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坞绣稿》

来源 :爱尚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onloup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理由:
  《桃坞绣稿——民间刺绣与版刻》的作者为著名民艺学家张道一。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概述与图版。概述部分着重介绍了我国刺绣的发展及其与版刻绣稿的关系;图版部分有大小纹样300个以上,都是版刻绣稿,来自于苏州桃花坞、江西南昌、山东平度、河北武强等地。这些资料非常珍贵,是目前所仅见的版刻绣稿,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佳作试读:
  《桃坞绣稿》题记
  我国古代和现代民间的木版画,在美术中通常称作木刻,是版画的一种,为了区别于现代版画家的创作,又叫做“复制木刻”。所谓“复制”,是指画者和刻者不是一人,刻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印刷可大量复制,就像现代的印刷厂一样。所以研究印刷和版本的学者多称作“雕版印刷术”,既包括木版画,更多的是雕刻文字印书。当近代的凸版“铅印”(包括铜、锌版)和近现代的平版“石印”、“胶印”相继流行之后,便取代了传统的雕版印刷,少数的复制木刻也就归入美术的范围了。
  本书所介绍的木版画,其年代并不久远,大都是清末民初的作品,由于流布范围不广,更为特殊的是,它是供刺绣所用的稿样,不独立被人欣赏,因而了解的人不多。过去的生活日用品的刺绣,诸如妇女的绣花鞋、儿童的绣花肚兜,以及老式的绣花枕头、绣花荷包等,所见很多,北方民歌中还有“绣荷包”的曲调,带有叙事性质,常被当作男女相爱的定情物。这些生活用品上的刺绣,它的花样底稿,以前都认为是画的或是剪纸花样,未见过用木版刻印的。我知道这种形式,还是从戏衣的纹样开始。
  早在1956年春,我到苏州去考察工艺美术,遇到中央美术学院的李绵璐先生,他告诉我,有一个工艺品厂保留着许多木版,原以为是刷印年画之类的版子,结果是戏衣厂用来印刺绣纹样的。我国的京戏和各地的地方戏有几百种,都很讲究“行头”,演出的服装也都是刺绣的,而苏州以刺绣闻名,绣庄很多,各地剧种的戏衣多到苏州来定做。据戏衣厂的领导介绍,他们最初是在绸缎上画稿,然后发到附近农村,请农村妇女刺绣,作为农家的副业。但画稿太慢,便请桃花坞刻画版的师傅刻了花纹的木版,直接印到绸缎上,这种方法已用了几代人,但现在不用了。解放后他们研究出一种电笔,通电后有一个针头可快速伸缩,在半透明的硫酸纸上沿着画稿打洞,作为“粉本”,然后用油墨漏印在绸缎上,又快又好,木版也就不用了。看那木版,堆在墙角上,有一人多高,灰尘也积得很厚了。厂方很热情,帮我们一一察看。我们买了墨汁和毛边纸,由绵璐清理灰尘,我亲自刷印。花纹都是单个的,当时刷印了很多,有的花纹很精彩,时间既久,散失了不少,仅存者便是本书的一部分。
  至于生活刺绣,早就听说也有刻印的花样,并且出自桃花坞,但很久没有见到。1996年,我与王树村先生应日本民艺馆之邀,赴东京鉴定一批尘封已久的民间木版画。他不但是民间年画的研究学者,也是我国民间木版画的最大收藏家。我们交谈中也曾提及木版刷印的刺绣稿样,他说曾在苏州收集到一本,但是非常少见。回国后树村给我看了那本绣谱,没有文字,只是订成了书的样子,连书名也没有,是树村写上《苏州刺绣花样范本》,其中有百子图、西厢记和园林风景等。这是除戏衣之外,我所看到的版刻刺绣稿。
  整整过去了十年,2006年,仍然在苏州,张朋川先生告诉我,有一本木版印的民间绣谱在卖,他陪我赶紧到那家文物商店,果然是我想象的那一种。也是装订成册,没有文字。与树村的一本不同的是,除了小品画幅之外,还有专为鞋面、荷包等实用品作的花样,共54页。据文物店的一位老先生介绍,这类“样子本”在过去不当书卖,都是在卖绣花线的摊子上出售,刻印则是在桃花坞一带。买的人全是妇女,一般文人是不看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2010年5月12日,李立新君又给我送来了一本,是在南艺后街的文物市场购得,据说来自常州;看其内容与前两本风格一致,首页都是美人图,也没有文字,可能也是苏州的刻版,已经形成定式了。
