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了镇江丹阳市引进推广稻鸭共作取得的成效和具体做法,以及展望,为其他市县推广此项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鸭共作技术;推广成效;可持续发展;丹阳市
中图分类号 F3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4-09-02
1999-2012年,镇江丹阳市通过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在国内率先引进了生态农业稻鸭共作集成技术;通过无公害、有机水稻栽培,达到优质、稳产、高效;通过项目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动了稻鸭共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年推广辐射面积达到20hm2以上,以增收500元/667m2计算,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达15亿元;稻鸭共作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取得的推广成果
1.1 稻鸭共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 (1)稻鸭共作技术是江苏省科技厅下达的国际合作项目,它改变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应用稻田养鸭、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通过无公害、有机水稻栽培,达到优质、稳产、高效生产的新模式。(2)通过研究稻鸭共作的作用、效果(除草、除虫、中耕浑水、施肥、刺激按摩)和有效的配套措施,开辟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新途径,明确稻鸭共作集成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保障。(3)通过役用鸭的选育与应用、放鸭的适宜数量(每667m215~18只)、放鸭的方式(24h白天黑夜放鸭在田)研究,2004年通过科技成果鉴定,2005年获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稻鸭共作生态、高效集成技术获得2008年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对围网进行了因地制宜的简化,节省了成本。(4)对病虫草控制的生态效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长期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条纹叶枯病的影响的研究,处在国内领先;稻鸭共作的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频振杀虫灯、防虫网覆盖)、与生物农药相结合的综防技术也具有镇江丹阳新特色。
1.2 役用鸭配套组合的选育 (1)稻鸭共作,鸭是高效的关键。通过役用鸭的选育,丰富和创新了役畜理论,通过稻鸭共作的稻作实践,为中国鸭品种资源增加了新的经济学和品种新门类。(2)课题组专家对国内外鸭品种资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开展了适用品种的选育工作;专门成立了以选育役用鸭为主要目标的镇江水禽研究所;是亚洲唯一的一所专门开展役用鸭选育的研究单位。(3)课题组专家通过杂交选育,育成了镇役鸭系列的役用鸭品种镇役鸭1号、镇役鸭2号、镇役鸭3号、镇江浅羽等新品种;镇役鸭系列役用性能优异,为稻鸭共作集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该项目2005年获镇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3 零日龄放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 (1)课题组对鸭的杂食性、夜行性、早成性、集群性、耐水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稻鸭共作技术推广和充分发挥鸭的生物学潜能,除虫、除草、实施全天放养、合理分群、早放鸭以至零日龄放鸭提供了依据;通过鸭病防治的成果应用,对雏鸭进行超前、强化免疫接种,简化了鸭病防治;通过对鸭子提前在田育肥技术,提高了稻田养鸭经济效益。(2)2001年,零日龄鸭放养技术在《中国稻米》、《中国家禽》上发表了试验报告,为零日龄鸭放养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7月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3)零日龄放鸭技术是根据不同天气状况、相应的配套技术相结合的简便实用新技术,深受广大稻农的欢迎;同时零日龄放鸭技术还对传统的鸭育雏理论提出了挑战,简化了现行的鸭育雏技术。
1.4 稻鸭共作的多种生态种养模式 课题组根据试验、示范、研究,先后总结和提出了稻鸭萍、稻鸭鱼萍、茭鸭萍、直播稻鸭共作、茶鸭共作、稻鸭一草鹅共作等多种生态种养新模式,拓展了鸭的应用范围,提出了高效、生态栽培新模式,增加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1.5 鸭考古与鸭文化的研究 课题组专家对鸭的考古与鸭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多篇鸭文化方面的文章,在国内独树一帜。
