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生多姿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s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人生在世,离不开立德修身。修身为修养身心,即在日常生活中择善而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看重金钱,因为名节更昂贵;不忽略痒痛,因为小病常源于此;常跟榜样学习,因为标杆就是方向。我们应于小事中提升自己,在细节中陶冶情操,让人生在修身中走向完美。
  比金钱更昂贵的是名节
  ○晏建怀
  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贤哉,回也!”因为颜回有德行,有操守。而且,他一时如此,一生如此,美譽千年。然而,有些人立志要做个贤人君子,做个有德行有操守的人,却在贫穷的时候不能守志,被“糖衣炮弹”击中软肋,毁坏节操,以至于悔恨终生,汉初名士朱建便是如此。(开篇对比,摆出两种不同的人生)
  毫无疑问,朱建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他虽然遭逢乱世,在一群莽汉手下讨生计,却没有近墨者黑,反而显出一种遗世而独立的鹤立鸡群。当年,他任淮南王英布的相国,因未参与英布谋反受到刘邦赏识,被封为平原君。后来,朱建迁家于长安。那里到处是吸人眼睛的轻裘肥马、惹人心动的乌纱皂履,朱建却“行来苟合,义不取容”。朱建的清名,为朝中众臣仰止,辟阳侯审食其多次欲结交,均被婉拒。(通过近墨而不黑的故事,来突出朱建重名节)
  不久,朱建母亲去世,他家徒四壁,一筹莫展。审食其投其所好,立即馈赠朱建百金。这百金无异于雪中送炭,他最终收下。而其他平日里想结交朱建的权贵,看到此举纷纷送钱送物,朱建共收礼五百金。朱建“受贿葬母”,为母亲办了场“风风光光”的丧事。他的“刻廉刚直”,在金钱和“孝心”面前坍塌了。孝心尽了,人情不尽,没完没了。刘邦去世后,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刘盈虽为皇帝,大权却抓在母亲吕后手中,他内心颇有不平。他听说审食其与母后关系暧昧,命人将审食其抓捕入狱,准备问斩。审食其求吕后说情,被拒绝了;求同僚,亦无人出头,因此求救于朱建。朱建欠着人情债,不得已为其奔走。得益于朱建,审食其最终被无罪释放。(承接上文,讲述朱建因“受贿葬母”而还人情债)
  审食其起死回生,自然庆幸。但朱建就不同了,他为审食其当说客,那感觉比吃下一只苍蝇好不了多少。最让他痛心的是,自己一心想身洁名高、清廉正直,却因“尽孝”而玷污了节操,留下了骂名。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因朱建曾与审食其拉拉扯扯,皇帝派官吏去抓捕他,朱建不堪其辱,官吏刚进门,他就自杀了。为了百金,朱建丢了名节,还丢了性命,让人唏嘘。(朱建因为金钱而丢了名节,最终丢了性命,这样的结局发人深省)
  君子与小人不过一线之隔,守住了就是君子,逾越了就是小人,甚至罪人。蔡东藩先生在《前汉演义》中,曾对朱建失节一事感叹道:“百金足以污节,贫穷之累人实甚!”评价虽无不当,但没说到关键处,一个人决心要做一辈子贤人君子,需要战胜的不是贫穷,而是自己的内心。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能真正做到守节志不移。(在摆事实基础上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选自《北京日报》2019年4月23日,有删改)
  赏析
  有时候,金钱和名节是不可兼得的,但怎样做出选择呢?文章的标题即为作者的观点,这也是修身的基本原则之一。文中,作者举了历史人物朱建为金而丢名节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在内容上,本文选材典型而具有说服力,行文中体现了辩证的思想,使论述更加深入。结尾又进一步强调名节的重要意义,引人思考。
  治“痒”
  陈思炳
  痒——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感觉并不比疼痛好受。(开篇简洁,评述“痒”给人带来的感受)
  《围城》对“痒”有过描述:方鸿渐夜宿 “欧亚大旅社”时,被蚤虱叮咬而“一处痒,两处痒,满身痒……蒙马脱尔的‘跳蚤市场’和耶路撒冷圣庙的‘世界蚤虱大会’全像在这里举行”, “到后来疲乏不堪……学我佛如来舍身喂虎的榜样,尽那些蚤虱去受用”。方鸿渐被蚤虱叮咬之痒的感觉,读来如同身受。(通过引述名著片段具体阐释了 “痒”的感受)
  相声泰斗马三立有一段单口相声,说的是有人在街上吆喝:“家传秘方,专治皮肤病。”马老的表弟买了两包。这天晚上浑身刺痒睡不着觉,打开锡纸包一瞧是个红纸包,打开红纸包一瞧是个白纸包,再打开又是个白纸包……心里越着急身上越刺痒,这家传秘方到底是什么玩意儿?打开最后一个包,里面有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俩字——挠挠。(事例诙谐,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生理之痒,可以挠挠,暂时解决问题;而心理之痒,则难对付多了。明代有个典史曹鼐,一次抓获了一名女贼。不想那女贼诱惑他,曹鼐心痒难耐生出一计,用纸片写上“曹鼐不可”四字警示自己。过了一会儿,当心痒又袭来,他又将纸片揭掉烧毁再写,如是者十多次。一夜过去,曹鼐被折腾得够呛。谁能说他的“心痒”会比方鸿渐的“身痒”轻松呢?(由“生理之痒”过渡到“心理之痒”,并举例说明)
