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從1962年到2017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印两次边界冲突有了不同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从美苏冷战到如今的多极格局,中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与改进本国大战略。基于中国大战略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举措也有所不同,这进一步反映了一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边界冲突;中印关系;中国大战略
1962年和2017年中印两次边界冲突是在不同的国际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应对两次边界冲突的不同举措,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战略的演变。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和2017年洞朗危机反映了中国大战略的演变,又推动了中国国家战略的发展。
一、中印两次边界冲突的缘由
20世纪中叶,中印两国建立了良好的双边关系。印度是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印两国实现互访,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总理尼赫鲁还推广“中印两国是亲兄弟”的口号。至此,中印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中印矛盾愈演愈烈。其中,关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边界纠纷是中印关系逐渐走向破裂的导火索。
(1)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在美苏冷战的国际格局下,首先,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的战略考量,开始同印度改善关系。特别是1959年西藏叛乱后,美国意识到印度是遏制共产主义中国的一枚棋子。于是,美国向印度提供了必要的军事援助,煽动印度与中国发生直接对抗,在边界问题上公开表示支持印度。在美国别有用心的怂恿与意识形态的灌输下,印度一直视中国为其安全的重大威胁,进而挑起边界冲突。其次,中苏关系破裂以后,苏联一直寻求在亚洲寻找新出路和新盟友。由此,在美苏对峙下,为争夺印度洋出海口,苏联进而加强同印度的关系,印苏关系持续升温,印度由此成为苏联南亚战略的重要棋子。最后,印度出于本国安全利益考虑,希望西藏能够成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地带。印度视中国为其国家安全的威胁,但在印美、印苏关系的改善下,印度肆意激化冲突,挑起中印边界战争。
(2)2017年中印边界冲突。半个世纪以来,中印领土对峙和边界冲突不断。但6月以来,洞朗危机引发的中印对峙长达两个月之久,被称为“1962年中印战争后最严重的一次边境事件”。随着印度近年来的发展,它越发视中国为本国崛起的竞争对手。在1962年边境战争惨败的教训下,印度长期以来将赶超中国视为其战略发展目标,以不平衡心态对待中印关系,从而挑起本次中印边界冲突。同时,印度外交政策转向是其对华态度转变的重要原因。莫迪上台后,印度由传统的不结盟外交政策转为发展同美日的紧密外交关系,力求印度国家安全保障。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展开,中印关系发展更为曲折。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印度妄图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及印度国内民族情绪高涨的形势下,“中国恶意阻挠印度大国崛起”的观点兴起,由此引发了又一次中印边界冲突。
二、中国大战略演变及应对边界冲突的举措
中国大战略由国家定位、利益、总体目标和实现途径构成。中国在处理中印边界冲突时,将国家战略放在首位,有力地应对了印方挑衅。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中国在取得绝对性胜利的时刻宣布停火撤军,这是基于国家战略的考量。首先,不利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撤军具有重大影响。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印度纳入其南亚战略重点,使印度放弃中立政策,加入西方冷战阵营。中苏关系破裂后,中苏隔阂加深,苏联妄图利用印度制约中国的手段逐渐显现出来。同时,许多亚非拉国家也不支持中国。这一国际形势使中国陷入被动状态,中国宣布撤军有利于缓和在国家上的孤立状态。其次,国内经济、政治和军事后勤保障方面也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国持续作战。因此,中国从当时大战略出发,宣布停火撤军,归还印方物资和俘虏,向世界显示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决心,在国际政治上取得主动,扭转了不利的国际局势。
半个世纪以后,中国俨然成为经济大国,国家战略也随之进行调整。当前,中国大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利益是经济和安全利益。中国对外总体目标是在维护主权、独立和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现代化。[]因此,在应对中印边界冲突时,中国本着最大善意,努力通过外交渠道与印度沟通解决此次事件,这是建立在我国大战略基础上的战略决策。
纵观中印两次边界冲突,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这不仅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举措,更是中国大战略的基础。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选择,取决于如何界定国家利益和目标,如何进行理性而明智的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1]郑华,“美苏冷战视角下的中印边界冲突原因探析”,《历史教学研究》,2013(06).
[2]郑华,“中方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宣布单方面撤军的原因探究”,《历史教学研究》,2016(02).
[3]沈志华,“难以弥合的裂痕—苏联对中印冲突的立场及中苏分歧公开化”,《清华大学学报》2009(06).
