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能改变这个世界吗?
听起来,这似乎是个只适合政客、科学家来回答的问题。然而在Google,每个人都相信,只要行动,就可以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而改变!一个世界有你VS一个世界没有你一让两者的不同最大,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互联网的世界里,Google几乎是奇迹的同义词,在奇迹的背后,藏着怎样神奇的人,怎样神秘的公司?穿过清华科技园,Google大厦楼顶的彩色Logo仰望起来让人有些眼晕,关于Google,我们有太多的猜想和问题
一座“扁平”的大楼
等到真正登堂入室走进Google大楼,我们的猜想和问题一样样得到印证和解答——涂鸦、绿色植物、卡通公仔随处可见:放满了台球桌、游戏机、小玩意的休息区像个游乐园,食堂里少不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美食,也有传说中“不出百步,必有美味”的零食柜,当然还有健身房、按摩师……无可厚非,在某种意义上,这座大楼已经实现了我们的“职业梦想”。在这里,每个人都能用快乐的心情,以最舒服的方式工作。
走进一间会议室,迎面而来的几个帅哥靓女正是这次要采访的对象。他们看起来和别的白领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时间概念格外的强:陈彦20分钟后才能下来,李大海估计要3点才有时间,Tina四点时有个会,大概需要半小时……于是,“忙”成为我们对于Google员工的最初印象。“Google的工作很紧凑,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高效的时间管理者,对于我们更是如此。因为,本职工作之外,我们还拥有另一份事业——Google文化俱乐部(GCC)。在这一份同样重要的事业上,我们投注的心力一点也不少。”20分钟后准时到达的俱乐部主席陈彦解释起大家“忙”的缘由,“我们要做一个Google里的Google,让大家都能开开心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喜欢的事’的定义不光是游泳、篮球、桌上足球这些娱乐活动,更多的是自己策划、组织、执行公益项目,让许多人的生活MakeDifference——包括我们自己。”
和Google的许多项目一样,GCC的“立项”很顺利,用陈彦的话说,“用内部邮件宣传一下,一两个月就建立起来了。Google本来就鼓励大家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不要等领导批准。而且公司结构是扁平的,没有所谓的等级观念,不需要层层申请。”
一个温暖的鸡蛋
GCC成立不久,这个最初只是以“组织大家一起去打球、游泳”为出发点的俱乐部,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打乱了所有计划。“看到新闻,大家都坐不住了。”李大海记忆犹新,第二天GCC的捐款箱就出现在了Google大楼的入口,几乎所有人都在排队捐款。GCC最终筹集到70多万元,捐给了红十字基金会。这让他们意识到,俱乐部不仅可以组织娱乐活动,还能让大家团结起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GCC最有代表性的公益项目,“一个鸡蛋”是Tina去年冬天发起的。她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陕西那个叫耿家村的地方,“那天大概是零下十几度吧,学校的门窗没有一个是完整的,孩子们每天吃的就是一顿面条、两顿馒头。”怎么帮助他们?一个念头突然跳了出来:让他们每天都能吃到一个鸡蛋!从陕西回来后,Tina立刻在Google发起捐款——第一天给所有同事发邮件,第二天在公司一楼募捐,结果当天收到的款项,就足以保证这个学校的孩子们整整一年都有鸡蛋吃。
一年多的时间里,类似的活动GCC组织了很多,这些活动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受助者、GCC会员,还有越来越多的Google人。“号召大家把多余衣服捐出来的‘彩箱计划’得到了同事们的热烈响应,一个上午就把一立方米的大箱子捐满了,第二天空箱子过来,又捐满了,还有一次组织大家去‘希望之家’看望孤儿,原以为也就会来十几个人,结果呼啦啦来了70多个,只好分批去。”陈彦将公益项目在Google的“如火如荼”归结为一直以来的企业文化,“Google从来就有重视公益的传统,美国本部有公益周制度,鼓励员工拿出时间参加公益,在Google中国,员工因公益活动请假,公司总是非常痛快,公司还有一条‘Gift Match’的政策——员工在公益活动中捐出多少,公司也会捐出同样的数目。”所以,不是GCC的公益项目感动了Google,而是Google这片土壤催生了GCC的公益项目。
一种不同的未来
“在加入GCC之前,我也曾认为公益就是捐点钱。”GCC对陈彦最大的改变便是让他懂得——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公益,要用心去做,要身体力行,更要持之以恒!“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握到那些被帮助的人的手,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做了一些事情。”而这,正是陈彦希望GCC传递出去的信念:改善别人即是改善自己。
因为新生力量的不断参与,GCC的项目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项目中有所侧重又做好平衡,成为议事日程上的问题。关于解决办法,工程师李大海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做Google产品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评判标准,就是‘自己喜欢不喜欢用’,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产品的第一个用户。同样,我们对于GCC的项目也有标准,那就是‘可不可推广’。我们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有个好的模式,可以推广到社会,让做公益的人愿意沿着这个模式来进行。”只有如此,才能让这束从Google发出的小小的“公益之光”照射得更远,给更多人的生活带来不同。
编辑手记
采访结束后,收到Google的朋友Yuke寄来的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 拿到,就被封面页眉上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就是你一生的意义。于是,一口气把自传读完。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那条被称为“Don’t do evil(永不作恶)”的Google价值观——“我们坚信,如果一家公司能做到即使放弃短期收益也要为这个世界做些好事的话,那么它最终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收益。”而作为这次采访的总结,我还想在“不作恶”的价值观后再加上一句“有作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抓住一切让自己活得深刻而有意义,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而不同。
或许,Google之所以成为Google,之所以能有源源不竭的创意,之所以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正是因为其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份“Make World Different”的“企图心”。