  身痒是由蚊虫的叮咬、病菌的感染或外物刺激而起,心痒却是各种欲望的诱惑和刺激而致。心痒之所以难以对付,就在于这世界时时处处都充满了诱惑,且这诱惑又总是如希腊神话里塞壬女妖的歌声一样摄人魂魄。(承接上文,并归纳“身痒”和“心痒”的区别)
  现实生活中,有些图谋不轨的人,专门针对目标者的痒处,投其所好:你喜欢吃喝,山珍海味宴请;你喜爱金钱,不惜巨资相送;你偏爱珍宝,就四处搜购献上;你沽名钓誉,就著书撰文署上你的大名。处处都挠到你的痒处,让你在舒舒服服、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牺牲品。面对诱惑,一些人却如同被女妖歌声迷住了的水手一样,最终做了俘虏,落得个可悲的下场。身痒虽然难受,但如今医学发达,并不难治。近些年,国人流行到温泉洗澡,也有治痒之效。贵州石阡城南松明山下,有一温泉,泉旁巨石上刻着清朝知府罗文思的题词——洗心。(从“产生痒”到“治痒”,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理)
  洗身能治皮肤之痒,“洗心”才能治心灵之痒。“洗心”,就是加强自我改造,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微、慎独、慎始、慎终,在思想上筑起一道拒诱防腐和挡住细菌侵蚀的“铜墙铁壁”。若练就了这身功夫,百病就难以攻心。如果防诱功夫修炼得还不够,一旦心痒发作,学学曹鼐写些“××不可”的警示条贴于案旁,或者时常学学明文禁令,做到警钟长鸣,也许能管用。(结尾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洗心”)   (选自《北京日报》2019年4月23日,有删改)
  赏析
  这是一篇有关“痒”的议论文,通过摆事实给出了“治痒”的方法,发人深省。其实,“痒”不仅是一种生理症状,更是一种心理反应。“身痒”好治,只要挠一挠即可;“心痒”则不同,若不经历精神洗礼,将很难根治。在写法上,作者将“身痒”与“心痒”统一起来,既进行了对比又分别“开了药方”,而“治心痒”是重点,必须引起重视。
  看“样”
  陈思炳
  立身处世,修身做人,也需看“样”。(开篇切题,简洁明了)
  推销产品,要带样品;采购商品,要看样货;工程设计,要看样本;推广典型,要看样板。生产、流通和科学研究需要看“样”,立身处世、修身做人,也需看“样”。民谚“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的也就是看“样”学“样”。(具体阐释看“样”的普遍性)
  在单位组织的一次“向雷锋同志学习”座谈会上,有个青年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雷锋当初学的谁?”其实,雷锋也学了“样”,这在《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诗文选》等书中均有记载。随意撷取两位,其一是湖南望城县委书记张光玉,当年雷锋初到该地当公务员,经常跟张书记下乡。这位书记下乡常常是鞋一脱就下田,一边扶犁一边和老乡搭话,分不清谁是民谁是官。其二是雷锋当兵时的营长。雷锋入伍第一天,因白天受了凉,夜里咳嗽发烧,这位营长连夜叫来医生,还脱下自己的棉大衣,送来一床新被子,让雷锋倍感温暖。这些身边的前辈展示出的为民情怀和体恤助人热忱,给了雷锋许多正向引导,令其思想不断得到升华,最终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举例子来强调看“样”,不仅典型,而且有说服力)
  一家之主的“样”会影响一个家族,一地之主的“样”能影响一个地区。古有齐公好紫袍,全国着紫衣;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太宗乐纳谏,朝中多诤臣。抗战时期,美国记者斯诺回忆其在陕北采访时,多次提及这样的场景:“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的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線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他们坚韧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从这些共产党领导人的“样”,斯诺看到了整个解放区的作风,看出了共产党人必胜的道理。(从古至今进行举例,既有点又有面,进一步突出“样”的重要性)
  立身做人为官,有好样也有坏样。西晋太傅何曾喜欢奢侈,“日食万钱”犹嫌“无下箸处”,其“样”为儿孙们承袭,传至永嘉末仅四十多年,便倾家荡产,“子孙灭无遗焉”。(从反面举例,通过坏“样”来支撑好“样”)
  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做“样”,父母为子女,老师为学生,长辈为晚辈,大人为小孩,师傅为徒弟,领导为下属,最重要的是一个地方的一把手是为他所在的一个班子和管辖的一方百姓做“样”。到底让人看什么“样”,给他人和后人留下好“样”还是坏“样”?愿三思而择。(收束设问,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
  (选自《北京日报》2019年5月28日,有删改)
  品读
  本文围绕“样”展开论述,不仅观点犀利,而且针砭时弊。“样”,就是样本,好的样本就是榜样,能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所以,“样”的质量关系重大。文中,作者先对“样”的含义进行解读,举了雷锋以及雷锋的“样”这一例子进行论证;接着,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例子,也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不仅如此,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将“好样”与“坏样”进行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好样”的重要意义,发人深省。
