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武汉市城市发展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分析武汉市经营性公墓现状、阐释其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归纳其问题及优势,提出武汉市经营性公墓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化 公墓 绿地系统 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武汉市处于中国腹地,九省通衢之处,发展地位重要。作为正在高速发展的特大城市,武汉市城区急速扩张(图1),1949年至今60多年的时间内,武汉市城区面积从解放初的30km²扩展到现在的近4000km²(《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定义的都市发展区)。而武汉市人口多达1012万,武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37万,占总人口16.71%,老龄化加剧导致墓葬高峰的出现。二十年间,武汉市公墓距离中心城区越来越近,在不久的将来,其最终会包围在城区之中。那么,公墓未来该如何规划,才能提高其利用率,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适应城市的发展。
图1 武汉现代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作者自绘)
二、武汉市经营性公墓现状
1概念界定
根据性质划分,我国公墓主要分为经营性公墓及公益性公墓。本文所研究的公墓界定为经营性公墓,即提供埋葬骨灰、遗体的有偿服务的公共墓地,主要为城区人口服务。
2.武汉市公墓现状
(1)武汉市公墓的分布
目前,武汉市共有汉阳区扁担山公墓、石门峰都市陵园、江夏区幸福山公墓等13个经营性公墓单位。武汉市公墓选址均集中于三环线附近或以外,在武汉三镇均有分布,几乎都位于武汉都市发展区以内,公墓规模大,在固定的扫墓祭祀时段,易造成市内主干道交通堵塞(见图2)。
(2)武汉市公墓的功能
公墓功能单一,利用率低。公墓通常仅具有祭祀功能,根据民俗习惯,我国定期的祭奠日子一年中有4次,分别是正月初一、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和农历十月初一(鬼节之一)。大部分人选择清明前两周的时段扫墓祭祀,公墓的祭祀功能仅在一年的4%左右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占地面积较大且仅具有祭奠功能的公墓利用率低。
(3)武汉市公墓的优势
公墓占地面积大,绿化好,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武汉三镇都有分布,而且由于原理城市中心,空气较中心城区好。非扫墓祭祀,道路通畅,交通便捷,可达性强。武汉市的大部分经营性公墓都建造有一些纪念性场所,比如武汉石门峰公墓除了提供给市民的公共墓地之外,还有名人艺术园、名人雕塑园、烈士陵园、武汉抗战纪念园、武汉红十字会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与纪念馆等等。园内还有名人文化广场可以供单位和个人进行纪念性活动,比如辛亥革命100年的公祭活动就是在此举行。
三、武汉市公墓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既注重生也注重死,对死者的纪念,往往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人自古就有厚葬的传统,事死事如活事,传统习俗深入人心。从古至今,中国人通过祭祀、服丧、凭吊、扫墓等活动形式祭祀祖先,缅怀故人,表达对逝者的纪念之情。特别是每逢清明节前后,人们都习惯举家出动,携带祭祀用品到先人的墓前祭扫,缅怀前人。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盛殓厚葬入士为安的积习根深蒂固。生与死、吉祥与晦气这样的矛盾同时出现在中国的丧葬传统中,而这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习俗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对新的墓葬形式易产生抵触心理。鉴于现阶段武汉市的公共墓地的现状和优势以及中国的社会人文背景,先园林化,在逐渐公园化是一个比较适宜发展方式。
1.园林化
墓地园林环境的设计既要尊重传统,继承文脉,又要反映时代的特征,有所创新和发展。一是生态性要求景观在功能上维护或不破坏生态平衡,在形式上应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秩序性相一致;二是墓地园区作为特殊的感情交流场所,其景观应充满人情味并体现地方特色。具有时尚内容的空间环境,往往给观者耳目一新的感受,观者在观赏、品味景观的同时可以体会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景观处理、设计手法、空间处理、构筑物材料、植物景观的应用等方面都具有时尚性或超时尚性。
园林是以有植物并可以提供游憩为特征,主要由积淀了如历史、文化等诸多信息内容的不同风景单元及其有机组合为主要构成形式的所谓理想的生活境域。城市公墓园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能折射出一定的殡葬历史文化。城市公墓园林是精神文化的寄托,殡葬园林在完善物质功能的前提下,要着重提高园林的精神功能,以通过这种潜在的精神力量推进殡葬改革。
2.公园化
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而公墓的公园化,并非传统意义上包括休闲娱乐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的公园,公园化的公墓应该是将祭奠融入休闲,市民可以再在祭奠中观赏自然,在自然中回忆往昔。公墓公园化既能为逝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人生后花园”,义可为生者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园。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公墓公园化。使得公墓由单一的祭祀功能向复合型功能转变,有利于改善墓葬空间。
公墓公园化的基础是园林化,公墓的公园化相对于园林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的参与,笔者在前文中提到了武汉市公墓距离中心城区越来越近,日后甚至可能包围在城区之中,那么如果公共墓地能够实现“公园化”,使得占地面积大,绿化好的公墓园林能够为武汉市民提供一个新型休闲场所和纪念性活动开展基地,并且保证了人类的发展及对传统的继承,不失为一个解决公墓融入城市的好方式。
参考:
