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从审美教育走向立美教育的课堂实践之路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學美术课是进行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当前审美教育已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理念,而立美教育理念的贯彻依然任重道远。针对美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主题不够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欠缺、立美教育理念不够普及、立美教学载体较为有限的问题,要以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性为路径,以更好地实现美术教育“审立兼具”的效果。
  关键词:审美教育 立美教育 课堂教学 实践性 思想性 美育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整个美育工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的美术教育,一方面要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培养学生欣赏美、探求美,以及运用综合性的知识技能去制作和表现美的能力,即“审美”;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创造美中创造生活,通过塑造自身的“美”去美化世界,即“立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重“审”轻“立”的倾向仍然存在。为此,我们有必要审视当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在“审美”及“立美”中的作为,并解决在美术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藉此达到美术教育“美育”之目的。
  一、当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审美教育”
  1.教学主题不够突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尽管目前美术教学已经走出机械刻板的教学模式,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空间,但客观地看,部分教师对怎样上好一堂美术课仍感到无所适从,具体表现为在备课过程中没有理清教学思路,缺乏必要的计划性,生搬硬套教参上的教学要求,过量使用多媒体,致使在授课中出现中心不明确的情况。与此相对应,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效率也大受其累,未能从美术课中获得美的感受。
  2.过于依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不突出。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成效是建立在学生感知、参与的基础上,而不仅仅传授了多少知识。只有教师的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无法称得上是合格的美术课。当前教学实践中,由于不注重引导学生的参与热情,没有充分赋予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使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多为消极的附从,形不成“我也是这堂课的主人”的意识,在完成各类作业时千篇一律的居多,鲜有高质量的创意。
  (二)关于“立美教育”
  1.“立美教育”的教学理念有待普及。很长一段时间里,美术教育工作者大都习惯于把“美育”理解为“审美教育”,认为“美育”的使命在于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等。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我们已习惯于将美术教育视作为审美教育,教学中大抵抱有这样的理念:“首先得让学生知道美,才能让学生创造美,进而美化其心灵和行为。”这是有失偏颇的。这一理念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即表现为许多教师过于注重向学生们传达美学的基础知识,将教学的重心囿于事物“外在美”这一浅层次美的维度上,而忽视了从美学角度对学生自身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态美等较高层次美的培育。近年来,“立美”思想已经逐步被教育工作者接受,但在实践中的尝试依然不多。
  2.“立美教育”的教学载体尚需拓展。眼下,对于少数有着“立美”抱负的美术教师而言,由于没有得心应手的教学载体,也束缚了他们拳脚的施展。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不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未建立,教师设计教学情景与现实生活有距离感,与学生的互动不强或互动模式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思想性不强,关于“立美”的用意——如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事和人的价值取向方面仍然贯彻不多。由此,即便教师在课堂上使尽浑身解数,其在培养学生“立美”能力的成效上依然有限。
  二、推进美术教育从“以审为主”到“审立兼具”的对策
  (一)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营造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要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唯一主角的现状。对此,最好的切入点是构建起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我最真实的感受。在《向日葵》一课中的活动里,学生一开始在世界名画前有些束手束脚、不敢发挥。为此笔者极力营造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课前引导同学从不同角度讨论梵高,讲述梵高不同年龄的经历,特别是他27岁开始学画的特殊经历,以及身前他的画一文不值,去世后他的画价上亿。学生们由此敢于自主表达、敢于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有同学犀利地提出梵高如果不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还成不了名画家等。随后,同学们也有了创作欲望,在笔者简单示范下,同学们重新诠释了梵高的向日葵,呈现出对向日葵新的认识。
  课堂中有一名学生由于忘带了笔和颜料,笔者引导他用手头上可用的工具进行创作。最后,该学生兴致盎然地用搓成条状的餐巾纸完成了绘画(图2)。在课堂中不落下一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欲望,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形成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是十分有利的。(见图1)
  2.设计生动、启智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越新颖,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因此在美术课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活动化、趣味性的情境中学习,在富有新颖性、启发性、探究性的情境中提升。在《五角星》的授课中,同学们用身边可用的材料绘制各种肌理效果,用落叶、吸管、牙刷等绘制画面的肌理。有一位绘画功底较好的同学用银杏树叶做了一件礼服,引起了班内轰动,把生活中普通的树叶变成了时尚的模特画,身边的同学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们的热情一直高涨,课堂教学进展十分理想,学生创作的水体作品十分具有想象力。
  3.引导能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创新,培养自主意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如下方式,效果较好:通过欣赏、谈话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我的故事》这一课中,学生一直钟情于卡通绘画,编故事、画卡通把同学们的创作推向了课堂的高潮。课后还意犹未尽,我们就来了一个课后拓展——表情包设计,加强设计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体验生活,感受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促使他们发现身边的美,学生们很有兴致地做起小小设计师来。作业呈现了不同的主题设计,使设计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来。   (二)增強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性,不断丰富教学的人文内涵
  美术课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美术素养训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把情感融入到课堂学习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古往今来很多美术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作品的色彩、结构、材质等均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作为美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情感投放到对美术的学习中,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排解不良情绪,增加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如在《中国结》这一课中,笔者把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作为中心任务,不但教学生如何编织中国结,还详细解析了中国结所代表的文化象征——团圆、祥和、关怀和温馨,示意学生在为人处事中要以中国结带给自己的意境为指引,做有助于社会的人。同学们了解中国结文化后,学习欲望十分高涨。由于课时关系,我们学习了最基本的平结和变化结,同学们做了漂亮的手链和小鞭炮,有心灵手巧者还用珠子等饰物来点缀。特别是女同学手带着自编的手链,体验着DIY带来的乐趣。
