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零的突破
这是一张摄于1956年的照片,照片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正在为一位身材矮小的年轻人颁奖。那一天恐怕是贺龙元帅任国家体委主任4年来最高兴的一天(图1)。
(1)1956年6月7日,贺龙副总理为我国获得第一个举重世界冠军的陈镜开颁奖
石龙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一座千年古镇。自古以来这里就有习武的风气,男孩们喜欢扛石担、举石锁。
1935年12月的一天,镇上一户陈姓人家降生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他的名字叫陈镜开。
在同龄伙伴中,陈镜开的身材一直是最矮小,可是,他却从小就喜欢篮球。直到中学时,一位老师的一番话让这个孩子作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决定。
陈镜开:我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我的一位老师跟我说,你个子这么矮,打篮球有什么发展啊?老师给了我一张照片,说,这个人是伊朗的举重运动员,他已经拿了好几个世界冠军了。你应该学他。从此,我喜欢上了举重运动(图2)。
(2)陈镜开接受采访
石龙人常常把两块石饼穿在一根木棍的两头练举重,他们叫“拱石担”。陈镜开在学校里练举石担觉得不过瘾,又自制了一对石锁,回到家里接着练。
不久,陈镜开到广州读书,刚巧学校附近有一家专门做力量训练的谭氏健身院,他一有空就跑到健身院去训练,中学毕业后干脆就留在健身院工作。
1955年1月的一天,一个陌生的中年人突然出现在谭氏健身院里,在一旁悄悄观察陈镜开训练。突然陌生人走上前去拉住陈镜开问:“你愿意当解放军,练举重吗?”陈镜开惊喜万分:“愿意啊!”来人是解放军中南军区体工队的举重教练李启龙。陈镜开从此开始了正规的举重训练。
同年,为组建国家举重队,国家体委举行了一次举重选拔比赛,陈镜开也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机会。
陈镜开:我去参赛,连举重服装都没有。只好临时拿件最重量级运动员的衣服穿上,衣服又大又长,赶紧在两个肩膀上打个结,把衣服收短一点,就上场比赛了。
身材矮小的陈镜开能否把握住这次机会呢?
薛德明:(原国家举重队队员)陈镜开当时是最轻量级的,名次大概排在第七名。我是第一名。
赵庆奎:(原国家举重队队员)那次选拔赛,来的选手基本上都是各地的冠、亚军,陈镜开当时既不是冠军也不是亚军。
比赛结果让陈镜开有些沮丧。他回到部队继续训练。两个月后的一天,一封来自国家体委的信件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薛德明:国家体委看到陈镜开条件很好,他个子矮,腿粗,很有发展前途,就把他选上了。
1955年3月,陈镜开、薛德明和赵庆奎等8人组成了第一支中国国家举重队,并且立刻接到6月去波兰华沙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的任务。
可是赛前的集训却出了问题。
赵庆奎:训练知识和训练理念,我们都是一无所有。
薛德明:国内没有教练,也没有人指导我们训练。
国家体委立刻决定把这8个人送到苏联集训。谁也没有想到,更大的困难在等着陈镜开他们。
赵庆奎:当时我们正好看到了世界上最强的两个队,苏联举重队和美国举重队在莫斯科举行对抗赛。人家推举的成绩,我们运动员挺举都举不起来,这个差距不是说我们努力一下就可以解决的。
陈镜开:感到压力很大,但自己一定要拼。
在那段日子里,陈镜开和队友们用毅力坚持着,努力着,拼搏着。4个月过去了,大家开始看到希望。陈镜开也把自己的总成绩提高了40公斤。
陈镜开:当时世界上能举起110公斤的可能不到5个人,我们都拼了命往上挤。我是挤到了115~120公斤,看到了希望。
陈镜开满怀信心地为去华沙参赛紧张地准备着,可是,国家体委突然决定撤回已经整装待发的队伍。
薛德明:当时的国际举联把台湾作为中华民国,把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要“两个中国”去参加比赛。我们就抵制了这个比赛。
当时陈镜开刚满20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遭遇这样的不战而退,心中不免感到窝火。从苏联回国后,他投入了更加刻苦的训练,在挥汗如雨中等待着下一次参赛的机会(图3)。
(3)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陈镜开的成功是挥汗训练的结果
1956年6月7日上午,上千名观众涌入上海卢湾区体育馆。一场中国与苏联的举重友谊赛即将在这里举行。这时距离中国举重队赴苏联学习回来还不到8个月的时间。这次比赛既是一次教学效果的验收,更是一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较量。苏联队当时拥有世界顶尖的举重选手,而中国选手名不见经传。比赛的结局将会怎样呢?
