学习课程等的教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运用等。另一个方面,是指面向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动画软件制作教学积件对教育教学进行诠释,多用在理化生等学科,进行微观世界学习探究;或利用超级画板等专用软件对数理关系形成过程进行演绎。在通识部分可以忽略掉中学和小学的应用差异;在专长部分,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对技术应用的需求各有侧重。
2.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的层次
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有4个层次:第一层是计算机基础操作,第二层是办公与网络基本运用,第三层是网络平台基本运用技能,第四层是信息核心技能。4个层次构成教师信息能力结构(如图2所示)。
持有技术消融观的学者可能会这样认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网络基本运用这三方面也属于同一个层次。笔者认为,恰恰是不少专家和学者太少接触一线,不了解教师的现实困难在哪里,把苗拔得过早、拔得太高了,需要加强的技术未消融的认识以及处理技术消融的过渡工作还有很多。 3.各能力层的技术应用点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技术应用点,在过去十年里已经与广大一线教师有较长时间的磨合,基本上与大众达成共识,笔者在此不再累述。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是教师应用网络的必经门槛,还需要加强培训。
(1)网络平台的运用技能。第三层次的网络平台运用技能,在数字化校园中的使用极为普遍,但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程中,网络平台系统多、更换多也是常事。例如区域办公平台、学校办公平台、学籍、人事管理系统等,很多教师在使用时平台时依赖固化习惯,因此,基于工作进行的常用项,如注册、登录、平台菜单功能逻辑及其人机交互过程都是需要教师掌握的。教师容易出错的是:利用网页编写器发布文章,对于图片、音视频的插入,经常将图片与音视频作为附件上传。
(2)信息能力的核心技能。第四层次的信息核心技能,是教师经常用到的,也是核心关键的技能。具体指信息搜索、获取、交流、加工、利用和表达6个方面。同时,笔者将根据实际应用,将六大信息核心技能划分为3个模块,其应用点具体如下。
模块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技能点上侧重于利于邮件系统、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掌握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与同行、家长、学生展开交流与合作的技巧。除了因特网的公共邮件系统、博客、论坛,还有基于校园网的OA系统、邮件系统、校讯通系统、师生博客系统、学科论坛等。
模块二:信息的检索与获取,主要指教师基于因特网,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互联网信息的(如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格式的信息)检索(重点是百度和Google的搜索技巧)、评价和下载的方法,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资源库应用,在资源中检索和获取相应类型的信息。
模块三:信息的加工和利用,主要指教师要了解多媒体素材的类型、特点及作用,能使用简易型多媒体工具小软件处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表达主题信息(例如数字故事、学科教学课件等)并形成资源重构的观念和能力。特别对于建设校园视频点播应用模块的学校,教师的多媒体素材加工能力的培训需求更为迫切。
四、数字化校园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培训策略
1.通识部分的培训策略
(1)实施分类分层策略。首先根据教师信息能力层次,对学校教师进行层次诊断,划分到对应类别里,再结合年龄特点,组织学习培训小组,逐层过关。例如,面向中青年组的信息核心技能培训,面向老年组的系统平台操作培训。还有面向不同学科应用需求的培训,例如文史类学科教师,他们用到视频资源的几率较大,对他们进行互联网视频资源下载与基于学校资源库学科资源的集结、下载和点播培训;对于理化类学科教师,实施swf或flv文件资源的采集和重构方法的培训。
