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002年度古琴音乐研究综述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84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一段时期内对古琴音乐的研究。与以往年度比较,2001年——2002年度古琴音乐研究的文章并不多,其主要反映在各种学报刊、期刊中,这些文章在琴论、琴谈、打谱、琴人、琴律琴调、琴曲、琴史等方面给予较多的关注,在研究中也有侧重。同时,研究角度和方法具有多样性。
  关键词:古琴音乐;研究角度;研究方法
  一、琴论
  这一时期的古琴音乐研究特点的是:论述了古琴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内在原因并提出建议。
  第一,对古琴教学、美学思想方面的论述。刘承华的《古琴发展问题剔微》中,通过对古琴“是否需要发展”“是否要表现时代”“是否要专业化”等问题的剖析,指出古琴虽然随着时代在发展,但步子太小,并提出变娱乐为艺术、变道器为乐器、变古琴本位为公众本位、变个人需要为社会需要。最后确定“公众化”是解决古琴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王东涛在《阻碍古琴全面入俗的几个因素》中认为,古琴始终主流于知识阶层,渗透着古代文化的情、意、志、趣并得以传承,又从其历史、结构、性质等方面,从形态到美学,浅谈了阻碍古琴入俗的诸多因素。
  第二,对古琴的构造及音乐声部形态的论述。在冯洁轩的《释古代的琴及其他弦乐器上之“隐”》中,笔者发现西汉枚乘《七发》上一段描写制琴的文字“孤子之钩以为隐”,论证“隐”既是“岳山”,同时建议读者更深层地思考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和内涵。胡向阳的《点描与留白—古琴曲的多声形态研究》,分析了古琴是中国古老的乐器,其形制和构造可使多音同时鸣响,具备产生多声部音乐的物质基础,以现今传承的琴谱来看,普遍存在多声现象。
  第三,关于琴学及传承的论述。李祥霆的《弹琴录要》,通过对前人古琴演奏文献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演奏及教学经验,将弹琴之道总结为三说:得心(四要两需)、应手(三则八法)、成乐(两和十三象)。王建新的《琴学述略》,试图将我国琴学研究的历史做一粗线条的梳理。分析琴学研究在当代中国音乐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同时说明了琴曲研究的重要性。
  第四,对美学功能及与儒道佛关系的论述。刘承华的《古琴美学的历史性架构》,对古琴美学进行历时性梳理,指出它发展的起点和动力是自娱性的功能论,亦产生本位论、审美论和演奏论,最后探讨了如何使古琴走向现代化的问题。苗建华的《古琴美学中的儒道佛思想》,说明古琴美学和儒道佛思想关系密切,儒家音乐思想构成传统古琴美学思想的主体。
  二、琴史
  吴钊的《明清琴乐多元化发展的思考》,论述中国古琴艺术自宋元至明清,经历了艺术上成熟发展的盛期,在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完成了由讲求气势力度等外在美至清微淡远等内在美的转变,为中国高雅音乐在艺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它与其他艺术一样,反对商品经济的压力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已成为古琴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琴人
  陈四海的《论苏轼与古琴艺术——兼论其音乐美学思想》,通过对苏轼与古琴艺术的研究来探讨其他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朱江书的《历代道教琴人略述》,通过道教主张的清虚空灵与古琴艺术清淡雅丽的格调相结合,对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琴人的历时性论述,证明了琴人对古琴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琴律、琴调
  赵宋光的《古琴徽分的顺逆推算》,讲述了以数学方法计算徽分的两种方法:顺向推算和逆向推算,并详细介绍顺向推算是由某一种自然音程所要求的按音相对弦长数值,推算相应的徽分,逆向则反之。另外一篇《七弦琴定弦过程数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侧重论述定弦过程的数学表述,充分说明了建立方程及其求解的意义和效用,对开放琴律学现代化方法作出了贡献。丁承运的《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从远古琴的定弦法、三弦音律的变革及弦名的矛盾等五个方面对古琴正调调弦进行考察和研究,笔者认为古琴正调调弦的出现,当不晚于七弦琴已出现的西汉初年。
  五、打谱
  谢俊仁的《明清琴谱所记徽位是否为“简略”记谱》,探讨了弹奏时不论用三分损益律或纯律调弦,均会出现效果不好的混合律,所以单一徽位按音亦可以是“简略”之记谱,音位可因音律而按在徽位上或徽下,明清调弦之单一徽位按音,不可以用作证据去论说琴曲是否用纯律,弹奏明朝琴曲的变音、按音之间也可以较弹性处理,令琴曲更多韵味。戴晓莲的《合参琴谱——个性的打谱体现》,以“合参”琴谱现象作为抛砖用意是希望琴家和学者们在从事打谱的同时,关注那些已打出的琴曲。杨元铮的《五知斋琴谱的版本与庄周梦蝶》,笔者通过对《五》版本的检阅,证明《琴曲集成》本《庄》谱第七叶,并非《五》原刻认为《五》中的《庄》,较稳妥的资料是《琴曲集成》本该谱一至六叶、第八叶,和汪氏1940年第二次重刻《庄》第七叶。
  六、琴曲
  王建新的《琴曲〈墨子悲丝〉研究》,笔者认为乐曲所表现的哲理性内容及乐曲结构本身的逻辑性极具有研究价值,其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胡向阳、赵德广的《古琴曲〈长清〉,旋律音高组织形态》,从音高组织形态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音组”作为古琴曲《长清》旋律构成的基本单位,寻求其旋律的发展规律。
  通过以上六部分的论述,反映了古琴音乐艺术探讨和研究的多方位性,指出了琴乐的历史充满了变革发展,其本身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系统,它在推崇传统、维系传统的同时,善于吸取民间音乐成分,不断求新,勇于开拓。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