在举重台上赫然标着由美国运动员温奇创造、并保持了2年之久的最轻量级挺举132.5公斤的世界纪录,这是中苏两国运动员都渴望挑战的目标。此前上场的选手们没有一个挑战成功。最后轮到陈镜开出场了,他向裁判叫了133公斤。
陈镜开成功了!实现了中国在国际体育世界纪录中“零”的突破!这一天是1956年6月7日(图4)。
(4)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132.5公斤世界纪录的瞬间
陈镜开:当年,全国人民都希望我国的体育事业能够在国际上出人头地,哪一个项目都想争取打破世界纪录。我有幸成为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运动员。破世界纪录后,人民高兴啊。
1956年11月,陈镜开又连续打破两项世界纪录,《人民日报》立刻向世界公布了这一消息,但由于这几次世界纪录都是在国内创下的,一些西方国家拒绝承认。
陈镜开:外国人不相信中国运动员能够打破美国运动员创造的纪录,他们说这是新闻记者写出来的,不是运动员举出来的。
面对这样的质疑,陈镜开保持沉默,他继续挥汗苦练,等待能够证明自己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1957年8月,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在莫斯科举行。中国举重队第一次站到国际大赛的舞台上。这是陈镜开向国际社会证明自己的最佳机会。他能否成功呢?
赵庆奎:陈镜开参加比赛的这个级别,按照赛前的估计,还是苏联运动员哈里芬成绩最好。抓举、挺举结束后,他果然赢了陈镜开12.5 公斤。
两次试举后,陈镜开以130公斤的成绩暂列第二名。第三次试举,他只需要举起136公斤,就可以打破世界纪录。可是他却向裁判叫响了140公斤的重量。
陈镜开:140公斤以前我没举起过,因此,大会组织人认为我不可能拿冠军,他们把苏联国旗挂第一,中国国旗挂第二,埃及国旗挂第三。我一看,火了,比赛还没有结束,名次怎么出来了呢!
赵庆奎:他手腕有伤,肩、腰也有伤。去举这个在过去的比赛中从来没有试举过的重量,确实难度不小。
果然,这个矮小的中国运动员叫出的重量引来了场下的一片嘘声。
陈镜开:有对我们不友好的,就说,哎呀,他是乱报,我看他报完都不敢出场,不要说举了。
这时候,陈镜开的小腿刚抽过筋,腰椎已经错位。队友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
陈镜开:当时,我一看台下中国驻苏联使馆的人员和一些中国留学生,还有一些对我们友好的外国朋友,都希望我能够举起来。
临上场前,陈镜开给队友留下了一句话。
赵庆奎:他跟我说:反正是杠铃底下找人。意思是说,要不就举起来,要不就给砸得趴下来。他准备死拼了。
所有在场的人都屏息凝视,体重56公斤的陈镜开能把140公斤的杠铃举起来吗?