(2)实施阶段性晋级策略。根据学校教师信息能力现状,开展阶段性培训和测试晋级工作。培训和测试内容均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常规操作与应用。测试时可以围绕各层次的技术应用点设置内容包,进行分包测试。如邮件发送测试、网络公文发布测试、图像基本处理测试、信息搜索测试等。
(3)实施积件式策略。积件式策略,既可作为资源建设的策略,也可作为培训内容划分的策略。
PPT是目前课堂教学主要使用的课件形式,教师喜欢将网上搜索到的学科资源根据自己的教学认识和习惯进行重组。因此,按照教学内容的需求划分积件包,进行积件式资源建设,有利于教师下载、拆解、重组PPT和再分享。
培训内容设计的积件式策略,指将大技术模块划分为小技术模块进行培训,笔者将其称为技能积件式培训。以技能积件为概念进行资源建设和使用培训,有利于教师积跬步以致远。例如图像的像素处理、音频剪辑、视频文件压缩、文件格式转换、多媒体文件插入到PPT等的技术运用等,制作截图步骤或屏幕录制媒体,积累成可视化的操作帮助库,供教师供他们自主学习。
2.专长部分的培训策略
教师信息能力的专长部分,在技术和意识方法上具而有一定的门槛,不要求全体教师都能发展起来,而要适合特色教师或专项团队的学习和深入。同时,学校信息化应用发展机制方面要紧密配合。
(1)标兵模式策略。根据学校数字化应用模块实际和教师个体特长情况,建设特色模块,鼓励有余力的教师发展,让一小部分人先“强”起来。例如,本区景泰小学的数学和信息科组,利用Moodle进行混合式教学、网络教研,方圆实验学校利用Wiki进行网络教研,钟落潭镇竹料第一小学利用师生博客系统进行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这些模式实验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培训、示范、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应用。
(2)网络联盟策略。加强教师网络教研的意识和实践,建立网络联盟团队。联盟团队可以是基于校本的,如果是校际、区际甚至国际的则更好。联盟的内容可以面向教学案例的文本研讨和在线写作,可以是面向实验课视频的研讨分析,可以是面向基于视频点播的重难点微课研究,可以是基于主题的团队协作(如综合实践主题课程的开发等)。
(3)借东风策略。中学对数字化校园的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需求较大,小学对数字化校园的校园文化协同、师生竞赛、数字图书馆等的应用需求较大。不同规模、不同类别学校,可以挖掘学校应用的特色模块,发起应用培训和应用比赛,引入更多专家资源及展示的机会,拓展教师应用的视界,激活创作潜力。例如,竹料第一小学的学生博客平台建设得不错,可以发起小学生现场主题博文的跨校联赛;本区开展的教师能力系列赛事,如教学资源搜索比赛,可以通过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及学术会议在国内外推广。
五、结束语
由上至下的培训开展十多年了,教师也经历了很多,而技术始终要在自家使用,而且符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才可能成为常态。有常态才有技能可言,有技能、有方法、有应用生态才有能力可言。数字化校园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建设已经走了较长的一段路,应用系统及应用生态的建设,还需要依照中国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特点去建设,这样才能够使信息化的应用更加深入,促进技术消融、技术无痕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张光明.以校园数字化建设推进宁波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4:45-48.
[4][5] 龙丽嫦.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的评价研究(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2007,9.
[6] 龙丽嫦.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7] 张进宝,杨雪萍,裴纯礼.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4:1-2.
