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之大,一图放不下
清华的吸引力有千千万,但是想不到吧,让我坚定目标的原因竟是高二暑假来北京玩,在清华校园里逛了足足一整天还!没!逛!完!当时我拖着自己的两条废腿,心想早晚有一天要住进去慢慢逛。
来了之后我发现这里真的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百度地图说从宿舍到东南门2.2公里,骑行11分钟。已经两年过去了,仍然有一些地方我不知道它们究竟在哪里。甚至我点了一份外卖不小心把地址填成了教学楼,改成宿舍还要多收我一块钱配送费。
我在二校门拍过游客照——就是出现在清华大学立体入学通知书上、出现在李雪琴喊话吴亦凡的vlog里的雪白的二校门。上个世纪它还是正经的校门,在1933年清华扩建之后就成了校园中心,每年来这里打卡的人数不胜数。不过现在看到的二校门并非“原装出厂”,文化大革命期间,二校门曾被当作“四旧”推倒砸毁,直到1991年八十周年校庆的时候才得以重建,成为清华的地标性建筑。
嗯,也是我上了大学之后找不到路时北极星一样的存在。
如果不用上课,清华完全就是一座大公园——情人坡上是绿茵和长廊,大礼堂前的草坪旁边总有小孩玩闹,拾年咖啡馆的鲜花永远不会褪色,荷塘在夏天铺满了硕大的叶子,还有秋天清华路两旁永远扫不尽的金黄色落叶。去年朋友圈里都在晒双彩虹,那天傍晚我正跑步,彩虹就凌空横驾在整个紫荆操场上。
还有猫。清华园里的猫、狗、松鼠、各种鸟类,常常不分昼夜大摇大摆地穿过大马路和小树林,盘旋在清华人的头顶上,甚至溜进宿舍里,或是蹲坐在车座上,留下一个乖巧的身影和一排整齐的猫爪印。
自行車上飞奔的人生
在清华,你很少看见有人走路,只有无穷无尽的车位,和常常拥堵在路上的自行车。这里的生活节奏比我上大学之前想象得还要快一点儿。从前抱有侥幸心理,觉得上了大学自己只要待在原来的地方就可以,来了之后才发现不是的,清华的世界是一个飞速转动的离心机,稍微放松一点儿就会被甩出去。
电子工程被认为是清华的王牌专业,在这里你会遇到王牌的老师、王牌的同学和王牌的课业压力。“交一个人的学费,学两个人的课程,写四个人的作业,跟八个人抢女朋友。”开学第一天,在其他院温馨和睦的迎新标语中,电子系的标语显得尤其突出。
但没人告诉我,以上四句,句句属实。
我们上的第一门专业课《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是一门必压堂的晚课,以至于我们上课的一大乐趣在于押注今晚到底能不能在十一点之前下课,能不能赶上最后十分钟洗澡的热水。
事实证明,这样的课之后还有很多,甚至在工科氛围的熏陶下,我们这群电子人的浪漫也变得很硬核。文能写历史报告通天文地理,武能做金工实习接硬核电路,一份实验报告写出三万字,一礼拜从零开始编程写出一个扫雷小游戏,这是曾经的我永远不敢想的。而我更不曾想到的是,我与这些能力之间,只差一个作业DDL而已。
食堂记之谁来都得胖两斤回去
在清华繁重的课业生活里,何以解忧,唯有干饭。据不完全统计,清华有13个可以算食堂的地方,四个可以点菜,三个全天营业,两个有自助,一个有火锅。在你开始对菜品感到单调的时候,公众号会提醒你有哪个食堂上新——在这样的美食诱惑下,很难不长胖。
在清华,没有人能拒绝小火锅。寝室聚餐,部门团建,约会聊天,谈心说事,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
你敢不敢纵身一跃入海
上大学之前,清华对我来说是披着金灿灿光环的存在。但是在园子里生活了快两年之后,我看到了比光环更多的东西。
这里总是有压力的,但也有疯狂和浪漫。这里很大,大到允许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半夜十一点群里会发通知,半夜十二点楼下的狂欢尚未终止。早上五点有人在跑步,晚上十点也有人在跑步。午晚高峰各个食堂人满为患,凌晨两点寝室楼下的自动售卖机前也还有人影……清华园里的生活自由而繁忙着。在清华,没有什么是真的不可能——一夜学完数理方程可以,通宵只为看一场日出可以,和系主任面对面辩论可以,在操场举办PARTY大醉一场可以,大显身手忙忙碌碌可以,什么都不做岁月静好也可以。
清华人并不意味着独孤求败样样精通。即使身在清华,我们也仍然迷茫、犹豫、焦虑、挫败,有时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对于未来仍然有许多疑问无法回答。这个园子里容得下各式各样的大神,这是它的伟大光环所在,但更多的是我们这样努力生活、追逐梦想和小小快乐的年轻人,我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曾为了相聚在这里而努力奋斗过,并且将要继续奋斗下去。
我们一起跃入人海,做一朵奔涌的浪花。