陈镜开:我很镇静地上去,把杠铃举到胸前了。
赵庆奎:他提铃至胸时,我看他的小腿已经开始不行了,但最后他忍着小腿抽筋,成功举起来了(图5)。
(5)陈镜开举起超过自己体重一半多的杠铃,拼出了中国人的志气
等到杠铃放下,他站不住了。往后退一步一下就摔倒在台上。我马上冲上去把他扶下来。
从1956年到1964年的9年的时间里,陈镜开先后10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当时中国破世界纪录最多的运动员。
陈镜开:从零开始,每破一次世界纪录,又从头来。我就想办法练到破第二个世界纪录。我提醒自己,每次比赛都要赢自己。
新星闪耀
1964年,已经站在世界举坛轻量级最高峰的陈镜开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提前退役,担任中国举重队的教练。
一年以后,陈镜开训练的运动员当中,有一位站到了打破世界纪录的冠军领奖台上。这位运动员也是来自广东石龙的陈氏家族。
这也是中国举重史上第一个推举世界纪录。而打破这个世界纪录的陈满林正是陈镜开的亲弟弟。
赵庆奎:1956年,我们在广州二沙头集训,陈满林那时候是中学生,长得又瘦又小,他竟然跟我们说,我要学我哥哥,当个举重运动员,破世界纪录。
1966年11月,陈满林代表中国参加在柬埔寨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比赛前夕,陈满林发现自己和竞争对手相比并不占优势。用什么方法才能赢得比赛呢?
举重比赛有着这样一条规则:同级别选手举起的重量相同,体重轻者获胜。
陈满林:在体重方面,我一定要比对手轻0.1公斤。我知道对手的体重是多少,在饭堂开饭时,我偷偷看他吃多少,就有意地比他少吃一点。比赛时,我老跟着他举。第一次试举,他举100公斤,我也举100公斤,结果他失败了,我成功了。他要赢我,第二次试举就加到110公斤,我也要110公斤, 我们两个人都举起来了,但我体重比他轻一点,他还是失败了。所以,我把他赢得哭了,他不上台领奖,哭啊(图6)。
(6)陈满林接受采访
在这次比赛中,陈满林获得了冠军,同时打破了最轻量级推举的世界纪录(图7)。
(7)1966年11月,陈满林在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得冠军
陈满林: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在主席台上专门接见我跟萧明祥,萧明祥也是破了世界纪录的,就是表彰我们为亚洲体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然而,此时中国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陈满林:“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回国以后,没有人管训练,管生活,什么都没人管,已经不能练了,我们当时心里很冷淡。
薛德明:造反派认为举重是一项残忍的运动项目,把人练得变畸形了,结果举重运动给取消了。
1970年,国家举重队解散,陈满林和陈镜开带着对举重运动事业割舍不下的情怀,黯然离开了北京。兄弟俩被分配到广州一家工厂当钳工。
此时,陈镜开35岁,陈满林也已经28 岁。
在工厂里,陈镜开和陈满林每天做着繁琐的工作,一晃就是3年。正当这对兄弟感到绝望时,忽然有一天,厂里通知他们,一位从中央来的领导指名要见他们俩。
陈满林:1973年,周总理在广州视察,问陈满林、陈镜开在哪里? 广东省有关领导回答说,在工厂里。周总理说,马上把他们调回体委。
1973年,举重运动项目得以恢复。陈镜开被安排到广州体委当举重教练。陈满林则重新回到举重队当运动员,然而,这时的陈满林已经错过了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他最擅长的推举项目也被国际举联取消了。
陈满林:我停止训练整整7年,已经32岁,腰椎还移位1公分。可是没有人接班,比赛任务就落在我的头上,年龄再大,我也必须去训练。
1977年9月,已经36岁的陈满林代表中国在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得2银1铜的好成绩,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在举重世锦赛上获得奖牌。
在赛后的记者招待会上,陈满林试图起身时因为脚突然抽筋而躺倒在大堂上,外国的媒体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这位老运动员已经筋疲力尽了。”
英雄辈出
筋疲力尽的陈满林退出了举重第一线。这时,又一位举重新星正在中国举坛上冉冉升起。
从1976到1978年,他连续打破7项青年世界纪录。他也姓陈,名字叫陈伟强。
1979年6月7日,陈伟强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举重达标赛中以151.5公斤的成绩打破了挺举世界纪录。
陈伟强:这是“文革”后恢复举重运动项目以来,我国取得的第一个举重比赛的世界纪录(图8)。
(8)陈伟强接受采访
