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自然科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景非常广阔。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贵在体现“研究”的核心,使学生在“研究”中发现;在“研究”中分析探索,在“研究”中体现解决。生物教育要真正做到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会思考、会钻研的人,就必须改变以往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教学方式,倡导并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研究性学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体系和结构模式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它在学科教育中的作用
一方面,生物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适用性。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生物科学的研究无不以自然界存在的生物为对象,而生物教学也同样应该以自然界存在的特别是身边存在的生物体以及生命现象为教学的对象,绝对不应该是人为的,使其成为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老师讲学生听的书本知识。因此,这里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第一阶段所需要的丰富的“可供学生探究的课题和实物材料”。生物教学不仅仅是要完成一定的生物知识的传授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科学的观察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他们的潜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这些又正是研究性学习第二阶段所要努力的目标。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还敦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掌握和控制全局的能力,有对生命科学动态的密切关注,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现代教育理论,并使之再应用到教育教学环节中。
2.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尝试将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
2.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随着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一些现代化教学设施不断地进入课堂,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背景性、活动性、综合性、创新性、决策性的教学内容。教师提供一部分现成的知识内容,而学生则必须通过其研究活动从各种途径去获取多种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和拓展。
以《血液》教学为例,可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1)教师提出问题:血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为什么是红色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分标准是什么?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区别有哪些?2)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供学生参考: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观察血液挂图;阅读教材和辅导材料;总结归纳写出读书笔记。3)学生根据提示进行探索式学习。可以自学、也可以讨论、实验、查阅资料、阅读教材等。4)师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教师选择几个笔记范例进行讲评和讲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比较、归纳获得正确的结论并选择最佳的笔记设计。
再如:“花的结构和花序”一课课堂活动设计如下:
第一步:准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各种植物的花,可适当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花,对较名贵的或数量不多的花可画出图,作出详细记录,最后推荐一名代表准备发言。教师自己也准备了花的标本和投影片以备用。
第二步:课堂讨论。各组代表先后发言,从学生们的发言中反映出他们观察都很仔细,花瓣的多少、颜色、萼片是叶还是花、花蕊的不同等问题,几乎无所不涉。发言过程中同组同学互相补充,不同小组之间在某些问题因不同想法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随着“研讨”的不断深入,关于花的结构的知识点逐渐“浮出水面”,此时我的角色是一名忠实的听从加上一名记录员,把大家的发言稍作分类,再简要的在黑板上予以记载。由于各组学生研究的植物种类不同,有的组学生看到同一朵花中花蕊有两种,有的组则看到一棵植物上两朵花的花蕊不同等,由此引出了单性花和两性花,雌雄同株植物和雌雄异株植物的概念;又由于有的学生指出向日葵是一朵花吗?以此引出了花序的概念。课上对菊花是花序还是一朵花这一问题,有少部分学生没能真正理解弄明白,我没有讲,留待学生课后再作研究。
此外,我还以“叶的形态”、“茎的结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章节中也作过这样的尝试。
2.2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学生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积极思维,手脑并用,分工协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初中生物教材中很多实验和学生实验就是很好的研究性课题。如:种子萌发的条件,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解剖青蛙、鲫鱼等等。这些实验都可以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去进行研究性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进行探索性实验必须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必须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必须有实验后的结果交流。
2.3在生物活动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生物科技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好形式。要因地制宜尽可能利用一切条件设计切合实际的生物科技活动内容。如:1)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饲养或种植一二种动、植物,写出观察日记,研究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规律以及与周围环境(光照、土壤、空气、水分、温度等)的关系。
2)调查某一地区周围环境的污染,研究污染的原因,找到污染源。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治理污染和防止污染的方法和建议,最后写出调查报告。3)采集制作当地某些植物、小动物或菌类标本,并进行分类研究。4)调查当地动、植物资源以及濒危动、植物,或近年来数量急剧减少的动、植物。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这些动、植物急剧减少的原因,呼吁社会关注这些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5)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6)研究新型农作物或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并进行推广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动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与保护,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并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3.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师生的“教”与“学”提出新的挑战
3.1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敢于抛弃某些不相适应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维习惯。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过去的注入式教学早已轻车熟路,而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大的转变,一个新挑战。因此教师应尽快更新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努力适应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3.2进行研究性学习要相应地建立并逐步完善评价系统。评价要有利于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无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还是学生学习的评价都要更多地关注其过程和方法,否则研究性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收到实效。因此,教师要把评价问题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认真探索,使之不断完善。
