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阅读课堂 活跃 有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50-01
语文阅读课堂应当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但是,当前不少阅读课堂往往是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台下学生却沉默寡语。怎样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语文课堂,实现活跃而又有效的阅读教学呢?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经验。
一、关注学生特点,趣味引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首先,教师可以用插图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插图是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使其在脑海中形成图文对照、拼接,感知语言文字的美感。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放飞蜻蜓》时,笔者先呈现蜻蜓飞舞的画面,配合语言激趣引思:“小朋友们,你们是否可以运用一个词语来描述这群忙碌的小精灵?”生答:“美丽”“可爱”。笔者接着引导:“猜猜这篇文章会讲些什么呢?”针对文本句子“一群孩子在捉蜻蜓,陶行知先生就引导孩子们放了蜻蜓”,笔者问:“陶行知先生是如何劝导孩子放飞蜻蜓的?孩子们眼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现在跟着老师到文中探寻答案吧。”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引趣。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探寻游戏和学习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以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其忘我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进行创造、表达。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狼和鹿》时,笔者让学生展开角色扮演,将他们引入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学生的思维与身体都“动”起来,他们在游戏中思考、探索、创造,阅读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尊重学生感受,自由表达
心理学家卢梭指出:“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同的学生会融入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阅读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这是教师很难预设的。教师应意识到孩子是鲜明而独特的个体,应当尊重他们不同的阅读感受,给他们自由表达与诠释问题的机会,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文《爷爷的芦笛》时,笔者机智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的阅读理解,实现个性化解读。比如在阅读第三自然段后提出:“如何理解作者对海的描写非常有特色呢?”有学生说道:“作者以拟人手法将海描绘得非常迷人,引入入胜。”有学生的感受是:“作者讲究遣词造句,如海水温润、海风温馨,让人读后有深刻的印象。”笔者追问拓展:“想一想是否可调换‘温馨’和‘温润’这两个词的位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学生回答:“‘温馨’通常用来形容家庭,而‘温润’与湿度有关,所以这两个词语的位置不可调换。”一名学生补充道:“‘温馨’与‘温润’都有幸福、舒服之感。‘温馨’需要用心体会,‘温润’则是人体能感觉到的。”这样既给了学生讨论的机会,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三、引导探究体验,发现感悟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注重实践的探究,他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这说明学习是“闻、见、知、行”的过程,即:听来的会很快忘记,看见的就能记住,做了的才能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亲身体验中深入思索、发现感悟,获得知识与方法。
如教学课文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笔者将“读”字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朗读——读出感悟、品读——体会意蕴、朗诵——读出情感。笔者首先通过课堂导入渲染情绪:“诗歌是情的艺术、美的语言,是朗读训练的好素材,现在比比谁朗读得更专注、更投入、更有情感。”学生朗读后认读本文的生字,尝试说出自己的理解,解决了字词学习的障碍。笔者接着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读得精彩?读后能够概括出诗歌的大致内容吗?”学生尽情朗读,读出独特感受与理解。由于学生朗读水平各异,教师可充分结合实际深化体验,比如指名逐节朗读、个体说明朗读理解、群体评议朗读高低等,并将点评与引导穿插其中。最后,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先默读体会,批注阅读感受,再以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评、咀嚼诗歌的韵味与意境,深化感悟。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趣味方式灵活引入知识,将学生带入阅读意境,使其自由表达,实现多元化、个性化文本解读,同时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自主探究的体验机会,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编 杨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50-01
语文阅读课堂应当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但是,当前不少阅读课堂往往是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台下学生却沉默寡语。怎样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语文课堂,实现活跃而又有效的阅读教学呢?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经验。
一、关注学生特点,趣味引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首先,教师可以用插图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插图是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使其在脑海中形成图文对照、拼接,感知语言文字的美感。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放飞蜻蜓》时,笔者先呈现蜻蜓飞舞的画面,配合语言激趣引思:“小朋友们,你们是否可以运用一个词语来描述这群忙碌的小精灵?”生答:“美丽”“可爱”。笔者接着引导:“猜猜这篇文章会讲些什么呢?”针对文本句子“一群孩子在捉蜻蜓,陶行知先生就引导孩子们放了蜻蜓”,笔者问:“陶行知先生是如何劝导孩子放飞蜻蜓的?孩子们眼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现在跟着老师到文中探寻答案吧。”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引趣。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探寻游戏和学习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以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其忘我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进行创造、表达。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狼和鹿》时,笔者让学生展开角色扮演,将他们引入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学生的思维与身体都“动”起来,他们在游戏中思考、探索、创造,阅读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尊重学生感受,自由表达
心理学家卢梭指出:“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不同的学生会融入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阅读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这是教师很难预设的。教师应意识到孩子是鲜明而独特的个体,应当尊重他们不同的阅读感受,给他们自由表达与诠释问题的机会,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文《爷爷的芦笛》时,笔者机智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的阅读理解,实现个性化解读。比如在阅读第三自然段后提出:“如何理解作者对海的描写非常有特色呢?”有学生说道:“作者以拟人手法将海描绘得非常迷人,引入入胜。”有学生的感受是:“作者讲究遣词造句,如海水温润、海风温馨,让人读后有深刻的印象。”笔者追问拓展:“想一想是否可调换‘温馨’和‘温润’这两个词的位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学生回答:“‘温馨’通常用来形容家庭,而‘温润’与湿度有关,所以这两个词语的位置不可调换。”一名学生补充道:“‘温馨’与‘温润’都有幸福、舒服之感。‘温馨’需要用心体会,‘温润’则是人体能感觉到的。”这样既给了学生讨论的机会,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三、引导探究体验,发现感悟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注重实践的探究,他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这说明学习是“闻、见、知、行”的过程,即:听来的会很快忘记,看见的就能记住,做了的才能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亲身体验中深入思索、发现感悟,获得知识与方法。
如教学课文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笔者将“读”字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朗读——读出感悟、品读——体会意蕴、朗诵——读出情感。笔者首先通过课堂导入渲染情绪:“诗歌是情的艺术、美的语言,是朗读训练的好素材,现在比比谁朗读得更专注、更投入、更有情感。”学生朗读后认读本文的生字,尝试说出自己的理解,解决了字词学习的障碍。笔者接着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读得精彩?读后能够概括出诗歌的大致内容吗?”学生尽情朗读,读出独特感受与理解。由于学生朗读水平各异,教师可充分结合实际深化体验,比如指名逐节朗读、个体说明朗读理解、群体评议朗读高低等,并将点评与引导穿插其中。最后,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先默读体会,批注阅读感受,再以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评、咀嚼诗歌的韵味与意境,深化感悟。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趣味方式灵活引入知识,将学生带入阅读意境,使其自由表达,实现多元化、个性化文本解读,同时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自主探究的体验机会,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