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放学,路过老街拐角,柳家书店的几盏灯火便透出斑驳的窗户,给我莫大的温暖。
这家书店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在那静静地端坐,和我淡淡地相处。店主是一位端庄而安静的太太,我从书店门前走过,她不是在整理书架,便是低头捧着一本书,目光深邃而清澈,见了便觉安然、恬静和知性。
书店毫不起眼,只占据一个很小的门面,面朝西北,采光不好,大白天店内都需点灯。但书店沿墙的两排书架,摆放着那些新的、旧的书籍每每吸引我的眼球,叫我无法挪动脚步。我非常喜欢柳太太的品位,因为书店只卖纯文学作品,有刚出版的名家新作,也有老旧的文人经典。卷卷书册在握,无不使我痴迷。
因为喜爱,我几乎每天都会进去光顾一会,每次太太都对我莞尔一笑,也不多话,那眼神似乎在说:你好,小姑娘,慢慢看吧!
有一次,给妈妈买生日礼物,选定一本心仪的散文集,看了书背后的价格,再摸摸口袋里的钱币,不经意地摇了摇头。太太看我爱不释手、犹豫不决的样子,已然懂了我的心事,遂走过来关切地问:“想要?”
“似乎钱不够!下次再买吧。”
“我来数数你有多少钱。”
我掏出钱袋,一下子将角票、硬币倒入太太双手交叠成窝的手心,此时才发现,太太的手和她的模样一样耐看,纤细而不失温润。
果然,钱不够,差了1角。彼时,书很便宜,一般仅几角或一元多点。
“哦,正好!这本书是我朋友寄卖的。他从外地买回这本书,但返家后方知妻子已为他购得,所以这书可打9折。”
望着这本崭新的书籍和书店太太温柔、清澈而灵动的目光,我一下子感动起来:“谢谢阿姨!”眼中已是泪花点点,似乎像清晨的阳光轻轻地印在昨夜微雨细润的花枝,一朵朵的欣喜地绽放。
“你是个懂事、孝顺的女孩。阿姨就喜欢你知书达礼的样子!”书店太太摸了摸我的头。
这本书是否为太太所说那样,是朋友寄卖,我至今仍无法证实,但那天的经历让我一直感怀不已。
此后,我常去书店看书,有时也帮太太整理整理书架,因为我喜欢书店里的氛围和太太的知书懂人。
书店太太的爱也一直对我润泽无声。有时我进去看书不好意思久留,光看不买心里不安,但总去买书,钱袋又不允许。可太太对我每次进入店内从来都投以欣賞的眼神,不声不响让我站在那里选书、看书,从无打搅。我浏览着书籍,她也看书。她有时边看边记,常在那个雪青封皮的笔记本上写着什么。稍后,我也有了这个习惯,将喜欢的句子或感悟记在本子上。
多半数的景象是,黄昏,店内仅我们两个嗜书的痴女。我心里常常暗忖:这书店能赚钱养活她么?但这个拐角处的书店一直是这条老街安静的所在,并伴我一路成长。
那天,放学时,天空出现了乌云,太阳早就不知踪影,从东边刮来的风显得闷热,街边的树叶摇曳,树叶坠地时的零落更似点点泪滴。心里祷告,千万不要下雨,我没带伞,一袭印花薄裙,淋雨后定难堪无比。但雨还是在我快到拐角处时,无情地落了下来。快步跑过拐角,太太举着一把伞似在等人,背后灯火仍温亮着,见我过来,便满眼怜惜和欣喜地将伞交给我:“快点回家换衣,伞啥时还我都成!”
此刻,这位太太怎么看都是无比的清丽和高远,那天她的样子我一直记着!
说来奇怪,这位太太似乎从不见老,我小学直到大学毕业,她周身似乎始终笼罩着安详、端庄和秀丽,岁月的沧桑好像从不在她的脸上落下尘土。只是眼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幽深,总有缕缕淡淡的忧伤在眼角处不经意时偶然流淌。
因为,她不敢变老。
也是后来,我才知晓。太太人生坎坷,教书的丈夫在一个傍晚时分被人从这里叫走,从此杳无音讯。那时,他们的儿子刚刚两岁。
后来,先生的好友旧识出钱出力,帮着太太开了这家小小的书店,以养活他们娘俩。书店的门面就是他们原先居住的临街小屋,里面的书一开始大多是朋友赠送,购买的新书极少。而此后经营较有特色,才稍有名气,养活母子基本刚好。
朋友力劝她换一个稍大的书屋,但太太不愿,说要等先生回家,万一先生回来找不到她会着急的。所以书店屋子的外表一直是先生在时的模样,不装潢、也不安放橱窗,只是将狭长的房间一隔为二,里为卧室,外成书铺。靠外的地方安放了两排直抵天花板的书架,可见天花板也不高。所以,采光不好。
一九四九年后,听说曾有朋友在海峡那边帮太太寻找过先生的下落,但一直也无法传来消息。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人从那边捎来口信,先生是去了海峡那边,并在那边孤身一人艰难生活多年,却已在大陆文革闹得最凶的年代凄惶地离世,死时仅有几个旧友相送。
一方孤坟,面朝家乡,千里阻隔,何处安放?是碑文?又不是碑文!照片上,坟草萋萋,石碑斑驳,欲哭无泪。
听到这个音信,太太一言不发,也未在人前流泪,但书店停业了三天,很多书友并不知就里。
三天后,书店再次开门,但太太将头发绾起盘在脑后,脸色明显苍白了许多,人亦一下子老了。一身素衣,据说是先生喜欢的颜色和样式。
这些太太背后的人生印记,已在我心底深深地烙下,时时翻晒、铭记。
但,所有这些都是她儿子亲口告诉我的。
因为后来,我成了她的儿媳,并和她共同生活了很久、很久……
这家书店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在那静静地端坐,和我淡淡地相处。店主是一位端庄而安静的太太,我从书店门前走过,她不是在整理书架,便是低头捧着一本书,目光深邃而清澈,见了便觉安然、恬静和知性。
书店毫不起眼,只占据一个很小的门面,面朝西北,采光不好,大白天店内都需点灯。但书店沿墙的两排书架,摆放着那些新的、旧的书籍每每吸引我的眼球,叫我无法挪动脚步。我非常喜欢柳太太的品位,因为书店只卖纯文学作品,有刚出版的名家新作,也有老旧的文人经典。卷卷书册在握,无不使我痴迷。
因为喜爱,我几乎每天都会进去光顾一会,每次太太都对我莞尔一笑,也不多话,那眼神似乎在说:你好,小姑娘,慢慢看吧!