一、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教授凯尼斯。格林在其1990年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中提出的[1]。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教学、教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2]。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3]。
笔者在对文献的研究中发现,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模块一般包括网络基础服务、教学应用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办公系统(OA)、数字图书馆、综合门户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档案人事财产类等其他系统。就数字化校园的规模而言,各中小学校因各区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学段特点及学校规模等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发展差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向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入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相互糅合的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数字化应用模块。目前应用的模块主要有网络办公系统(OA)、校园网站(属综合门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但建设教学应用系统、资源管理平台的学校比较少,应用常态化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面向教育教学应用模块的研究,也要加强学校师生使用其模块的应用设计活动。
二、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1.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方面。其中,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方面讲,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利用、表达、交流和创造的能力[4](如图1所示)。
2.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它指向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形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其着眼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表达、交流和整合加工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5]。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现状
十多年来,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类培训课程经历了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在培训方式上也经历了校本培训、模块化考试、瀑布式培训、远程学习等方式。在这些培训中,比较多的课程设计仍然沿袭计算机操作观的培训,主要是面向软件使用的教学,而缺乏面向信息素养观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性技术课程。而且培训的组织实施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评估机制及应用支持体系.因此,虽然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是培训效果不明显[6]。在学校调研、信息能力比赛、教师课件比赛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教师信息能力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笔者对近几年的市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质性分析,以2011年的1102期市继续教育课程为例(见表1),面向各学科教师的公共技术课程有11门,其中针对一线教师的急需培训的课程只有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一门。从培训方式来看,基本都是通过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进行,对于技能性课程来讲,这无疑是纸上谈兵。事实上,教师需要实战式的课程内容,需要教练式的技能传授,需要案例式的点拨指导。可见,针对教师信息能力方面的课程内容和培训设计等急需纳入培训工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能力
菲利普?纳尔认为,能力是“活动的动态组织结构”,情景是能力的源泉和标准,教师的能力需要在情景中体现和发展[7]。因此,笔者基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环境,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组成结构及层次。
1.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组成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通识部分和专长部分。通识部分,由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基本运用、因特网基本运用、网络平台运用技能、信息核心技能组成。专长部分,由数字化系统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专长能力组成,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一方面,是指面向不同学校的个性化的系统应用,例如基于交互白板、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校本学习课程等的教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的运用等。另一个方面,是指面向教师个体的个性化应用能力,例如利用动画软件制作教学积件对教育教学进行诠释,多用在理化生等学科,进行微观世界学习探究;或利用超级画板等专用软件对数理关系形成过程进行演绎。在通识部分可以忽略掉中学和小学的应用差异;在专长部分,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对技术应用的需求各有侧重。
2.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的层次
中小学教师通识信息能力有4个层次:第一层是计算机基础操作,第二层是办公与网络基本运用,第三层是网络平台基本运用技能,第四层是信息核心技能。4个层次构成教师信息能力结构(如图2所示)。
持有技术消融观的学者可能会这样认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办公软件、网络基本运用这三方面也属于同一个层次。笔者认为,恰恰是不少专家和学者太少接触一线,不了解教师的现实困难在哪里,把苗拔得过早、拔得太高了,需要加强的技术未消融的认识以及处理技术消融的过渡工作还有很多。 3.各能力层的技术应用点