有意思的是,取得这次世界纪录有着诸多惊人的巧合:6月7日, 23年前的这一天,恰恰是陈镜开创造新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的日子。
陈伟强:在同一天,同一个项目也是同一个级别,也是在同一个体育馆。
更巧的是,6月7日这一天,对陈伟强来说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陈伟强:6月7日,正好是我的生日。
当时陈伟强刚满21岁,和23年前陈镜开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时的年龄一样。
更巧的是,陈伟强恰恰是陈镜开和陈满林的亲侄子。
这一切巧合似乎给这个来自广东石龙的陈氏家族蒙上了一层神秘而传奇的色彩。
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出征奥运会。肩负着叔侄两代人的希望,陈伟强出现在洛杉矶的赛场上。他奋力拼搏,以281.5公斤获得金牌(图9)。
(9)1984年,陈伟强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006年6月7日,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50周年的日子,筹备3年的石龙举重博物馆特别选择在这一天举行开馆仪式。陈满林满怀深情地向来宾介绍当年周恩来总理接见他们兄弟两人的照片。
陈满林:周总理问我们是什么地方人,我们说是东莞石龙的。总理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个地方。总理还说,你们两个是亲兄弟吗?我说我们是亲兄弟。总理说,好啊,你们兄弟共同为国争光(图10)。
(10)197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陈镜开和陈满林
据说,陈氏家族的大力士都有一个神奇的特点:大腿的形状呈四方形,就像广州市海珠桥正中间的那两个桥墩。因此陈满林曾经有过一个外号——海珠桥墩。以前有外国友人到中国访问,见到陈镜开或陈满林,首先都要俯下身去看他们的双腿,一边用相机拍个不停,一边不住地赞叹。
今天,当我们向兄弟俩问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笑着说,这双腿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一天一天的刻苦训练得来的(图11)。
(11)1987年12月2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陈镜开颁发奥林匹克银质勋章,以表彰他十破世界纪录的奇迹及为发展举重运动所作的贡献
这是一张摄于1956年的照片,照片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正在为一位身材矮小的年轻人颁奖。那一天恐怕是贺龙元帅任国家体委主任4年来最高兴的一天(图1)。
(1)1956年6月7日,贺龙副总理为我国获得第一个举重世界冠军的陈镜开颁奖
石龙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一座千年古镇。自古以来这里就有习武的风气,男孩们喜欢扛石担、举石锁。
1935年12月的一天,镇上一户陈姓人家降生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他的名字叫陈镜开。
在同龄伙伴中,陈镜开的身材一直是最矮小,可是,他却从小就喜欢篮球。直到中学时,一位老师的一番话让这个孩子作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决定。
陈镜开:我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我的一位老师跟我说,你个子这么矮,打篮球有什么发展啊?老师给了我一张照片,说,这个人是伊朗的举重运动员,他已经拿了好几个世界冠军了。你应该学他。从此,我喜欢上了举重运动(图2)。
(2)陈镜开接受采访
石龙人常常把两块石饼穿在一根木棍的两头练举重,他们叫“拱石担”。陈镜开在学校里练举石担觉得不过瘾,又自制了一对石锁,回到家里接着练。
不久,陈镜开到广州读书,刚巧学校附近有一家专门做力量训练的谭氏健身院,他一有空就跑到健身院去训练,中学毕业后干脆就留在健身院工作。
1955年1月的一天,一个陌生的中年人突然出现在谭氏健身院里,在一旁悄悄观察陈镜开训练。突然陌生人走上前去拉住陈镜开问:“你愿意当解放军,练举重吗?”陈镜开惊喜万分:“愿意啊!”来人是解放军中南军区体工队的举重教练李启龙。陈镜开从此开始了正规的举重训练。
同年,为组建国家举重队,国家体委举行了一次举重选拔比赛,陈镜开也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机会。
陈镜开:我去参赛,连举重服装都没有。只好临时拿件最重量级运动员的衣服穿上,衣服又大又长,赶紧在两个肩膀上打个结,把衣服收短一点,就上场比赛了。
身材矮小的陈镜开能否把握住这次机会呢?