[1]申静书, 沈一,成都公墓景观规划设计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
[2]胡兆量,公墓园林化,规划师,2003,19(1)
[3]斯震,城市生態园林公墓研究初探,硕士论文
关键词:城市化 公墓 绿地系统 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武汉市处于中国腹地,九省通衢之处,发展地位重要。作为正在高速发展的特大城市,武汉市城区急速扩张(图1),1949年至今60多年的时间内,武汉市城区面积从解放初的30km²扩展到现在的近4000km²(《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定义的都市发展区)。而武汉市人口多达1012万,武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37万,占总人口16.71%,老龄化加剧导致墓葬高峰的出现。二十年间,武汉市公墓距离中心城区越来越近,在不久的将来,其最终会包围在城区之中。那么,公墓未来该如何规划,才能提高其利用率,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适应城市的发展。
图1 武汉现代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作者自绘)
二、武汉市经营性公墓现状
1概念界定
根据性质划分,我国公墓主要分为经营性公墓及公益性公墓。本文所研究的公墓界定为经营性公墓,即提供埋葬骨灰、遗体的有偿服务的公共墓地,主要为城区人口服务。
2.武汉市公墓现状
(1)武汉市公墓的分布
目前,武汉市共有汉阳区扁担山公墓、石门峰都市陵园、江夏区幸福山公墓等13个经营性公墓单位。武汉市公墓选址均集中于三环线附近或以外,在武汉三镇均有分布,几乎都位于武汉都市发展区以内,公墓规模大,在固定的扫墓祭祀时段,易造成市内主干道交通堵塞(见图2)。
(2)武汉市公墓的功能
公墓功能单一,利用率低。公墓通常仅具有祭祀功能,根据民俗习惯,我国定期的祭奠日子一年中有4次,分别是正月初一、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和农历十月初一(鬼节之一)。大部分人选择清明前两周的时段扫墓祭祀,公墓的祭祀功能仅在一年的4%左右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占地面积较大且仅具有祭奠功能的公墓利用率低。
(3)武汉市公墓的优势
公墓占地面积大,绿化好,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武汉三镇都有分布,而且由于原理城市中心,空气较中心城区好。非扫墓祭祀,道路通畅,交通便捷,可达性强。武汉市的大部分经营性公墓都建造有一些纪念性场所,比如武汉石门峰公墓除了提供给市民的公共墓地之外,还有名人艺术园、名人雕塑园、烈士陵园、武汉抗战纪念园、武汉红十字会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与纪念馆等等。园内还有名人文化广场可以供单位和个人进行纪念性活动,比如辛亥革命100年的公祭活动就是在此举行。
三、武汉市公墓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既注重生也注重死,对死者的纪念,往往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人自古就有厚葬的传统,事死事如活事,传统习俗深入人心。从古至今,中国人通过祭祀、服丧、凭吊、扫墓等活动形式祭祀祖先,缅怀故人,表达对逝者的纪念之情。特别是每逢清明节前后,人们都习惯举家出动,携带祭祀用品到先人的墓前祭扫,缅怀前人。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盛殓厚葬入士为安的积习根深蒂固。生与死、吉祥与晦气这样的矛盾同时出现在中国的丧葬传统中,而这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习俗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对新的墓葬形式易产生抵触心理。鉴于现阶段武汉市的公共墓地的现状和优势以及中国的社会人文背景,先园林化,在逐渐公园化是一个比较适宜发展方式。
1.园林化
墓地园林环境的设计既要尊重传统,继承文脉,又要反映时代的特征,有所创新和发展。一是生态性要求景观在功能上维护或不破坏生态平衡,在形式上应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秩序性相一致;二是墓地园区作为特殊的感情交流场所,其景观应充满人情味并体现地方特色。具有时尚内容的空间环境,往往给观者耳目一新的感受,观者在观赏、品味景观的同时可以体会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景观处理、设计手法、空间处理、构筑物材料、植物景观的应用等方面都具有时尚性或超时尚性。
园林是以有植物并可以提供游憩为特征,主要由积淀了如历史、文化等诸多信息内容的不同风景单元及其有机组合为主要构成形式的所谓理想的生活境域。城市公墓园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能折射出一定的殡葬历史文化。城市公墓园林是精神文化的寄托,殡葬园林在完善物质功能的前提下,要着重提高园林的精神功能,以通过这种潜在的精神力量推进殡葬改革。
2.公园化
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而公墓的公园化,并非传统意义上包括休闲娱乐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的公园,公园化的公墓应该是将祭奠融入休闲,市民可以再在祭奠中观赏自然,在自然中回忆往昔。公墓公园化既能为逝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人生后花园”,义可为生者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园。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公墓公园化。使得公墓由单一的祭祀功能向复合型功能转变,有利于改善墓葬空间。
公墓公园化的基础是园林化,公墓的公园化相对于园林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的参与,笔者在前文中提到了武汉市公墓距离中心城区越来越近,日后甚至可能包围在城区之中,那么如果公共墓地能够实现“公园化”,使得占地面积大,绿化好的公墓园林能够为武汉市民提供一个新型休闲场所和纪念性活动开展基地,并且保证了人类的发展及对传统的继承,不失为一个解决公墓融入城市的好方式。
参考:
[1]申静书, 沈一,成都公墓景观规划设计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
[2]胡兆量,公墓园林化,规划师,2003,19(1)
[3]斯震,城市生態园林公墓研究初探,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