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师范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上有它自己独特的一面。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母机”,承担着为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能承担基础教育实行创新教育的真正实践者且能把小学创新教育带入一个崭新境界的新型师资的光荣任务。营造愉悦的空间是师范语文创新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温床”。笔者就师范语文创新教学应营造愉悦的空间,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树立新的学生观,以学生为本,突出创新教育的主体性和个性化
“以人为本”,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它把受教育者看成是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有独立人格的“人”,并重视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师因学生而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是“上帝”。所以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设法创造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自由发展、生动活泼之中,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宝贵有限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阅读、作文、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与张扬,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级目标。一个没有主体意识、不能发挥潜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创新的,只有创新才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同时,任何创新,都是带有个性化的,是主体独特的创造性人格的成品。创新教育离不开个性教育,“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陈钟梁语)。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创新。因此,要“目中有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中间和落后的学生,区别对待,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下,要让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展创新能力,只能是奢谈,甚至于连独立人格的发展都谈不上。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积极探求、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不盲从教师,坚持独立思考,教师也不迁就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点及情感都应相互尊重,彻底打破师传生授的传统观念的框框。魏书生老师的教改实践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他的学生之所以具备较强的自主努力、创新学习的能力,是因为他的师生观的核心是民主平等。教师对学生在学业上要宽容。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灵自由”与“心灵安全”的营造。“心灵自由”与“心灵安全”是学生创新思维得以进行,创新成果得以形成的两个心理条件。一个创新主体,如果连“心灵自由”和“心灵安全”都没有,他很难进行创新活动,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创新成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压抑,缺乏开拓精神,不敢创新。这就需要给学生壮壮胆,消除“胆怯”,让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的自信。破除师道尊严,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以不计其数实践创新的机会,这些都是增强学生自信的好办法。
三、倡导民主的教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用激情创设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并善于运用表扬的武器,用激励的方式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以满足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们人人都感到“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使之乐学、爱学、会学,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其各种潜能都得以发展。
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面对创新教育对创新型师资的深切呼唤,我们这些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还重担在肩。■
一、树立新的学生观,以学生为本,突出创新教育的主体性和个性化
“以人为本”,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它把受教育者看成是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有独立人格的“人”,并重视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师因学生而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是“上帝”。所以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设法创造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自由发展、生动活泼之中,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宝贵有限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阅读、作文、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与张扬,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级目标。一个没有主体意识、不能发挥潜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创新的,只有创新才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同时,任何创新,都是带有个性化的,是主体独特的创造性人格的成品。创新教育离不开个性教育,“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陈钟梁语)。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创新。因此,要“目中有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中间和落后的学生,区别对待,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下,要让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展创新能力,只能是奢谈,甚至于连独立人格的发展都谈不上。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积极探求、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不盲从教师,坚持独立思考,教师也不迁就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点及情感都应相互尊重,彻底打破师传生授的传统观念的框框。魏书生老师的教改实践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他的学生之所以具备较强的自主努力、创新学习的能力,是因为他的师生观的核心是民主平等。教师对学生在学业上要宽容。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灵自由”与“心灵安全”的营造。“心灵自由”与“心灵安全”是学生创新思维得以进行,创新成果得以形成的两个心理条件。一个创新主体,如果连“心灵自由”和“心灵安全”都没有,他很难进行创新活动,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创新成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压抑,缺乏开拓精神,不敢创新。这就需要给学生壮壮胆,消除“胆怯”,让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的自信。破除师道尊严,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以不计其数实践创新的机会,这些都是增强学生自信的好办法。
三、倡导民主的教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用激情创设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并善于运用表扬的武器,用激励的方式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以满足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们人人都感到“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使之乐学、爱学、会学,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其各种潜能都得以发展。
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面对创新教育对创新型师资的深切呼唤,我们这些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还重担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