3.3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由于研究性学习对知识面的拓宽,必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做到博学广闻。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比如克隆技术、试管婴儿、转基因食品等都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术语,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3.4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加快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信息时代,教师很多方面的能力需要提高,比如很多学生都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而有些教师还达不到这一程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需要教师自制课件,会操作电脑,掌握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大胆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尽快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4.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4.1对于研究性学习,学生反响强烈。他们特别喜欢上这样的课,课上表面也特别积极主动,他们认为上这样的课有一种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感觉,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自己在做,根本用不着与瞌睡搏斗了。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他们没有意识到,那就是他们的观察事物、洞察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概括描述等能力,尤其是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4.2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未降低对教师的要求。从表面上看来,在课堂上教师从主角变成了配角,教师的知识能力好像显得不是那么太重要了。其实不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相反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的内容是要靠教师的精心挑选准备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相关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有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对新知识要有及时的掌握补充。对于第二阶段的研讨活动,则要求教师有更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要能适时地调节,让研究气氛更浓,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让重点更为突出,让学生们总感到意犹未尽,课后还想着继续做下去。
4.3教师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更新。开展研究性学习,一开始总免不了难以真正放开,因为我们脑子里老想着教学任务能不能完成,万一学生不听指挥,失控了怎么办等问题,实际上还是原有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作怪。对于像我校学生底子薄弱、基础差,但是用这种教学方法也起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4.4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处理好学生的适应期。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光影响着教师,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学生已完全习惯了一切听老师的,记老师讲的,考事先背好的,猛然放开了,反而有点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则缺乏基本的观察分析、综合描述的能力,这往往使课堂活动难以进行下去。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要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开始应适当进行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注意积极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最终做到彻底放开。
总之,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通过自身在研究活动中的体验,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提高,发展了其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天津教育》2002年第9期;
[2]王灵芝、黄健:生物研究性学习探讨、《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15卷第3期;
[3]吴芙蓉:研究性学习与生物教学、《教学新探》;
[4]鲁桂玲: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初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月第18卷第2期。
收稿日期:2008-7-02
1.研究性学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体系和结构模式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它在学科教育中的作用
一方面,生物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适用性。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生物科学的研究无不以自然界存在的生物为对象,而生物教学也同样应该以自然界存在的特别是身边存在的生物体以及生命现象为教学的对象,绝对不应该是人为的,使其成为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老师讲学生听的书本知识。因此,这里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第一阶段所需要的丰富的“可供学生探究的课题和实物材料”。生物教学不仅仅是要完成一定的生物知识的传授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科学的观察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他们的潜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这些又正是研究性学习第二阶段所要努力的目标。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还敦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掌握和控制全局的能力,有对生命科学动态的密切关注,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现代教育理论,并使之再应用到教育教学环节中。
2.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尝试将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
2.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随着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一些现代化教学设施不断地进入课堂,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背景性、活动性、综合性、创新性、决策性的教学内容。教师提供一部分现成的知识内容,而学生则必须通过其研究活动从各种途径去获取多种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和拓展。
以《血液》教学为例,可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1)教师提出问题:血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为什么是红色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分标准是什么?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区别有哪些?2)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供学生参考: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观察血液挂图;阅读教材和辅导材料;总结归纳写出读书笔记。3)学生根据提示进行探索式学习。可以自学、也可以讨论、实验、查阅资料、阅读教材等。4)师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教师选择几个笔记范例进行讲评和讲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比较、归纳获得正确的结论并选择最佳的笔记设计。
再如:“花的结构和花序”一课课堂活动设计如下:
第一步:准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各种植物的花,可适当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花,对较名贵的或数量不多的花可画出图,作出详细记录,最后推荐一名代表准备发言。教师自己也准备了花的标本和投影片以备用。
第二步:课堂讨论。各组代表先后发言,从学生们的发言中反映出他们观察都很仔细,花瓣的多少、颜色、萼片是叶还是花、花蕊的不同等问题,几乎无所不涉。发言过程中同组同学互相补充,不同小组之间在某些问题因不同想法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随着“研讨”的不断深入,关于花的结构的知识点逐渐“浮出水面”,此时我的角色是一名忠实的听从加上一名记录员,把大家的发言稍作分类,再简要的在黑板上予以记载。由于各组学生研究的植物种类不同,有的组学生看到同一朵花中花蕊有两种,有的组则看到一棵植物上两朵花的花蕊不同等,由此引出了单性花和两性花,雌雄同株植物和雌雄异株植物的概念;又由于有的学生指出向日葵是一朵花吗?以此引出了花序的概念。课上对菊花是花序还是一朵花这一问题,有少部分学生没能真正理解弄明白,我没有讲,留待学生课后再作研究。
