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855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kl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855例经病理证实的单侧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855例中,PTMC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1.9%(187/855)。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癌灶>5 mm、包膜侵犯、多灶性及腺内播散的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加(31.4%比19.5%,χ2=11.429,P=0.001;29.3%比15.9%,χ2=22.416,P=0.000;30.0%比14.3%,χ2=30.669,P=0.000;29.4%比16.8%,χ2=19.233,P=0.000;30.0%比19.9%,χ2=8.205,P=0.004;42.9%比21.3%,χ2=5.549,P=0.018)。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男性)(95%CI:0.380~0.834)、年龄(<45岁)(95%CI:0.349~0.693)、癌灶大小(>5 mm)(95%CI:1.450~3.060)、包膜侵犯(95%CI:1.078~2.229)、多灶性(95%CI:1.024~2.373)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

男性患者、年龄<45岁、癌灶>5 mm、包膜侵犯、癌多灶的PTMC患者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建议对其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其他文献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及致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早期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