清华的吸引力有千千万,但是想不到吧,让我坚定目标的原因竟是高二暑假来北京玩,在清华校园里逛了足足一整天还!没!逛!完!当时我拖着自己的两条废腿,心想早晚有一天要住进去慢慢逛。
来了之后我发现这里真的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百度地图说从宿舍到东南门2.2公里,骑行11分钟。已经两年过去了,仍然有一些地方我不知道它们究竟在哪里。甚至我点了一份外卖不小心把地址填成了教学楼,改成宿舍还要多收我一块钱配送费。
我在二校门拍过游客照——就是出现在清华大学立体入学通知书上、出现在李雪琴喊话吴亦凡的vlog里的雪白的二校门。上个世纪它还是正经的校门,在1933年清华扩建之后就成了校园中心,每年来这里打卡的人数不胜数。不过现在看到的二校门并非“原装出厂”,文化大革命期间,二校门曾被当作“四旧”推倒砸毁,直到1991年八十周年校庆的时候才得以重建,成为清华的地标性建筑。
嗯,也是我上了大学之后找不到路时北极星一样的存在。
如果不用上课,清华完全就是一座大公园——情人坡上是绿茵和长廊,大礼堂前的草坪旁边总有小孩玩闹,拾年咖啡馆的鲜花永远不会褪色,荷塘在夏天铺满了硕大的叶子,还有秋天清华路两旁永远扫不尽的金黄色落叶。去年朋友圈里都在晒双彩虹,那天傍晚我正跑步,彩虹就凌空横驾在整个紫荆操场上。
还有猫。清华园里的猫、狗、松鼠、各种鸟类,常常不分昼夜大摇大摆地穿过大马路和小树林,盘旋在清华人的头顶上,甚至溜进宿舍里,或是蹲坐在车座上,留下一个乖巧的身影和一排整齐的猫爪印。
自行車上飞奔的人生
在清华,你很少看见有人走路,只有无穷无尽的车位,和常常拥堵在路上的自行车。这里的生活节奏比我上大学之前想象得还要快一点儿。从前抱有侥幸心理,觉得上了大学自己只要待在原来的地方就可以,来了之后才发现不是的,清华的世界是一个飞速转动的离心机,稍微放松一点儿就会被甩出去。
电子工程被认为是清华的王牌专业,在这里你会遇到王牌的老师、王牌的同学和王牌的课业压力。“交一个人的学费,学两个人的课程,写四个人的作业,跟八个人抢女朋友。”开学第一天,在其他院温馨和睦的迎新标语中,电子系的标语显得尤其突出。
但没人告诉我,以上四句,句句属实。
我们上的第一门专业课《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是一门必压堂的晚课,以至于我们上课的一大乐趣在于押注今晚到底能不能在十一点之前下课,能不能赶上最后十分钟洗澡的热水。
事实证明,这样的课之后还有很多,甚至在工科氛围的熏陶下,我们这群电子人的浪漫也变得很硬核。文能写历史报告通天文地理,武能做金工实习接硬核电路,一份实验报告写出三万字,一礼拜从零开始编程写出一个扫雷小游戏,这是曾经的我永远不敢想的。而我更不曾想到的是,我与这些能力之间,只差一个作业DDL而已。
食堂记之谁来都得胖两斤回去
在清华繁重的课业生活里,何以解忧,唯有干饭。据不完全统计,清华有13个可以算食堂的地方,四个可以点菜,三个全天营业,两个有自助,一个有火锅。在你开始对菜品感到单调的时候,公众号会提醒你有哪个食堂上新——在这样的美食诱惑下,很难不长胖。
在清华,没有人能拒绝小火锅。寝室聚餐,部门团建,约会聊天,谈心说事,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
你敢不敢纵身一跃入海
上大学之前,清华对我来说是披着金灿灿光环的存在。但是在园子里生活了快两年之后,我看到了比光环更多的东西。
这里总是有压力的,但也有疯狂和浪漫。这里很大,大到允许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半夜十一点群里会发通知,半夜十二点楼下的狂欢尚未终止。早上五点有人在跑步,晚上十点也有人在跑步。午晚高峰各个食堂人满为患,凌晨两点寝室楼下的自动售卖机前也还有人影……清华园里的生活自由而繁忙着。在清华,没有什么是真的不可能——一夜学完数理方程可以,通宵只为看一场日出可以,和系主任面对面辩论可以,在操场举办PARTY大醉一场可以,大显身手忙忙碌碌可以,什么都不做岁月静好也可以。
清华人并不意味着独孤求败样样精通。即使身在清华,我们也仍然迷茫、犹豫、焦虑、挫败,有时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对于未来仍然有许多疑问无法回答。这个园子里容得下各式各样的大神,这是它的伟大光环所在,但更多的是我们这样努力生活、追逐梦想和小小快乐的年轻人,我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曾为了相聚在这里而努力奋斗过,并且将要继续奋斗下去。
我们一起跃入人海,做一朵奔涌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