薛德明:(原国家举重队队员)陈镜开当时是最轻量级的,名次大概排在第七名。我是第一名。
赵庆奎:(原国家举重队队员)那次选拔赛,来的选手基本上都是各地的冠、亚军,陈镜开当时既不是冠军也不是亚军。
比赛结果让陈镜开有些沮丧。他回到部队继续训练。两个月后的一天,一封来自国家体委的信件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薛德明:国家体委看到陈镜开条件很好,他个子矮,腿粗,很有发展前途,就把他选上了。
1955年3月,陈镜开、薛德明和赵庆奎等8人组成了第一支中国国家举重队,并且立刻接到6月去波兰华沙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的任务。
可是赛前的集训却出了问题。
赵庆奎:训练知识和训练理念,我们都是一无所有。
薛德明:国内没有教练,也没有人指导我们训练。
国家体委立刻决定把这8个人送到苏联集训。谁也没有想到,更大的困难在等着陈镜开他们。
赵庆奎:当时我们正好看到了世界上最强的两个队,苏联举重队和美国举重队在莫斯科举行对抗赛。人家推举的成绩,我们运动员挺举都举不起来,这个差距不是说我们努力一下就可以解决的。
陈镜开:感到压力很大,但自己一定要拼。
在那段日子里,陈镜开和队友们用毅力坚持着,努力着,拼搏着。4个月过去了,大家开始看到希望。陈镜开也把自己的总成绩提高了40公斤。
陈镜开:当时世界上能举起110公斤的可能不到5个人,我们都拼了命往上挤。我是挤到了115~120公斤,看到了希望。
陈镜开满怀信心地为去华沙参赛紧张地准备着,可是,国家体委突然决定撤回已经整装待发的队伍。
薛德明:当时的国际举联把台湾作为中华民国,把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要“两个中国”去参加比赛。我们就抵制了这个比赛。
当时陈镜开刚满20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遭遇这样的不战而退,心中不免感到窝火。从苏联回国后,他投入了更加刻苦的训练,在挥汗如雨中等待着下一次参赛的机会(图3)。
(3)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陈镜开的成功是挥汗训练的结果
1956年6月7日上午,上千名观众涌入上海卢湾区体育馆。一场中国与苏联的举重友谊赛即将在这里举行。这时距离中国举重队赴苏联学习回来还不到8个月的时间。这次比赛既是一次教学效果的验收,更是一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较量。苏联队当时拥有世界顶尖的举重选手,而中国选手名不见经传。比赛的结局将会怎样呢?
在举重台上赫然标着由美国运动员温奇创造、并保持了2年之久的最轻量级挺举132.5公斤的世界纪录,这是中苏两国运动员都渴望挑战的目标。此前上场的选手们没有一个挑战成功。最后轮到陈镜开出场了,他向裁判叫了133公斤。
陈镜开成功了!实现了中国在国际体育世界纪录中“零”的突破!这一天是1956年6月7日(图4)。
(4)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132.5公斤世界纪录的瞬间
陈镜开:当年,全国人民都希望我国的体育事业能够在国际上出人头地,哪一个项目都想争取打破世界纪录。我有幸成为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运动员。破世界纪录后,人民高兴啊。
1956年11月,陈镜开又连续打破两项世界纪录,《人民日报》立刻向世界公布了这一消息,但由于这几次世界纪录都是在国内创下的,一些西方国家拒绝承认。
陈镜开:外国人不相信中国运动员能够打破美国运动员创造的纪录,他们说这是新闻记者写出来的,不是运动员举出来的。
面对这样的质疑,陈镜开保持沉默,他继续挥汗苦练,等待能够证明自己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1957年8月,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在莫斯科举行。中国举重队第一次站到国际大赛的舞台上。这是陈镜开向国际社会证明自己的最佳机会。他能否成功呢?
