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收一份 清华学子 图鉴

来源 :中学生博览·甜橙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之大,一图放不下
  清华的吸引力有千千万,但是想不到吧,让我坚定目标的原因竟是高二暑假来北京玩,在清华校园里逛了足足一整天还!没!逛!完!当时我拖着自己的两条废腿,心想早晚有一天要住进去慢慢逛。
  来了之后我发现这里真的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百度地图说从宿舍到东南门2.2公里,骑行11分钟。已经两年过去了,仍然有一些地方我不知道它们究竟在哪里。甚至我点了一份外卖不小心把地址填成了教学楼,改成宿舍还要多收我一块钱配送费。
  我在二校门拍过游客照——就是出现在清华大学立体入学通知书上、出现在李雪琴喊话吴亦凡的vlog里的雪白的二校门。上个世纪它还是正经的校门,在1933年清华扩建之后就成了校园中心,每年来这里打卡的人数不胜数。不过现在看到的二校门并非“原装出厂”,文化大革命期间,二校门曾被当作“四旧”推倒砸毁,直到1991年八十周年校庆的时候才得以重建,成为清华的地标性建筑。
  嗯,也是我上了大学之后找不到路时北极星一样的存在。
  如果不用上课,清华完全就是一座大公园——情人坡上是绿茵和长廊,大礼堂前的草坪旁边总有小孩玩闹,拾年咖啡馆的鲜花永远不会褪色,荷塘在夏天铺满了硕大的叶子,还有秋天清华路两旁永远扫不尽的金黄色落叶。去年朋友圈里都在晒双彩虹,那天傍晚我正跑步,彩虹就凌空横驾在整个紫荆操场上。
  还有猫。清华园里的猫、狗、松鼠、各种鸟类,常常不分昼夜大摇大摆地穿过大马路和小树林,盘旋在清华人的头顶上,甚至溜进宿舍里,或是蹲坐在车座上,留下一个乖巧的身影和一排整齐的猫爪印。
   自行車上飞奔的人生
  在清华,你很少看见有人走路,只有无穷无尽的车位,和常常拥堵在路上的自行车。这里的生活节奏比我上大学之前想象得还要快一点儿。从前抱有侥幸心理,觉得上了大学自己只要待在原来的地方就可以,来了之后才发现不是的,清华的世界是一个飞速转动的离心机,稍微放松一点儿就会被甩出去。
  电子工程被认为是清华的王牌专业,在这里你会遇到王牌的老师、王牌的同学和王牌的课业压力。“交一个人的学费,学两个人的课程,写四个人的作业,跟八个人抢女朋友。”开学第一天,在其他院温馨和睦的迎新标语中,电子系的标语显得尤其突出。
  但没人告诉我,以上四句,句句属实。
  我们上的第一门专业课《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是一门必压堂的晚课,以至于我们上课的一大乐趣在于押注今晚到底能不能在十一点之前下课,能不能赶上最后十分钟洗澡的热水。
  事实证明,这样的课之后还有很多,甚至在工科氛围的熏陶下,我们这群电子人的浪漫也变得很硬核。文能写历史报告通天文地理,武能做金工实习接硬核电路,一份实验报告写出三万字,一礼拜从零开始编程写出一个扫雷小游戏,这是曾经的我永远不敢想的。而我更不曾想到的是,我与这些能力之间,只差一个作业DDL而已。
   食堂记之谁来都得胖两斤回去
  在清华繁重的课业生活里,何以解忧,唯有干饭。据不完全统计,清华有13个可以算食堂的地方,四个可以点菜,三个全天营业,两个有自助,一个有火锅。在你开始对菜品感到单调的时候,公众号会提醒你有哪个食堂上新——在这样的美食诱惑下,很难不长胖。
  在清华,没有人能拒绝小火锅。寝室聚餐,部门团建,约会聊天,谈心说事,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
  你敢不敢纵身一跃入海
  上大学之前,清华对我来说是披着金灿灿光环的存在。但是在园子里生活了快两年之后,我看到了比光环更多的东西。
  这里总是有压力的,但也有疯狂和浪漫。这里很大,大到允许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半夜十一点群里会发通知,半夜十二点楼下的狂欢尚未终止。早上五点有人在跑步,晚上十点也有人在跑步。午晚高峰各个食堂人满为患,凌晨两点寝室楼下的自动售卖机前也还有人影……清华园里的生活自由而繁忙着。在清华,没有什么是真的不可能——一夜学完数理方程可以,通宵只为看一场日出可以,和系主任面对面辩论可以,在操场举办PARTY大醉一场可以,大显身手忙忙碌碌可以,什么都不做岁月静好也可以。
  清华人并不意味着独孤求败样样精通。即使身在清华,我们也仍然迷茫、犹豫、焦虑、挫败,有时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对于未来仍然有许多疑问无法回答。这个园子里容得下各式各样的大神,这是它的伟大光环所在,但更多的是我们这样努力生活、追逐梦想和小小快乐的年轻人,我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曾为了相聚在这里而努力奋斗过,并且将要继续奋斗下去。
  我们一起跃入人海,做一朵奔涌的浪花。
其他文献