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技术应用点,在过去十年里已经与广大一线教师有较长时间的磨合,基本上与大众达成共识,笔者在此不再累述。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是教师应用网络的必经门槛,还需要加强培训。
(1)网络平台的运用技能。第三层次的网络平台运用技能,在数字化校园中的使用极为普遍,但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程中,网络平台系统多、更换多也是常事。例如区域办公平台、学校办公平台、学籍、人事管理系统等,很多教师在使用时平台时依赖固化习惯,因此,基于工作进行的常用项,如注册、登录、平台菜单功能逻辑及其人机交互过程都是需要教师掌握的。教师容易出错的是:利用网页编写器发布文章,对于图片、音视频的插入,经常将图片与音视频作为附件上传。
(2)信息能力的核心技能。第四层次的信息核心技能,是教师经常用到的,也是核心关键的技能。具体指信息搜索、获取、交流、加工、利用和表达6个方面。同时,笔者将根据实际应用,将六大信息核心技能划分为3个模块,其应用点具体如下。
模块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技能点上侧重于利于邮件系统、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交流工具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掌握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与同行、家长、学生展开交流与合作的技巧。除了因特网的公共邮件系统、博客、论坛,还有基于校园网的OA系统、邮件系统、校讯通系统、师生博客系统、学科论坛等。
模块二:信息的检索与获取,主要指教师基于因特网,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互联网信息的(如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格式的信息)检索(重点是百度和Google的搜索技巧)、评价和下载的方法,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资源库应用,在资源中检索和获取相应类型的信息。
模块三:信息的加工和利用,主要指教师要了解多媒体素材的类型、特点及作用,能使用简易型多媒体工具小软件处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表达主题信息(例如数字故事、学科教学课件等)并形成资源重构的观念和能力。特别对于建设校园视频点播应用模块的学校,教师的多媒体素材加工能力的培训需求更为迫切。
四、数字化校园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的培训策略
1.通识部分的培训策略
(1)实施分类分层策略。首先根据教师信息能力层次,对学校教师进行层次诊断,划分到对应类别里,再结合年龄特点,组织学习培训小组,逐层过关。例如,面向中青年组的信息核心技能培训,面向老年组的系统平台操作培训。还有面向不同学科应用需求的培训,例如文史类学科教师,他们用到视频资源的几率较大,对他们进行互联网视频资源下载与基于学校资源库学科资源的集结、下载和点播培训;对于理化类学科教师,实施swf或flv文件资源的采集和重构方法的培训。
(2)实施阶段性晋级策略。根据学校教师信息能力现状,开展阶段性培训和测试晋级工作。培训和测试内容均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常规操作与应用。测试时可以围绕各层次的技术应用点设置内容包,进行分包测试。如邮件发送测试、网络公文发布测试、图像基本处理测试、信息搜索测试等。
(3)实施积件式策略。积件式策略,既可作为资源建设的策略,也可作为培训内容划分的策略。
PPT是目前课堂教学主要使用的课件形式,教师喜欢将网上搜索到的学科资源根据自己的教学认识和习惯进行重组。因此,按照教学内容的需求划分积件包,进行积件式资源建设,有利于教师下载、拆解、重组PPT和再分享。
培训内容设计的积件式策略,指将大技术模块划分为小技术模块进行培训,笔者将其称为技能积件式培训。以技能积件为概念进行资源建设和使用培训,有利于教师积跬步以致远。例如图像的像素处理、音频剪辑、视频文件压缩、文件格式转换、多媒体文件插入到PPT等的技术运用等,制作截图步骤或屏幕录制媒体,积累成可视化的操作帮助库,供教师供他们自主学习。
2.专长部分的培训策略
教师信息能力的专长部分,在技术和意识方法上具而有一定的门槛,不要求全体教师都能发展起来,而要适合特色教师或专项团队的学习和深入。同时,学校信息化应用发展机制方面要紧密配合。
(1)标兵模式策略。根据学校数字化应用模块实际和教师个体特长情况,建设特色模块,鼓励有余力的教师发展,让一小部分人先“强”起来。例如,本区景泰小学的数学和信息科组,利用Moodle进行混合式教学、网络教研,方圆实验学校利用Wiki进行网络教研,钟落潭镇竹料第一小学利用师生博客系统进行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这些模式实验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培训、示范、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应用。
(2)网络联盟策略。加强教师网络教研的意识和实践,建立网络联盟团队。联盟团队可以是基于校本的,如果是校际、区际甚至国际的则更好。联盟的内容可以面向教学案例的文本研讨和在线写作,可以是面向实验课视频的研讨分析,可以是面向基于视频点播的重难点微课研究,可以是基于主题的团队协作(如综合实践主题课程的开发等)。
(3)借东风策略。中学对数字化校园的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需求较大,小学对数字化校园的校园文化协同、师生竞赛、数字图书馆等的应用需求较大。不同规模、不同类别学校,可以挖掘学校应用的特色模块,发起应用培训和应用比赛,引入更多专家资源及展示的机会,拓展教师应用的视界,激活创作潜力。例如,竹料第一小学的学生博客平台建设得不错,可以发起小学生现场主题博文的跨校联赛;本区开展的教师能力系列赛事,如教学资源搜索比赛,可以通过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及学术会议在国内外推广。
五、结束语
由上至下的培训开展十多年了,教师也经历了很多,而技术始终要在自家使用,而且符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才可能成为常态。有常态才有技能可言,有技能、有方法、有应用生态才有能力可言。数字化校园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建设已经走了较长的一段路,应用系统及应用生态的建设,还需要依照中国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特点去建设,这样才能够使信息化的应用更加深入,促进技术消融、技术无痕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张光明.以校园数字化建设推进宁波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4:45-48.
[4][5] 龙丽嫦.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的评价研究(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2007,9.
[6] 龙丽嫦.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7] 张进宝,杨雪萍,裴纯礼.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