赵庆奎:陈镜开参加比赛的这个级别,按照赛前的估计,还是苏联运动员哈里芬成绩最好。抓举、挺举结束后,他果然赢了陈镜开12.5 公斤。
两次试举后,陈镜开以130公斤的成绩暂列第二名。第三次试举,他只需要举起136公斤,就可以打破世界纪录。可是他却向裁判叫响了140公斤的重量。
陈镜开:140公斤以前我没举起过,因此,大会组织人认为我不可能拿冠军,他们把苏联国旗挂第一,中国国旗挂第二,埃及国旗挂第三。我一看,火了,比赛还没有结束,名次怎么出来了呢!
赵庆奎:他手腕有伤,肩、腰也有伤。去举这个在过去的比赛中从来没有试举过的重量,确实难度不小。
果然,这个矮小的中国运动员叫出的重量引来了场下的一片嘘声。
陈镜开:有对我们不友好的,就说,哎呀,他是乱报,我看他报完都不敢出场,不要说举了。
这时候,陈镜开的小腿刚抽过筋,腰椎已经错位。队友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
陈镜开:当时,我一看台下中国驻苏联使馆的人员和一些中国留学生,还有一些对我们友好的外国朋友,都希望我能够举起来。
临上场前,陈镜开给队友留下了一句话。
赵庆奎:他跟我说:反正是杠铃底下找人。意思是说,要不就举起来,要不就给砸得趴下来。他准备死拼了。
所有在场的人都屏息凝视,体重56公斤的陈镜开能把140公斤的杠铃举起来吗?
陈镜开:我很镇静地上去,把杠铃举到胸前了。
赵庆奎:他提铃至胸时,我看他的小腿已经开始不行了,但最后他忍着小腿抽筋,成功举起来了(图5)。
(5)陈镜开举起超过自己体重一半多的杠铃,拼出了中国人的志气
等到杠铃放下,他站不住了。往后退一步一下就摔倒在台上。我马上冲上去把他扶下来。
从1956年到1964年的9年的时间里,陈镜开先后10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当时中国破世界纪录最多的运动员。
陈镜开:从零开始,每破一次世界纪录,又从头来。我就想办法练到破第二个世界纪录。我提醒自己,每次比赛都要赢自己。
新星闪耀
1964年,已经站在世界举坛轻量级最高峰的陈镜开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提前退役,担任中国举重队的教练。
一年以后,陈镜开训练的运动员当中,有一位站到了打破世界纪录的冠军领奖台上。这位运动员也是来自广东石龙的陈氏家族。
这也是中国举重史上第一个推举世界纪录。而打破这个世界纪录的陈满林正是陈镜开的亲弟弟。
赵庆奎:1956年,我们在广州二沙头集训,陈满林那时候是中学生,长得又瘦又小,他竟然跟我们说,我要学我哥哥,当个举重运动员,破世界纪录。
1966年11月,陈满林代表中国参加在柬埔寨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比赛前夕,陈满林发现自己和竞争对手相比并不占优势。用什么方法才能赢得比赛呢?