其他文献
一、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  斯诺于1936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他以记者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目光和睿智的思想,对长征进行了客观精到的思考。他是一个正直的美国人,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把中国当成自己内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他在遗嘱中所说:“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
引言  生活有聚有散、有喜有悲、有咸有淡,怀着一颗平常心来品味生活,你才能领悟生活的真谛。当你用心地感受,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意義,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给予每个人最大的财富就是你自己。珍惜这笔巨大的财富,就要学会让聚散随风,轻装上阵,随遇而安;珍惜这笔巨大的财富,就要学会放下心灵上的累赘,放开胸怀,活出真我;珍惜这笔巨大的财富,就要学会善待仅有一次的生命,坚强乐观,笑对生活。
1898年10月24日,在湖南省湘潭县乌石村彭家围子,家境贫困的彭民言家喜得一子,取名彭德怀。他就是后来被人们称颂为“横刀立马、临危受命,知难而进、勇为前驱”的开国元勋彭大将军。彭德怀这一代有兄弟三人,老大彭德怀,也就是我的大外公;老二彭金华,即我的亲外公;老三彭荣华,是我的三外公。彭德怀一生没有子女,新中国成立后他关爱抚养了许多烈士后代及亲属,其中就有我母亲彭梅魁。我母亲既是彭德怀关爱抚养的人,
精彩再现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
Tucked away in our subconsciousness is an idyllic vision. We see ourselves on a long trip that spans the continent. We are traveling by train. Out the windows, we drink in the passing scene of cars on
清静、清净  “清静”解释为“安静不嘈杂”。“清净”解释为“心境洁净,不受外扰”。  【辨析】“清静”与“清净”的最大相同点是这个“清”字,都有明晰、寂静、不热闹的意思。但“清静”重在指环境不嘈杂,而“清净”重在指心里没有任何杂念。  【例句】咱们找个清静的地方谈谈吧。  寂寞是一种美丽,可以让我们从繁杂的俗物中解脱出来,获得暂时的清净。  意气、义气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也指志趣和性格,还指
想一想,你平常是不是发生过口误?明明心里想的是这种意思,但是嘴上表达出的却是另外一种意思,让气氛突然变得很尴尬。特别是一些容易引发联想的口误,让你恨不得咬断舌头……  @Joker  记得那是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上台演讲,挺激动的,我一上台就提高嗓门儿:“祖国啊,我是你的母亲……”更尴尬的是,我发现口误后,一紧张又改口:“噢……我是你的媽妈……”  @创可贴  学校举行春季运动会,我被选为学生代表
卡梅隆的放弃 一念清凉  拥有与放弃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拥有一些东西,就必须放弃另外一些东西,而放棄是为了更好地拥有。放弃是一种智慧。放弃眼前的小利益,你才能拥有明天的大收获,难道不是吗?  那一年,他在电影圈内尚是无名小卒,根本不被人所识,当时他创作了一部名叫《魔鬼终结者》的电影剧本,完成后就开始四处寻找能给自己机会导演剧本的制片人。或许是因为无名,很多制片人相中了剧本,但拒绝由他当导演。面对此种
因当年家庭的原因,我和哥哥一出生就在外婆家,甚至在那里度过了整个童年时光,因此对外婆的称呼并不是“外婆”,而是像表哥表姐他们一样称她为“婆婆”。因此我总是被曾经的同学嘲笑是没有外婆的女孩子,一气之下我决定在他人的面前称呼“外婆”。外婆的耳朵本来就有些背,我虽然改了称呼,但她并没有听出。  外婆年过古稀,驼着原本挺直的背,已然白发苍苍,脸上皱纹像海浪一样一层叠着一层。外婆拄着一根较粗的拐杖,步伐缓慢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初中生之友》并不只是一本静物,它是我人生旅途中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它教会了我许多。  ——题 记  翻开《初中生之友》的首页,“名人故事”“自强少年”“作文点津”“文史课堂”……纷纷映入眼帘。  我的目光瞬间停留在了“自强少年”这个栏目上,我翻到了第8页的文章——《直面人生,笑对未来》。看完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文中的主人公叫朱丽华,生活在一个风雨飘零的单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