  2.把文化结合进基础知识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拓展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努力引导学生关注、研究文化,产生对于文化研究的兴趣。通过在美术课上补充各类文化常识,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认识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有差异性的,人类社会也是极具丰富性的,使他们接受真正“美”的教育和优秀文化的熏陶。这一点,笔者在上《长河漫步》这一课时,有着较好的运用。课前,着重了解了其中与文化和艺术发展史有关的内容。课上,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对涉及到一些优秀文化的背景知识作了补充,如系统地介绍了兵马俑的历史渊源、出土过程,以及这些古老的“兵士”美在何处,以此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3.把生活充实到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生活是艺术的发源,作为美术教师,要注重以日常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在《绿洲》这课中,结合目前冬日的雾霾天气和某些干旱地区的现状,引导学生爱护环境,并用所学的知识做环保招贴画在学校展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通过大量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课本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这次学生的作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即“突破现实·异想天开”。这次活动既活跃了同学的思维,又让同学在创作中深刻体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倡导同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环保卫士”。 (图2)
  三、结语
  在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美的知识,增强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要促进学生从内心世界到外在表征都符合“美”的要求,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美”的人。深层次看,“立美教育”对学生的作用比“审美教育”更为重要,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化,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符合“立美”的要求。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立美”的大前提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好坏,“立美教育”在实践中要比“审美教育”更难把握,对美术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对美术教师而言,我们推动美育工作、实现美术教育“审立兼具”最根本的着力点是在于将实践性和思想性带入课堂教学中,让美术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魅力,从而不断提升教学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庆元,胡绪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
  [3王欣非,丁淑萍.《论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J].《教育革新》.2008.
  [4]蹇素萍.《体验成功 感受快乐——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教学》[J],《教育革新》.2008.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锦溪书院 浙江宁波)
其他文献
摘 要: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青少年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作为宁海美术教师,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美术课程创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立德树人实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课程创生 十里红妆  课程创生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创生的。
期刊
曾 翔  曾翔,号一夫、木木堂、曲堂。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办公室主任,中国书法院展览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曾翔书法工作室导师,北京印社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等全国十六所大学特聘教授。  曾翔是当代书法版图上的一个特殊范例。
期刊
滕柯明轩  我是杭州文澜未来科技城学校402班學生,今年10岁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喜欢弹弹吉他,打打羽毛球,当然最喜欢的还是能让我静心的书法。在陈耘文老师的指导下,我参加了2019年举办的第六届书画艺术评优大会,并在现场书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感谢陈老师的指导,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也会继续努力。
期刊
摘 要:当今中学美术课本涉及到的美术门类中,美术作品都是根据课本上的内容,以课堂赏析与课堂实践为主要模式。这样的模式是普及美术知识点、打开学生美术眼界的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是审美通过艺术作品的输出不能完全局限在课堂上,由于课本的固定性与间接性,学生看不到原作,也感受不到当下艺术审美的脉搏。因此,美的传播,课堂是数据的输入,而美术馆作为课堂的延伸,是对数据的转化与升华。  关键词:美术馆的特点 教学辅
期刊
蒲华(1832-1911),原名蒲成,字作英,初字竹英,号胥山野史,早期海上画派杰出代表画家,浙江嘉兴人。清末咸丰三年时入庠为秀才。蒲华一生穷困潦倒,擅长书画,尤其擅长画墨竹,书法以碑入行草,有奇气,擅写意花卉兼作山水,水墨淋漓,大气磅礴。在晚清海上画坛,他是比吴昌硕更早向陈旧画法提出大胆挑战的人,开一代新画风。  朱熊是海上画派中最早的画家,然后是张熊、王礼、任熊和蒲华。他们开创了与之前不同的绘
期刊
摘 要:书法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的书法教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尤其重要。多媒体的出现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利用图、文、声和动画等特殊功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它又将如何应用于传统的书法教学,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三个“规范性策略”,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智慧引领,突破难点;及时反馈,优化评价。只有规范运用,才能实现书法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多媒体 规范 书
期刊
释文:  春蘭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北宋·苏轼《题杨次公春兰》
期刊
饶宗颐 《苦读千年史 笑吟万家诗》  释文: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詩。  ——饶宗颐
期刊
摘 要:书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书法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规定和设想。在书法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的目标表述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目标表述抓不住重点;三是教学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本文试图以教学设计案列的方式,进行教学目标的重点表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书法课程 教学目标 重点表述  书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书法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规定和设想。书法教学活动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发
期刊
序言: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美育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战略层面。由此,校外美育教育迎来了新的时机,成为美育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国家推进美育,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美育,全民重视美育。校外美育教育正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在艺术大众化的大环境中,校外美育教育整合社会资源,融入公众生活,为提高全民审美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校外教育是国家文
期刊