举重比赛有着这样一条规则:同级别选手举起的重量相同,体重轻者获胜。
陈满林:在体重方面,我一定要比对手轻0.1公斤。我知道对手的体重是多少,在饭堂开饭时,我偷偷看他吃多少,就有意地比他少吃一点。比赛时,我老跟着他举。第一次试举,他举100公斤,我也举100公斤,结果他失败了,我成功了。他要赢我,第二次试举就加到110公斤,我也要110公斤, 我们两个人都举起来了,但我体重比他轻一点,他还是失败了。所以,我把他赢得哭了,他不上台领奖,哭啊(图6)。
(6)陈满林接受采访
在这次比赛中,陈满林获得了冠军,同时打破了最轻量级推举的世界纪录(图7)。
(7)1966年11月,陈满林在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得冠军
陈满林: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在主席台上专门接见我跟萧明祥,萧明祥也是破了世界纪录的,就是表彰我们为亚洲体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然而,此时中国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陈满林:“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回国以后,没有人管训练,管生活,什么都没人管,已经不能练了,我们当时心里很冷淡。
薛德明:造反派认为举重是一项残忍的运动项目,把人练得变畸形了,结果举重运动给取消了。
1970年,国家举重队解散,陈满林和陈镜开带着对举重运动事业割舍不下的情怀,黯然离开了北京。兄弟俩被分配到广州一家工厂当钳工。
此时,陈镜开35岁,陈满林也已经28 岁。
在工厂里,陈镜开和陈满林每天做着繁琐的工作,一晃就是3年。正当这对兄弟感到绝望时,忽然有一天,厂里通知他们,一位从中央来的领导指名要见他们俩。
陈满林:1973年,周总理在广州视察,问陈满林、陈镜开在哪里? 广东省有关领导回答说,在工厂里。周总理说,马上把他们调回体委。
1973年,举重运动项目得以恢复。陈镜开被安排到广州体委当举重教练。陈满林则重新回到举重队当运动员,然而,这时的陈满林已经错过了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他最擅长的推举项目也被国际举联取消了。
陈满林:我停止训练整整7年,已经32岁,腰椎还移位1公分。可是没有人接班,比赛任务就落在我的头上,年龄再大,我也必须去训练。
1977年9月,已经36岁的陈满林代表中国在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得2银1铜的好成绩,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在举重世锦赛上获得奖牌。
在赛后的记者招待会上,陈满林试图起身时因为脚突然抽筋而躺倒在大堂上,外国的媒体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这位老运动员已经筋疲力尽了。”
英雄辈出
筋疲力尽的陈满林退出了举重第一线。这时,又一位举重新星正在中国举坛上冉冉升起。
从1976到1978年,他连续打破7项青年世界纪录。他也姓陈,名字叫陈伟强。
1979年6月7日,陈伟强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举重达标赛中以151.5公斤的成绩打破了挺举世界纪录。
陈伟强:这是“文革”后恢复举重运动项目以来,我国取得的第一个举重比赛的世界纪录(图8)。
(8)陈伟强接受采访
有意思的是,取得这次世界纪录有着诸多惊人的巧合:6月7日, 23年前的这一天,恰恰是陈镜开创造新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的日子。
陈伟强:在同一天,同一个项目也是同一个级别,也是在同一个体育馆。
更巧的是,6月7日这一天,对陈伟强来说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陈伟强:6月7日,正好是我的生日。
当时陈伟强刚满21岁,和23年前陈镜开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时的年龄一样。
更巧的是,陈伟强恰恰是陈镜开和陈满林的亲侄子。
这一切巧合似乎给这个来自广东石龙的陈氏家族蒙上了一层神秘而传奇的色彩。
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出征奥运会。肩负着叔侄两代人的希望,陈伟强出现在洛杉矶的赛场上。他奋力拼搏,以281.5公斤获得金牌(图9)。
(9)1984年,陈伟强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006年6月7日,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50周年的日子,筹备3年的石龙举重博物馆特别选择在这一天举行开馆仪式。陈满林满怀深情地向来宾介绍当年周恩来总理接见他们兄弟两人的照片。
陈满林:周总理问我们是什么地方人,我们说是东莞石龙的。总理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个地方。总理还说,你们两个是亲兄弟吗?我说我们是亲兄弟。总理说,好啊,你们兄弟共同为国争光(图10)。
(10)197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陈镜开和陈满林
据说,陈氏家族的大力士都有一个神奇的特点:大腿的形状呈四方形,就像广州市海珠桥正中间的那两个桥墩。因此陈满林曾经有过一个外号——海珠桥墩。以前有外国友人到中国访问,见到陈镜开或陈满林,首先都要俯下身去看他们的双腿,一边用相机拍个不停,一边不住地赞叹。
今天,当我们向兄弟俩问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笑着说,这双腿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一天一天的刻苦训练得来的(图11)。
(11)1987年12月2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陈镜开颁发奥林匹克银质勋章,以表彰他十破世界纪录的奇迹及为发展举重运动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