[4]外交部发布《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文件,2017(16).
[5]李少军,《国际战略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关键词:边界冲突;中印关系;中国大战略
1962年和2017年中印两次边界冲突是在不同的国际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应对两次边界冲突的不同举措,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战略的演变。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和2017年洞朗危机反映了中国大战略的演变,又推动了中国国家战略的发展。
一、中印两次边界冲突的缘由
20世纪中叶,中印两国建立了良好的双边关系。印度是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印两国实现互访,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总理尼赫鲁还推广“中印两国是亲兄弟”的口号。至此,中印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中印矛盾愈演愈烈。其中,关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的边界纠纷是中印关系逐渐走向破裂的导火索。
(1)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在美苏冷战的国际格局下,首先,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的战略考量,开始同印度改善关系。特别是1959年西藏叛乱后,美国意识到印度是遏制共产主义中国的一枚棋子。于是,美国向印度提供了必要的军事援助,煽动印度与中国发生直接对抗,在边界问题上公开表示支持印度。在美国别有用心的怂恿与意识形态的灌输下,印度一直视中国为其安全的重大威胁,进而挑起边界冲突。其次,中苏关系破裂以后,苏联一直寻求在亚洲寻找新出路和新盟友。由此,在美苏对峙下,为争夺印度洋出海口,苏联进而加强同印度的关系,印苏关系持续升温,印度由此成为苏联南亚战略的重要棋子。最后,印度出于本国安全利益考虑,希望西藏能够成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地带。印度视中国为其国家安全的威胁,但在印美、印苏关系的改善下,印度肆意激化冲突,挑起中印边界战争。
(2)2017年中印边界冲突。半个世纪以来,中印领土对峙和边界冲突不断。但6月以来,洞朗危机引发的中印对峙长达两个月之久,被称为“1962年中印战争后最严重的一次边境事件”。随着印度近年来的发展,它越发视中国为本国崛起的竞争对手。在1962年边境战争惨败的教训下,印度长期以来将赶超中国视为其战略发展目标,以不平衡心态对待中印关系,从而挑起本次中印边界冲突。同时,印度外交政策转向是其对华态度转变的重要原因。莫迪上台后,印度由传统的不结盟外交政策转为发展同美日的紧密外交关系,力求印度国家安全保障。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展开,中印关系发展更为曲折。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印度妄图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及印度国内民族情绪高涨的形势下,“中国恶意阻挠印度大国崛起”的观点兴起,由此引发了又一次中印边界冲突。
二、中国大战略演变及应对边界冲突的举措
中国大战略由国家定位、利益、总体目标和实现途径构成。中国在处理中印边界冲突时,将国家战略放在首位,有力地应对了印方挑衅。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中国在取得绝对性胜利的时刻宣布停火撤军,这是基于国家战略的考量。首先,不利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撤军具有重大影响。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印度纳入其南亚战略重点,使印度放弃中立政策,加入西方冷战阵营。中苏关系破裂后,中苏隔阂加深,苏联妄图利用印度制约中国的手段逐渐显现出来。同时,许多亚非拉国家也不支持中国。这一国际形势使中国陷入被动状态,中国宣布撤军有利于缓和在国家上的孤立状态。其次,国内经济、政治和军事后勤保障方面也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国持续作战。因此,中国从当时大战略出发,宣布停火撤军,归还印方物资和俘虏,向世界显示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决心,在国际政治上取得主动,扭转了不利的国际局势。
半个世纪以后,中国俨然成为经济大国,国家战略也随之进行调整。当前,中国大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利益是经济和安全利益。中国对外总体目标是在维护主权、独立和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现代化。[]因此,在应对中印边界冲突时,中国本着最大善意,努力通过外交渠道与印度沟通解决此次事件,这是建立在我国大战略基础上的战略决策。
纵观中印两次边界冲突,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这不仅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举措,更是中国大战略的基础。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选择,取决于如何界定国家利益和目标,如何进行理性而明智的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1]郑华,“美苏冷战视角下的中印边界冲突原因探析”,《历史教学研究》,2013(06).
[2]郑华,“中方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宣布单方面撤军的原因探究”,《历史教学研究》,2016(02).
[3]沈志华,“难以弥合的裂痕—苏联对中印冲突的立场及中苏分歧公开化”,《清华大学学报》2009(06).
[4]外交部发布《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文件,2017(16).
[5]李少军,《国际战略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