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个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给学生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保障,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增强他们创新的自信心。
一、倾注爱心,创设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平等的教学氛围,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生年龄小,自尊心强,思维较幼稚,潜意识里有创新意识,但只是创新意识的幼芽,难免会与错误一起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幼芽,以慈爱、宽容之心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对学生要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语言和蔼幽默。教师这样以平等、慈爱之心待学生,师生感情融洽,教学氛围自然、宽松、和谐。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情在学中,学在情中,这样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新教育的课堂,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望,敢于质疑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创新;要尊重学生的发现;不要怕“节外生枝”,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向思维。
对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创设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使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学生才会开动脑筋,积极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在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时,有很多学生问“为什么”。这时,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笔者板书下列算式:
①5÷0 =( ) ②( )×0 =5
③0÷0 =( ) ④( )×0 =0
然后启发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自行探究。结果学生得出:在②中找不出能填在( )里的数,因此0除5的商不存在;在④中,能填在( )里的数有无限多个,因此0除0的商是不确定的。
这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例题自己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从有疑难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积极思维、求知创新,提高创新意识。
三、激发创造兴趣,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教师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的火花,要使学习有思想、感情、创造、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鼓励他们获得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兴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笔者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想难倒教师,说的数比较大,结果教师不但答得快,而且准确。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准确师能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兴趣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创新意识正是在这样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形成的。
四、尊重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起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一种心理取向。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一个人如果满足了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就会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以“育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和多元人才观,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学生得到充分尊重时,随之产生的是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毫无心理压力地观察、操作、分析、思考、交流并分享。课堂中,教师要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实践证明,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大胆讨论、与教师互动的教学场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倾注爱心,创设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平等的教学氛围,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生年龄小,自尊心强,思维较幼稚,潜意识里有创新意识,但只是创新意识的幼芽,难免会与错误一起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幼芽,以慈爱、宽容之心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对学生要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语言和蔼幽默。教师这样以平等、慈爱之心待学生,师生感情融洽,教学氛围自然、宽松、和谐。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情在学中,学在情中,这样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新教育的课堂,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望,敢于质疑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创新;要尊重学生的发现;不要怕“节外生枝”,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向思维。
对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创设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使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学生才会开动脑筋,积极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在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时,有很多学生问“为什么”。这时,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笔者板书下列算式:
①5÷0 =( ) ②( )×0 =5
③0÷0 =( ) ④( )×0 =0
然后启发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自行探究。结果学生得出:在②中找不出能填在( )里的数,因此0除5的商不存在;在④中,能填在( )里的数有无限多个,因此0除0的商是不确定的。
这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例题自己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从有疑难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积极思维、求知创新,提高创新意识。
三、激发创造兴趣,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教师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的火花,要使学习有思想、感情、创造、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鼓励他们获得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兴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笔者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想难倒教师,说的数比较大,结果教师不但答得快,而且准确。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准确师能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兴趣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创新意识正是在这样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形成的。
四、尊重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起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一种心理取向。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一个人如果满足了爱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就会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以“育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和多元人才观,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学生得到充分尊重时,随之产生的是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毫无心理压力地观察、操作、分析、思考、交流并分享。课堂中,教师要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实践证明,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大胆讨论、与教师互动的教学场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