1.6 建成了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 镇江丹阳市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外国专家局授予的国外智力引进稻鸭共作示范基地、国家标准局授予的全国稻鸭共作标准化示范区、中日农业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基地;制定了江苏省稻鸭共作地方标准;无公害稻鸭共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7 多次主办全国稻鸭共作研讨会 2004年,镇江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2006年镇江市代表团参加了第五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2007~2008年在镇江丹阳先后举办了两期全国稻鸭共作技术培训班;2010年镇江丹阳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稻鸭共作技术研讨会;两次组团赴日本考察稻鸭共作技术;2011年江苏省外国专家局先后两次进行稻鸭共作对口援疆技术项目指导。
1.8 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摄制电影 (1)课题组200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稻鸭共作专著《稻鸭共作—无公害有机稻米生产新技术》;2006年1月出版了《稻鸭共作增值关键技术》;2007年10月出版了《稻鸭共作赚钱多》。(2)课题核心组、辐射组先后撰写了100多篇稻鸭共作方面的论文;论文内容包含国内外稻鸭共作综述、最新进展、鸭品种资源、鸭的生理、役用鸭的选育、零日龄放鸭、鸭文化、稻、鸭农业考古等各个领域。(3)“种稻致富新技术—稻鸭共作”在2006年获斯洛伐克国际农业电影节科技与教育类一等奖。
1.9 稻鸭共作技术的应用、推广 课题组成员为普及推广稻鸭共作技术,以多种形式传授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镇江丹阳的稻鸭共作技术推广面积从2000年的2hm2,发展到2012年的0.4万hm2,辐射推广到新疆、河南、上海、黑龙江、山东、安徽等省市,全国当年种植面积超过20万hm2,强力推动了无公害、有机农业的发展。
1.10 推动了对外国际合作交流 (1)稻鸭共作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及推广,同时也推动了镇江农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日本鹿儿岛大学万田正治教授、日本岗山大学岸田芳朗博士被聘为镇江水禽所的顾问。(2)实施稻鸭共作14a,提升了镇江丹阳的农业科技在中国、在亚洲的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乃至于亚洲稻鸭共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 具体做法
2.1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稳步扩大面积 (1)丹阳市严格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程序,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逐步扩大应用规模;全市每年建立稻鸭共作核心基地333.3hm2,示范基地0.4万hm2,由嘉贤米业实行原材料订单加价收购;由于受到土地流转等影响,2012年我市提出遵循市场规律,注重效益,稳定基地,适当发展的推广策略。(2)改变以往的行政推动工作思路,实行重点发展,农户自愿,自产自销和企业订单相结合的推广方法,创新营销模式。
2.2 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 (1)在实施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中,有针对性的把稻鸭共作优质高效集成技术作为重点主推技术进行培训,及时解决基地和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2)聘请水禽所和专家进行专题技术讲座;发放技术资料和明白纸,每年培训人员近200人次,不断更新知识,进行技术储备。(3)示范基地每年都接待众多的参观和学习者,介绍和交流种养经验;推广稻鸭共作14a以来,累计举行各类培训班65期,培训人员8 000多人次。
2.3 进一步完善和配套高效集成技术 一是优化水稻品种,以w3668为当家品种,搭配种植南粳46、南粳5055、软香米、镇稻11等三级米以上优质稻品种,从而使稻鸭共作基地的稻谷产量和大米品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二是对稻鸭共作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丹阳市万亩稻鸭共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产业化开发的现状与对策》、《机插秧新模式在稻鸭共作的应用与推广》、《稻鸭共作和草鹅连作新模式在稻作生产的应用探讨》等论文先后在《安徽农学通报》和《中国稻米》发表;三是在嘉贤米业公司基地进行了稻一鸭一萍共作试验,实行种养结合;全面推广机插秧技术,减少了劳动强度和成本;改原来的1 334~2 000m2小面积放养为1~1.33hm2以上的大区放养技术,节约了生产成本;四是在基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探索研究稻鸭共作对土壤地力的影响,达到节本增收的目的;五是探讨稻鸭共作-种草养鹅、绿肥休闲轮作等生产有机大米新模式;六是实行新技术、新农艺(机)、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的“五新”技术配套和储备。