  许多年来,朋友们知道我在注意于此,也帮我收集。除了苏州桃花坞的版刻绣谱之外,收集的和见到的还有南昌的、北京的、青岛的、武强的,台湾台南也有这类刻版。这说明,在过去刺绣普及的年代,由于对花样的需求,也和剪花样的艺人一样,出现了这方面的艺人和手艺。
  世间三百六十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论什么事,有需要者就会有人去做,技艺也是这样磨练出来的。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转型,导致了价值观念的转变,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农耕社会所形成的男耕女织模式已经解体,妇女开始走出家门从事多种活动,很少织布、刺绣了。在中国的妇女普遍做针线和绣花的年代,社会上出现了剪花样的艺人,也产生了版刻绣谱;现在刺绣已转向了专绣书画的职业,广大妇女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少绣花了,由于不再需要绣稿,这方面的艺人也只好另谋职业了。
  我所以注意到这方面的情况并珍视这些资料,不仅因为它是“隐者”,一直被掩盖在绣花线下,而且几近消失。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家家户户都有的一种艺术,默默退出,如果不把它记录下来,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像未曾发生过,且不说民族文化的延续和积淀,连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什么都不知道。
  原因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关系中看到了艺术上的一个原理,即对艺术载体的转换所产生的趣意,是过去未曾注意或注意不够的。
  绘画以手绘为主是无可置疑的,国画的毛笔和油画的平头笔,都是重要的工具。国画家用宣纸作画,油画家在画布上涂绘,都看作是天经地义。这是对艺术载体优选的结果,是经验的承继。一旦有人使用了不同的材料,或是将载体转换,譬如用木板刻一幅画,然后印出来,或是在既成的雕刻上拓印一幅画,至于用丝线绣画,已带有复制性质。这些情况,是艺术多样化的必然结果。但往往引起一些不当的议论。旧文人以正统的姿态说木版画是“以刀代笔”,刺绣是“以针代笔”,对拓印画只当作是一种复制技术。一个“代”字,不但模糊了不同艺术载体的性质,连不同艺术的个性与特色也否定了。
  艺术有三大要素,包括艺术思维、艺术载体、艺术技巧。三者鼎足而立,缺一不可。画家很重视构思(思维)和笔墨(技巧),很少研究材料(载体),这是因为载体的稳定性,是不能随便换来换去的。但艺术的天地广阔,当日用品被用来作为艺术的载体时,工艺美术所考虑的材料与技巧,便成为一个关注的重点,甚至将载体转换,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貌。
  一幅完整的木版画(不是绣花鞋、荷包等的花样),本可以独立欣赏,现在用来刺绣,用彩丝一针针地绣出来,变成了刺绣之画,原来的木版画被掩盖了。这种艺术载体的转换,虽然保留了原有艺术的内容和基本形式,但艺术趣味起了变化,从而体现了“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实际上,同样的情况在其他艺术中也是存在的,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戏曲的相互移植,只是不叫载体转换,换了一个称呼而已。艺术上的这种关系,值得深入研究。不仅是艺术的载体,包括艺术的思维和技巧,应该用发展的观点联系起来思考,它是艺术多样化的一条路,也是深刻认识艺术、研究艺术理论的一个切入点。
  本书之成,既为了保存这批珍贵的资料,也就此说明刺绣与木版画的关系。由此可见,过去世俗的一个方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流行的文化,艺术介入时尚,成为风气之先,而风源不同,表现得也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消失了,有的改变着面孔;失去的不一定不好,存在的也不一定全好。虽然花开花落,可曾嗅得其中的馨香呢?
