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名、字、号、谥号面面观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特殊的育人功能,决定了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是语文教科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内容是高中阶段中后期学习的重点。本设计侧重从这个角度进行挖掘,力求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对有关作家作品知识进行整合,在梳理探究中巩固知识,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
  2.在品味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的用字中,增强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3.进一步领会古代仁人志士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追求,提高道德修养。
  
  内容及步骤
  
  一、学生梳理课本所提示的内容,初步了解古代人姓名、称谓的常见规律。
  二、学生对古人的名、字、号、谥号进行拓展探究。
  (一)具体要求
  1.把课内外学过的古代诗文作者的身份及名、字、号、谥号写下来并进行梳理、分析、诠释。
  2.把名、字、号之间有联系的人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出来,并加以归类。
  3.分析谥号与庙号、年号的区别。
  (二)实施建议
  1.组成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分组形式及任务分配,由全班商定。
  2.小组内部再进行责任分工,分工依据由组内成员商定。
  3.查阅、搜集资料范围:课内外所读文本与其他资料相结合。
  (三)活动时间
  课前准备:根据分工情况自行安排时间;课堂展示总结:2课时。
  三、小组展示梳理探究成果。
  四、师生总结归纳,共同梳理相关知识。
  名,古人出生3个月由父母或祖父母命名;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别头发的簪子)礼,表示已经成人,应该受到尊重,于是再由父母或祖父母另起一个称呼,这就是“字”;名与字,大多互为表里,故又称“字”为“表字”。
  (一)名、字之间的关系
  1.意义相同或相近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平:平坦,引申为公平、平均;与“原”“正”“均”意义相近。
  班固——字孟坚。“坚”与“固”意义相近。
  类似的还有诸葛亮、陶渊明、钟嵘、杜甫、曾巩、陆游、白朴、高启等。
  2.意义相对或相反
  韩愈——字退之。愈,胜过、更加,与“退”意义相反。
  3.名与字相关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梓,一种树木。“梓”与“木”意义相关,字形也有联系。
  (二)别号的类型
  “号”,是古人成年后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成绩或名望时,又另起的一个称号,故又叫“别号”。别号有时由自己起,表达自我期待和志趣追求,称“自号”;有时是别人根据其为人或生平事迹加以概括而形成的,表达世人对他的颂扬或尊敬。
  1.与人格志向有关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自撰小传《五柳先生传》,表达了安于贫困、自得其乐的高洁志趣。
  类似的还有欧阳修、贺知章、陆游、马致远、李渔等。
  2.与对其影响较大的地方有关
  李白——号“青莲居士”,因其幼年生活在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因其晚年定居于洛阳的香山。
  ……
  (三)谥号的渊源及发展
  1.“谥号”,又称“谥”,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谥号常用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用于表扬,如: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圣闻周达曰“昭”。
  (2)用于批评,如: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3)用于同情,如: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悯),慈仁短折曰“怀”。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周平王、郑武公、赵孝成王。后世除皇帝外,谥号大多用两个字,如诸葛亮(忠武)、岳飞(武穆)、左光斗(忠毅)。
  取谥号一般在下葬之时,也有死后一段时间才追赠的,这叫“赠谥”或“追谥”,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中说周顺昌(谥号“忠介”)死后“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2.“私谥”。谥号的含义后来有所发展,除了朝廷给谥号外,一些有名望的人死后,其亲友也会根据其生前情况赠一个谥号,这叫“私谥”。如陶渊明谥“靖节”即为私谥。世称“靖节先生”,称颂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
  3.谥号与庙号、年号
  唐代以前,对已殁的国君,多称谥号,如梁惠王(名罃)、齐桓公(姜小白)、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唐代以后则多称庙号。庙号兴起于汉代,有公德的皇帝都有庙号,称“祖”曰“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帝王,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多称太宗、世宗、仁宗、高宗等。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仁宗(赵祯)。唐以后也有庙号、谥号兼称的,如唐玄宗(庙号)李隆基,亦称唐明皇(谥号“明”)。庙号后来渐趋泛滥,不管有无公德,几乎无帝不“宗”了。
  年号,是帝王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新帝即位,都要改换年号,称此为“改元”。改元多的皇帝,一生中有过十几个年号,但也有的皇帝自即位到离位或去世,只用一个年号;明清两代的皇帝就是这样,因此人们一般不称他们的谥号、庙号,而习惯用其年号代称。如,朱洪武(年号),即指明太祖(庙号)朱元璋;康熙帝(年号),即指清圣祖(庙号)爱新觉罗·玄烨。同样,雍正帝,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乾隆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五、迁移体验。
  名、字、号、谥号是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其中选“字”择“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如梁启超,字卓如,其号“饮冰室主人”出自《庄子》的典故:“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鲁迅,名樟寿、树人,字豫才;茅盾,名德鸿,字雁冰。同学们想给自己起一个字或号吗?请根据自己的积累,或翻阅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能表现你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词,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参考文献:
  1.李群《新世纪中学语文全书(知识卷)》,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其他文献
目前不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患了感受体验贫乏症。课文内容或老师的分析讲解不能唤起他们足够强烈的审美、情感体验。笔者在多年来讲课听课的过程中,一直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那些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表情呆板,很少见到他们脸上露出心领神会的赞同、欲求不得的困惑、豁然而解的喜悦之类的表情。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由此也可见一斑。
期刊
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是今年山东卷的高考作文题。笔者拿它和另外15套高考作文题做了一个比较,以为该题在立意、构思和文体设计等方面表现平平,没有体现出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稳重有余,灵动不足,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期刊
技能和策略教学:该要素主要强调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应用各种阅读理解策略。  教学材料和任务:该要素主要强调如何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个别差异、教学目的等因素,来选择适宜的阅读教学材料以及教学方式。
期刊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堪称一篇将鲜明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和精美的构思融为一体的,“满贮着那一种诗意”的散文佳作,文中作者所经历的“心的旅行”,更使散文充满了魅力。
期刊
四字语“不wen不火”的第二个字应该是“温”还是“瘟”,写法一直不统一。请看我们从近几年报纸上搜集的部分例句。
期刊
英语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言,需要学生不断地应用。但学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少,这就造成学生上课学英语、下课忘英语的局面。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信逐渐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而微信拥有的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功能,可以及时地传递信息、分享资讯。如果教师将其作为英语教学的补充,就可以主动给学生提供课下接触英语的机会,促进课堂教学和课下实践的融合。本文从微信的传播形式出发,分析其辅助
期刊
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感情的起伏跌宕、腾踔跳跃,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忧。
期刊
当下,英语已成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交流的国际性语言。如何克服跨文化交际带来的文化障碍呢?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重视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学习英语文化知识。本文从高中英语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两方面对跨文化知识学习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跨文化视角下英语学习的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期刊
《背影》作为纪实性散文,影响经久不衰,让人百读不厌,个中奥妙在于一点:它描述并展现了人间的父子真情,描绘了一幅经典的感人的父子关系和谐美的图画。
期刊
金秋九月,语文出版社教材编辑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州立西彻斯特大学(West Chester University,Wester Chester,Pennsylvania)教育学院研修期间,教育学院的布朗(Dave Brown)教授就课程发展与制定问题,为语文社编辑举办了一次有理论介绍、有现场交流的实证式专题讲座。讲座富于美国特色,颇具启发性,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在此将所见所闻详陈出来,以飨读者。  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