2.4 创新产业化运作机制 产业化是发展稻鸭共作生产,拓展优质稻米营销市场的根本出路。我市继续走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开发之路,充分发挥嘉贤米业的企业带动作用,由农委粮作与种子站牵头,组织基地农户和企业签订优质稻谷订单收购协议,实行订单生产;役用鸭由于几年来的市场销售,市民的消费观念已经认同,实行农户自产自销;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基地农户自主开发、拓展市场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各自的营销潜能,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使用“嘉贤”商标,享受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2.5 为基地提供全面优质的技术服务 切实抓好基地的生产,始终坚持服务农户、服务企业的宗旨,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推荐农户使用新型高效生态肥料,提倡使用Bt等生物农药,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和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在关键农时季节派技术人员将生产、管理技术送到农户和田头,确保安全生产;协助企业物色好订单生产、收购基地,优化品种布局,督促农户按照原材料质量要求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操作;对生产基地逐点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原材料质量合格;全程优质的服务得到了广大农户和加工企业的欢迎。
3 展望与努力
(1)开展稻鸭萍模式栽培,进行低成本稻作,以应对石油危机、环境污染、农资高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2)开展零日龄放鸭,提早放入大田,简化技术环节,省工节本,提高成活率。
(3)应用鸭病强化防治技术,简化鸭病防治,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建立预警制度。
(4)直播田稻鸭共作放养,多形式的轻简化稻作,因地制宜,拓展应用范围。
(5)防虫网覆盖技术与稻鸭共作技术的结合,是从源头解决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最有效办法。
(6)成为国家稻鸭共作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全国稻鸭共作标准化示范区,中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稻鸭共作在中国、在亚洲的应用推广作出了贡献。
(7)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稻鸭共作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食物安全、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物种减少、石油危机、病虫猖獗等严峻挑战,生态循环、农畜结合、节能节本的稻鸭共作技术,将为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将对解决这些严峻的生态环境、人类生存问题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稻鸭共作技术;推广成效;可持续发展;丹阳市
中图分类号 F3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4-09-02
1999-2012年,镇江丹阳市通过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在国内率先引进了生态农业稻鸭共作集成技术;通过无公害、有机水稻栽培,达到优质、稳产、高效;通过项目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动了稻鸭共作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年推广辐射面积达到20hm2以上,以增收500元/667m2计算,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达15亿元;稻鸭共作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取得的推广成果
1.1 稻鸭共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 (1)稻鸭共作技术是江苏省科技厅下达的国际合作项目,它改变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应用稻田养鸭、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通过无公害、有机水稻栽培,达到优质、稳产、高效生产的新模式。(2)通过研究稻鸭共作的作用、效果(除草、除虫、中耕浑水、施肥、刺激按摩)和有效的配套措施,开辟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新途径,明确稻鸭共作集成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保障。(3)通过役用鸭的选育与应用、放鸭的适宜数量(每667m215~18只)、放鸭的方式(24h白天黑夜放鸭在田)研究,2004年通过科技成果鉴定,2005年获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稻鸭共作生态、高效集成技术获得2008年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对围网进行了因地制宜的简化,节省了成本。(4)对病虫草控制的生态效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长期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条纹叶枯病的影响的研究,处在国内领先;稻鸭共作的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频振杀虫灯、防虫网覆盖)、与生物农药相结合的综防技术也具有镇江丹阳新特色。
