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高中生写好“暗权衡类作文”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6827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颇受欢迎,其中,权衡类作文题的出现频率较高。权衡有评量、比较之意,权衡类作文题往往要求考生从几则材料或者几个观点中选择一个来进行论证,这类题目又可分为明权衡和暗权衡两类。
  暗权衡类作文题的审题难度较大,需要读出材料中暗含的关系,并找到材料的侧重点。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暗权衡类作文,以下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例1: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时代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关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丽的。
  在这道题目中,两名人类学家的观点分别是“取暖御寒”和“烧出鲜美的肉食”,这是属于同一性质的观点,即实用性。数学家托姆却认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丽的”,是指火种能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的。当时,不少学生的立意为“实用比审美更重要”,或是“实用和审美一样重要”。可是,材料中“而托姆说”中的“而”就强调了写作的重心应该在“审美”上。“而”表示转折,而后表达的观点明显比“而”之前的重要,因此,“而”是理解材料的关键,是立意的关键。因此,“实用”与“审美”这两种观点在本次作文命题中并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关系”,而是“不仅要……,更要……”的递进关系。
  例2:田野里住着田鼠弗雷德里克一家,收获的季节来临时,它们开始分工合作。大家忙着收藏稻谷植物和其它食物,准备过冬。弗雷德里克却忙着收藏阳光、颜色和故事。大家都嘲笑它,但它没有理会,继续工作。冬天到了,它用阳光使大家感到温暖,用颜色使大家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夏季,给大家讲故事排遣寂寞,田鼠一家过了一个美好如春的冬季。
  这道作文题也属于权衡类作文题。当时,有一部分学生确定立意为“物质享受比精神享受更重要”,这个是错误的。在材料中,显然“稻谷植物和其它食物”和“阳光、颜色和故事”是相對应的,前者满足大家的物质需求,后者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材料最后强调的是大家靠弗雷德里克收藏的东西度过了美好如春的冬季,说明材料实际上是更侧重于强调精神需求的重要性的。所以,考生首先要在物质和精神两者中权衡,作出正确的选择,从“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的角度立意。
  针对暗权衡类作文题,如何指导学生审题,作出正确的权衡呢?笔者认为,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受命题者的感情倾向
  比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则材料中的“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这些词明显带有贬斥的意味。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作者对人们想为维纳斯接上断臂的想法是持否定态度的。同样,例1中的“而”,例2中的“美好如春”,都体现着命题者的感情倾向。
  2.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的人才。而作文往往能展示作者为人处事的态度、人生观等。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他们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引导他们不断地解决问题,让其他人通过这篇作文看到希望,看到美好。比如,以“危机”为话题写作,不少学生整篇都在写环境危机、诚信危机、食品危机……抨击社会,指责某些人,却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让人读完文章只感到处处都是“危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危机中看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我,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之处,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危机”,让人们从“危机”中看到希望。
  3.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的作文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高考作文题绝不是简单的考试文本,而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种物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合格的社会公民的理想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比如,“比亚迪”司机故意撞翻强行变道的“大众车”,此次交通事故,“大众车”负全责。有人认可“比亚迪”司机的做法,赞扬他“干得漂亮啊”,你怎么看?这道作文题是有感情倾向,“大众车就该被撞翻”是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如今开放的法制社会,“法”始终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大众车司机强行变道固然有错,但错不至“死”。所以,以暴制暴是不可取的。
  所以,在指导学生写暗权衡类作文时,教师要细心,有耐心,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引导他们感受命题者的感情倾向,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其他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地拓展和延伸,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他们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常常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不关注学情,盲目跟风,为拓展而拓展;或者偏离教学内容,随意拓展。这样的拓展延伸都是不成功的。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  一、关注教学内容,文本拓展要“切题”  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材料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主旋律。语文学科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人文类学科,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还应改进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下面,笔者就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例,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  一、秉持“生本理念”,合理使用导入语  “生本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合理使用
期刊
阅读对开阔中学生的眼界、提升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不同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以及文本的创作背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此,笔者就简要谈谈如何开展比较阅读教学。  一、引导学生比较主题相同的文本  面对同一种景物,由于个人爱好或是欣赏角度不同,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会大不相同。比如,同样是写“牡丹”,有的人写出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句子,表达了
期刊
定语从句是高考英语考查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为了增加难度和迷惑性,命题者常常会通过各种方式制造陷阱。对此,笔者剖析了高考英语定语从句题的几种常见易错点,以期抛砖引玉。  易错点一:句子结构  在高考英语试题中,命题者为了增加难度,常常会从句子结构上大做文章,或通过倒置句子结构设陷,或增减句子成分设坎,或增加插入语制造干扰。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细致审题,认真分析句子结构,找出问题核心所在,从而
期刊
叠词就是指字形、字音一样的两个字组成的词或词组。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叠词,往往能使景物描写更加逼真,声韵更加和谐,意境更加优美,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下面,笔者就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谈谈叠词的作用。  一、使文章的音韵更加和谐  叠词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在写作中妙用叠词,可以使文章的音韵更加舒缓悠扬、和谐悦耳,使人读之朗朗上口,感受到节奏美和音乐美,极大地增强文章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素材积累、素材转化、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素材積累: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想让学生写出优质作文,就要引导他们观察,让他们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为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并在这一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更多
期刊
议论文的开头有许多种,好的开头恰如“凤头”一样有夺人眼球之效。我们可以用一种自然现象、一个经典事例、一句名人名言、一则社会新闻等引出论点,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形象,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人的阅读兴趣。下面,笔者就以学生的习作为例,谈谈如何指导他们写议论文的开头。  一、指导学生深入分析。提炼概括  概述事例贵在简练,要求对事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围绕话题,从中拎出要点,鞭辟入里,不蔓不枝。有的学
期刊
深秋的北京,金灿灿的落叶铺满草地,金色与绿色相互映衬,富有诗情画意。眼下,北京到了一年当中最“文艺”的时刻,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公园里满是落叶,叶子比往年多多了,秋天的韵味也更浓了。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于2017年下发了《关于暂时保留秋冬落叶景观的通知》,除了公园主要道路的落叶要进行必要的清扫外,林地、草坪上的自然落叶要尽最大可能保留下来,让市民感受浓浓的秋意。因此,越来越多的市民认为落叶
期刊
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让学生在记录生活中的人、物、事、景的过程中抒发真情实感,提升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开展記叙文写作教学。  一、审题立意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题立意是写作记叙文的第一步,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关键。从实践来看,很多学生在审题立意环节会出现审题不清、立意不高、视野狭小、没有新意等问
期刊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具有创意的新题更是层出不穷。这类问题结构新颖,推陈出新,主要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灵活变通能力。本文列举几例,与大家共赏。  点评与赏析:归纳推理一直是命题的热点,主要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属于难题。本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合情推理与数列的綜合,考查了考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本题由已知项找到规律:“1”所在项的特点以及项数与分子、分母的和之间的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