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是一泓温情的静水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常喜欢一个词:悲悯。就像喜欢《诗经》里对女人的一种描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我看来,真正的悲悯其实就是心灵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所谓悲悯,就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对地位不如他的人一种出自内心的同情、怜悯、帮助,它是一个人的博爱精神的体现。
  现在的中国人大都知道文学大师沈从文,却未必知道“湘西王”陈渠珍。其实,在沈从文的成长之路上,陈渠珍功不可没。1922年2月,沈从文来到陈渠珍的部队当兵,先是参加参谋处的文件缮写,后来又做了陈渠珍的书记官,其主要职责是整理陈渠珍的书房,深得陈渠珍的喜欢。年轻的沈从文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不甘心在军营中度过自己的一生。1924年9月,他向陈渠珍提出自己想离开部队另谋发展。陈渠珍虽然舍不得放走这个可爱的部下,但还是痛痛快快地同意了,他对沈从文说:“你到那儿看看,能进什么学校,一年两年可以毕业,这里给你寄钱来。情形不合,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他给沈从文提前发放了3个月的薪水,一共27块钱。沈从文怀揣着这笔钱走出了湘西,走向了全国和世界。
  陈渠珍当年在湘西绝对是一个人物,他虽然名义上只是陆军34师的师长,实际上湘西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对一个小士兵的愿望那样看重,并尽心帮助,体现出他的悲悯之心。
  大教育家蔡元培也是深具悲悯情怀的。1918年1月,北大学生向校长蔡元培先生写信,反映学校工友何以庄谦逊好学、文理通达,只是因家中贫寒失学,建议他量才录用。蔡元培对此事很重视,经过考察,他发现何以庄确实不错,破格将其调入文科教务处工作。因何以庄的事情,他又想到工友中可能还有类似的情况,于是决定开办工友夜校,并请师生授课。1918年3月18日,蔡元培在北大月刊上发布《校长告白》,宣布了开办工友夜校的决定。4月14日,夜校举行了开学典礼,230余位校役着长衣佩花朵走进了大学教室。蔡元培对门房老刘说:“一校之中,职工与仆役,同是做工,并无贵贱之别。不过所任有难易,故工资有厚薄之分。像何以庄既然文理精通,我们就量才录用。今后夜校开班后,如再发现人才就再录用。”
  民国初年,国人的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身居高位的蔡元培却能设身处地为工友们着想,给他们办实事,无法不让人动情。
  悲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非易事,它只能来源于那些宽广的胸怀。生活中有一种人,自己有利益,他们会冒着炮火往前冲;自己无利益,他们生怕多付出一滴汗水,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悲悯情怀。只有像蔡元培那样懂得“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道理的人,才会时时将心比心,视他们的渴望为自己的欲求,也才会认真考虑自己可以为底层的人们做些什么。
  悲悯是一泓温情的净水,当所有的上位者都愿意营造这样的净水时,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永远不谢的春色。
  [感悟]什么是悲悯?悲是慈悲,悯是体恤,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悲悯之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不是富人对穷人、强者对弱者的恩赐,而是平等的给予。陈渠珍对沈从文的宽容和周济,蔡元培对校工的提拔和关爱,都是悲天悯人精神的体现。文章将悲悯比作一泓温情的净水,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当所有的上位者都愿意营造这样的净水时,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永远不谢的春色。”结尾卒章显志,以含蓄形象的表达,呼唤人性的回归,渴盼社会的澄澈。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悲悯不能被前进的车轮辗碎,不能被奔涌的激流冲淡。愿世人都能多一些悲悯情怀,少一点看客心态,没有悲悯,所有关于美好世界的描述,无疑都是空中楼阁。
其他文献
我教学三十多年,“教书育人”的信念已嵌入自己的骨髓,并不断更新、不断沉淀。于是,有了今日的成长,那真的是一种欣慰。  一、入师途,广借鉴  三十多年前,我考入曲阜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自此与中学数学教学结下不解之缘。  刚开始,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当时,没有资深教师带我这个刚入行的教师,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追求和拼搏。凭着年轻人的激情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我广拜师傅:既拜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繁,国家处于分裂,政治、经济斗争错综复杂。这祥的社会环境,对当时的思想、文化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时传统的儒家思想不为统治者所重视,许多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