1.2 役用鸭配套组合的选育 (1)稻鸭共作,鸭是高效的关键。通过役用鸭的选育,丰富和创新了役畜理论,通过稻鸭共作的稻作实践,为中国鸭品种资源增加了新的经济学和品种新门类。(2)课题组专家对国内外鸭品种资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开展了适用品种的选育工作;专门成立了以选育役用鸭为主要目标的镇江水禽研究所;是亚洲唯一的一所专门开展役用鸭选育的研究单位。(3)课题组专家通过杂交选育,育成了镇役鸭系列的役用鸭品种镇役鸭1号、镇役鸭2号、镇役鸭3号、镇江浅羽等新品种;镇役鸭系列役用性能优异,为稻鸭共作集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该项目2005年获镇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3 零日龄放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 (1)课题组对鸭的杂食性、夜行性、早成性、集群性、耐水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稻鸭共作技术推广和充分发挥鸭的生物学潜能,除虫、除草、实施全天放养、合理分群、早放鸭以至零日龄放鸭提供了依据;通过鸭病防治的成果应用,对雏鸭进行超前、强化免疫接种,简化了鸭病防治;通过对鸭子提前在田育肥技术,提高了稻田养鸭经济效益。(2)2001年,零日龄鸭放养技术在《中国稻米》、《中国家禽》上发表了试验报告,为零日龄鸭放养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7月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3)零日龄放鸭技术是根据不同天气状况、相应的配套技术相结合的简便实用新技术,深受广大稻农的欢迎;同时零日龄放鸭技术还对传统的鸭育雏理论提出了挑战,简化了现行的鸭育雏技术。
1.4 稻鸭共作的多种生态种养模式 课题组根据试验、示范、研究,先后总结和提出了稻鸭萍、稻鸭鱼萍、茭鸭萍、直播稻鸭共作、茶鸭共作、稻鸭一草鹅共作等多种生态种养新模式,拓展了鸭的应用范围,提出了高效、生态栽培新模式,增加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1.5 鸭考古与鸭文化的研究 课题组专家对鸭的考古与鸭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多篇鸭文化方面的文章,在国内独树一帜。
1.6 建成了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 镇江丹阳市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外国专家局授予的国外智力引进稻鸭共作示范基地、国家标准局授予的全国稻鸭共作标准化示范区、中日农业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基地;制定了江苏省稻鸭共作地方标准;无公害稻鸭共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7 多次主办全国稻鸭共作研讨会 2004年,镇江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2006年镇江市代表团参加了第五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2007~2008年在镇江丹阳先后举办了两期全国稻鸭共作技术培训班;2010年镇江丹阳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稻鸭共作技术研讨会;两次组团赴日本考察稻鸭共作技术;2011年江苏省外国专家局先后两次进行稻鸭共作对口援疆技术项目指导。
1.8 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摄制电影 (1)课题组200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稻鸭共作专著《稻鸭共作—无公害有机稻米生产新技术》;2006年1月出版了《稻鸭共作增值关键技术》;2007年10月出版了《稻鸭共作赚钱多》。(2)课题核心组、辐射组先后撰写了100多篇稻鸭共作方面的论文;论文内容包含国内外稻鸭共作综述、最新进展、鸭品种资源、鸭的生理、役用鸭的选育、零日龄放鸭、鸭文化、稻、鸭农业考古等各个领域。(3)“种稻致富新技术—稻鸭共作”在2006年获斯洛伐克国际农业电影节科技与教育类一等奖。
1.9 稻鸭共作技术的应用、推广 课题组成员为普及推广稻鸭共作技术,以多种形式传授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镇江丹阳的稻鸭共作技术推广面积从2000年的2hm2,发展到2012年的0.4万hm2,辐射推广到新疆、河南、上海、黑龙江、山东、安徽等省市,全国当年种植面积超过20万hm2,强力推动了无公害、有机农业的发展。
1.10 推动了对外国际合作交流 (1)稻鸭共作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及推广,同时也推动了镇江农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日本鹿儿岛大学万田正治教授、日本岗山大学岸田芳朗博士被聘为镇江水禽所的顾问。(2)实施稻鸭共作14a,提升了镇江丹阳的农业科技在中国、在亚洲的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乃至于亚洲稻鸭共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 具体做法
2.1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稳步扩大面积 (1)丹阳市严格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程序,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逐步扩大应用规模;全市每年建立稻鸭共作核心基地333.3hm2,示范基地0.4万hm2,由嘉贤米业实行原材料订单加价收购;由于受到土地流转等影响,2012年我市提出遵循市场规律,注重效益,稳定基地,适当发展的推广策略。(2)改变以往的行政推动工作思路,实行重点发展,农户自愿,自产自销和企业订单相结合的推广方法,创新营销模式。