许多年里,春节对我的最大意义就在那份“团圆”,我向往一家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热闹,喜欢被大人唠叨或宠爱的加倍温暖。是的,我就是现在很常见的农村留守儿童大军中的一员,对团圆的向往,大约再没有那个人群能比我们最早体味过了吧?  打记事起,我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乡下。在我半岁时,妈妈就跟着爸爸南下打工去了。如今我依然不明白他们为何要割舍骨肉、背井离乡去赚钱,虽然这在我们老家很常见,和我一样被丢给老人照顾
期刊
我多想再看你一面,哪怕只有一眼,也好。  那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小时候,我家东边儿住着个老爷爷,八九十岁的年纪,身体却硬朗得很。虽说儿女都不在身边,但这一条街上的小孩儿,都愿意去他家玩儿。我,也是其中之一。  他对我是极好的。每次去都拉着我聊东聊西,如果我心情不好,还会讲个笑话,逗我开心。每次从他家离开,我都是“满载而归”,什么好吃的,他都愿意往我这里塞,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每次回家妈妈都会
期刊
编辑推荐:这篇小文所讲的故事就像我们青春里的那个朋友,没有曲折的剧情,一切都简简单单。再想起那个人,脑海中无限循环着彼此假装的冷漠、淘气的斗嘴……就这样看着看着,就走进了两小无猜的青春里。  阳光转过卧室拐角,柔柔的光影边缘还有些色散的五彩。楼下卖豆浆的阿姨早就吆喝了好多遍,只听见那声音逐渐变远,消失在周六的早晨。说是早晨,其实已经过了八点半,而我与卫东约定见面的时间是在九点。  还剩仅仅半个小时
期刊
某天去公园散步,在一片空地上有不少年纪与我相仿的男生女生在表演花式滑板,引得围观的人一阵喝彩。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说:“哇,妈妈,哥哥姐姐好棒!我也想玩儿这个!”“宝贝儿,你还小哦,等你和哥哥姐姐一样大的时候,你才可以玩儿哦,到时候你一定也这么厉害。”不知何故,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好像……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长到了小时候渴望长大的年纪了。但是……我们真的都做过小时候那些“长大”才能做的事吗?  小
期刊
班主任让班长蒙想收大家的高考寄语,黎星早早就写好了自己的那份,但她却迟迟未交,即便她就坐在蒙想的旁边。黎星趁蒙想起身去收其他同学的寄语时,匆忙把自己的那张夹到了那一摞纸条里,蒙想在不经意回头时就看到了她这一令人费解的小动作。  蒙想刚刚已经把那些寄语按照学号排好了顺序,这些寄语会在排版之后打印出来贴到教室外的展览墙上,姓名与寄语一一对应,每一个人为自己写下的那句话都会清楚地展现在别人的面前。因此如
期刊
站在屋外偷偷听了老班与父亲的对话,大多是夸赞我勤奋或优秀的肯定的话,我深深呼吸,把眼泪逼回去。  清晨的校园,没有嘈杂、喧闹,初二(1)班书声朗朗,老班在教室巡走,偶尔作手势示意停下,纠正我们读错的字音。  老班教我语文,微胖的身型,矮小的个子,鼻梁上稳稳地架着一副矩形黑框眼镜,前额已开始秃,在太阳下闪烁着亮光。要不是他教了我三年,我真的很难将这普通的形象与他的渊博学识联系起来。  老班讲课时声情
期刊
2020年10月,我和父亲一同回了一趟家乡。  自我出生以来,我们便很少回家乡。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族举家迁徙,有的移民国外,有的去了港澳台;而留在内地的父亲,也和爷爷一同到了深圳发展。  东莞,于我而言,不过是户口本上的籍贯,陌生以上,熟悉未满。对家乡印象最深的还数小时候,每逢清明时,五湖四海的亲人们回乡祭祖,然后整个家族一起分享一碗家乡特有的麦芽糖。后来,随着年纪增长,我课业负担越来越
期刊
鹏修推荐:打败自己的往往不是旁人的傲慢与偏见,而是自己。内心生发的美,才会自带光芒,也才会辉映另一颗星,闪闪发亮。  陈悄悄是一个不起眼,但又很惹眼的女生。  说她不起眼,是因为她为人内向又低调,在学校里是一个“小透明”般的存在;但她又很惹眼,因为她的皮肤很黑,黑到自家父母都曾怀疑,他家是不是包拯大人的后代,继而才能生出皮肤这么黑的女娃娃。  对此,陈悄悄从小到大都备受困扰。  特别是今天,她们班
期刊
收拾杂物的时候,找到中学的日记本。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我在心中默默感慨:那时候,自己真的有好多心事啊!  上大学后,当初的心境已再难复刻,但我知道,有很多人正在或者正要经历高三。每个人的高三都曾像一首战歌,庆幸我终于熬过来了——此刻,我想对曾经的自己以及无数追梦人说,不要怕,尽管去面对、去体会,所有经历,无论成败与否,都是人生履历上值得回忆的一页,不是吗?  1月14日 阴  1月14号,高一文
期刊
愿我们终有一天都跳脱出生活的模板,发现另一种精彩生活的可能性。  人物简介  张润楠,江南大学大二,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钟情书法,热爱表达,与文字打交道11年,希望看遍未知的风景,写更多动人的故事。无论结果如何,体验永远是人生至上的信条。  我一直很喜欢李健,他在舞台上唱歌的时候,眼神永远是特别坚定的,仿佛四周所有的人和事物全都归于寂静,那种专注和投入的状态,总是在我压力最大的时候从脑海里跳出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