此外,我还以“叶的形态”、“茎的结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章节中也作过这样的尝试。
2.2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学生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积极思维,手脑并用,分工协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初中生物教材中很多实验和学生实验就是很好的研究性课题。如:种子萌发的条件,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解剖青蛙、鲫鱼等等。这些实验都可以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去进行研究性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进行探索性实验必须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必须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必须有实验后的结果交流。
2.3在生物活动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生物科技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好形式。要因地制宜尽可能利用一切条件设计切合实际的生物科技活动内容。如:1)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饲养或种植一二种动、植物,写出观察日记,研究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规律以及与周围环境(光照、土壤、空气、水分、温度等)的关系。
2)调查某一地区周围环境的污染,研究污染的原因,找到污染源。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治理污染和防止污染的方法和建议,最后写出调查报告。3)采集制作当地某些植物、小动物或菌类标本,并进行分类研究。4)调查当地动、植物资源以及濒危动、植物,或近年来数量急剧减少的动、植物。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这些动、植物急剧减少的原因,呼吁社会关注这些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5)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6)研究新型农作物或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并进行推广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动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与保护,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并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3.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师生的“教”与“学”提出新的挑战
3.1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敢于抛弃某些不相适应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维习惯。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过去的注入式教学早已轻车熟路,而开展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大的转变,一个新挑战。因此教师应尽快更新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努力适应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3.2进行研究性学习要相应地建立并逐步完善评价系统。评价要有利于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无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还是学生学习的评价都要更多地关注其过程和方法,否则研究性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收到实效。因此,教师要把评价问题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认真探索,使之不断完善。
3.3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由于研究性学习对知识面的拓宽,必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做到博学广闻。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比如克隆技术、试管婴儿、转基因食品等都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术语,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3.4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加快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信息时代,教师很多方面的能力需要提高,比如很多学生都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而有些教师还达不到这一程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需要教师自制课件,会操作电脑,掌握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大胆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尽快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4.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4.1对于研究性学习,学生反响强烈。他们特别喜欢上这样的课,课上表面也特别积极主动,他们认为上这样的课有一种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感觉,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自己在做,根本用不着与瞌睡搏斗了。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他们没有意识到,那就是他们的观察事物、洞察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概括描述等能力,尤其是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4.2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未降低对教师的要求。从表面上看来,在课堂上教师从主角变成了配角,教师的知识能力好像显得不是那么太重要了。其实不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相反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的内容是要靠教师的精心挑选准备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相关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有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对新知识要有及时的掌握补充。对于第二阶段的研讨活动,则要求教师有更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要能适时地调节,让研究气氛更浓,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让重点更为突出,让学生们总感到意犹未尽,课后还想着继续做下去。
4.3教师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更新。开展研究性学习,一开始总免不了难以真正放开,因为我们脑子里老想着教学任务能不能完成,万一学生不听指挥,失控了怎么办等问题,实际上还是原有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作怪。对于像我校学生底子薄弱、基础差,但是用这种教学方法也起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4.4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处理好学生的适应期。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光影响着教师,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学生已完全习惯了一切听老师的,记老师讲的,考事先背好的,猛然放开了,反而有点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则缺乏基本的观察分析、综合描述的能力,这往往使课堂活动难以进行下去。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要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开始应适当进行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注意积极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最终做到彻底放开。
总之,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通过自身在研究活动中的体验,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提高,发展了其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天津教育》2002年第9期;
[2]王灵芝、黄健:生物研究性学习探讨、《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15卷第3期;
[3]吴芙蓉:研究性学习与生物教学、《教学新探》;
[4]鲁桂玲: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初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月第18卷第2期。
收稿日期:2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