2.2 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 (1)在实施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中,有针对性的把稻鸭共作优质高效集成技术作为重点主推技术进行培训,及时解决基地和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2)聘请水禽所和专家进行专题技术讲座;发放技术资料和明白纸,每年培训人员近200人次,不断更新知识,进行技术储备。(3)示范基地每年都接待众多的参观和学习者,介绍和交流种养经验;推广稻鸭共作14a以来,累计举行各类培训班65期,培训人员8 000多人次。
2.3 进一步完善和配套高效集成技术 一是优化水稻品种,以w3668为当家品种,搭配种植南粳46、南粳5055、软香米、镇稻11等三级米以上优质稻品种,从而使稻鸭共作基地的稻谷产量和大米品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二是对稻鸭共作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丹阳市万亩稻鸭共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产业化开发的现状与对策》、《机插秧新模式在稻鸭共作的应用与推广》、《稻鸭共作和草鹅连作新模式在稻作生产的应用探讨》等论文先后在《安徽农学通报》和《中国稻米》发表;三是在嘉贤米业公司基地进行了稻一鸭一萍共作试验,实行种养结合;全面推广机插秧技术,减少了劳动强度和成本;改原来的1 334~2 000m2小面积放养为1~1.33hm2以上的大区放养技术,节约了生产成本;四是在基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探索研究稻鸭共作对土壤地力的影响,达到节本增收的目的;五是探讨稻鸭共作-种草养鹅、绿肥休闲轮作等生产有机大米新模式;六是实行新技术、新农艺(机)、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的“五新”技术配套和储备。
2.4 创新产业化运作机制 产业化是发展稻鸭共作生产,拓展优质稻米营销市场的根本出路。我市继续走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开发之路,充分发挥嘉贤米业的企业带动作用,由农委粮作与种子站牵头,组织基地农户和企业签订优质稻谷订单收购协议,实行订单生产;役用鸭由于几年来的市场销售,市民的消费观念已经认同,实行农户自产自销;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基地农户自主开发、拓展市场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各自的营销潜能,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使用“嘉贤”商标,享受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2.5 为基地提供全面优质的技术服务 切实抓好基地的生产,始终坚持服务农户、服务企业的宗旨,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推荐农户使用新型高效生态肥料,提倡使用Bt等生物农药,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和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在关键农时季节派技术人员将生产、管理技术送到农户和田头,确保安全生产;协助企业物色好订单生产、收购基地,优化品种布局,督促农户按照原材料质量要求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操作;对生产基地逐点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原材料质量合格;全程优质的服务得到了广大农户和加工企业的欢迎。
3 展望与努力
(1)开展稻鸭萍模式栽培,进行低成本稻作,以应对石油危机、环境污染、农资高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2)开展零日龄放鸭,提早放入大田,简化技术环节,省工节本,提高成活率。
(3)应用鸭病强化防治技术,简化鸭病防治,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建立预警制度。
(4)直播田稻鸭共作放养,多形式的轻简化稻作,因地制宜,拓展应用范围。
(5)防虫网覆盖技术与稻鸭共作技术的结合,是从源头解决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最有效办法。
(6)成为国家稻鸭共作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全国稻鸭共作标准化示范区,中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稻鸭共作在中国、在亚洲的应用推广作出了贡献。
(7)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稻鸭共作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食物安全、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物种减少、石油危机、病虫猖獗等严峻挑战,生态循环、农畜结合、节能节本的稻鸭共作技术,将为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将对解决这些严峻的生态环境、人类生存问题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