有一次,给妈妈买生日礼物,选定一本心仪的散文集,看了书背后的价格,再摸摸口袋里的钱币,不经意地摇了摇头。太太看我爱不释手、犹豫不决的样子,已然懂了我的心事,遂走过来关切地问:“想要?”
“似乎钱不够!下次再买吧。”
“我来数数你有多少钱。”
我掏出钱袋,一下子将角票、硬币倒入太太双手交叠成窝的手心,此时才发现,太太的手和她的模样一样耐看,纤细而不失温润。
果然,钱不够,差了1角。彼时,书很便宜,一般仅几角或一元多点。
“哦,正好!这本书是我朋友寄卖的。他从外地买回这本书,但返家后方知妻子已为他购得,所以这书可打9折。”
望着这本崭新的书籍和书店太太温柔、清澈而灵动的目光,我一下子感动起来:“谢谢阿姨!”眼中已是泪花点点,似乎像清晨的阳光轻轻地印在昨夜微雨细润的花枝,一朵朵的欣喜地绽放。
“你是个懂事、孝顺的女孩。阿姨就喜欢你知书达礼的样子!”书店太太摸了摸我的头。
这本书是否为太太所说那样,是朋友寄卖,我至今仍无法证实,但那天的经历让我一直感怀不已。
此后,我常去书店看书,有时也帮太太整理整理书架,因为我喜欢书店里的氛围和太太的知书懂人。
书店太太的爱也一直对我润泽无声。有时我进去看书不好意思久留,光看不买心里不安,但总去买书,钱袋又不允许。可太太对我每次进入店内从来都投以欣賞的眼神,不声不响让我站在那里选书、看书,从无打搅。我浏览着书籍,她也看书。她有时边看边记,常在那个雪青封皮的笔记本上写着什么。稍后,我也有了这个习惯,将喜欢的句子或感悟记在本子上。
多半数的景象是,黄昏,店内仅我们两个嗜书的痴女。我心里常常暗忖:这书店能赚钱养活她么?但这个拐角处的书店一直是这条老街安静的所在,并伴我一路成长。
那天,放学时,天空出现了乌云,太阳早就不知踪影,从东边刮来的风显得闷热,街边的树叶摇曳,树叶坠地时的零落更似点点泪滴。心里祷告,千万不要下雨,我没带伞,一袭印花薄裙,淋雨后定难堪无比。但雨还是在我快到拐角处时,无情地落了下来。快步跑过拐角,太太举着一把伞似在等人,背后灯火仍温亮着,见我过来,便满眼怜惜和欣喜地将伞交给我:“快点回家换衣,伞啥时还我都成!”
此刻,这位太太怎么看都是无比的清丽和高远,那天她的样子我一直记着!
说来奇怪,这位太太似乎从不见老,我小学直到大学毕业,她周身似乎始终笼罩着安详、端庄和秀丽,岁月的沧桑好像从不在她的脸上落下尘土。只是眼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幽深,总有缕缕淡淡的忧伤在眼角处不经意时偶然流淌。
因为,她不敢变老。
也是后来,我才知晓。太太人生坎坷,教书的丈夫在一个傍晚时分被人从这里叫走,从此杳无音讯。那时,他们的儿子刚刚两岁。
后来,先生的好友旧识出钱出力,帮着太太开了这家小小的书店,以养活他们娘俩。书店的门面就是他们原先居住的临街小屋,里面的书一开始大多是朋友赠送,购买的新书极少。而此后经营较有特色,才稍有名气,养活母子基本刚好。
朋友力劝她换一个稍大的书屋,但太太不愿,说要等先生回家,万一先生回来找不到她会着急的。所以书店屋子的外表一直是先生在时的模样,不装潢、也不安放橱窗,只是将狭长的房间一隔为二,里为卧室,外成书铺。靠外的地方安放了两排直抵天花板的书架,可见天花板也不高。所以,采光不好。
一九四九年后,听说曾有朋友在海峡那边帮太太寻找过先生的下落,但一直也无法传来消息。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人从那边捎来口信,先生是去了海峡那边,并在那边孤身一人艰难生活多年,却已在大陆文革闹得最凶的年代凄惶地离世,死时仅有几个旧友相送。
一方孤坟,面朝家乡,千里阻隔,何处安放?是碑文?又不是碑文!照片上,坟草萋萋,石碑斑驳,欲哭无泪。
听到这个音信,太太一言不发,也未在人前流泪,但书店停业了三天,很多书友并不知就里。
三天后,书店再次开门,但太太将头发绾起盘在脑后,脸色明显苍白了许多,人亦一下子老了。一身素衣,据说是先生喜欢的颜色和样式。
这些太太背后的人生印记,已在我心底深深地烙下,时时翻晒、铭记。
但,所有这些都是她儿子亲口告诉我的。
因为后来,我成了她的儿媳,并和她共同生活了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