听起来,这似乎是个只适合政客、科学家来回答的问题。然而在Google,每个人都相信,只要行动,就可以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而改变!一个世界有你VS一个世界没有你一让两者的不同最大,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互联网的世界里,Google几乎是奇迹的同义词,在奇迹的背后,藏着怎样神奇的人,怎样神秘的公司?穿过清华科技园,Google大厦楼顶的彩色Logo仰望起来让人有些眼晕,关于Google,我们有太多的猜想和问题
一座“扁平”的大楼
等到真正登堂入室走进Google大楼,我们的猜想和问题一样样得到印证和解答——涂鸦、绿色植物、卡通公仔随处可见:放满了台球桌、游戏机、小玩意的休息区像个游乐园,食堂里少不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美食,也有传说中“不出百步,必有美味”的零食柜,当然还有健身房、按摩师……无可厚非,在某种意义上,这座大楼已经实现了我们的“职业梦想”。在这里,每个人都能用快乐的心情,以最舒服的方式工作。
走进一间会议室,迎面而来的几个帅哥靓女正是这次要采访的对象。他们看起来和别的白领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时间概念格外的强:陈彦20分钟后才能下来,李大海估计要3点才有时间,Tina四点时有个会,大概需要半小时……于是,“忙”成为我们对于Google员工的最初印象。“Google的工作很紧凑,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高效的时间管理者,对于我们更是如此。因为,本职工作之外,我们还拥有另一份事业——Google文化俱乐部(GCC)。在这一份同样重要的事业上,我们投注的心力一点也不少。”20分钟后准时到达的俱乐部主席陈彦解释起大家“忙”的缘由,“我们要做一个Google里的Google,让大家都能开开心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喜欢的事’的定义不光是游泳、篮球、桌上足球这些娱乐活动,更多的是自己策划、组织、执行公益项目,让许多人的生活MakeDifference——包括我们自己。”
和Google的许多项目一样,GCC的“立项”很顺利,用陈彦的话说,“用内部邮件宣传一下,一两个月就建立起来了。Google本来就鼓励大家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不要等领导批准。而且公司结构是扁平的,没有所谓的等级观念,不需要层层申请。”
一个温暖的鸡蛋
GCC成立不久,这个最初只是以“组织大家一起去打球、游泳”为出发点的俱乐部,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打乱了所有计划。“看到新闻,大家都坐不住了。”李大海记忆犹新,第二天GCC的捐款箱就出现在了Google大楼的入口,几乎所有人都在排队捐款。GCC最终筹集到70多万元,捐给了红十字基金会。这让他们意识到,俱乐部不仅可以组织娱乐活动,还能让大家团结起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GCC最有代表性的公益项目,“一个鸡蛋”是Tina去年冬天发起的。她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陕西那个叫耿家村的地方,“那天大概是零下十几度吧,学校的门窗没有一个是完整的,孩子们每天吃的就是一顿面条、两顿馒头。”怎么帮助他们?一个念头突然跳了出来:让他们每天都能吃到一个鸡蛋!从陕西回来后,Tina立刻在Google发起捐款——第一天给所有同事发邮件,第二天在公司一楼募捐,结果当天收到的款项,就足以保证这个学校的孩子们整整一年都有鸡蛋吃。
一年多的时间里,类似的活动GCC组织了很多,这些活动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受助者、GCC会员,还有越来越多的Google人。“号召大家把多余衣服捐出来的‘彩箱计划’得到了同事们的热烈响应,一个上午就把一立方米的大箱子捐满了,第二天空箱子过来,又捐满了,还有一次组织大家去‘希望之家’看望孤儿,原以为也就会来十几个人,结果呼啦啦来了70多个,只好分批去。”陈彦将公益项目在Google的“如火如荼”归结为一直以来的企业文化,“Google从来就有重视公益的传统,美国本部有公益周制度,鼓励员工拿出时间参加公益,在Google中国,员工因公益活动请假,公司总是非常痛快,公司还有一条‘Gift Match’的政策——员工在公益活动中捐出多少,公司也会捐出同样的数目。”所以,不是GCC的公益项目感动了Google,而是Google这片土壤催生了GCC的公益项目。
一种不同的未来
“在加入GCC之前,我也曾认为公益就是捐点钱。”GCC对陈彦最大的改变便是让他懂得——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公益,要用心去做,要身体力行,更要持之以恒!“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握到那些被帮助的人的手,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做了一些事情。”而这,正是陈彦希望GCC传递出去的信念:改善别人即是改善自己。
因为新生力量的不断参与,GCC的项目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项目中有所侧重又做好平衡,成为议事日程上的问题。关于解决办法,工程师李大海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做Google产品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评判标准,就是‘自己喜欢不喜欢用’,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产品的第一个用户。同样,我们对于GCC的项目也有标准,那就是‘可不可推广’。我们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有个好的模式,可以推广到社会,让做公益的人愿意沿着这个模式来进行。”只有如此,才能让这束从Google发出的小小的“公益之光”照射得更远,给更多人的生活带来不同。
编辑手记
采访结束后,收到Google的朋友Yuke寄来的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 拿到,就被封面页眉上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就是你一生的意义。于是,一口气把自传读完。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那条被称为“Don’t do evil(永不作恶)”的Google价值观——“我们坚信,如果一家公司能做到即使放弃短期收益也要为这个世界做些好事的话,那么它最终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收益。”而作为这次采访的总结,我还想在“不作恶”的价值观后再加上一句“有作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抓住一切让自己活得深刻而有意义,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而不同。
或许,Google之所以成为Google,之所以能有源源不竭的创意,之所以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正是因为其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份“Make World Different”的“企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