  2011年10月12日于石头城
其他文献
曾经读过一本叫《懂得爱》的小书,作者是黄焕祥和麦基卓,两位充满人性关怀的艺术家。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处在关系里的人们,将不可回避地看到自己内心最深层的渴望、过去未曾了结的创伤以及对未来无限的期冀;同时,这种关系的营造恰恰也是人们突破自我和彼此感情深度发展的最好的练习场。所以,唯有一直保有信心、学会分享、懂得接纳和包容、敢于承担不带自我责难的个人责任,才能创造并滋养一份亲密关系,并在关系中呈现出
期刊
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电影票房市场,好莱坞明星来华宣传新片也已成为一股潮流。汤姆·克鲁斯、“钢铁侠”、“鹰眼”、“超人”、“金刚狼”、“美国队长”、“黑寡妇”、“蜘蛛侠”等均已悉数亮相,由此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电影市场还将迎来更多好莱坞明星。  得知约翰尼·德普将空降北京,为其主演的电影《超验骇客》进行为期两天的宣传造势,笔者专程赶到帝都参加了“德普中国行”的两个主要活动。尽管主办方DMG对明星落地和活
期刊
在中国大陆MV还叫音乐电视的那几年,人们经常在荧幕上看到一个身着黑色风衣的青年站在苍茫的大地上边走边唱:“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从乡村音像店粗制滥造的录音卡带到98年的春晚舞台,因为这首被无数人传唱的《走四方》,人们开始知道了韩磊这个名字。  虽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名字,但韩磊却是如假包换的蒙古人。生在呼和浩特的他少年从艺,吹得一手好长号。深厚的乐器演奏根底与音乐素养,为
期刊
有感于某男明星近日沸沸扬扬、不堪入目的出轨丑闻,和友人就“偶像的倒掉”这一话题深谈许久、获益良多。共识一:每个年代、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偶像,攻击其他人的偶像多是出于无知、不熟悉和不了解;共识二:没有哪个年代的偶像如今日般一夜爆红、野蛮生长、混乱无序;共识三:某些媒体自诩的新闻立场和公知属性,已经在一场又一场“娱乐至死”的狂欢中被挥霍一空、透支殆尽,自此之后,公众不相信媒体甚于看不起明星。
期刊
极客,这个直接音译于Geek的泊来词,一进入大众视野就以高大上的姿态展示着用技术和智慧过日子的科技男们的世界。想混进极客的行列,可不是单单考个计算机二级证那么简单。这个“地下组织”多庞大多复杂,我们一众俗人真的闹不清。想深入极客的世界,你得先知道这些前辈们都是何许人也。  黑风衣黑墨镜,穿得像《骇客帝国》里的尼奥?别傻了,极客不会把“极”处穿在身上。那个端着披萨的四眼仔,没准儿就是呢。  搭建至少
期刊
最是那一抹绿,出卖了料峭的春寒。  铺满阳光的房间,一定不光有爱情,还有许多值得把玩品味的设计格子,像玩具、像幽默、像生活的调调。  一夜春雨过后,透过露台支架偷偷爬上来的几根绿色藤蔓,像是抓阄的孩子,给整个庭院都带来了生命的气息。有露台的居所,一定要和室外的春天互动起来。摆上一张茶几,泡一壶茗茶,听一首音乐,在“绿色”的阳光中,掬揽天空全部的湛蓝,抚平市井中的参差不齐。顷刻间,生活如诗春如友。借
期刊
CHANEL的“超市秀场”  把超市当作秀场背景,CHANEL 2014秋冬发布会是时装周最热门话题之一,其中不少设计都来自常见的生活用品。比如超市购物的篮子、小推车、盒装牛奶,就连经典手袋都包上了保鲜膜,易拉罐、大锁头则变成了装饰品。虽然老佛爷Karl Lagerfeld的设计一直不温不火,但他确实善于制造话题,总是可以抓住看客的眼球。  Atlantics 推出2014春夏广告  美国模特Ch
期刊
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上,影片《白日焰火》摘得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主角银熊奖两项大奖,男主角廖凡成为首位华人柏林影帝。对《白日焰火》和自己在柏林电影节上的斩获,廖凡感慨:“勇敢一点,不要怀疑自己,勇敢地走下去,坚持就肯定会有收获的。”  关于廖凡,在《白日焰火》之前,观众们大概会称呼他为演某某的那谁,圈里朋友称他为“艺术苦行僧”,话剧导演孟京辉称他为“戏疯子”,他自嘲演了多年绿叶,终于混了个“熟脸”
期刊
江疏影,凭借赵薇的电影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阮莞一角走红,并因此在亚洲电影大奖斩获“最佳新演员奖”。其名“疏影”据说源于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象征山园梅花顽强不屈的品格。采访接触下来,这位姑娘个性确实人如其名,只是更带明媚。  红颜,未必祸水  最近大家都在追一部剧,就是江疏影与闫妮、张嘉译联袂献映的《一仆二主》。虽说江疏影这次扮演了一个追求高富帅
期刊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阳光明媚,花开满园。可是闹心的是,“过敏”也开始复苏了。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大约占人口的20%,它虽不引起身体疼痛,但那种痒实在容易让你在关键场合丢“面子”。这还不算,严重的过敏可能让生命受到威胁。  老天,难道过敏的人就没有“活路”了吗?如果你是过敏族成员,时不时要忍受过敏的苦苦纠缠;如果你还没遭遇过敏,但面对环境恶化,有朝一日过敏会不会找上门自己也没多大把握。了解过敏原因,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